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今次莅港供奉的佛指舍利的由来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哲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次莅港供奉的佛指舍利的由来
◎哲一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狭义上特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体、尸骨。释迦牟尼时代,印度风行火葬,据唐初法琳《破邪论》中说:“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其色红白,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每有光明神验。”又据《法苑珠林》记载,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一是发舍利,其色黑;一是肉舍利,其色赤。《处胎经》又将舍利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后世在广义上把德行超卓的高僧大德去世后荼毗(火化义)所得的质地坚硬的结品颗粒也叫舍利或舍利子。从佛教的角度说,舍利是戒定慧无染功德熏修而成,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证验。我国现存于陕西省扶风昙法门寺的佛指舍利为释迦牟尼佛一节中指骨舍利,是全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是全世界佛教徒信仰的圣物之一。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涅槃,按照当时风俗,弟子们为他安排了最佳葬法——火化。佛火化后,弟子们曾从灰烬中拣出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一节中指指骨、四颗牙齿,众多珠状舍利子和骨灰。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信众就对佛身体上任何部分都视为圣物。所以,佛在世时曾被弟子们请过头发,剪下的指甲屑、童牙等物。佛涅槃后,周边八个小国的国王曾率军队争夺舍利,后被一个香姓婆罗门劝解,并主持将舍利分成八份,各自请回供奉。

  释迦牟尼佛涅槃一百多年后,古印度有个国王叫阿育王的崇信佛教,曾广泛建立佛塔以供奉佛舍利。人们将这些塔统称为阿育王塔。

  据隋《历代三宝记》、唐《破邪论》等佛典记载古印度阿育王曾在很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筑佛舍利塔。据传中国境内有十九处,都称中国江汉左右、关陇西东有阿育王塔。扶风阿育王塔即为其一。法门寺初建于东汉年间,先有佛塔后建佛寺,所以最初便因阿育王塔而名阿育王寺,后唐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

  唐代法门寺宝塔为四级木塔,明代隆庆年间(西元1567-1572年)唐代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重建八角十三级砖塔一座,塔高四十七米。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在连绵霪雨中明代砖塔塔身自上而下崩塌一半。一九八六年十月,文物部门决定拨款重修宝塔。一九八七年四月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唐代地宫并出土佛指舍利和大量唐代稀世珍宝。法门寺地宫建制模拟帝王陵寝,为洞式石质建筑。唐朝几代帝王都曾予以修葺。懿宗时又加以扩建。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为31.84平方米。整个地宫由踏步台阶、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七部分组成,以五道石门相隔。这个地宫虽得到唐王朝历代皇帝的重视,也给予多次修葺,但以现代的眼光看,这个地宫并不算很大。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指舍利,其中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灵骨”一枚,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真身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后代文献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但所指相同。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为:“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文志》载:“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状与道宣《感通录》和《志文碑》所记吻合。另三枚为影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佛教界认为,影骨与灵骨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生赞颂说:“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舍利灵骨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当初此重铁函之外,还曾包裹著一层丝绸织物,因年代久远而朽坏殆尽,仅可从残片中识别出它原来的材质和纹样。第二重宝函紧套在第一重宝函之内的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四十五尊造像,所以被命名为“四十五尊造像顶函”。第三重宝函是一银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盖上雕著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棺盖雕刻普贤菩萨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颜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据发掘者介绍,刚刚出土时,灵骨因在液体中浸泡千年而使骨质松软,而且还有白色小霉点附在灵骨之上。

  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阶段,佛教亦极为兴盛。唐王朝七位皇帝曾开启真身舍利塔地宫奉迎佛骨到宫中供养。唐代第一次迎奉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僧人智琮、弘静等人奉旨迎奉。唐代第二次迎奉佛指舍利从武周长安四年(704)到中宗景龙二年(708)。此时佛教的社会地位上升,遂掀起唐代第一个崇佛高潮。武则天命凤阇侍郎崔玄日韦 和法藏等到法门寺迎奉佛骨。唐代第三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唐肃宗皇帝敕僧法澄、中使宋合礼、凤翔府尹崔光远迎请佛骨人长安内道场。唐代第四次迎奉舍利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这时唐王朝经安史之乱遭受打击,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舍利于长安,先在内道场供养,再置京都诸寺。唐代第五次迎奉佛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启塔,亲奉香灯。唐代第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这是一次声势浩大,供品最多,耗资空前的迎奉。

  唐代几位皇帝多次迎请佛指舍利入宫。第一次始于高宗显庆四年(659),最后一次终于懿宗、僖宗(873)年。其间相距二百余年。皇帝迎请佛指舍利入宫供奉的原因大概有三方面,一是据传佛指舍利应三十年一迎请,可以息灾、祛病、免兵乱;二是便于皇帝及后妃瞻礼供养;三是为扶风至长安等地沿途官民朝拜舍利提供方便。

  迎佛骨的事曾遭到韩愈的坚决反对并直言进谏。因言词过于激烈而遭贬,成为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件事。

  作为举世无双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都具有崇高地位,对佛教徒的心理都会主产生重要影响。唐代开创的迎请佛指舍利的传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继承下来。一九八七年佛指舍利出土后,受到全世界佛教徒的广泛关注。到法门寺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至次年二月,应泰国国王、僧王之请求,佛指舍利灵骨用专机护送到曼谷,供泰国广大佛门信徒瞻拜八十五天。佛指舍利在泰国供奉期间,泰国国王和僧王都前往瞻拜。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九日佛指舍利赴泰供奉功德圆满返回北京,首都佛教界四众弟子在广济寺内举行隆重迎奉法会。

  至于法门寺宝塔中佛教坛场(曼荼罗)布置,佛教法器、文物瑰宝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

  由于佛指真身舍利太珍贵,太独一无二,绝少离寺起驾巡礼。至今国外仅护送至泰国供奉。我国境内一直在法门寺供奉。二○○二年到台湾地区供奉瞻礼三十七天。今年又应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的联合邀请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供奉十天。这是佛指舍利灵骨第三次离开法门寺供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