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名人话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在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名人话佛教

  ◎杨在钧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的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思想对我国文学、艺术、哲学以至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有较大影响。

  古今中外伟人、名人及有识之士对佛教都给予极高评价,肯定了它存在的价值。

  佛教经典充满了辩证法,革命导师对此有诸多论述。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恩格斯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毛泽东对此亦有评说,据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讲,在一次偶然的外事活动中,因为接待的外宾(佛教人士)尚未到,在此间隙时,毛泽东在场,向他开玩笑说:“你们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罗密。”照这样说,你赵朴初,就是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看来你们佛教还真有些辩证法味道,毛泽东引用的这段话语出自佛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说明毛泽东不仅读过《金刚经》。而且研究很深《金刚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有自性。空幻不实,人们日常以为真实存在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种语言表达上的名词概念,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这种思想,佛教称之为“无我”。《金刚经》认为一切众生无我,一切万物也无我。从这种思想出发。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要执着。要“远离一切诸相,面“无所住”。毛泽东引用的“佛说(所言)、即非、是名”三语,贯穿了《金刚经》全篇。有人作过统计,经中三语多达六十七处,不论一切事、一切人、一切场合和一切时,“所言,即非,是名”三晤,随处可见。例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等等。这三语是《金刚经》特有的语法格式,凡是初听闻者,都颇感奇怪,难知其意,令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是怎么回事。毛泽东却对此三语研究有成而一语中的,指出三语“有些辩证法味道”将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佛家则将三语称为“般若学三句话”。“般若,梵语智慧的音译。佛教谓洞察一切的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有所不同,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般若”为“诸佛之母”。《大智度论》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也。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金刚经》就是宣扬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的重要经典。三语蕴藏着般若妙义,如果用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那么将会化干戈为玉帛,化躁动为平静,化烦恼为菩提。比如在炒股发财后,心知缘起性空,“所谓发财者,即非发财,是名发财,有此三语规范其心,不致被高兴冲昏头脑,保持一颗清净心平常心;如当事业失败时,想到“所言失败,即非失败,是名失败。”就不致沉沦,而会凭添一股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勇气。有可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总之将三妙语经常系心上,则无处不是海阔天空、清静与自在,从世间法来说,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用此法能化解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矛盾。何乐而不为呢?

  佛教是哲学而又高于哲学,这已为众多的伟人名人和学者所共识。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为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廿一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慧能时说:“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美籍华裔科学家沈家祯博士对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经常应邀赴各地以中、英文讲解佛法。并撰写了解释《金刚经》的专著。他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佛家主张:“众生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些基本教义,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赞誉,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曾对达赖喇嘛说:“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抑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这说明毛泽东充分肯定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在王兴国研究员著《毛泽东与佛教》一书中也披露,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服膺这种教义。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说:“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若以慈悲为心,由此小人者,吾同服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在一九一九年十月毛泽东所写的《祭母文》中说:“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就明显反映了这种“普渡众生”的思想的影响。

  佛教主张世界和平,熄灭战争的观点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赞叹,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的实证的宗教,她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当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闹得不可开交,今天你一个“人体炸弹”炸过来,明天我用飞机、坦克轰过去,双方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多少无辜平民倒在血泊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双方都以仇止仇,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双方都能按佛教的慈悲观保持克制,这场拉锯式的战争是可以结束的,中东和平就有希望。

  有不少人,总认为佛教是迷信,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这一点,毛泽东早就作过批驳。据毛泽东的警卫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李银桥说:“那有甚么看头,都是迷信。”毛泽东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面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李瑞环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佛教许多主张和我们提倡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国著名佛学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一九九四年应邀赴法国讲学时答记者说:“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部份,在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电子科学家尤智表说:“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是宇宙人生真理,处世接物的适用之学。”

  上述论述反映了佛教的真相。事实已经证明,佛教是正信、智信而非迷信。首先,佛教不承认救世主。不承认有主宰世界的上帝,认为“人人皆具佛性”,都可自修、自悟、自证,都能成佛。对人世来讲,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人就是没有觉悟的佛,众生与佛是平等的。其次,佛教讲因果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古人云:“福祸无门,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没有甚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甚么神对人赐福或降灾。“因果律”是符合科学的,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也讲究因果,此亦是大自然的规律,君不见多少无数残酷的事实,因为违背因果律造成的苦果,如滥砍滥伐,森林遭受破坏的因,就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大地沙漠化的果;大喊叫河水让路,拼命围湖造田的因,就带来了湖泊消失,河道失衡,洪水灾害频频发生的果;乘着生活改善之机,人们拼命往肚里填鸡鸭鱼肉,美酒佳肴,甚至长期呆在空调房里,活动减少的因,就带来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高发的果。如此等等,可见因果不爽。非迷信也。再次,佛教反对鬼神崇拜。释迦牟尼教诫弟子:“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般舟三昧经》)。有些乡间民众不了解佛教,过著「鬼神崇拜”等盲目信仰的生活,求福赐财,抽签、打卦、扶乩、烧纸箔等,佛教里没有这些。至于个别佛寺搞抽签、打卦、扶乩、争“创收”,那是邪门外道,并不代表佛教整体。亦是佛教反对的。妄求无因得果,实为愚痴之举、这都不是正信佛教的产物。许多不明真相的人把供拜“皇天、土地、门神、财神、灶君”甚至“仙姑、真人”也和佛教扯在一起,实是莫大的误会。有些地方把正信的佛教与迷信拜神硬拉在一起而加以打击,使佛教遭受不白之冤,这也是违背宗教政策的。

  研究佛经、学佛,可以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廿三岁。在与人谈到走上革命道路的感受时。他说:“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毛泽东主张共产党人研究佛教经典。他说:“世界上那么多的人信教,我们不懂宗教。我赞成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苏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么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的工作,我们却不懂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1964年对班禅的谈话)。五十年代,毛泽东到广州去视察工作,在一次广东省的常委会上,他就问在座的:“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广州在唐代时出了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六祖慧能,他是一个大老粗,没文化,他写的《六祖坛经》是非常深刻的。你们应该向六祖学习。”在有关毛泽东读书的记载中,他常常把《金刚经》、《六祖坛经》、老子的《道德经》放在手头,作为他常常翻阅的读本。他的许多讲话和文章常应用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典故,因而使之文彩斐然。如在《毛泽东选集》中可看到“一知半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劫难逃”、“口头禅”、“空中楼阁”、“五体投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三灾八难”、“无事不登三宝殿”等等,均是引自佛经和佛教典故。可见毛泽东研究佛教经典达到一定深度。应用起来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上述伟人、名人、学者对佛教的关注、认同、评论,对于我们了解佛陀的生平与贡献,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佛教与科学的关系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帮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