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这个世界我们是怎么看的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昌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这个世界我们是怎么看的

  17-2这个世界我们是怎么看的

  陈昌祈

  心是什么?你用什么在看?

  你能看的心在那里?

  讲述缘起

  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个人学佛花最多时间参省的问题。

  回溯民国66年,我已在反省这个问题。当时读《楞严经》,看到佛陀跟阿难尊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内容叫做“七处征心”,用现代的话来讲,相当于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心是什么?你用什么在看?你能看的心在那里?”我注意到佛陀与阿难是这么慎重其事的在讨论“看”的问题,因此我也开始反省这个问题。刚好我是读物理的,物理的光学对我们怎么看世界的机制是有一套说明的。若从这角度来看,你会觉得释迦牟尼佛问的问题似乎很浅。

  “看是怎么一回事?”只要是高中生、大学生,有一些基础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会跟阿难尊者一再反覆地探索这个问题,而且这是《楞严经》中很重要的开始问答。也许问题并不如想像的简单,我很认真的想把它看懂,于是发现因为时空环境的差异,经文所引当时人们的“共识”并不是我们的共识,现代人不太能理解这样的讲法。我们只有回到当时的时空背景,从当代人的共识才容易理解当时的讨论内容。

  可是我们就真的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不可以试着不要追寻过去的思路,就以科学家、现代人的观点,来检讨“看”的问题?那时我还是研究所学生,我花了一两年的时间,从以现代人的共识为基础研究这个问题,慢慢的有些想法与体会。

  当时研究所毕业的人可以参加教官考试,我也考上教官,分发到士官学校服务。在士校教官自成一个连队,成员都是研究所毕业,程度应该不错,有时我就跟同事们谈谈“看”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最后大概有两个人觉得听懂我在讲什么,可是其中一个人却拜托我不要讲这个问题。虽然他也觉得这问题很重要,但是他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听了会去想,又想不出答案来,这样很痛苦。

  当时我就体会到庄子所说:“惑之大者,终身不解”的意旨。有些根本的大惑,世人可能还不只是不知道他的答案,甚至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体会到“看的问题”的存在与意义,并对它的答案有一点点的体会。这点心得在第一次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中,曾提出与大家分享。(编案:由圆觉文教基金会出版的《第一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收录陈教授的论文〈我对“看”的反省——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读者可以并同参阅。)

  以科学的观点反省看的问题

  对看的问题,我借用科学的反省下手。看需要光,物理学家研究光是什么,是经过几番波折的。早在牛顿时代,就在争论光是粒子还是波动?由于牛顿认为光是粒子,那个时代光的粒子说被许多人接受了,直到后来发现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动说才占上风。

  什么是干涉现象?干涉是波动特有的性质,比如说两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两组水波,这两组水波相遇时,有些地方会叠加效果“相助”,水面起伏得更厉害(能量强度为四倍);有些地方叠加效果正好“相消”,水面平静起伏很小。叠加效果相助叫做建设性干涉、叠加效果相消的叫破坏性干涉。如是粒子的话,我们很难想像,洒出去的粒子叠加后会相消不见了!

  干涉现象是波动才有的性质,一束光分成两束均匀的光,让这两束光照在一起,本来预期应该也是均匀的一片,为何变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呢?这时候唯有从“光是波动”的角度才能解释。然而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要解释一个叫做“光电效应”的现象,光应该具有粒子性。光电效应就是:“光打在物质上,会把电子打出来的效应”。为了解释这现象,爱因斯坦提出:“光是一包一包的能量包”,这样光又变成粒子了。

  不只这样,接下来的科学发展发现,像棒球这样很明显是一颗粒子的东西也具有波动性。本来这波跟粒子是不相容的性质,为何会在一个物体上同时共存?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物理课本,主要精神就是要表达在科学上波动与粒子性的演变与发展。光由粒子变波动、波动变粒子,然后光同时具有波动与粒子的双重性。

