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时间起于变易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时间起于变易

  梁乃崇

  前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员

  暨清华大学物理所教授

  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易,也就没有变易的先后秩序,因此没有时间。所以一切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

  摘要

  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不符。一切静止,时间就消失了,故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时间有心智成份,不纯然是物。量子力学所用的「波」若定义为时间,则大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疑虑就可消除了。中国《易经》的阴阳可以视为时间模型。佛经对时间的了解是最深刻的。

  一、前言

  从走卒贩夫到科学家,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时间。早上太阳升起,白天开始了;黄昏太阳下山,白天又结束了——如此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时间。时间是如此真实而平常。可是如果有人要我们拿出一天的时间来给他看一看,是拿不出来的;不过若是要我们拿一公尺的空间给他看,却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此可知,空间是具象的;而时间不具形象,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既真实又抽象。

  在物理学中,时间、空间、质量、电荷同列为基本量。时间既是基本量,当然是真实的;假如时间是虚幻的,整个物理学也成虚幻之学。虽然如此,时间的抽象特性仍旧困惑着物理学家,使得少数物理学家怀疑时间是人类的幻想。

  大家都读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如流」的成语,这些描绘时间的成语,透露我们对时间的想法。那么科学家对时间的想法又是如何?据我所知,科学视「时间如洪流」,与上述成语的水准差不多。

  「时间如洪流」是一个假设,需要实验证明,才能从假设提升为真实;目前无法用实验证明「时间如洪流」的想法,所以它仍只是假设,也就是猜测而已。记得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空间充满以太」的假设,后来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摩利证实不需要假设「以太」的存在,所以「以太」的假设就被放弃了。「时间如洪流」的想法还没有实验证明,因此仍然保留在假设阶段,未被放弃。

  「时间如洪流」的想法是设想有一个时间的洪流通过宇宙,宇宙中万事万物全浸在时间的洪流中(见图一)。这样的想法暗示时间是物——如洪流之物;同时也暗示时间独立于事物之外,事物的时间是因时间洪流的推移而产生。在没有更好的想法下,科学只好采用它。

  图一

  ————————

  事物一  事物3

  ———————— 时间洪流

  事物2

  ————————

  二、时间是什么?

  我试从佛法禅定的角度来探讨时间的本持。禅定是静修的方法,以心念静止为目标。现在问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一切事事物物都静止不动,还有时间吗?答案是没有时间,事物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原来有变动才有时间,时间是由变动产生的。兹举例说明如下:例一,有三个声音1、2、3,它们发生的先后秩序1、2、3是井然有序的。例二,一个球从高处落到地面,任取三个片段1、2、3(如图二),这三个片段1、2、3发生的先后秩序也是井然有序的,绝不会错乱。例三,在禅定中,观心念生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发生的先后秩序,仍是井然有序的。我们从以上三个例子和其它任何变动例子可以发现:变动的先后秩序是井然有序的,没有一个例外;即使是混乱的变动,其发生的先后秩序仍然是井然有序的,此变动的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变动产生时间。

  图二 (图略)

  一个变动系统若无人观察,是否仍保有变动的先后秩序?换句话说,是否仍有时间?答案是:无人观察,就没有人知道。持平而论,是否有时间,没有人能回答。假如一定要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愿意回答:没有时间。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先后秩序不在变动系统本身,而在观察者的认知;没有观察者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时间。例如恐龙化石(变动系统)未被人类发掘时,它处于无人观察的状况;直到被发掘出来,才被人观察。可是恐龙的时间不是从被发掘出来才开始,被发掘以前它已经存在了几千万年,因此有人认为在无人观察时仍有时间,但是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发掘之初,人们原以为挖到石头,之后发现是巨型动物的化石,再经过古生物学家的反复研究,才认定是恐龙化石,于是几千万年的恐龙时间被建立起来了——以上这一段清楚显现人类的心智如何从无到有创造恐龙时间的过程;在这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几千万年时间,这过去的几千万年时间其实是第一批观察者所赋予的。恐龙化石所保存的只是恐龙化石而已,时间是观察者的心智所产生的认知,恐龙化石本身并没有时间。当人面对变动的世界,必然感知变动的先后秩序,感知是心不是物,引申下来,时间必有心的成份。

