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历史中新的一页——记香港六宗教团体结谊之始源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景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历史中新的一页——记香港六宗教团体结谊之始源及其反思

  周景勋

  神思 第廿七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73-81页

  **********

  摘要

  本文追溯香港宗教思想交谈的源起,以及发展到今天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的概况。作者反思到宗教交谈必须在互让互谅互尊重的原则下,探索宗教的性质与内涵,继而增强彼此的联系,为社会及世界带来幸福和平。香港宗教的结谊实可为世界各地教徒树立合作的楷模。

  **********

  (一) 导言

  香港天主教在七十年代开始,已深深感到时代变迁的需要;加上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更新指示,便落实地执行《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的内容──

  “自古迄今,各民族都意识到,某种玄奥的能力,存在于事物的运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有时竟可体认此一‘至高神明’或‘天父’。此种意识与体认,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贯澈到他们的生活中。但是,与文化进步有关联的宗教,更以较精确的概念和较文明的言词,设法解答同样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也提供教理、生活规诫,以及敬神礼仪,作为方法,从各方面努力弥补人心之不平。天主公教绝不摒弃这些宗教里的真的圣的因素,并且怀著诚恳的敬意,考虑他们的作事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规诫与教理。……因此,教会劝告其子女们,应以明智与爱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谈与合作,为基督的信仰生活作见证,同时承认、维护并倡导那些宗教徒所拥有的精神与道德,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宣言》2)

  于是,香港教区主教(故徐诚斌主教)在1972年成立了“天主教教区宗教联络委员会”,委员们随之“拜访”香港其他的宗教团体,更邀不同宗教来访天主教及参加天主教的重要庆典,就在“拜访 ── 回拜”下组织了“教际”活动和新春团贺等聚会;因著不同的活动和聚会的交流,香港天主教教会便与其他宗教团体交上了朋友。

  (二) 宗教思想交谈

  从1972年至1976年的四年间,香港不同宗教团体的交往已逐渐频密;于是,大家的开放也较宽大,便有同样的感觉:倘若只著重在社交接触会流于表面的交谈,便不能深入;如要深入交谈,非从思想教理上开始不可。因此,在1977年初,六宗教选派代表,著手筹备宗教思想交谈会,商讨“思想交谈”的可能性及推行方法;由四月至九月,期内共举行了四次会议,确定了宗教思想交谈会的目的和举办方法。

  目的:

  为不同信仰的六宗教教友善信提供更广博知识,藉以增加大家对各宗教之教义、始创、演变及其文化背景等之认识和了解;因此,交谈会是以促进互相尊重,彼此了解及共同欣赏为目的。

  举办方式:

  (甲) 由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华回教博爱社、香港基督教协进会、香港天主教教会及香港道教联合会派出代表组成筹备委员会,议定交谈会之日期、时间、地点及有关详细应办事项。

  (乙) 筹委会商讨订定交谈会每次主讲的讲题。

  (丙) 每年举办交谈会二至三次,由六宗教派出代表轮流担任交谈会主席,每次敦请其他两个宗教派出德望相当之主讲者各一位,作讲座演说,再由与会听众自由发言,就不同宗教的观点,各抒己见,交流畅谈认识。

  自从宗教思想交谈会成立后,一直都积极推动各宗教直接的对话,举办讲座;最初的十年,都按照筹委会的计划进行,每年都会举办二至三次的讲座;其后,因为筹委会的委员有所变动,加上委员的工作常与宗教领袖座谈会秘书处的工作互相配合以作沟通,故交谈会的举办渐渐的交由宗教领袖座谈会秘书处安排,各宗教领袖支持,重新确定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交谈会。

  再者,在宗教思想交谈会举办了大概十次座谈后,筹委会在1981年3月19日进行了首次的评议会,议决宗教思想交谈会值得继续举办,同时亦建议各宗教人士若有兴趣深入探讨不同宗教的哲理者,可以成立研究小组,作更有深度的宗教交谈。经过一年的商讨后,在1983年4月29日成立了一个“宗教思想研究小组”,且以“生死的意义”为题,每位参加者必须预备论文,在会议上轮流发表,互相讨论与分享;是次参加研究小组发表论文者有:佛教:果通法师、高永霄居士;基督教:李景雄牧师;孔教:林仁超先生;天主教:冼梓林先生和周景勋神父,共发表了六篇论文,聚会了三次,每次相聚研讨约三、四小时;最后一次会议在1983年12月9日,收集论文及思想综合的文章,以便出版小册子,且商议了另一次的研究主题:“希望”;为了让大家有充足时间预备论文,亦预订在1984年6月进行,但因佛教果通法师患上癌病,且不幸逝世,同侪等一时失去了高明智者,该项研讨便耽搁下来;其后,周景勋神父到辅仁大学深造,林仁超先生不幸逝世,“宗教思想研究小组”便在时间中被埋没了。

