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弘法大师之密教观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金山穆韶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法大师之密教观(金山穆韶)

  先年支那有密林大勇纯密三法师。殆同时来山修学。是时余当指导之任。对于密林等。授之以教相与事相之二门。盖教相者。理门也。事相者。实践门也。此二门之不可相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故必宜双修也。本宗学徒以先学教相后入事相为顺序。然密师等。皆因留学之时间甚短。故希望自事相先授而教相教以大体之修学方针。当自研钻云云。故即入事相主以悉昙。真言。陀罗尼。四度。加行曼荼罗诸尊之三密门灌顶等授之。

  然嗣后于支那刊行之海潮音之杂志。见有大勇法师发表于关于密教之论文。似以弘法大师之佛教观。有不充分纳得大师教义之处。甚为遗憾焉。

  由是余草一文。欲匡法师之谬见。适执显荫法师来山。故以其真义传之。盖他日返国后。欲使其宣扬耳。因力解说其趣旨。而显荫法师亦甚了悟理趣而返国矣。然何不幸乎。法师返国未几而示寂。余之嘱望。悉归于水泡。虽至今日。追思显荫法师。犹不能不悲叹流泪也。

  然此次不图而得诸高僧居士。自支那朝鲜台湾来山。且大勇法师之师匠太虚和上。及大勇法师之同学密林法师。同临一席。乘此机会。将述弘法大师之佛教观而登此坛者也。

  又一事者。余本与十二日下山。赴十三四两日在神户基督教经营之关西学院。讲演佛教。似有启蒙于彼而归山焉。

  归山后。见今月十二日发行之中外日报。载及东亚佛教大会。决议以佛教宣扬欧米。夫佛教徒向基督教国之欧洲宣扬佛教。其目的何在。苟欲宣传佛教于欧洲者。佛教于神观。于伦理道德观。非优越基督教不可。愿闻佛教徒对此之意见云云。

  余虽非出席东亚佛教大会而决议之。然宣扬佛教于欧美。甚表满腔之赞成。

  次就秘密真言宗教义而言。盖宣传佛教于欧美之目的。以余之管见为端绪。欲听诸师之高见。唯余极讷辩而时间又少。加之须烦通译之劳。故余欲述之旨趣。果否能通。自抱疑问耳。

  夫密教传于支那。乃西晋怀帝承嘉六年西域之僧(帛尸梨密多罗)至建康翻译大孔雀王神咒经。孔雀杂神咒经为最初也。唐玄宗时依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而译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凡四百年前事也。帛尸梨密多罗以后。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之入唐。依西来三藏。及从支那至印度之求法僧。传来之者。今唯其传来之主要人名。举之于下:

  昙无兰 佛陀跋陀罗 竺难提 鸠摩罗什 弗若多罗 佛陀耶舍 昙无谶求那跋陀罗 阇那耶舍 耶舍崛多 阇那崛多 达摩笈多 智通玄奘 阿地瞿多 佛陀波利 地婆诃罗 义净无行 阿你真那 菩提留支

  此诸师。皆翻译官员秘密教之经典。然殆属于事相。且系杂部之密教。其纯部之密教。即唐玄宗皇帝时。依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传来之大日经。金刚顶经等者。谓两部之大经。秘密教之根本圣典也。其后尚有依般若三藏。牟尼室利三藏而译传密教者。此等皆由所谓入唐八大家弘法大师。传教。慈觉。智证。宗睿。慧运。常晓。圆行等。传之日本者也。四十年前。在日本刊行大藏经。其缩刷大藏经秘密部。有五百六十部。九百三十一卷之经轨也。此总于我秘密真言宗不能依用者。亦有之。然传来之经卷有如此之多。确然之事也。其内容虽难要约而言。多明乎事相。如受戒。悉昙。真言陀罗尼。诸尊印契。曼荼罗建立法。护摩法。天部。明王部。菩萨部。观音部。如来部等。皆明乎诸尊三密门。其中关于教相者极少。欲求教相于根本经典。两部大经之内。祗有大日经。住心品之数经。而其教相者。修事相真言行者之用心。即明其观心也。事相者修诸尊之三密门。住加持瑜伽之境。在明悉地体验之道。然依其三密修行。而成就悉地之果。即住无相观。使行者之菩萨心。明其净化之道者。教相也。即有相之悉地而成无相之大果之道也。

  天台。一念观三千。华严一心观无尽法界。然密教乃依三密修行成悉地之果。明住阿字大空位之道。如斯。大凡之密教亦可谓事相也。教相则唯明瑜伽行者信念之净化向上之道。故于支那佛教诸宗。争为判教。密教之于支那乎。不能为判教者。

  然弘法大师传此等大经仪轨。严修秘密法。体得现身如来之三摩地。即即身成佛之义也。大师之此秘密法与说四谛十二因缘。修三十七道。唯识观。或住八不中道观。一念三千观。无尽法界观而修六度止观。断除我执烦恼。经三大无数劫而成无上大觉之一般佛教比之。可知自有大相异之点矣。

  成无上菩提之究竟目的虽一。达其道。大有迟速之差。譬如依羊鹿牛之三车而至目的地。与乘神通宝辂。一念间而至之之比也。又喻如观月。一如在地上而待云雾之霁。一如乘神舆直至广寒。雾即月光。所谓烦恼即菩提之观也。

  由是。大师为一大佛教有二道。一曰修六度止观。自断无明妄执。经三大无数劫而成无上觉之道。一曰依如斯修行。直如直证。成无上觉如来自觉自证之境界之道。即体自如来自受自证。欲尽度法界之众生。所谓依无尽本誓力。奋迅示现无尽三密门于法界。一切众生被加持摄护于三密门。乘三密神通宝辂。一念直入如来自证自觉之境者也。