  光电效应以后,光倒底是什么?是波动或是粒子?就像小朋友看电影,很自然地会问影片中的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小朋友以为人不是好人便是坏人,而实际呢?可能更复杂,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没有办法那么断然地二分。现在连科学最精髓处也变成这样,你说它是波动,它看起来真的像波动,它有明暗的干涉现象;你说它是粒子,它打出光电子的现象,只有用粒子的观点才能解释。因此双重性被提出来了——“光不是波动,也不是粒子,它是同时具有波动性质,也具有粒子性质的‘波与粒子双重性’”

  对于双重性,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说明,虽然本质上光固然具双重性,但是你观察到的光,却是根据你的实验安排而呈现出其中的一种性质。你用这个角度去探索,它呈现出这个性质,你若用另一角度去探索时,它就呈现出另一个性质。用大家的经验常识来比喻很容易了解,譬如替你照相,我从正面照,你是前面的样子;我从侧面照,你是侧面的样子。光具有双重性,从波动的角度去看,它的波动性质就呈现,恍如从你背面照,就照到后脑勺一般。

  海森堡在他的《物理学与哲学》一书第三章写到:“我们必须记得,我们所观测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据我们用来探索它的方法的展现。”(注)

  他指出来,“自然本身”不等于我们的观察——“自然的呈现”。自然本身是一回事;而你去观察时,它的呈现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观察所得到的就是那个呈现。就像你们看我,我看你们一样,你们看我正面,我就呈现正面,我转成侧面,你们看我就是侧面,所以你们看到的是我的呈现,而不是我本身。我不等于我的侧面或正面。

  一个东西有它的东西本身,东西本身会因为你观察的安排而有一个呈现。我就把这个角度引申到“看是什么”的问题。刚才提到了照相,科学家相信“看的机制”就像照相一样,眼球很像照相机,瞳孔为光圈、水晶体是前面是镜头。

  大家都知道,我们拿照相机拍照,呈现出来的东西在底片,对不对?绝不会说你们拍我,我就跑到照相机,我就黏在那底片上,不是吧!底片上的是“我的呈现”,我这个本身还是在外面。底片上的是“你拍到的我”—我在底片的呈现;真正的我,这个我的本身还是在外面。底片上是你拍到的,是我本身在你的底片上的呈现。

  从这个角度,我可以问出一个问题:“眼睛像相机,外面的景物到你的视网膜,然后就呈现出来被你认识分别。那个呈现出来的景物的像在那里?”景物呈现在哪里?这个照相我们很清楚,景物呈现在底片;可是我们人体的照相,底片在那里?呈现在那里?人体的相机(眼睛)一照即呈现出外界的影像,从这个地方我来听听大家的想法。

  孙先生:是名色?

  陈教授:我们现在谈这件事时,不要用任何理论,只是问经验,你实验的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就是不要讲出任何佛学理论或科学理论。

  听 众:不知道在那里……在眼睛里……

  陈教授:你读医科的,你的说法是在那里,人体的相机的底片在哪里?我们说视网膜会呈现,甚至到脑海,脑海也要有个底片呈现啊!

  听 众:在记忆里……在脑里面……在脑里的一部份……还没有想出来……

  陈教授:你们现在不是都在看的吗?……不知道吗?庄子说“惑之大者,终生不解。”我觉得惑之大者终生不解,还知道这个惑,有许多人可能终其一生仍不知道有这困惑哩!这个问题先放一边,再问一个问题:

  譬如说你在想东西,你的思想念头是不是你心灵呈现出来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手表,这是物,是外在的东西,对不对?那你的念头是跟这手表一样吗?不一样,大家觉得不一样吧!念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手表是外在的不属于我。真的吗?这个手表是外在的,而我的念头是我心灵所现,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看属于心灵所现的特质。念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那我们就可以掌握运作吗?没有办法的,譬如说你在伤心,你要自己不伤心是不可能的;打你一下你会痛,你要它不痛也没办法;妄念一大堆的都是你自己的,要它停还是停不下。所以大家知道,像这些思想、情绪与感受,明明知道是你现出来的,可是你往往不能控制,不能自主。要能自主,要修行到某个程度,你要慢慢退到后面一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能不能受我主控、能不能自主”并不是用来判断是否为“心灵所现”的必要条件。

  回到前面的问题:“人体相机(眼睛)拍摄的景物的呈现在哪里?”

