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远离四种执着修心法集解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远离四种执着修心法集解

  前 言

  藏傳佛教修心法門眾多,格魯派有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噶舉派有岡波巴(Gampopa)的《解脫莊嚴寶論》(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而薩迦派的弟子則特別尊崇「遠離四種執著」傳承。藏传佛教修心法门众多,格鲁派有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有冈波巴(Gampopa)的《解脱庄严宝论》(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而萨迦派的弟子则特别尊崇「远离四种执着」传承。

  舉世公認「遠離四種執著」教法是藏傳佛教最可貴的珍寶之一。举世公认「远离四种执着」教法是藏传佛教最可贵的珍宝之一。 究給?企千仁波切在這部釋論中闡明了真實之佛法修行,同時指出了行者必定會誤入的陷阱,並告訴我們這些過患可以透過增長正確的發心而予以改正。究给?企千仁波切在这部释论中阐明了真实之佛法修行,同时指出了行者必定会误入的陷阱,并告诉我们这些过患可以透过增长正确的发心而予以改正。 仁波切向我們揭示了大乘佛法修心法門每個次第的修行精華重點,引導聽聞者詳盡、明晰地探討心性之真正見地。仁波切向我们揭示了大乘佛法修心法门每个次第的修行精华重点,引导听闻者详尽、明晰地探讨心性之真正见地。 最後引介我們識出本初智慧──明空雙運,亦即大手印或大圓滿,或是薩迦傳承所稱的輪涅不二(Khordey Yermay)。最后引介我们识出本初智慧──明空双运,亦即大手印或大圆满,或是萨迦传承所称的轮涅不二(Khordey Yermay)。

  原 序

  释迦如来的言教被记录于“三藏”经典中,内容包括戒、定、慧三无漏学,而其中八万四千法门之主要目的:是在摧毁贪、嗔、痴三毒造成的痛苦;盖众生即是被此三毒束缚于苦难的世间。

  这些教法往往是佛陀对某一个人或一群人因他们的特殊需要而说的,所以从外表看来,这些教法显得不太系统化。为解决此问题使教法更具系统,世尊灭后产生了两个传统的圣师,其中一系是以研究并了解各种经典,然后造论诠释之,以使道上的行者易于依循次第达于解脱,此一传统的圣者有龙树(Nagarjuna)、无著(Asanga)、世亲(Vasubandhu)、月称(Candrakirti)、寂天( Shantideva)、觉音(Buddhagosha)等;第二个系统是基于大成就者之证悟的口授传承。由对真理的证悟或某种了解,证悟者将入道及得果的方法,教给一个或数个弟子。譬如:唯鲁巴(Virupa)、那诺巴(Naropa)、阿底峡(Atisha)以及中国禅宗的祖师们皆属此类的大师。

  在西藏的四个传承中,也有许多大师对此一系统做了很大的贡献。其中之一是萨迦派的始祖,萨千·贡噶·宁波(Sachen Kunga Nyingpo),他十二岁的时候,经由对文殊菩萨的直接了悟,得到了“远离四种执着”的教法,使他对觉悟之道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此教法的原文只是一四句偈,然而其意义则包含了整个成佛之道。

  本书包括此教法的四种注释和一篇对传下此教法历代传承祖师的祈祷文,全部已由藏文译成英文。第一篇是以偈颂形式写成的,作者是萨迦五祖——杰森·达巴·嘉晨(Jetsun Dakpa Gyaltshen),他是萨千·贡噶·宁波的第三子;第二篇是西藏的大圣学者即萨迦六祖萨迦班智达(Sakya Pandita)所作的简释;再下一篇是由萨迦支派的诺派(Ngor)初祖诺千贡噶桑波(Ngorchen Runga Zang- po)作的解释,最后一篇注释是由东西藏最有名的萨迦派学者哥兰巴·苏南·桑吉(Gorampa Sonam Sengge)所作,显出其精细确实的写作风格。这篇注释是由格西喜勒·嘉晨·阿米帕(Geshe Sherab Gyaltshen Amipa)英译的,他是位博学的萨迦派比丘,目前居住在瑞士的李康(Rikon),非常感谢他允许将此译文加入本书中。

  这虽是一本小书,然而仍是经由许多人的努力和参与完成的,特别感谢裘第太太(Judy Ng)的美丽插图,以及玛塔葬(Maruta)、塞璐司斯提司(Cyrus Stearns)和塔西确吉(Tashi Chokyi)的校对整理。

  在此我愿将本书献给从释迦牟尼佛直到现今的精神导师们,感谢他们大慈大悲地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和觉悟。经由了解和证悟传给我们的教法,愿我们也能执起光明的法灯,引导他人一齐走向此一究竟之大道。

  拿旺·桑坦·确培 (Ngwang Samten Chopel)

  新加坡 萨迦坦培寺(Sakya Tenphel Ling)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二日

  “远离四种执着”修心法精要开示

  杰森·达巴·嘉晨

  愿我衷心皈依的慈悲上师们和本尊们赐予加持!

