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如法以获财 得利与人共——从《善生经》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红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法以获财 得利与人共——从《善生经》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文/刘红青

  《长阿含经·善生经》(节选一)佛陀耶舍译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为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

  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还有酒伴党;财产正集聚,随己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常喜歌舞戏;昼出游他家,因此自陷坠。

  随恶友不改,诽谤出家人;邪见世所嗤,行秽人所黜。

  好恶著外色,但论胜负事;亲要无返复,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贫穷不自量;轻财好奢用,破家致祸患。

  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夜觉多悕望;独昏无善友,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寒暑复懈堕;所为事不究,亦复毁成功。

  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长阿含经·善生经》(节选二)佛陀耶舍译

  父母为东方,师长名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此法在世间,智者所撰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严饰于床座,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名称远流布。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

  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佛说善生子经》(节选) 支法度译

  东面为父母,师教宜南面,西面为子妇,朋友位北面,

  奴客执事下,沙门梵志上。如此应为礼,亦为居家宜。

  凡人富有财,当念以利人;与人同财利,布施者升天。

  得利与人共,在在获所安;义摄世间者,斯为近乐本。

  夫以恩摄人,如母之为子;善摄护天下,其福数数及。

  上得处众会,能益利与安。成人之信戒,必使得名闻。

  意与常不惰,舍弃悭吝行。摄人以友事,饮食相惠施,

  往来而又往,如是名不亏。夫能修慎身,斯居家为贤。

  居积宝货者,当兴为仁义。先学为最胜,次乃为治产。

  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

  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为农商养牛,畜羊业有四,

  次五严治室,第六可娉娶。如是货乃积,日日寻益增。

  夫财日夜聚,如流归于海。治产求以渐,喻若蜂作蜜。

  有财无与富,又无与边方。悭吝及恶业,有力无与友。

  事中用则学,不用勿自妨。观夫用事者,明好犹炽火。

  其于族亲中,乃兼为两好。与亲众座安,如释处天宫。

  如法以获财 得利与人共

  ——从《善生经》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以上第一、二节经文选自佛陀耶舍译的《善生经》(收录于《长阿含经》)。全文约三千五百字左右,着重论述的是佛陀关于如何过好世俗生活的教诫。虽然佛教的终极目的在于得解脱、度彼岸,对于出家修行多有赞誉,然而佛教也有“人天乘”的层面,尤其是近代“人间佛教”的兴起,更是注重引导人数众多的在家众过好世俗生活。《善生经》被称为“在家者的修行”,经中很多思想都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儿女、老师、学生……这都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际伦理问题,《善生经》都为我们一一娓娓道来。

  经文讲述一位在家人“善生”(或译为“善生子”)遵循父亲遗命,清晨向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行礼,而佛陀指出贤圣法的“礼六方法”实际就是如何处理好六种人伦关系,分别为父母子女、师生、夫妻、亲友、主仆、僧俗六种关系。把这几种关系处理好了,不论今生或来世,都能获得善报。整篇《善生经》重在伦理教化,除了处理僧俗关系这一条外,其他五种关系都与世俗道德准则相通,即便不是佛教徒,也能够认可这些原则。

  以上第一、二节选文分别选自《善生经》开始和最后结尾处的偈颂,本不是全经核心内容所在,但其涉及佛陀教导在家人如何生财、护财、用财等世俗经济生活的准则,在其他经文处不常见。而第三段引文是出自支法度所译的《佛说善生子经》。《长阿含经?善生经》与《佛说善生子经》大体内容相同,有些地方略有出入,可视作是同经异译。因古汉语词约意丰,同段经文对比阅读,并不觉重复,有些地方互相呼应,互为补足,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中,“财富”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善生经》中多次提到财富,从选文可以看出,佛陀是如何教导在家人护持财物不使遭受损失,并合理规划和运用自己的钱财,这些都是在人间烟火中透显出来的智慧。

  佛陀指出有六种行为是会折损财物的,一是喜欢喝酒,二是喜欢游戏赌博,三是放荡,四是沉溺歌舞,五是跟恶友相交,六是懈怠懒惰。在具体分析了这六种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后,最后都要警告会使“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在这里,佛陀将个人的伦理行为与财富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初看,似乎这是佛陀为了劝导众生遵循不饮酒、不邪淫等伦理道德规范而以“不损财”来做方便设教。但细究每一种招致损财的理由都是在我们理性思考下能够成立的。喝酒、赌博、放荡、沉溺歌舞、与恶友为伍、懈怠懒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财物的损失。一方面,佛陀在进行戒酒、戒赌、戒邪淫等的伦理教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陀对财富的态度。佛陀告诫众生要当心六种折损财物的行为,正从反面说明了,守护财富是在家人应尽的责任,我们要避开这六损财行来保护我们的财物。

  在文章结尾的偈语中,佛陀也对如何生财、用财做了说明。“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需要通过学习正确的技能,然后用来谋求财富。佛教非常强调要通过正当的劳动和技能来获得财富。“八正道”里提到的“正命”,即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瑜伽师地论》卷廿九提到:“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众生谋生的方式是要如法的,违反世俗法律的偷盗、诈骗、造假等职业,毋庸置疑是违背佛法的,从事赌场、酒家、屠宰场、渔猎等职业,虽不违背世俗法,但有违佛法。

  “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通过自己合法劳动获得财物之后,需要好好地守护,不能参与上述那些损财行为,而且渐渐将财物积少成多。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有了财物之后不可奢侈浪费,需要恰当地运用,用来满足饮食等日常所需,用于继续不懈怠地工作,用于储蓄,以及从事农商,建立塔庙和设立僧舍。简单地说,就是要把财物用在满足生活所需,扩大再生产,储蓄和对寺庙僧人进行财布施。