  在眼睛里?在视网膜上?在脑海里?在记忆里?不知道!……

  你们看看!现在外面这个世界不就是你心灵所现的吗?!可是你们会不相信,你们大概都觉得景物进入心灵以后,我们看到景物呈现是在我们脑海里。可是当我们再问“脑海是什么?”、“或者脑海在那里?”大家会觉得奇怪好像找不到呀!

  现在有人找到了脑海吗?我带一个玩具给你们看,有没有看到一个电灯泡,有人希望看小猪,我们就变一只可爱的小猪,好,你们看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小猪存在或不存在?(玩具是一个MIRAGE海市蜃楼的成像装置,可以在眼前成像但摸不到。)

  大家看到的这只小猪是小猪本身,还是小猪在我们心灵的成像?显然是我们心灵的成像呀!因为这里并没有实体。它是心灵所现,那它在哪里?存在哪里?你说存在于视网膜,那我现在可以摸到你的视网膜哩!

  我们心中总有许许多多的预设,这些预设也就是我们无明的一部份,我们是透过这些预设在看世界。如果你把这些拿掉,你完全诉诸真的经验,你不认为这视觉经验的小猪真的在外面的请举手,不要用科学或佛学假设,用你的经验。在经验上有人真正觉得那是视觉经验的小猪吗?你看大家觉得它是虚幻的,它在外面,它虚幻在外面,不是吗?

  大家都同意它在外面,但大家同不同意它是属于你个人的?当然也有公众共同的成份,这先不谈。

  以这只小猪为例,套用海森堡的说法,看的问题牵涉到小猪本身以及它根据观察者的身心而呈现出来心象”。若用佛学名词来分析,小猪本身是“色尘”;色尘经由观察者的身心而呈现出来的是“尘相”。

  “好!现在请大家实验一下!戴眼镜的人请拿下你的眼镜……发现景像模糊了吗?”

  我若拿下我的眼镜,我看到的小猪就变模糊了,你们看到的则清晰依然。我呈现的部份是模糊了,你们呈现的部分没有模糊,可见模糊的这部份是我的呈现、像我的念头一样属于我!

  你看我手上的这只手表,你看到的这手表是不是会因为你拿下眼镜而变得模糊?你看到的这手表会因为你拿下眼镜就变得模糊,这不是你的心灵呈现那会是什么?

  你看到的手表会因为你拿下眼镜就变得模糊,这种呈现与我们的念头一样同属于我们个人;你的念头、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你个人的呈现的手表你也一样不能控制,不要因为你不能控制,你就不觉得那是你的。所以我刚才已经说过,你不要以为你不能控制,就表示与你无关,情绪明明是你的,你一样不能控制。

  你看到这个手表乃至一切景物、你们个人看到的,都是你们个人的呈现。因为一旦你戴著有色眼镜来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颜色变了,别人看的与你的也会不一样。你戴绿眼镜看我的手表是绿色的,可是一般人看还是原来的银色。

  事实上我们在认识这世界也是如此的,你在理解一个“客观事物”时,不可否认,人人对它的解读不同。就像“自然根据我们的探索的展现”一样,你的解读纯属于你个人的认识,你看到这手表就就是你对这世界的一种解读、你经验到的世界是你的。

