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香山红叶的般若世界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智圣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山红叶的般若世界

  智圣法师

  京西的香山被满山的红叶点缀,红叶在霜雨中无声无息地飘落着。那是一种无著、自在的生灵状态;那是一道禅关,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唯有开悟的禅师才能真正懂得;那是亘古而常新的法音,唯有独觉得观照智慧才能有所悟……

  漫步在蒙蒙的霜雨中,霜雨如一首伤心的乐曲萦回在耳畔,乐曲中充满着对夏天的回忆,对冬天的无奈,几分伤感,几分缠绵,令人惆怅。

  红红的香山红叶,在迷蒙蒙的空中如飞舞的彩蝶一样飘动,蝶衣飞舞。再听那冷冷的雨,有种“疏雨滴梧桐”的美感,雨敲打着香山红叶,那细细密密的节奏,点点滴滴,似幻似真。你是否能想到有点像《霓裳羽衣曲》呢?但有点凄凉。红红的香山红叶,像一片亮丽的羽毛,悠悠地落在小径上、草丛中,竟是那么自,那么无著。那种黄叶透红的颜色,充满着丰满的意蕴,似有一种灵气升上来,让您感到有种无边的梦幻。

  倾听每一片落叶,你仍然能感觉到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也能感觉到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但是一切绚烂已经走向平淡,一切的张狂、任性已经走向安闲。捡起一片香山红叶,将它收藏起来,堆积于内心。也许那色泽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褪去,但心中红红的香山红叶却会伴着你走过冷漠的冬天,走过一生。

  霜雨迷蒙蒙而空幻,倚在红叶树下,看着这如诗如画的北国秋景,仿佛有点陶醉了。无意中,一片香山红叶落在头上,将它轻轻地放在手中,竟有一滴水珠在上面滚动,水珠仿佛也变红了。那是否是清朝皇帝亡国痛哭时的血泪呢?也许是李大钊为国尽忠的热泪吧!抚摸着那片落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从中传来,那纷纷的落叶仿佛在倾诉着沉重的历史。轻轻地吻着那片落叶,一楼清香沁入鼻孔,一那顷,胸中也荡起那份沉重的沧桑感。

  红红的香山红叶静静地躺在草丛中,那么自然,那么清新。唯有大地的怀抱才是永恒——不必为它伤感。它吸收了大地四季的绚烂,也吸收了夏日里那郁郁葱葱香山的热情,容纳了风雨中的苦恼与挣扎,走向稳健与成熟。生命也是这样,一切情绪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以的喧哗终会消隐。诞生与死亡本是一如,有位诗人说:“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是的,到了这一天,你将携事实在生命的果实,无论是苦涩或是甘甜的,你将随着飘零的香山红叶,沉埋在秋的泥土中。你将不用遗憾,平静是人生的最终结局,想到这里,你是否有点超脱?但愿如此!

  曾几度,对落叶赋予了多少伤感,成熟即意味着凋落,大自然未免太残忍,太不公平吧!凝视着那静静的香山红叶,有种顿然开悟的豁然,大自然本来就是如此无著、有序地运转着,也许是我这位凡夫僧自做多怀吧!如果成熟的香山红叶不凋落,哪有冬天的皑皑白雪?哪有来年盛开的鲜花和苍翠的绿叶呢?一时间,我仿佛明白了许多。平时,总是以一种凡人的心态,来揣摩佛经上的道理,“佛菩萨觉悟了,为什么要度众生呢?”哦!原来如此。觉悟了,成熟了,所以懂得奉献自己拥有的一切,愿意牺牲自己,所以佛菩萨自然地流露出无缘的悲心,愿将智慧与福德奉献给众生,“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不是最好的写照吗?

  红红的香山红叶,仍在霜雨中无声无息地凋落着。你明白吗?那是一种心态,一种无著、自在的心态;那是一道禅关,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唯有开悟的禅师才能真正懂得;那是亘古而常新的法音,唯有独觉得观照智慧才能有所悟。今天,你与我,面对那红红的香山红叶,是否想到自己,想到生命?

