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普陀山:不只是观音道场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颖丹 张明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陀山概述

  普陀山,原称“普陀洛迦”,取自梵文译音,是佛经所说观音居住的地方,汉语意为“观世音净土”或“美丽的小白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千年古樟下打坐修禅,聆听梵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普陀山新落成的万佛宝塔肃穆巍峨。

  这是舟山群岛1339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的莲花洋上,由普陀山本岛、洛迦山、南山、小山洞、豁沙山等组成。本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南距朱家尖岛2.5公里,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公里,中部佛顶山最高,海拔288.2米,常住和暂住人口万余人。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普陀山为人所熟知的,是它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以及著名的观音道场身份。

  普陀山既将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寓于山海大观,又充满着人杰地灵的神异气息,同时也与经济往来、社会发展、文明推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上丝路的中转港

  如今我们去普陀山,都是坐快艇或客轮。普陀山客运码头上每天都有往来于沈家门、朱家尖、上海和宁波的船舶,载着来自全世界的香游客们进山礼佛、揽胜观光。

  进了正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过去,凡来普陀山朝山进香的人,都由此上岸,现在也可从这里坐船,东渡约半小时到洛迦山。

  道头,在古代是指靠船上岸的地方,也就是码头的意思。据宋人记载,普陀山古时有一高丽道头,许多新罗(韩国)船只往返于中、韩、日和南亚地区,从事海上贸易时,总会在此候风候潮,登山礼佛,以祈求航海平安。之所以把道头冠名为“高丽”,正是因为当时普陀山与高丽的往来关系密切之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海岸牌坊与短姑道头迎来送往着全世界的香游客。

  这个当年的“高丽道头”现在早已变成了陆地,它的古址却已无从考证。一说是在普济禅寺向西的一条千年古路上,再向西行就是这个“道头”的遗址,另一说则是在观音洞山脚下。

  你也许不知道,普陀山也是几百年前的中国通往世界各国的海上主要通道之一,故有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美誉。

  已有大量的实物和史志研究表明,自唐代以来,普陀山就是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船舶进出中国的必经通道,或从事海上贸易,或吸取唐代文化,中国出访的使船,也都要在这里泊岸登山。

  从唐至宋,由明至清,各国信众“梦想名山久,因之驾海来”,停泊莲花洋,朝拜普陀山,与佛国寺院互有馈赠,留下许多珍贵的纪念品。现珍藏在普陀山文物馆的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缅甸、菲律宾、柬埔寨等国的佛像、铜屏、玉佛、贝叶经、玳瑁塔、菩提树叶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

  从史料来看,普陀山在中、日、韩的商贸活动、文化交流、文明传播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7年与2002年,中韩漂流队员曾先后两次从普陀山莲花洋出发,成功地进行海上竹筏跨海漂流,用最为古老的航海方式,重走古时新罗人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

  大自然的杰作

  到普陀山,如果要礼佛,必去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

  如果要遍览秀丽的山海风光,领略独特的自然景致,就不能不看普陀十二名景。在这些为人所熟知所赞叹的景观中,蕴涵着大自然造物的独具匠心。

  磐陀石,普陀十二名景之一,位于西天景区。一块高2.7米、宽约6米的巨型岩石,形状如菱,上宽下窄,上面平整如桌,可容二三十人打坐,底部不足一米,危垒于另一巨石之上。上下两块岩石的接缝处只有十几厘米,间有空隙,几乎可穿线而过。

  石上所书“磐陀石”三字,是明代抗倭英雄侯继高题写,笔力遒劲。令人惊诧的是“磐陀石”的“石”字上居然多了一点,莫非是侯继高写了错别字?民间传说,当年侯大将军题写石名时,此石左右摇晃,危危欲坠。于是他提笔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

  明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磐陀石却依旧欲坠不坠,险如滚卵却安稳如磐,诠释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像这样的奇山异石,在普陀山有20多处。

  很多人相信,普陀山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是富有禅意。因此石非顽石,景非痴景,木非朽木,都有一种灵性贯通其中,历经千年而得赋异秉。

  被称为 “海岛植物园”的普陀山草木葱茏,古树遍野,有百年以上树龄的稀有珍贵古树名木66种1200余株。除了有长在山崖、南临深谷的千年古樟,还有仅产于普陀山上的普陀鹅耳枥,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许是觉得这些古树名木见证了海天佛国的千年香火,有深厚的佛缘,不少香游客便礼佛及树,在普陀山选定一株古树进行供养,也算是圆了一个功德吧。