  解读虽然人人不同,但“客观事物”也不可否认,就像科学的“自然本身”一样,你们看这手表如果没有电池它也不会动啊,还有一个“手表本身”吧!你看到的手表,你们看到的呈现是属于你们的别业,但还有交集那是共业部份。共业部份有一些深到潜意识、第八识,不是明白意识的东西。我现在谈的都偏向明白意识的东西,讨论还可以深到潜意识的法性问题,那些我还不很清楚。

  我最近又再看吴上师的法本,上面教我们修行要体会“六根根体空,六尘尘相假,八识识用妄”用我以上讨论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尘相假的意思。

  魏女士:我们对六尘的尘相假可以感觉到,只是大家都不认帐。

  陈教授:你知道这情绪是假的,但你仍被情绪带着走,你知道它是假的,跟你不被带着走是有一段距离,要知道得很彻底,才不会被带着走。

  听 众:所以当我们知道手表是假的时,就像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把它变到你的口袋里?

  陈教授:会变也是假的,只要本领够,你当然可以运作它,这是另一个问题,那些工夫我都不会,我是最没有工夫的人,可是我相信特异功能的存在,我也不觉得有何特异。据说以前西藏有人观想能力很好,不只自己看到,别人也可以看到,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有共业部分。

  如果我们开始知道,知道我们看这手表的呈现,与我们的起心动念类似,都属于你的呈现。也许你会觉得起心动念更个人化些,我只是点出它们的共通性罢了!

  心遍满虚空法界

  现在来讲另一件事是,当我有这体会之后,我常走出去看看晴空,一看晴空万里觉得好伟大啊!我的心灵遍布三千世界。当我们在修简修法时讲放大,看到晴空万里的感觉就是放大,那三千大千世界本来是我放大出来的呀!

  听 众:我们所看的是透过六根,所以我看的是我的心灵世界。

  陈教授:这样的说法也有一个毛病,就是立了一个我出来。例如,这是我们心现的,连这个“我”也要拿掉,是心现的,否则不小心会立个“我”,落入人我相。

  现在来察觉一下“有客观的手表存在吗?”就共业表现来说,有电池手表就会一直走动,我不看它、它虽不对我呈现,几天后再看它,它还是依旧run下去,那是法性自动流转变化,至于客观的存在我是不知道。

  听 众:人死掉还在不在?

  陈教授:人死掉不是在不在的问题,就好像问你的念头起灭后,你是在或不在?事实上那持续生灭的能力还存在。山河大地为我们心灵的呈现、我经验到的山河大地是我心灵参与的呈现,并不否定共业成份的存在。你经验到的事件、经验到的情绪,纯粹是你的吗?其实不是的,是别人与你共同造就的。所以这心灵呈现本身不排除另一层次的存在。

  我对世界的体验,山河大地和情绪一样都是我的心灵呈现。我们知道触觉,明明觉得这里会痛、这边有个痛的感觉呈现,哎,怎么不是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而呈现在这里。听觉跟触觉一样是心灵呈现,有人戴耳机听立体音响,咦!怎么有小喇叭、大提琴等各种乐器分布在周围的空间?一个声音的世界便这样呈现出来。

  我们现在眼睛看出去,即现一个对应眼根的世界;用耳朵去听,则现耳根的世界;触有触尘的尘相世界,六根对六尘现的六种尘相世界,复合成每个人的生命世界。往后我们看立体电影时,去想一想你的生命经验、你看的经验存在哪里?我们知道这情绪是从我的心出现的,山河大地的经验当然也是属于我的心现。心不在我肉体内,也不在我肉体外,遍虚空遍法界。

  大概十几年前,一个在参加佛教活动认识的朋友,他接触佛法也一、二十年了,他来找我,离开时我送他到车站,他一脸很不好意思的问我一个问题:“你相信轮回吗?”我没有特殊能力看不到灵魂,我到底相不相信轮回?我回答说:“其实我不是相信有轮回,我是无法相信没有轮回。”