  图三(图略)

  这里有三张图,请各位按照发生的先后秩序从上排列到下。试验多次的结果,大家都会排成图三的秩序,可见大家有共同的时间先后秩序,没有人会认为瓶子破碎的一张图最先发生。在这三张图上分别注明绘制完成的时间顺序,与图三的顺序不同,而是中间一张最先完成,上面一张第二完成,下面一张最后完成,但却没有人按照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这透露了什么讯息?表示人选择图画的内容以决定其先后秩序,而无视于完成时间的先后;更显示时间是观察者的认知,不是变动系统本身,所以时间含有「心」的性质更加明确了。

  变动可以分为事物的变动和内心心念的变动,面对事物变动所产生的时间包含心和物;但是面对内心心念变动所产生的时间应全部属于心,不包含物,因此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佛教的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应属此类。

  在心智的观察之下,任何一个变动系统其时间皆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大至如银河系,其圆盘状星云转动不息,各星球变动不已,因此自有时间,不需外加。小至如一个氢原子,因其轨道电子会公转、自旋和跃迁,原子核也会自旋,所以其时间也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

  三、时间与物理

  古典物理常用坐标系描述一个系统(如图四),垂直轴代表空间(距离),水平轴代表时间,轴线本身是一度空间。以轴线代表空间是正确的,但是以其代表时间却有问题。因为空间本身没有时间的性质,硬性规定空间代表时间,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时间。物理学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有瑕疵的方法呢?根本原因在于接受了「时间如洪流」的观念,把水平轴当作时间洪流、物体浸在时间洪流中。

  图四(图略。)

  在十九世纪初,科学家发现许多新的物理现象,古典物理不能解释,我认为原因出在「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不合,所以不能解释新发现的物理现象。不过当时的物理学家并不知道问题出在时间观念不正确,因此他们另辟蹊径,经过许多努力,终于发展成量子力学,克服了当时科学界的困难。量子力学作了一个关键性的改变,它认为「粒子」有「波」的性质;「波」也有「粒子」的性质(见图五)。例如电子是「粒子」,也是「波」;光是「波」,也是「粒子」。所有物体都具有「粒子」和「波」的二元性,量子力学就凭此「粒子」和「波」的二元性,解释了当时古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

  图五「波」如同水波,应上下振动,以↑↓代表振动。

  「粒子」与「波」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东西,量子力学为什么规定物体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只知道这样规定以后,新发现的物理现象就能解释了。因此量子力学被人怀疑是凑出来的理论,并非第一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 。

  这样的疑虑使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至死不肯接受量子力学,他说:「上帝(自然)不会掷骰子」,意即不相信物体有「波」那种变动不定的性质;但是他发现的「光电效应」却是量子力学的支柱之一。另一位大科学家薛丁格也不相信量子力学;但是他却为量子力学写下「波函数」方程式。再来就是大科学家浦郎克也不肯接受量子力学;可是他的「量子假设」是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他们三位都是建立量子力学的功臣,却又不肯接受它,可见这个疑虑是很深的困惑。现在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修量子力学这门课时,仍然会面对这个困惑,大家只有强迫自己接受,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是始终排解不掉的。

  量子力学用「波」误打误撞地修正了古典物理中时间观念的谬误而不自知,物理的难题是解决了,但心中并不明白,才留下一片困惑。我愿在此重申「时间如洪流」的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是: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粒子」代表空间的大小和位置,所以具空间的属性;「波」是变动,变动产生先后秩序,依本文给时间的诠释,「波」就是时间。物体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意即物体具有空间和时间。有谁会怀疑物体具有空间和时间二元性呢?所以只要明了「波」是时间,一切疑虑都消失了。大科学家之所以不肯接受量子力学,原因出在不知「波」就是时间。上帝(自然)是会掷骰子的,如果上帝(自然)不会掷骰子,世界就没有时间了。大学生修量子力学时,若知道「波」就是时间,量子力学会变得简单易懂。

