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道由心悟 岂在坐也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慈本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由心悟 岂在坐也

  ◎慈本法师

  六祖慧能大师,不仅是一代佛门巨匠,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家。六祖之后,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加多姿多彩。六祖本人,虽无任何著作,但是,经过后人的整理,倒有一部《六祖坛经》(下文略称《坛经》)留传于世,成为后人了解、学习六祖思想的宝贵资料。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诠释佛教教义,这是六祖大师的贡献之一。“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出自《坛经》第九品。希望通过这句话,可以对六祖大师的思想,有一点了解。

  一、背 景

  1、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的出处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出自《坛经.护法品》(T48,p0359c)。这是坛经的第九品。这一品也称为“唐朝征诏”或“宣诏品”,这一章主要记载当时朝廷遣使引请供养、请益,等事。所涉及的内容,发人深省。“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一句话,本是大师开示薛简的话。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2、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的背景

  大师所以这样开示薛简,是有由来的。在唐代,佛教各宗都呈现出非常兴盛的势态。南北朝时,佛教的特色是北方重禅,南方相对重讲。达摩祖师来华,开始弘传禅法。到智者大师出现,又形成了以止观为特色的又一景象。经过这样两个时期的发展,禅,成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但也正是由此,更多的人,注重的并不是禅本身了,而是由“禅”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每种修行模式,固然有其价值,但使之成为一种死板的教条,那就不好了。大师提出这一观点,目的就在于澄清这一认识。

  天台有二十五方便。与大师同时的神秀大师,也曾提出了五方便的修行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利于部分众生修行,但同时,也令一些众生产生了误解。以为修禅定,必须是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这就成了一种病了。针对时弊,大师提出这种说法是十分具有建设性的。大师不仅还给了禅法一个本来面目,也一语道出了修行禅法的目的在于心悟,而不在于枯坐的形式。

  总之,反对教条化、固定化的修禅模式,是大师提出此观点的前题,纠正时人对佛法的错误认识,是大师的目的。

  二、含 义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道,指的是佛道、佛法,指的是世间万物的真相。这个心呢,指众生的这颗凡心,而不同于以前佛教所谈的那种清灵本体。这个心,就是我们日常的心。在日常心上用功,才是正确的。悟,是指领悟,也可以说是体验。坐,指枯坐,也可引申为固定不变的修行方式。

  大师这句话,有几个意思层面:

  1、道由心悟

  道由心悟,是大师首要说明的。心,在佛学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在大师以前,这个心,主要指那种清净不变的灵妙体性。好似与日常生活的心格格不入。而大师提出这一说法,则强调了日常这个心的重要。日常的心不但重要,而且是悟道的根本。把“心”放到如此高度的,大师是第一人!在心上用功,能够体悟到心的作用、心的重要。那样才是入道。所谓的道,也就是心灵上的感悟与体验。

  2、否定对自我的束缚

  岂在坐也,是大师的反诘语,答案显而易见。坐,本身并没有甚么错误,关键是这个坐是甚么样的坐法。大师要强调的,是指不要用甚么固定的方式来束缚自己。一旦有了甚么固定不变、舍此无他的方法,那就错了。修行的目的,不在于用甚么样的形式,而在于能否“悟”。如果固定下来、祇能这样,那就错了。禅门有一公案,说:马祖道一终日坐禅,他师父南岳怀让见到了,就问他,你在作甚么呢?他说,坐禅成佛啊!于是师父拿了一块砖头磨了起来。弟子好奇的问,师父,你在作甚么呢?师父说,我要磨砖成镜!弟子更好奇了,说,师父,磨瓦哪能成镜呢?师父反问道,磨砖不能成镜,那枯坐就能成佛吗?言下,弟子大悟!

  修行与否,不在于能坐多久。坐在那里而没能用心体悟的话,那是没有甚么价值的。但是,不去坐,而心能有一定的领悟,那才是好的。

  3、引申的意义

  大师的这段话,不仅强调了禅法的途径,也指示了修行的关键。呆坐,对于禅法是种束缚,同样,形式上的禅,对于佛法也是一种束缚。修证佛法,是没有甚么固定方式的。祇有用心去感受,去领悟,才会对佛法有一定的受用。在佛法上,任何教条的修证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味的否定,也是不对的。大师问岂在坐也,并不是完全的否定坐的必要。而是想要大家明白,坐,祇是其中的一个方式。祇要能够心悟,不坐也可以的。所以,吃饭,睡觉,做甚么都好,祇要你用心了,那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用心,那做甚么,都是不对的了。

  大乘佛法所讲的坐,也是表法的意思。坐,是不动意,也可以用来比喻我们的心,身不动是坐,心不动也是坐。面壁坐在那里,心中还想东想西,妄念纷飞,这坐有何用?如果我们心清净,没有妄想,那我们做甚么都是在用功。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修行不是着重形式,而是着重在心悟。用心去体证,这是佛法的最大特色。佛法是可经验的,重实证的。

  三、意 义

  由道由心悟这一句话,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些坛经的内容,并领会其意义。

  1、全新的心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体现了六祖大师《坛经》的主要思想。《坛经》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心行。心,在六祖大师以前,主要是指清净自性。而六祖大师,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不但清净心是心,平常日用的心,也是心。大大的扩充了心的含义。这是大师的贡献之一。

  2、全新的语言观

  不立文字,不著文字这是公认的禅宗特色。禅门是不是完全否定了语言的功用呢?通过坛经,我们可以知道,禅门并没有否定语言的作用。对于语言,大师是十分重视的。例如,在坛经中,有名的《法华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样警策的文字,在坛经当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大师不但没有否定语言,而且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功能。把语言变成了弘法的强大工具。这一点是我们要学习的。

  3、协调的修证方法

  对于“岂在坐也”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一味的坐,是不可能收到甚么效果的。那如何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呢?那就得保持身心的协调。调节各个方面,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样,表达佛法,也是多样的。语言,是一种,身体,也是诠释佛法的一个好途径。从大师以后,禅门修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棒喝等方法,可以说,都是源于大师的。

  4、其 他

  大师本身,在后人的观念里,大多是以一个白丁的身份出现的。至于大师是否识字,这个并不重要了。关键是大师通过自身,向世人传递了一个资讯,祇要用心去体验,是可以超出一切障碍的。这简直就是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大师的又一影响。

  此外,大师以后,禅门对于诗词等文学创造,也作出了很大贡献。禅诗,是唐代乃至以后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

  最后,是平等性。薛简,是代表当朝国主来向大师请益的。大师一方面称疾,没有入宫,表现出了不慕名利的德风。另一方面,大师并没有故意做作,用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来应敷。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用真实的佛法,来开示一切众生。大师这种风格,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小 结

  由大师开始,中国佛教有了自己的全新的内含。虽有智者、玄奘等大师在前。但是,中国佛教,正式有别有印度佛教,还是应以六祖大师算起的。这时的禅,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这个领域,是以大师为基础的。唐以后,宋明理学,更少不了《坛经》开创的心悟说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