  因为肉体是我心所呈现的,我不相信被我呈现的肉体发生故障了,我呈现的能力就消失,这件事情我无法相信。因为故障本身也是被我呈现的,被我呈现部分是否决不了那呈现本身!我无法理解它会消失!所以从这观点,我不是相信有轮回,而是我是无法相信没有轮回。我无法理解的是我呈现的事件,如脑神经短路了,我呈现的能力就没有了,要我相信这很困难。因为呈现的能力本来就存在了,怎么可能会因为这样而不见了?要它不起呈现也不容易,也许要等你彻悟归元入涅槃之后,否则是不可能的,这是很另类说法。

  大家都以为要相信死后存在很难,但要我相信肉体这地方故障,而呈现它的能力就不见了反而是很难的。我若有些理智是很难相信这样的,除非我失去理智我才会相信。我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想提出来讨论?

  听 众:请问陈老师法性是什么?自性与法性如何区分?有何差异?

  陈教授:这些我也不是很清楚,就像说譬如你们都听过惯性定律,你不会觉得惯性定律很奇异吗?怎么会有惯性定律,这惯性定律为什么会一直存在着?今年惯性定律成立、明年惯性定律也成立,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的,其实不然。有很多事情对别人天经地义,对我而言都很奇怪。以万有引力为例,两个东西会吸引,我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两个东西会互相吸引?

  你问的那个问题我不知道,我也问问题给大家好了,大家习以为常的万有引力的任何质量之间会有引力。那这个质量甲不长眼睛,不长耳朵,也没有心,我们说这是物,他怎么知道乙在那边呢?然后来吸引它呢?他们是怎么吸引的呢?彼此互相没有联系,彼此怎么互相受到引力呢?

  目前科学家说,这个甲物质建立一个所谓的重力场来对周围其它物质作用,一个有限的东西建立一个遍布空间、无限大的场,那也是很伟大的,一个物质都这么伟大了,你为什么不相信你看的能力可遍布世界?一个小小的电子、质子建立的场都可以遍布世界,那你的生命呈现场为何没有遍布世界?这很奇怪,我觉得法性就是让这些奇怪事物存在下来的根源,我想这可能是法性。

  听 众:法性是物质它本身的特性就对了?

  陈教授:也不只是物质,说物质就不包括非物质了。我们从我们本身能看的性质去追究那是自性,能看的以外其它的性质存在的规则也许是法性。

  自性是向能看的地方根源还溯回去,从那个地方能够呈现这世界,那个性质满特异的,那个能现出山河大地的能力;可是我们知道另外一些存在好像与这不直接有关——就如大家认为的“客观的存在”,或是你以外的那部份的性质,就是属于法性,不过我觉得这种分法还是方便说,仅供参考。

  我能处理的是从我真正能把握到的地方下手,因为你提到法性,使我联想到,我一直觉得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我却觉得很神妙、很不可思议。我们会认为一个电子会察知另一个电子存在,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可是大家很难认同宫本武藏能够察知有个杀手躲在暗处,会认为这故事是假的,但却相信一个电子会察知另一个电子存在。对我而言,电子能察觉其它电子的存在才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两者都很难理解,如果电子很神妙,那人就会一起很神妙!

  有没有其它问题?没有的话我们谈别的,从这里延伸下去。

  听 众:你刚才提到说如果从六根来看这外在世界,外在世界因六根而有,我们会觉得那是我个人的外在经验,那是透过六根所现,所以它是感觉比较虚的,是空的状态,是没有实质性的。

  陈教授:这种感觉我们会说它是假——六尘尘相假;而六根本身的源头就比较偏空,虚灵的空,所以说——六根根体空。尘相假是做假观,其实我刚才谈的是在修假观,从如何看进入,知道是真的假,不是假的假。

  听 众:你刚才说六根还会有一个我,一个观察者。

  陈教授:其实这个我的六根也是你立的、想的,你设出来的,还是不够根源的。

  听 众:所以你的认知,我觉得不是从六根这样展出来的假,你刚才认知的转折处,麻烦你再讲清楚一点。

  陈教授:我不知道。

  听 众:你刚才怎么说它是一个假的?