  时间观念从「如洪流」修正为「变动的先后秩序」,于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亦有新的发展。例如氢原子模型,电子在轨道上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六)。电子的轨道有很多,电子只能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不能居留,这种情况量子力学如何解释呢?在轨道上,电子的「波」均形成「驻波」,「驻波」是驻留不走的「波」。电子的「波」既然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粒子」也就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因此电子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电子的「波」不驻留,电子也就不能居留——量子力学如是说。现在可以给予新的解释:「波」成为「驻波」,即表示「波」不变动了,不变动就没有时间,也可以说原子轨道是一个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时间被抽掉了。用量子力学计算原子轨道时,波函数中之时间项也正好消除了(见附录)。在没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不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永久不坏,不会消失;在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须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会消失,所以电子只能居留在原子轨道上。

  这些原子轨道是没有时间的区域,因此它非常稳定。电子在不同的轨道间跃迁时(见图六),放出光子的频率因此也非常稳定精确。我们从几十亿光年远的星光所得的原子光谱,与现在地球上所得的原子光谱没有差别,足以证明原子轨道几十亿年不变的性质。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七),依照电磁学原理,当电子作圆周运动时,会产生向心加速度,必会放出电磁皮,电子的能量因此减少,于是愈转接近原子核,必然如图七之虚线轨迹与原子核合在一起,氢原子就消失了。事实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并没有放出电磁波,也没有与原子核结合,而是稳定地居留在原子轨道上。依照测不准原理,电子不能太靠近原子核,太靠的时,电子的动量会增大,使电子脱开原子核,解释了电子未与原子核接合的原因。至于没有放出电磁波的问题,可以用新的观点解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既然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当然没有加速度,也就没有所谓必须放出电磁波以免违反电磁池原理的问题了。

  四、时间与易经

  中国古代的《易经》是讲变易的经典。「易」是变易的易,不是难易的易。《易经》的基础是「阴阳」,「阴阳」是从观察月亮的盈亏而来,并以「--」代表阴,「—」代表阳,所以《易经》的阴阳相当于量子力学的「波」,「阴」对应「波谷」,「阳」对应「波峰」。就「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的观点来看,「阴阳」即「时间」。也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人处理时间的方法,用于占卜,为人算命,命运就是时间问题。《易经》算人的命运,而量子力学是算物的命运。显然地,《易经》以「阴阳」处理时间问题,远比古典物理以「洪流」处理时间问题要高明得多。有了以上的了解,《易经》也就不神秘了,所有的神秘都是起因于不明了。

  五、时间与佛经

  佛法知道世间是一个充满变易的世界:生命有生、老、病、死;器物有成、住、坏、空;心识有生、住、异、灭;六道则轮回不息。《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陈述心识在变化中无法停留,故曰:「不可得」;并标举过去、现在、未来,已明白指出时间起于心念的变易。佛法的时间观念与本文所主张「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是一致的。事实上,本文的时间观念是从佛法参悟而得,不是源自科学的研究。套用《金刚经》的句型:「时间即非时间,是名时间」 ,意即若「时间」等于「没有时间」,才是「时间」。什么情况合乎此意呢?只有永恒的时间符合。「永恒」表示一切保持原状不改变,也就是没有时间,所以永恒等于「没有时间」,永恒具有「时间即非时间」的性质;换句话说,「是名时间」所指的是永恒。大乘佛法所追求的常、乐、我、净中的「常」,即是永恒。

  佛经中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中的「寿命相」即是「时间相」。《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翻成白话是:「各位先生,什么是时间相呢?时间相是众生认知心智的根源,一般浅的心智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心智根源,如同命根不见命根一样。」故知佛法的时间属于认知心智,浅的心智看不见时间,故不能明了时间。

  六、结语

  时间的本质抽象难懂,今天应用禅悟揭开时间奥秘面纱,才了解「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有偏差,这种偏差使我们迷惑,以致看不清楚与时间有关的宇宙现象。本文将时间观念修正为「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矫正原先错误的偏差,并帮助量子力学定义「波」即时间。由此出发,可以重新阐述量子力学,促使科学看清真实,而更趋近真理。

  自古以来东方对形而上的探究远超过西方,尤其佛法以禅定对末那识(形而上的心智)的参究更是深入又广泛。时间与末那识是相关的,所以东方对时间的认识也超过西方。从佛经对时间的了解和《易经》给时间的模型,(阴阳),使我们认为东方对时间的了解超过西方有数千年之久。《请参看下页陈俊霖副教授的「附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