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声尘寂寞系恒常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西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声尘寂寞系恒常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

  认识徐梵澄先生是在14年以前,那时,我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在任继愈先生的领导下,我新创办的《国际汉学》组稿。为此我曾到过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找过蔡仲德先生,也到过庞朴先生家约稿。有一次,任先生对我说:“你可以到徐梵澄先生那里去约稿”。按图索骥,我找到了团结湖北里6号楼1门302号,站立叩门。门打开了,一个高挑清瘦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一双眼睛在镜片后炯炯有神,“你是北图的张西平?”“是”,我诺诺答之,“请进”,我躬身尾之。先生让我坐,他拉开窗帘,并为我沏茶,我随即环顾了一下房间,看到只有几件简旧家俱和柜子里书架上摆的书籍。先生说的是湖南话,乡音颇重,我因为在南方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他的话我大致可以听懂。第一次见面谈的时间不长,他答应给我一篇英文稿子,是关于宋明理学的,名曰《易大传——新儒家入门》。为了这篇稿子,我又到先生家两次,这样我们就慢慢熟了起来。后来任先生告诉我,他是鲁迅的学生,我到北图一查,才知他就是当年翻译《苏鲁支语录》的梵澄。而那时节他却静静地在自己的书房里思考、写作,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不相干似的。

  1994年,我赴德国作学术访问,临行前去看望他。他告诉我,1929年至1932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学习,当得知我将拜访那里的汉学系时,他说他和该校的鲍吾刚教授相识,让我代他问好。1996年我从德国访问回来以后又去看望他,只觉得先生苍老了许多。那一次他讲到了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说他深通中国古典,在所有《易经》的西文译本中,唯有他的翻译与原文最合。2000年春天,先生病故,其时我正在欧洲做访问学者,没有为先生送别,甚为遗憾。幸有孙波兄担此重任,收集与整理文稿,历时四年,《徐梵澄文集》终得以出版。怀想孤身一人的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会有慰藉吧!

  抗战胜利后,先生参加中印文化交流,一去就是三十多年。他告诉我,他当年自重庆飞赴印度时,郭沫若和郑振铎亲自送行,挥手间,他们笑着说要他带真经回来。先生呢?自然也是这么想的。见《蓬屋诗存》卷一末诗〈飞印度讲学留别诸友〉五律四首,有“儒释待评量”,“高风怀季子(先生名)”,“他时求妙觉,衡岳隐云孤”句。待他1978年底落叶归根以后,故人多去矣。九十年代初,他的两个老朋友,贺麟与冯至先后谢世,他更加孤单了。其实他一生都是孤独的,孜孜矻矻,独自进掘,把彼国那么多的好东西都翻译过来了,如《五十奥义书》、《神圣人性论》、《薄伽梵歌论》等,真如璀灿宝珠,光发烂漫。可是,再大的智者,或说“精神者”,也需要与“君子游”,示寂之前先生的孤寂,其深沉大概是吾辈所不能测量的吧!

  先生做三大文化会通的工作,明通梵、拉丁、希腊、德、英、法等八种语言。他从来不说,只是做。说他运用若干种文字,那是后来别人“计算”出来的。他从不显扬自己,但是我们知道他“学问甚大”。他安静得甚是寂寞,寂寞得非常安静,他在不声不响地作著「接续”精神传统的工作。似乎他在英文《唯识菁华》序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人类历史骤急的进步中,传统有时候会被打断,于是,那些圣人(大学者)们,就把它重新接续起来,并使它“恒常”一贯,因为,这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源头活水。

  因对他不够了解,鲜有人称他“大师”,偶有称之者,他会不高兴:“唔,——我算什么大师呢!”大概在他眼里,鲁迅、阿罗频多才算得上“大师”。我估计先生可能是在鲁迅的弟子中最后一个病故的,当年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到梵澄:“他天赋极高,旧学甚博,能作古诗、短评,能翻译。钦慕尼采,颇效其风度。”然而他甚少谈起他和鲁迅的关系,也许他怕有“依草附木”之嫌,因,如果有这种倾向,可能对人们一种健康的理解会有减损。

  自晚清以来,中国传统文脉断裂。先生那一代人为求索救治方略,或远涉重洋,就学欧罗巴;或飞越雪山,取经古天竺。为的是兼收并蓄,“拿来”彼国之菁华,浇灌吾华之园地。有他们在,精神之火就在,况且他们又采来铜山之矿,灵山之薪,何愁不会燃起熊熊大火?何愁不会再现大唐气象?我想,先生文集出版的意义正在于此。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有一次先生送我出门,我看到先生的毛衣右臂处有一个洞,一根断出的毛线随着先生的手臂在空中摆荡,我说:“您老人家的毛衣该换换了”,他笑着回答说:“穿得很好嘛!”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本文系作者于2006年9月1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发布会暨《徐梵澄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提供,谨此致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