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中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李中笑

  在中国流传的观世音菩萨是大慈菩萨,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慈”是慈爱众生给与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两者合称慈悲。简而言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观世音菩萨就是以慈悲济世,拯救众生为本愿的菩萨。所以在晋东南地区的民间几乎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而对诸佛与其他菩萨了解甚少。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流传

  在我们的家乡提起观音菩萨,人人都知,要说观世音都觉得绕口,因为多了个”世”字。这个“世”字是在李世民皇帝的的名讳中有“世”字,唐代为了避讳天子名字就把这个“世”字去了,简称观音菩萨沿用至今,也有叫观音老母的,还有叫观音奶奶、观音娘娘的。观众在电视剧《西游记》出现观世音菩萨来救悟空时,大家就说观音老母来了。意思就是说悟空有救了。第二层意思就是说观世音菩萨知道唐僧有难,主动来救苦解困,第三层意思就是说这个难谁也救不了,只有观世音才解救,而不是说其他的佛菩萨,所以观世音在民众的心里就是救苦救难的化身。就是在平时的口语中也说谁办了好事,宽恕了别人,某某是菩萨心肠。他们说的菩萨也是指的观世音菩萨,而不指的文殊、普贤、大势至菩萨,像我们地区的斋公会,曾有位斋公问我:听说有位大势至菩萨也十分慈悲,佛教界菩萨都是同等的,可是在民众中观世音菩萨确是他们心中唯一的慈悲菩萨。而其他菩萨确是鲜为人知(连斋公尚且如此),这当然与我们佛教基本知识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

  在寺院的建筑中,许多农村都建有观音庙,而且香火十分旺盛,在大的寺院中,观音在寺中都独居一殿,这是常见的现象。箕子岭的云峰寺,佛子山的福兴寺都专门有观音殿。在潞城村旧庙中有三圣庙,地藏庙,佛堂等,特别还有两处观音堂,在汤庄的三教堂另有一座观音堂,可见在农村中观音在民众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晋东南地区的观音庙(堂)的数量也是十分可观的。长治市内东街也有观音庙,在我们现代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都供有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塑像,他们很多人并不信佛,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是阿弥陀佛,但知道观世音菩萨。而知道供上这位菩萨能给他们带来吉祥,带来快乐,带来财富,能消灾灭罪保佑全家平安。可是在我们晋东南地区的民间,观世音菩萨是他们心中的慈悲理想的化身。也流传最广最普遍最受尊敬的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民间流传理论依据

  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传到中国,在南北朝唐朝时,达到鼎盛。根据我们地区的寺院建筑来看,最早的晋城的青莲寺和陵川的崇安寺,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从佛教经典的《妙法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们品》的翻译,时间上是姚秦时期,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所译,姚秦乃南北朝时北朝后秦(公元384年——417年)时间。据此推算,观世音菩萨当在唐朝时就流传到晋东南地区的民间。我们知道晋城市的青莲寺的创始人昙始就是净土宗开宗之一,净土宗供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修的经典仍是净土三经,后增为净土五经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願品》。其中有两部经说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济世:其一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观世音菩萨“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其二在《观无量寿佛经》又说:“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说谛观。”净土宗是最直截了当的修持法门,无论出家在家,均可修持,均能得到广大利益,因此观世音菩萨就为大众所接受。“观世音”称号的含义有三:一是观世音观众生发出求救的音声即往拯救:二是观世意,观众生发出求救的意愿即往拯救;三是观世身,观众生身受苦难而往解救。因观音菩萨观自在理事无碍,又称为观自在菩萨。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最后又说:“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就进一步说明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的心是慈悲济世,拯救众生为本愿的菩萨。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除以上提到的还有最重要,流行较广的经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亦称《观音经》。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和《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等,也是有关观世音菩萨的重要经典。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塑造的大慈大悲理念的典型神格化身,其慈悲特征有三,一是现实性;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能解救众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满足众生现实中的种种愿望要求。二是随类行:观世音菩萨“随类度化,”对于众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贤愚,随顺众生的类别、特行来不断变换自己的形象,开示教化,度脱苦厄。他这种随类性度众生出苦难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十分详细,上自“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下至“应以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搂罗、紧那罗,摩堠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三是融通性,观世音菩萨的应化形相千姿百态,如多首,多背,多目,非男非女,变男变女。还有在《大悲咒》中的八十八种形象,乃至清代以来,更有送子观音,并与道教社会而有观音娘娘之称。观世音的信仰在晋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佛教中和民间中均极为普遍,深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对诸佛与其他菩萨的信仰。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精神,集中地表现了佛菩萨对众生平等的深切关怀,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慈悲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为三种,称为“三缘慈悲”。《大智度论》卷四十云“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无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这三种缘是根据,大乘佛教空宗思想划分的。以为以众生为对象的慈悲,是凡夫的慈悲称“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是指觉悟众生无我进而觉悟诸佛无我的道理而生起的慈悲,是声闻,辟支佛和菩萨的慈悲;心无所缘,离一起差别,超越对立,,毕竟空无,此为佛的“无缘慈悲”。《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还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等诸苦所照,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界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去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无上觉悟。“阿僧祗”意为极为漫长的时间。就是说慈悲是佛法中最重大的原则,是佛教的根本所在。那么观世音菩萨在众生心目中的特征就是全力践行大慈大悲的原则,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我想这也算是观世音菩萨在民间能广为流传、极为尊敬的理论根据。当然佛教中的慈悲理念远不止这些。这里只略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在民间流传本源。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理念与众生的愿望特质