  对于成就佛法的方式而言,不依宗教而行是不可能的,我请求您们聆听此“远离四种执着”之开示!(以上是作者对解释此教法所做的祈请。)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执着己目的,不具菩提心;

  当执着生起,正见已丧失。

  第一,欲对此生无执着,先要放下一般非修行人为求此生利益而行善,而闻、而思、而修的态度。

  首先说善业,

  是生上界本,

  是得解脱梯,

  是离痛苦药。

  虽然欲得解脱,舍行善别无他途,然而执着此生的善业却是成就世间八法(注一)--嫉妒正直和矫饰伪善之根本,亦是往生下界之种子。抛弃这种错误的善行!

  修学闻思者,

  拥有知识(是照亮无明之灯)财。

  能引众向道,

  是法身种子。

  虽然欲得解脱,舍闻、思别无他途,然而执着此生的闻思却是成就对不具闻、思者的傲慢,对具闻、思者的嫉妒和广集徒众,财富的资粮,亦是往生下界的根本。抛弃这种世间八法的闻、思!

  实行禅修者,

  拥有离苦法,

  具解脱道根,

  及成佛种子。

  虽然欲得解脱,舍禅修别无他途,然而为此生而修行的禅修者,纵使隐居也忙碌,盲目地念诵经文,讥笑闻、思者,嫉妒其他禅修者,自修之时亦散乱,抛弃这种世间八法的禅修。

  “上面的开示与俱舍论所说相应,论中说:“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已得闻、思后,行者应全力彻底地投入修行。”由此直接指出了究竟目标和相对目标的差别,间接也显示了修行的态度应思维十八种必备条件的难得,以及生命的无常。”

  若欲求得涅槃果,

  必先放下三界执;

  欲得放下三界执,

  谨记世间之过患!

  首先思维“苦苦”。“苦苦”是下三道之苦:

  细心思维此苦,

  令人心惊肉颤,

  如果堕入其中,

  确实无法忍受。

  不具“放下”之德者,

  就是三涂修行人,

  不论居住于何处,

  皆是可怜可悯人。其次思维“坏苦’:

  天人往生下界时,

  帝释转为凡人时,

  日月终有黑暗时,

  帝王生为奴仆时。虽然这些都是基于对佛陀言教的信心,一般人无法见到,那么以您个人之见,人的变化如何?富人变穷,强者变弱,骨肉分离、师友离散,最后只剩下独自一人等种种变化,都超越一般人的想像。

  再思维一切事物的条件——性质之苦(“行苦”):

  “行”永无终止!

  不论多或少,

  不论贫和富,

  苦皆藏于中。

  整个人生耗于“准备”中,

  每个人皆死于“准备”时,

  直至死时“准备”犹未尽,

  何不早为来世做“准备”!

  执着于痛苦世间的众生是可怜悯的!

  (至此,直接道出了世间的过患,间接指出了应遵循因果律来决定何事应为,何事不应为。)

  执着尽时得涅槃,

  涅槃获已得安乐,

  “远离四种执着”者,

  即此经验之歌也!

  徒自解脱无义利,

  三界众生皆父母,

  置父母于苦难中,

  惟求自安不足取。

  三界众苦熟(注二)于我,

  我之功德施予众,

  愿此功德加持力,

  普令一切皆成佛。

  (至此,间接指出了慈悲心禅修法,它是产生菩提心的因,同时直接显示了菩提心的果——自他交换。)只要还执着于事物的性质,不论处于何种境地,皆不得解脱,进一步说:

  执有不能得解脱,

  执无不能得天界。

  执于两边皆无明,

  喜悦安住无二中。

  (至此,远离了断常二见,将主客、有无等溶合于一,心安住于不二境界。)

  一切现象乃心之领域,

  莫于四大找寻造物者,

  巧合、上帝亦非造物主,

  喜悦安住心之本性中。(上面说的是唯识派的道次第,下面将解说大乘中观派的不共道。)

  现象本性如幻化,

  由相依赖而生起,

  不知如何来描述,

  安住不可思议中。

  (至此,间接指出修止,直接指示了观慧的修法:有系统地将外在客体境界皆视为心造,心是幻化的,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而此无本质之幻化是相互依赖而起的,不可名状,行者应将心和其空性相溶合,于究竟中全无一切意识之“边”(Conceptual extremes)。)

  愿以解说此,

  “远离四种执着”之功德,

  普令七道众,

  皆共成佛道。

  (作者回向功德于究竟佛果)

  这篇“远离四种执着”注释是由瑜伽行者达巴·嘉晨着于吉祥萨迦寺。

  附 注

  1、世间八法是:得、失、毁、誉、称、讥、苦、乐。

  2、“成熟于我”的意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