  (三) 宗教领袖座谈会

  不同宗教团体的接触,已经在1977年间成立的“宗教思想交谈会”中跨进了一步。然而,宗教团体在接触上的希望不是作形式上的交谈,大家更希望可以落实在对香港社会的一些贡献上能互相齐心合作,这也是天主教教会秉承梵二文献的精神作具体的推动,希望能在多元化的宗教交往中发挥不同的推动力,而最能给予支持和鼓励的就是各宗教的领袖愿意携手合作,为社会大众树立一个共融的见证。

  因此,天主教教区宗教联络委员会自成立开始,便以亲善访问的方式联络不同的宗教,自1972年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开始了“宗教思想交谈会”;期间,更呼吁各宗教团体首长组成“宗教领袖座谈会”── 这呼吁自1973年开始,经过五年的互相接触和努力,复经佛教、孔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五宗教团体领袖的鼓励和赞同。于是组成“宗教领袖座谈会”的筹划小组,由六宗教派代表组成 ── 天主教:李亮神父和冼梓林先生,基督教协进会:郭乃弘牧师,佛教及孔教:区洁名先生,伊斯兰教:羽智云先生,道教:梁省松道长。代表们经过数月的细心筹划考虑,把握了“友谊第一”的共识,且意识到真诚的友谊可将世间的任何隔膜都消解于无形之中。小组更推举冼梓林先生为召集人,负责联络和召集等工作;筹划小组更为领袖们在座谈会中提供六个可能讨论的主题,内容大致著重于宗教间的互相合作,为社会服务和思想的交谈等:(一)传播媒介之道德水准问题。(二)青少年问题。(三)宗教团体目前面临的困难。(四)宗教之发展在本港面临的问题。(五)西方文化对宗教的冲击。(六)宗教思想交谈。

  除了首次会议的内容外,也必须关注到在开会时“主席权”和座位安排的问题。因此,筹备小组经细心的商议后,决定第一次的“宗教领袖座谈会”不设主席位,以自由发言方式进行。至于座位安排则根据各教团体的英文名称之字母次序排列如下:

  香港佛教联合会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香港孔教团体联会 (Hong Kong Confucian Association)

  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 (Hong Kong Chinese Muslim Cultural Fraternal Association)

  香港天主教教会 (Roman Catholic Church Of Hong Kong)

  香港道教联合会 (Hong Kong Taoist Association)

  在筹划小组精细的安排后,第一次的“宗教领袖座谈会”便于1978年6月16日在香港会议中心召开,为香港的宗教历史创造了宗教合作的首页。

  其后,每年都会举办二次的“宗教领袖座谈会”,讨论有关宗教、社会公义、道德、教育、青年、老人福利、家庭等问题,并会针对社会的需要种种问题,向全香港市民发表每年一度的新年文告;更会举办有益世道的活动,如宗教青年营、家庭营、慈善步行等活动。在每次的座谈会和活动中,大家都能保持著互让互欣赏互尊重的精神,使不同的宗教朋友能共融相聚和交谈,正显示了宗教求真求善求美求和谐的本质。

  六宗教领袖座谈会自1978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八年了,期间所建立的“友谊”已根深蒂固,因为扎根在互让互谅互相尊重欣赏的精神下,共同的目标是为社会的安定和福利作出贡献,为消除教与教之间的障碍作出努力改善,这是历史和世界上所罕见的事实。

  (四) 探索与反思

  郑圣冲教授在《三度生命》(光启出版社)译书中强调了人的精神生命是最重要的:

  “正常人的生命好似一所三层楼的房子。上层是精神生命,中层是觉性生命,下层是物质生命。这三层相通相辅相成,但当尊重它们彼此间的次序;物质生命在最下层,精神生命在最高层,它最为尊贵,最为重要。如果此一价值次序被颠倒,人的结构便被破坏,人便失去平衡,成为不正常的人。”

  精神生命之所以重要乃因它赋予人生命的目标和生活的意义,而“宗教”所注重的乃帮助人寻找生命的终极目标,充实人的精神生命,培养人的生活品格,提高人性的伦理道德情操,劝人为善和教人避恶,也即是助人“求真、求善、求美、求慧、求圣”。曾仰如教授在《宗教哲学》一书中强调:

  “宗教是人凭借的一种信念、方法与力量,藉以创造群体幸福的生活与环境,以磨炼或塑造圆满与高尚的人格,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的认识、肯定和追求。”

