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祇知其一,一无所知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祇知其一,一无所知

  ◎觉生法师

  “祇知其一,一无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这是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的一句名言。麦克斯.缪勒是英籍德国人,是著名的东方学家。他在一九七三年所写的《宗教学导论》一书,被认为是比较宗教学的奠基性之作。比较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人文学科,一般也认为是由麦克斯.缪勒所创立的。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比较宗教学》这门课,所以麦克斯.缪勒的这句话就被介绍过来了。

  据说,一八七○年二月至三月间,作为一位宗教学研究的学者,麦克斯.缪勒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下属的英国科学研究所,先后作了四次演讲。这四篇精彩的讲稿结集出版后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宗教学导论》。

  在第一篇演讲稿中,麦克斯.缪勒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尖锐的问题,即怎样才能认识宗教?我猜想他当时所面对的听众,一定是“左中右都有”,(这也是毛泽东主席的一句名言: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这包括了信仰宗教的,或不信仰宗教的;对宗教持肯定态度的,或抱怀疑、批判态度的;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听众,祇要是想认识宗教的人,我想都不能不回答这一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宗教?

  对此,缪勒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祇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甚么宗教也不懂。”这句话的涵义既丰富又深刻。因为“宗教”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宗教现象则是具体的,世界性的。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宗教。要探讨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意义及其存在的价值,就不能不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研究的方式,当然要运用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祇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甚么宗教也不懂”就是必然的结论了。后来,这句话被浓缩为“祇知其一,一无所知。”其哲学上的内蕴就更精辟而更具理性了。

  就我们佛教来说,根本原理是“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万象,人间万法,通统不离因缘和合则生,因缘离散则灭的法则。既为缘生,自然法无自性。所以佛教中没有“神学”,“神学”没有在佛教中得到任何发展。科学讲实证,佛教就更讲实证了。所以,“祇知其一,一无所知”,对佛教而言,是最符合佛教的内在逻辑的了。

  过去,我们常说,文学就是“人学”。其实,佛学不是“神学”,佛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是真正研究“人”的一门大学问。难怪太虚大师要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这就是人间佛教的现实主义。这才是“祇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应有之义。

  法不孤起,法无自性,自然众生亦无自性。众生由缘而生,人亦由缘而生,所以,人也本无自性。既无自性,因为因缘的变化万端,人的发展成长,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人事的成败、胜负、利弊、祸福也就有了无限的可塑性;人的生理、心理、性格、才情、环境,随着因缘的不同,也就有了各各不同的差异性。可见,人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也是“祇知其一,一无所知”的。

  怎样才能认识宗教,是一种认知。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就更是最根本的认知了。人有许多自觉或不自觉的谬误,恐怕正是来自于不认识自己。人要认知自己,我想有两个大的内涵:一是认知作为人类的人的自身。二是认知作为“个体的”我的自己。前者,是认识人的本质、本性、特性、人之所以为人,人所异于众生者。后者,是认知“我”自己的性格、气质、长处、短处,或优点、缺点、弱点、不足、我之所以为“我”的独特性,特殊性。这两个认知,我想,都是在佛学的范畴之内。前者,佛学的真理能帮助我们解析并走出人对人类自身认知的迷误;后者,学佛才能帮助我们认识“我”自己。这不也正是“祇知其一,一无所知”么?

  一个不去认识自己又不肯认识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甚么样的人才是既不认识自己又不了解自己的人呢?我想,最为突出的是一个傲慢、狂妄、自视甚高、眼空无物、不懂得甚么叫谦虚的人,就是最不认识自己又不了解自己的人。这类人,大致上有三个特点:一、祇看到自己的长处、杰出之处;祇强调自己的优点、优势;夸大自己的优点,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忘记了自己也有缺点和弱点,甚至于还把自己的缺点当作为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二、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听不得一点相反的意见,祇能听赞扬,听顺耳的话。听到一点“逆耳之言”就生气,暴怒,反感。他祇能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靠吹嘘“过活”,自鸣得意,自得其乐。三、始终坚持错误,不承认错误,拒绝改正错误。用鲁迅先生的诗来说:“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成一套真理和逻辑,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真理为真理,以自己的逻辑为逻辑。不惜代价,不顾大局,不计后果,任性由己,固执难改。这三个特点,使他自己“鹤立鸡群”,凸显于群体之外,通常与群体并不协调,难以合群。我曾经读到一篇调侃足球队的文章,其中说:“本事不大脾气大,修养不足派头足”,我想,这对傲慢无礼,也是一种形象化的写真。这样的足球队据说同裁判的关系很紧张,同环境、球迷、媒体、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紧张。这种紧张恐怕就来自于既不认识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了。

  一魔万箭。傲慢很可怕,傲慢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和前进。美国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到了晚年,也被他的傲慢挡住了成功的道路。他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结果导致大败。人们看清了他在令他自傲的领域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三国时的关羽将军,英雄一世,最终荆州失守,败走麦城,伤了蜀汉大事,这也是吃了傲慢、轻狂、刚愎自用的大亏。教训岂不深刻!所以,一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总是谦虚的,永远的谦卑,永远的虚怀若谷,永远的包容和宽容,他也才能真正具有胸怀和文化滋养。

  不过,我还要补充说:一个傲慢的人,往往也确实有某种能力,有某些特长。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能力,他的特长,也是相对的,或者说,会有局限性的。即使他有傲视他人的“本钱”,他还必须明白,他所拥有的,未必都是他所能兑现,所能全部发挥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祇有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弱势,知道自己的优点、优势、特长也会打折扣,不可能100%兑现,这才叫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祇知其一,一无所知”。这句放射着哲理光辉的名言,会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