  《佛说善生子经》提到如何分配财物用途,略有不同:“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为农商养牛,畜羊业有四,次五严治室,第六可娉娶。”

  前面把钱用来满足衣食、投资求利、储蓄等都跟《善生经》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满足这些需求之后,《善生经》建议把钱用于起塔庙和造僧房,而《佛说善生子经》则建议用来修饰房屋和娶妻。就我们现代眼光来看,修饰房屋和娶妻实际上都是生活中所必须,可以列入“求衣食”范围中。综合起来看,佛陀教导在家人理财的原则,建议把钱财分为以下几个用途:一部分用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求衣食”是个泛指,实际上应该包括我们所必须的日常开销,如水电煤、子女教育费用等;一部分要储蓄起来,以备急用,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佛陀对“无常”看得很透,作为在家人,要有应对种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变化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还有一部分要做资本用以盈利,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良性循环。除了这几部分之外,还有多余的钱,可以用来造塔庙、僧舍。可见,佛陀的教导非常通达世情,兼顾在家人的种种经济生活需求。

  “凡人富有财,当念以利人,与人同财利,布施者升天。得利与人共,在在获所安,义摄世间者,斯为近乐本。”佛陀并不反对在家人求财、护财和用财,但是强调是要如理如法。在获得财富的过程中和获得财富之后,都要记住利人。

  从个人的生财和用财之道,推及到企业,也很有相通之处。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群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企业的每一个个人如理如法地追求财富,那么众多别业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企业的共业。而社会是由各利益集团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共业圈,各个企业所造或善或恶之业,则影响着社会的共业。《善生经》关于财富的论点,可以给现代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启发和参考。

  就我们现代企业而言,其本质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公益机构,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获利,追求财富。通过为社会为顾客提供某种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益,一方面能够满足社会、顾客所需,另一方面为自身员工提供就业机会,以及使组织自身壮大发展。

  在《杂阿含》第91经中,佛陀提到:“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就是说在家人要把在家生活过好,需要有职业技能,能够守护钱财,能有伦理知识,能有合度的经济生活。对于企业而言,也需要做到以上四点。

  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是合理正当地经营好企业,让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提供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为国家提供税收,维护经济的稳定运行,做到“方便具足”和“正命具足”。企业对待财物也是要守护的,不能奢侈浪费,不能随意损耗,这是企业对自身发展和员工福利的保障,做到“守护具足”。

  然而如何做到“善知识具足”,这是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所缺失的一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伦理知识来引导。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是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这个理念须是为人服务,对人有益的理念,而不是一味为了壮大发展自身,不顾及社会影响的。另外企业是员工的一所社会大学,企业也要担负起引导员工发展,倡导正确伦理的责任。如果在企业里,一个使用不正当手段为企业谋取利益的员工获得物质或精神的鼓励,如商业行贿,这其实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给企业员工和社会这样一种价值导向:不讲究手段的正当与否,只追求最终利益的获得。或者说有以赌博、色情或其他非正道的企业或行业,获得利益,也许会给慈善机构捐助财物,但这样的企业在“善知识具足”方面还是欠缺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说到“其财施者,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与此同理,企业供给员工生活保障和职业发展,这些影响是有限的,但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的价值导向,对于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无形的而又巨大的。

  《善生经》还一直强调“得利与人共”、“当念以利人”,对于企业而言,这也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从佛教的业力论和缘起法而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有主因,有助缘。既有企业自身的辛勤劳动,也有其他各方的支持,如员工的付出、国家的政策、整个经济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大自然的助力等。同时企业的行为会给企业自身、企业员工、相关利益方、大自然造成种种影响。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的共业群体。企业作为一个共业团体,如果以损伤环境,或恶意竞争,不诚信的欺诈手段来获得短期的利益,所产生的业,先是影响到相关利益方,到最后形成果报,损害了企业本身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企业处在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中,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害人就是害己,利人就是利己。

  企业获得财富之后,如上文《善生经》探讨的,应当合理恰当地运用财富。一部分保证企业发展的日常所需,一部分投入再生产、再投资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作为储备,另外还有一部分用来回馈社会。上文提到,佛陀建议有多余的钱可以用来修寺庙,修僧舍。其实并不仅限于此,这一份的钱可以引申用到造福社会、引导社会精神的事业,不管是从事慈善也好,从事公益活动也好,其出发点都离不开佛教自利利人的思想。在乐见众生乐、悲见众生苦的“慈悲”精神的观照下,佛陀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确切指出现代企业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是捐赠灾区、兴办教育、建造寺庙、保护环境,还是支持学术研究、净化人心?种种具体的行动,佛陀不可能帮企业一一指出。

  佛教的“慈悲”总是在“智慧”的观照下进行,两者并行,缺一不可。佛教的“智慧”是最高的实相,是度彼岸的智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善生经》这篇在家生活指导的经文中了解,智慧也包含实实在在的如法积累财富、好好守护财富和恰当运用财富的这些世俗智慧。在慈悲的原则下,用我们现世、现实的智慧来将慈悲具体化,那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如理如法把自身经营好,而来漫谈社会责任,那是一种没有智慧观照的“慈悲”,终归要成空;一个企业,能够把自身经营很好,但却损害大众利益和自然环境,那是智慧慈悲都落空;一个企业,如理如法经营好自身,如法以获财,还能够 “得利与人共”,我想,这才是佛法所赞同的企业社会责任。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四期,2009年5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