  陈教授:我刚才讲尘相假,就是指把你原来对尘相的认定完全打翻的意思。比如这个视觉经验呈现的手表,你本来认为是客观的手表,我所谓假是指这认定不对。如果体验到我说的心灵所现这部分,你原来那坚固的认定就不在了,一拿掉,就呈现出所谓假的感觉。

  这手表跟情绪一样是你所现的,很多人也把情绪当作很真。你那情绪很真,当然这现的手表也是很真;当你察觉情绪是我心所幻现,你比较能不被情绪左右时,这时你就会觉得这个比较假。我所说的假是相对于你把它认定为客观存在来说的,这也看你如何定义假。

  听 众:好像情绪后面有一个能够知道情绪的,能够去看的,所以有一个能知的状态……

  被现、被知的都是假

  陈教授:对,其实刚才所说是破一般人的认定,“被现”、“被知”的都是假。我们原先认定这是客观独立的存在,现在发现这是你心现的、最少你心参与一部份了!像我们认为这钞票很有价值,如果政府垮台,这钞票价值就不见了,所以钞票价值是心灵现的,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注意到这价值是烘托出的、是假的,我们平日认以为真、为客观的东西,也是这样。我是破这个认以为客观的真,我这样讲是让你知道你的视觉呈现与情绪是同一种属性。

  另外一种假的意涵是指相对于本心,它们都是很幻化的生灭相,那所谓的假,是指凡生灭就是假。如果于生灭相中强立不生灭,那是假上更立假,所以我们立一个我,“我”也是被立出的生灭相,把这生灭相当做是永恒的,就是假上更立假。假也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意涵。

  听 众:请问陈老师,是不是说因为我们的心回到那个能知的地方,我们的心没有黏着在那被知的事物上,所以把事情看得相对的假?

  陈教授:其实很多东西你觉得真,是因为你黏上去,你看连续剧看到痛哭,你一定要很投入,如果你一退出,你就不会。我们能现的能力实在很厉害的,一个小框框可以让你现一个世界——那就是电视,电视画面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一点一点明暗色泽不断变化的点所构成的而已,但会让你悲欢离合、颠倒众生。其实不是电视厉害,是你能知的心厉害,如果没有心参与,那只是一群不连续点一直明暗闪动而已,那来颠倒众生呢?所谓真就是因取而有,真假有很多层次,你取就觉得它是有,就是真的;念头一转,你一脱离它就没有。就像被情绪牵动时,会觉得情绪很真实,脱离后再去看发现很是莫名其妙,芝麻绿豆小事怎么会转成这样?所以你退出来就觉得那很假,卷进去时就很真实哩!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没有了,那菩萨入梦幻中度一切众生,度如幻众而无众生可度。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听 众:你刚才说照片底片在哪里?是在能见所见?像我每天看的东西,一打坐东西都现出来,它几乎都储存在我的局部地方,它让我很浊重,哪个地方卡住,记忆较多,哪边就很浊重。你要与人心灵互动,就像我们上网路一样,联结交换,声音也是储存着,如果你比较敏锐,你突然听到一声咒骂的话,可能是句脏话,你很挂碍它,那就留在耳识内了!

  陈教授:我所谓的心灵呈现,是指看见的当下就是呈现,不是指事后的回忆的呈现,事后的回忆观想我最不会的,我闭着眼睛,眼前就黑黑的一片。事后的呈现是“想蕴”-把以前的东西勾出来现的相,那当然存在,但和当下所见的存在不同,那能力可以开发培养。

  听 众:那些本来就存在。

  陈教授:对我而言现在没有。是本来没有?还是把它取消掉的?我也不知道。

  魏女士:我看是取消掉比较厉害,巴不得把它都消化掉。

  陈教授:我有位朋友在念佛号,例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这佛号会一个字一个字的出现,要取消还很困难呢!而我念佛号时要出现字则很困难。

  听 众:我的意思是这些本来就存在的。

  陈教授:那是想蕴,意根本有的能力。

  听 众:意根有图像与声音吗?

