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代佛教僧人追寻真理的探险之路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代佛教僧人追寻真理的探险之路

  中国古代佛教僧人的西行求法,开始于第三世纪,在五世纪的法显时代和唐初的玄奘时代达到了两个高潮,其中尤以玄奘取经成为亚洲佛教历史的转折点。所有这些僧人都要备历艰辛,忍受饥寒,九死一生,穿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生命极限地带,去追寻真理的灵光。他们往往是几十个人出发,三五个人回来,甚至自此沙沉大漠,杳无踪迹。玄奘更是孤身潜行,沿途各国感召于他的虔诚派人护送,但这些护送的人也往往挡不住风沙严寒纷纷死伤折返。玄奘在那个年代创造了中国人探险精神的一个奇迹。

  玄奘当年取经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莫贺延碛),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玄奘经历了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的沙漠孤旅,也曾经遭遇天山雪崩“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餧冻死者十有三四”。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小头痛”、“大头痛”两个地方,“小头痛”,是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山脉、喜马拉雅山山脉的结点、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大头痛”则是海拔高度在六千米以上的兴都库什山达坂,这两个名字显然来源于玄奘当年强烈的高原反应。由于高寒缺氧,以及冰川雪崩,高昌王曲文泰派去护送玄奘西行的二十五名侍卫,到了中亚仅剩下了十八人,其余的不是因为“头痛”而死,就是遭遇雪崩或冻死在冰山上了…………

  但是玄奘,却“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续高僧传》),凭着这种无比虔诚的信仰和无比坚强的毅力,玄奘法师终于抵达当年的佛教圣地——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游历五天竺,求学、交游、讲经、说法的传奇历程。

  虔诚、勤奋、智慧的玄奘最终在印度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十五年后,他谢绝了印度戒日王的盛情挽留,决意返回大唐。为了表达对玄奘法师的敬重,戒日王亲自在曲女城为法师举办辩经大会,他邀请了全印度6000多名各教派的高僧和学者,以及其他18国的国王,请法师宣讲大乘法理。法师告谕众人:如果有人能够驳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愿斩首谢过。一连18天的法会,竟无一人敢和法师辩驳。

  归国之后的玄奘更是一部传奇。他巧妙地拒绝了唐太宗让他担任宰辅的旨意,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翻译工程;他成功的使两位道家李姓后代的帝王(太宗、高宗)亲自为他翻译的佛经作序,并称佛教为“圣教”;他先后陪伴了世界历史上三位同样完成统一大业的伟大帝王(大唐太宗、突厥叶护可汗、印度戒日王),并得到了这些一度曾互为宿敌的强大君主的崇敬:唐太宗称他“只千古而无对”,唐高宗在他的灵前痛哭:“朕失国宝矣!”,而印度戒日王更是因为对这位中国高僧的无上崇敬,激怒了婆罗门祭司,结果险些遭暗杀丧命。

  玄奘法师在他在世之时就得到了中、印两国甚至亚洲各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在印度,他促成了大唐和印度正式建交,每年印度来的使节首先都要拜会他们心中无比崇敬的大师;在中国,玄奘使得佛教成为李唐王朝的“国教”(他甚至亲手剃度了武则天刚刚满月的皇子),他的历险旅程在他尚未辞世之时就已经被当成传奇流传。在日本、新罗(朝鲜),众多的弟子慕名而来,道昭归国开创了日本的法相宗,而新罗王孙圆测本来和玄奘属同门师兄弟,后来仰慕玄奘的学识拜于门下,成为新罗(朝鲜)法相宗的创始人之一(玄奘敬称圆测为“测公”,新罗法相宗的另几位创始人也是玄奘弟子神昉和再传弟子道证、道伦等)。

  公元664年正月,玄奘译完了卷轶浩繁的《大般若经》,弟子奉上《大宝积经》,玄奘勉力译了几行,随即收起梵本,对弟子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经》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今欲往兰芝等谷礼辞俱胝佛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向他修造的佛像一一告别之后卧床不起,于3月8日圆寂于陕西铜川玉华寺。四月,高宗为玄奘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安葬仪式,京畿诸州县500里内前来送葬的僧俗百姓达百万人之众,佛教信徒宿于墓所的有三万多人。不胜悲痛的唐高宗下旨:“玄奘法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玄奘早在生前就把太宗和高宗题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砌在他亲自设计的慈恩寺大雁塔墙上,这一富有远见的举动使得慈恩寺和大雁塔能够躲过随后唐武宗时代发生的疯狂的灭佛运动得以保全到今天(三年里拆毁了四万四千六百多座寺庙和佛塔),法师的智慧不仅仅为我们保全了珍贵的千年历史,也使得今天的我们仍能从这些经文之上瞻仰到玄奘法师无比艰辛的足迹。

  正如赵朴初先生的评价,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探险者之代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