  大师自三十七通品。十二因缘观。六度止观。自断我执烦恼。成无上觉之教。判为显教。显教者。断因人我执之空观为宗。故可判为非说如来自内证之境。如判一念一生而直入如来自内证之境为密教。密教者。唯佛与佛自受法乐自境。故判为开说如来自内证之境。自内证之境即自性会之曼荼罗。顿大之机根。一念能得契自性会。然因因人之不离能所分别。加持外缘之曼荼罗。渐见奋迅示现众生归命一尊之曼荼罗。所谓明其加持知身。本地知身。开见自心大日之道也。

  以上多为三密行方面而述密教之特质。兹更言为三密行根底之菩提心观焉。

  众生本来是毗卢遮那如来。即与大日如来具同一本有菩提心。又成第八识发心。冥合第九识之理。遂理智契合。说成万行之义。所谓成东方第八识发心。契中央第九识之理。说出南方行之义。而若菩提心观深极。则众生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体。住本来如来自性之果界。我等非生死轮回之迷儿。乃曼荼罗本际之金刚儿也。菩萨儿之秘旨显矣。即明建立十界曼荼罗于果界之理趣矣。

  十界众生。虽曰元为曼荼罗会中之圣者。可辨知不知迷悟因果。有不同之义甚多。今略而不言。

  如斯。密教不论从修行而言。或从菩提心观而言。我等自入佛道之初。即住佛陀三昧道之本觉为宗教义。弘法大师开说之也。

  大师以两部大经。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等。为依意。以一大佛教分为显教密教。显教。自因分而入果分。自生灭而归真如。然密教直住果上。即凡身明显果德之通。此常谓之本觉为宗。或果上法门。然自晋代攻究翻译经论。且判此等教义之深涉。以一代佛教附之体系。成判教者。续出。所谓成南三北七等成判教者。凡及百家之多。依此判教。可知支那佛教家对于佛教如何见之。诸家之判教虽难概说。若言其大体倾向。般若空义下至第二三位。与其无相。寗为常住。真空。寗为妙有。遮情。寗为努力见出表得之义。历然而可认。其最优越者。天台与华严。自晋代至唐代。凡四百年间。卓识慧眼之高僧辈出。建设伟大之大乘佛教教义。我大师即更进一步。超越因分。明直住果分之道。然不解大师教义。则密教真意不显。故不厌冗长而述之也。

  次基督教徒对佛教徒。谓如何以佛教宣扬于基督教国之欧美乎之间。从密教之地位一言与答。更明以上所说之教义矣。

  余不如弘法大师。依果分为教义之本。显佛教之真意义。才能宣扬于基督教国也。

  例如伦理道德观。依显教之说。则八正道六度等万行。乃因成无上觉因位之方便行。其行为无有绝对之价值。又见成大觉后之妙行。显教所云法身者。无相之理。至报身应身之位。始有众生化益之妙用。其报应二身。须众生薰习第八识第六识而起矣。即以众生之妄心为本而起之。谓众生化益方便行。即因位万行。自证之方便行。觉后妙行。谓化他之方便。行为之当体。无法性法尔之绝对价值也。又言其成无上觉。成菩提之道。如刀不得自断其刀。以全意识妄我执。见掩于我等自断。我执而成无上觉实难。必要三大无数劫可矣。然密教从其道德观而言。发心第八识。契合第九识本觉之理。我则金刚萨埵说。我则大日自觉。一切行为。永劫说有不尽之绝对之价值。弘法大师。二百五十戒等一切之戒。尽于十善。十善之本。在乎一心。一心心源。无异于佛。住此生佛不二之秘境观。示为一切戒之根本。如实体显自心。实现自心本具之功德。则一切善之究竟。成佛之直道也。

  如此因位行者之行。不惟有绝对价值。有自性本地法身。三世常恒。众生摄取之化益。而利他化益之万行。非方便行。乃说法性法尔之妙用者也。解脱门。亦如前述。自如来自性境。修奋迅示现曼荼罗诸尊之三密。住入我我入之秘观。其至极也归泯本尊与自心之本地法森。一如灵体。自心中。可明体显如来大自在力。大威神力之道。

  余前次讲演于基督教注意之关西学院。盖立此解脱观与佛教道德观者也。因基督教徒之超越的精神观。甚不合理。彼等务说内在之神。然彼之所谓内在之神者。人与神之人格的交涉也。彼虽云神与人之人格的交涉。其神即见于六识分别。与见于第八识生佛不二观之佛不同。然可谓密教入我我入观之浅说。惟密教于入我我入观之上。更入字轮观。示明具忘佛与行者。二者融合。一如本地大我之灵体。更示明体显法身大自在力于自心内之道。从密教见之。则指摘基督教之神观。不可不使其更深。又暗示其以识薄神观为基础之道德观。尚未彻底。余先年修求闻持法时。得种种灵感。后语其一二。述如来威神力之深大。法门功德之广大。密教即深秘特种而体验普遍法界法身大自在力。然果哉。听众异常紧张。是晚于关西学院讲演部主催之晚餐会席上。有神学部四年级尾崎氏。慨叹基督教之浅薄。号呼欲入高野山学佛云。余以为感基教之浅薄。不啻彼一人。盖闻彼等自称文明国。在学校犹有禁讲进化论之处。故向彼基督教国。宣扬佛教。另开显彼等本偶之神性。必要事也。

  ——卷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