  陈教授:意根可以现图像与声音,依照我们的经验,眼睛闭起来没有这个东西,还是想得出来,看到乐谱可以出现旋律,还有催眠可把过去久远的东西叫出来。

  听 众:我发觉会有“外”与“内”,是因为我们把它分别了,以能见来说,见“外”见“内”其实都是见,所以没有内外之别,但是实质来说,仍有一个客观存在。

  陈教授:客观的存在,这牵涉到“世界的层次性”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楞严经》,其实我觉得我就是在说书上说的,只是我换了不同时代的说法罢了!

  孙先生:你说催眠可把潜意识叫出来,我想起上次我的报告这样写的,上次生死问题座谈会提到,人死了之后带了三样东西:业力、智慧与习性,这让我想到人死了以后,不是‘船过水无痕’而是‘凡走过必留痕迹’,这痕迹、轮回的相,是生灭相、是假的,但背后有个意义,那走过的痕迹,如果是正面的话,是来圆满佛性的,那个东西我想是真的东西。

  陈教授:这真假随大家定义,没有绝对定义。现在来谈谈世界的层次性的问题,世界的层次性是什么?你看这杯水,这杯水你一看就知道是杯水;饿鬼来看却觉得你手里拿着一把火。所以你看目连救母,目连尊者拿水给母亲喝,母亲见到是火,她不能喝。还有酒,人间看是酒,阿修罗看是刀枪剑戟。阿修罗字义就是“没有酒”,他看到的酒都成为刀枪剑戟。同样的水或酒,不同生命呈现的差异这么大,真不知道客观是什么?

  六根改变了,世界现的样子就跟着改变

  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一杯水你拿个显微镜去看,它就现出平常经验以外的世界。显微镜下的世界是你呈现的,你用显微镜看,东西都变大了,你明知道那么大的东西是不存在呀!那不是你现的是什么?显微镜下的东西变大了、而且又在眼睛的外面。就像梁先生所说的,我们六根改变了,这世界现的样子就跟着改变,你用显微镜去延伸你的眼根,现出的世界就是显微镜下的样子!

  水是长什么样子?现在用肉眼看是一种样子,用显微镜看又是一个样子。随着显微镜倍数增加,它跟着放大现出不同的样子。在光学显微镜的观察下,水的长相是有极限的,最好的光学显微镜放大的极限是两千倍,进一步的放大,两千倍以上眼根的延伸已经看不到了,可是那时还有个世界存在,那是六、七意识所现的世界。

  第七意识抽象推理,建构原子、分子模型;第六意识依照我们的视觉经验把它图样化,水成为一颗氧分子抓两个氢分子的样子,这是科学家的世界。科学家现出的世界,在我看来是第六第七识的世界,它还是现的世界,科学的图像是六七识幻化出的世界,虽是幻化可是很有威力呢,甚至指导我们制造出足以毁灭地球的原子弹,所以六七识幻化出的世界还是很厉害的。

  现在我们来谈谈诺贝尔奖生医奖得主麦克林托克的故事。一般人对世界的了解是用现有的六根来观察,修行人、佛家或道家有禅定神通者,他们看世界就不是这样,他们用另外的六根。我们看佛经描述的世界,我觉得不是我们肉体的六根去看的,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呈现,它有共通点,也有差异性。