  走在普陀山管委会到普济寺的那段路上,发现路边的参天古木大多被制作了“供养名片”,上署所供养树木的相关详细信息,以及供养人的姓名、感言等。仔细一留意,“余秋雨”“陈佩斯”等名字赫然在列。

  名人翰墨寄情处

  听普陀山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去年普陀山共接待海内外香游客320.33万人次,今年有望达到350多万。这样算下来,一年365天,那么每天进山的四海游客就有近一万人次,难怪佛国香火会如此旺盛。

  普陀山,钟灵毓秀,因其特有的自然景观与神秘深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

  据史书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代安期生、汉朝梅福、东晋葛洪都曾在山上隐居炼丹。自开创观音道场后,来山观光揽胜者更是络绎不绝。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民族英雄张苍水,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以及王安石、陆游、张岱、柳亚子、郁达夫、丰子恺等,都先后登山游历。

  这些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登山游览观光之余,或吟诗赋对,或往来酬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以及数以千计的诗篇。翰墨寄情山水间,这不仅使得普陀山拥有了极为丰厚的文物古迹,也使山僧之寺庙建筑、天赋之自然景观与大量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震旦佛国。

  近代革命的先行者、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康有为也曾到过普陀山。传说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一度逃亡日本,回国后,他便周游大江南北。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八月,他携夫人来到普陀山。逃亡16年再回故土,帝制早已推翻,沧海变成桑田。可是,眼前的一切,又不是他所设想建立的改良社会。于是,他写下一首《游普陀题》的七律诗,其中“观音到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的诗句广为传诵。

  当年观音不肯去日本,只因为要留在中华,普渡众生。康有为也有拯救万民的理想,不过他去不去日本,似乎都不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他来到普陀忆及往事,一定感到非常怅然吧。

  仙山自有灵异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普陀山与观音结缘,常年游人如织,佛事活动不断。令人称奇的是,山上每逢佛事,必有天象呈祥,信众求拜,也屡有应验。

  其中有一件奇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1997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廿九,南海观音铜像在普陀山举行开光法会。那天,天上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来自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中外来宾及香客云集在露天大佛前,期待开光这一庄严时刻到来。

  上午8时许,当主持法会的全山方丈宣布开光法会开始时,突然间,只见佛像南面的莲花洋上空,掀起一角长约四五丈、阔约丈许的蓝色天幕,其间有巨束白光从云层直射南海观音铜像,观音像顿时闪耀出万道金光。

  此时,“天窗”四周彩云翻动,瞬息变幻,奇象莫名。仔细瞻望,隐约可见彩云间有一尊高约米许的观音坐像,座下莲台呈缤纷七色,花瓣可数。观音像在“天窗”间显现,从左侧隐去,又出现在右侧,先后持续了十余分钟。

  这样的灵异景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寓意吉祥。善男信女因此更加虔诚膜拜,口口相传,传播更广远,影响更深入。

  人间第一清净地

  在山上小住了两天,回来便觉神清气爽。没有污染,没有嘈杂,没有利益纠纷之争,有的只是眼前的碧海蓝天,耳畔的悠扬梵音,心里的宁静平和,这是多少红尘中人所向往的啊。

  普陀山四周金沙环绕,山上鸟语花香、流泉净水,宛如世外桃源般,让人不时滋生出“逍遥蓝天白云,身如清风,亲近青山绿水,我独自在”的飘然若仙之感。缓步慢踱于树木葱茏的行道上,偶有脚踏车不急不徐地从身旁经过,没有一丝聒噪。听着鸟儿在林间跟着梵音婉转鸣唱,感觉异常安谧和谐,整个人似乎也变得纯净豁达起来。

  有人说,普陀山的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都充满着“禅机”,时时处处给人以无限感悟。流连于海天佛国,在晨钟暮鼓中观景观变,观声观色,心灵也会得到净化。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普陀山,不为烧香拜佛,只为修身养性,在朝阳阁听潮观日出,在沙滩上练印度瑜珈,在千年古樟下修禅打坐,甚至到寺院里品佛茶食素斋,放松身心,享受闲适的慢生活。

  如果不是在普陀山,大抵很难有这样的意境和心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