  恍惚中,香山红叶渐渐一片一片地都落光了,只剩下我那高瘦孤独的身影与潇潇霜雨。没有一会儿,我也消失在蒙蒙的霜雨中,仿佛我也化成了一片浇叶,一片红的红的香山红叶……

  人的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嫩芽萌生,到蓊绿茂盛,又随着季节更迭,深秋的香山红叶,洒落满地,直到永远深埋地底“叶落归根”……

  走在霜雨中,心念随着风在飘,脑海里的一片记忆也都变成了雨滴,洒落在丰饶的大地上,与万物同一体。在香山林肠小道上,在一棵古老的松树下,我的心忽地一颤,眼前那一片片红红的叶子使我心中顿起涟漪,一阵伤感让我垂下了眼帘,泪水模糊了双眼。透过落叶,我似乎饱尝了“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含义。其实又何尝不是呢?人的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嫩芽萌生,到蓊绿茂盛,又随着季节更迭,深秋的香山红叶,洒落满地,直到永远深埋地底“叶落归根”。

  “香山红叶”不也是在暗示着我们“回归”的寓意吗?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脚步也变得轻松起来。此刻,我攀上香炉峰的岩石,眺望京城,眼前一片苍茫,耳边有种乡音,“深秋闻清梵,余音逐海潮”。

  世间的万物有生必有死,有来必有去。万物生命在开始的那一天,就注定将有结束的那一刻,然而,生命又像是荡漾在海中的一叶小舟,漂浮在海面不知去向,又找不到港湾可以停靠。

  回顾过去,由于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湾,我无数次向大地呼喊:“我要回归!”又时常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感到恐惧,我曾向天空呐喊:“是谁带我到无常的人世间?”可是,又有谁能为自己的生命做个妥当的安排呢?我不敢再想,也不愿意想。我告诉大海,我会做它最忠诚的赏客;我亦告诉自己“回归”是我唯一的选择!同时“活在当下”,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于是,我咏出内心的诗:“生命纸上写娑婆,人生路上念弥陀。傲树怎舍一叶落,沧海独当一赏客。”

  是啊!生命虽苦短,活在天地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生命贵在活在当下,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漫行于大自然赋予的绿茵原野之上,欣赏着眼前的一切,感受着生命的禅机。宇宙万物与我们是如此的接近而融为一体。生命,是一种宝贵!失去的无法再找回,未来的也不必去梦想。

  生活的秋季,知道生命上的极限而感到满足。因为知道生命上的极限,在丰富的经验之下,才有色调儿的和谐,其丰富永不可及,其绿色表示生命与力量,其橘色表示金黄的满足,其紫色表示顺天知命与死亡……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时光,个人如此,国家亦复如此,在此一段时光之中,我们充满了早秋精神,这是,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杂,希望与回忆相间。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段时光,这时,青春的天真成了记忆,夏日茂盛的回音,在空中还隐约可闻;这时看人生,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真正生活;不是如何奋斗操劳,而是如何享受自己主有的那宝贵的刹那;不是如何去虚掷精力,而是如何储存这股精力以备寒冬之用。

  这时,感觉到自己已经到达一个地方,已经安定下来,已经找到自己心中想望的东西。这时,感觉到已经有所获得,和以往的堂皇茂盛相比,是可贵而微小,虽微小而毕竟不失为自己的收获,犹如秋日的树林里,虽然没有夏日的茂盛葱茏,但是所据有的却能经时而历久。

  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的叶子的颜色金黄,成熟,丰富,但是略带忧伤与死亡的预兆。其金黄色的丰富并不表示春季纯洁的无知,也不表示夏季强盛的威力,而是表示老年的成熟与蔼然可亲的智慧。生活的秋季,知道生命上的极限而感到满足。因为知道生命上的极限,在丰富的经验之下,才有色调儿的和谐,其丰富永不可及,其绿色表示生命与力量,其橘色表示金黄的满足,其紫色表示顺天知命与死亡。月光照上秋日的林木,其容貌枯白而沉思;落日的余晖照上初秋的林木,还开怀而欢笑。清晨山间的微风扫过,使颤动的树叶轻松愉快地飘落于大地,无人确知落叶之歌,究竟是欢笑的歌声,还是离别的眼泪。因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忧愁微笑,向欢乐爽快的微风赞美。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问题的核心在这一念心,这念心时刻做主,完全不需依靠外在境界。得也好、失亦罢,皆看得开、放得下,就能够自在、解脱,如此的人生才是光明、积极的。

  人,住在世间,来到人世,如无正确知见、看法,就容易迷失掉,随之而来就会感受到种种苦恼,空虚而无法自在。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在哪里;能够找到自己的自性,并知道自性明明白白就在那里,就能得到安详自在。所以,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悟到这念心”,契悟了这念心,所有问题皆可从此处迎刃而解。

  人之大患在执著,迷失了自性,作不了主,忘了最初之本怀,因而滋生种种苦恼。

  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昔日有位禅师买了一只花瓶回来让大众欣赏。某日,有位沙弥打扫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这时大家都很紧张,认为老法师会很生气,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老法师走过来看了看,平静地说:“把这碎片扫一扫。”

  大众甚感不解:为何老法师一点也不生气?这位禅师说:当初买这花瓶的目的是为让大众欢喜,如果破了就不欢喜,岂不有失当初之本怀?