  科学就是站在大家共同基础上,最早期的生物家用人类现有的六根去观察。光学进步了,显微镜变成延伸我们肉眼的重要工具,麦克林托克的时候,她的训练是以显微镜观察起家的。可是当时生物学界开始崇尚以新颖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来研究生命现象。他们开始不是用显镜镜,也不是用肉眼,是用大脑看世界,譬如说RNA、DNA是用大脑看出来的,不是用眼睛看的。

  所谓“大脑看到的”是用推理的,科学是用很复杂的生化实验看到一些数据,由数据去反推出来的理解。这是第七识第六识呈现出来的、整理出来的世界相。麦克林托克违反当时的潮流,她仍然用眼根看的世界,用显微镜做研究。显微镜的放大有光学的极限,到了一两千倍已经无法再放大了。

  可是麦克林托克看世界不是这样的,她看显微镜,掉进显微镜里面,掉进细胞理面,她是用禅定神通去看世界。所以她说她看到基因在染色体上会移动,会从这染色体上面移到某地方,甚至会从甲染色体移到乙染色体去。当时的人不相信她的说法,认为这违反遗传学的基本观念。她在1951年提出“基因转位”的理论时,已经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还当过遗传学会会长。她提出这理论后,大家都认为她是异类,她被冷落排斥了!32年后,1983麦克林托克才因“基因转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为什么三十年后大家会承认她所见,我想“大脑看到的世界”跟她用禅定所看的世界是相当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不同六根所呈现的世界是有共通性的。肉眼看到的世界是其中一部份而已。

  科学家用第六、第七识看的世界并非全貌

  我最近检讨后才知道自己有很多科学的迷信。像我读物理的,看到水就想到H2O,就是一颗氧原子抓者两颗氢原子的图像。如果你认定水就只是这样,那你会认为所谓的“信息水”具有能量这类的说法是怪力乱神。因为科学对世界观察的立足点与他们不同。科学家用第六、第七识看的世界,也只是世界的一部份,不是世界的全貌,你借用那样来理解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以为是真相的全部。

  以前我听练气功的人说这个磁场怎么样、那个磁场怎么样,总觉得不科学。我是不反对有另外的存在,但我觉得这名词用得不好,侵犯到科学的领域。现在我觉得磁场一词的意义,又没人规定一定要如科学家所讲的一样。

  现在我更清楚,你对世界的了解是你心灵的呈现,这呈现具有极大的变动性。科学是用目前共通的六根能力、六根的延伸加上复杂推理,所开展出来对世界的认识。好不容易才认识基因为会动,人家在三十几年前入定就看到,所以我想特异功能在产业会有很大的经济效用。

  这个世界是因为你用来看它的六根不同,有不同的展现,六根有不同的层次,然后加上你的第七识,来对这世界做不同的展现。我也得了科学病,所以用第七识习惯太强了,我用师父的定义,第七识是你的心灵对没有形相的东西的分辨、处理,对有形相的东西的分辨、处理属第六识。我觉得这样定义满清楚的,推理是对无形无相,推理后会转换成有形有相的表达,所以我们一想到水会有水分子的图像。所以世界将因为你的六根能力而不一样!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我们这样去看世界,对它作种种的诠释,常常是错误连连的,不管是肉眼还是天眼,一切诠释都是以我们的成见为基础的。以肉眼看世界为例,你去问非洲人对世界的看法,绝对与我们不一样,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的习惯是以自己的成见为对。又如当你入定时看到了什么,即使这个看本身是“真”的,你对所看到的东西的理解,也是基于成见。况且既然看是心灵的呈现,不同的心灵的呈现必有出入,呈现既多变,诠释更复杂,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则有待更真的心灵去展现了!

  (陈昌祈教授于90年7月28日假台北临沂精舍讲述<这个世界我们是怎么看的>,文稿由王佩珍记录,吕秀玉整理。)

  注:Werner Heisenberg《Physics and Philosophy》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P-58

  (…,and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what we

  observe is not nature in itself but nature

  exposed to our method of questioning.)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