  从我们所 接触的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及逢观世音菩萨道场来的香客看,他们信仰的动机和重心,几乎都是祈求佛和菩萨尤其是观世音菩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与困难,满足现实的功利与福祉 。当然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大乘佛教尤其是观世音的慈悲理念是与传统文化是合拍的,并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播融合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基本理念慈悲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省察和反思。也是维护人类生存的智慧表现。也是与我们社会提倡的价值、道德、精神有共同之处。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理念和人为精神内涵是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其一、人本思想与人道主义。佛教慈悲观念的提出,主要是缘起于对人类的局限性的反思,对人的生命脆弱性的关切,对人生苦难的忧患。这中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解脱为本位的人本思想,与以关怀人尊重人为特征,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是相会通的,和我们现代社会提倡民生理念有相互一致之处。其二、佛教的慈悲观念以利他的为原则,强调要有利于他人,要为救济一切众生而致力行善,这与我们提倡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也是相近的,相通的。如今年南方雪灾,全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南方人民救灾,捐钱捐物这种救苦救难的行为也是佛教所提倡的。其三、平等是佛教慈悲的思想基础,有一副年画上这样写:“观音救苦救难解人苦,慈悲仁爱是佛心”。慈悲是平等的道德体现,佛教主张人与人的平等,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平等,强调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主体性的尊重、关怀以致敬畏,这与儒家的“仁爱”、“博爱”“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是一致的,与中国哲学即道家的“天人合一”为基本理论架构的整体生命哲学也是相同的。这样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思想也就紧紧扣住了众生的愿望。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但你的苦难是要由人来帮助的,观世音菩萨正是由于对人类的救苦救难所以深得民心。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从我们晋东南地区的信仰来看,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理念符合相当多人的祈望和希求,从古到今,受到人民、尤其是下层人民的普遍欢迎。虽然佛教慈悲理念在古代社会的作用是复杂的、多重的 ,但是从观世音救苦救难的慈悲理念中所折射出来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人的有限性、脆弱性、人的现实困境乃至深重灾难,人们的追求和理想难以满足与实现,凡由此种种切身感受而导致的仰望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扶助、赐予之人,是真诚而强烈的。从这方面看,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无疑发挥了某种抚慰社会人心稳定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认为佛教若能将观世音菩萨这种慈悲精神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思想、理论、概念、术语作出合乎本意和情理的诠释和阐发,必将有助于慈悲理念的弘扬,进而有益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发扬团结和互助有爱的精神,有助于实践无私奉献、济世利人、救死扶伤、扶贫济困等美德善行,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完美与职业道德的提高。从大的眼光看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有积极的意义。当前世界形势还存在着局部战争、种族、宗教、地区的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人类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就我国来说形势是大好的,但就出现的达赖集团在西藏的破坏活动也是令人不安的,这种种现象需各国采取相应的坚决措施外,就思想文化方面而言,以关怀尊重生命价值为基础的佛教慈悲理念,也有利于调整人的观念,进而导致在行动上的维护和平和安全。如去年在我国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和谐社会从心开始”这一主题,就是一个很好开端。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与经济持续性发展。佛教主张尊重他者,尊重异类,尊重动植物生命,反对滥杀乱伐,任意糟蹋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拿佛教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说,第一就是不杀生,这是首戒,及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折草木等,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职特征,就这一条就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还有不偷盗,不邪淫这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最后以一句“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也符合观世音菩萨慈悲本意。

  作者:李中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