  做一切事情都要了知目的在哪里?这不是哲学的问题,这是切身的问题,把目的弄清楚了,整个人生的大方向就朗朗现前。

  人从早到晚,做种种的活动,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其共同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要离苦得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位上,用自己的方法,想办法去离苦得乐,然而是不是都可以达到呢?

  不然!因为目标、方法错了。

  比如:有人以为拥有了一千万就能离苦得乐,但事实不然,可能在一瞬间能得到满足,接下来又想得到更多更多的东西……,这念心不断地在追求,求不到是一种苦,求到了又害怕失去,也是一种苦,始终是苦。

  佛很慈悲,出现于世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人皆真正离苦得乐、到达彼岸。彼岸不是在另外一个他方世界,就在当下每一个时刻,当下每一个时刻能够做得了主、能够超越、能够真正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能够得到自在,就能够真正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心”,这念心掌握了,要它快乐就快乐,自在就自在。

  但为何偏偏我们的这念心就无法自在?明明“心”是我们的,为什么就做不到自在?因为“这念心”从小到大都没能好好地训练过!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问题的核心在这一念心,这念心时刻做主,完全不需依靠外在境界。得也好、失亦罢,皆看得开、放得下,就能够自在、解脱,如此的人生才是光明、积极的。

  所谓红尘,“尘”是一种尘劳,这种尘劳包括了佛法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这些境界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刺激多了会觉得疲劳,这是“尘”的特性,如果没弄清楚,就很容易迷失。例如“吸毒”,刹那间好像很快乐,但副作用很多,智者绝不碰它。佛法中的“六尘”有如毒品,智者不染六尘。佛法所说要断除一切贪、嗔、痴,凡人认为不人道,但若能真正断除贪、嗔、痴、不染六尘,才能真正离苦得乐、究竟自在。所以,佛法不是苦行主义,是真正乐观的。

  外在的境界另有一特质,就是——无常、生灭。我们总认为,外在的一切可始终保有它;或明知是无常,却不愿去思维它,于是在这当中生起很多执著,执著愈深,灭了之后,受的苦就愈大。想想,世间一切有什么是真正永恒不生灭的吗?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皆是生灭的。故了知生灭之理,不是悲观,而是乐观的,因为知道事件的真相后,就不会为此而受到苦。

  然世人愚痴,总将幸福、快乐建立在“无常生灭法”上面,这是很危险的,随时会幻灭,故唯有找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核心——即清楚明白的这念心,因这念心的灵知灵觉是不生灭的,不生灭法,才是真正值得依靠的,所谓“有形皆归坏,不灭为真空”,这个“空性”才是最根本的,乃至于能“观空不住空,门前坐春风”,这念心无论在什么境界皆能圆融无碍。所以要达到真正的自在,必须从究竟的不生灭心上努力,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佛经》上说:“诸法空性。”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诸法无自相,没有真实自己的相貌,如果一个东西有真实自己的相貌,应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但不然,譬如有些我们认为好看的,别人不认为,故好看、不好看,其实是很主观的,不是这事物真实相貌,这个“相”会随着时、空因缘的改变而改变。佛法告诉我们,外面一切境界皆是主观心念所造成的,无有实相,但我们往往把所观的境界当成是真实的,所以生起种种执著。如能了然诸法空性之理,把心当中的贪嗔痴慢慢厘清到一种程度,因缘成熟,即能彻见事情的真相,得到真正的解脱。

  “净秽由心,非关外境。”外面的一切境界是好、是坏,完全由我们这念心来决定,所以试着调好自己的心,把心当中的贪嗔痴三毒化掉,则外境不管好、坏,看在眼里皆欢喜自在,慢慢地会感觉四周法界变清凉了。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一切的根本即在契悟这念心。契悟了,一切皆可随自己的意,即所谓的“如意”,但要真正达到万事如意,是要经过修正的。见涤法师说,悟了之后,不是就行了,还要在事上用功,把自己的贪嗔痴化掉,才能到达自在境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