  其实,香港六宗教团体在进行领袖座谈会和思想交谈会时,都本著同一的宗教信念,即为社会谋求幸福,为世界祈求和平,为每一个人探索高尚的生命品格等。因此,香港六宗教团体在互让互谅互尊重欣赏的精神下,也反省和探索宗教本身的性质与内涵,宗教交谈的原则,藉此有著共融的意识,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维系。

  (1) 宗教的性质与内涵

  香港六宗教团体强调:宗教的特色在于宗教是神圣的和圣洁的;因此信徒在信仰的氛围(神的氛围)下,当有生命的觉悟,且有自觉的回应。由是,宗教本身有一套信仰的系统,这系统乃基于宗教的基本因素:教义、教规和教礼。“教义”所肯定的是“真理”或“道理”,乃信徒必信的内容;可见,“教义”是属于“真”的向度。“教规”乃宗教的规条、戒律或章程,乃信徒必须遵守和作警惕的;所以,“教规”是属于“善”的向度。“教礼”则是信徒在崇拜上所必须实行的礼仪,以表示其“信仰和宗教情”,故“教礼”是属于“美和善”的向度。信徒透过对教义的认识,相信该宗教的道理,遵守戒律或诫命,且奉行规定的礼仪,使能臻于至善和圆满的境界,与神有密切的关系,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永恒的生。

  杨绍南教授说:

  “宗教的任务在于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圣’的境界,使人类的生活,真化、善化、美化和圣化。人生若充满著真、善、美、圣,就成了圆满的幸福生活了。”(《宗教哲学概论》)

  再者,宗教的性质必须透过宗教的团体在“信”和“行”中所作的见证表现出来,即在信仰下引导信徒的道德行为和崇拜活动,使之能把握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终向,且抱著共通的同一性真理思想,在团体内渡爱的生活。简言之,这也是宗教的宗旨:助人寻找生命终极,人生意义和目的,导人向善,寻找真理,美化和圣化生命。

  (2) 宗教交谈的原则

  由于六宗教的教义、教规和教礼都有不同之处;所以,在相聚交谈时,必须剔除偏见,尤其在观念、理论、名称形式等都有很多相异之处,若要去异求同,实在不容易。因此,香港六宗教在互相交往中,自然而然地表现一些不立条文的共识和认同,藉以巩固互相间的共融和友谊。

  ──“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

  ── 互相爱慕和尊重,互让和互谅。

  ── 互相欣赏和接纳,信任和保密。

  ── 要有坦诚和开放的胸襟。

  ── 共同的目标以追求“真、善、美、圣”。

  ── 态度上保持:谦卑、明智、慎思。

  ── 心灵的平衡在于:不唯我独尊,不自私,不偏激。

  ── 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怕有净化、改进和革新。

  ── 交谈不是辩论而是分享。

  ── 不排斥异己者(包括人或思想),尽量在异中求同。

  (五) 结语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觉光法师和黄允畋居士在“伟大宗教”的献文中指出:

  “香港六大宗教领袖明乎时代的精神和需要,打破宗教限止的框框,相互尊重,携手合作,本和衷共济之旨,为社会谋福利而努力。香港六大宗教的合作精神,为世界各地宗教徒树立了楷模,为各自宗教发挥了巨大作用,造福人类不浅。”

  在现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经济和政治成为人生命的核心点,影响著人的思想和生活的方式,但在其中却隐藏了不可逆料、反复无常和意外的悲剧与危机,因为经济与政治不能捕捉人的心灵,也不能带给人永恒的平安与喜乐,更不能在失败、病苦、焦虑、悲剧、危机和死亡等之中抚慰与安定人心。而“宗教”可以统合人的生命与万事万物的存在价值,指示出一个超越人在现实的迷惘不能自拔的方向,因为宗教若丧失了这个统合价值的能力,则注定会失去其本质而要归于消亡。因此,宗教信仰也是人生命的全面统合之要素,帮助人觉悟生命的全部经验具有一种超越的层面,且给人一个创新生命的肯定,因为信仰可以扩展及增强人的爱,使人明白爱是生命的核心,而神明的临在正是要用无私的爱来圣化所有的人。所以,现时代的精神和需要是先打破生命因经济和政治所做成的生命隔阂,取出人生命本有的善与爱,积极地进行有意义的文化和宗教的交谈与合作;因为我们相信:心灵的永恒关怀和无私之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制的。所以,我们在“爱”中可以摒弃敌对的成见,且“信望爱”三种德性在不同的宗教思想中是可以找到的,在其内更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与文化都同样地分沾了神的救恩计划。

  同样的,因著爱的宗教交谈是一个先知性的启发,可以使教会走向更新;教会若能虚怀若谷的与不同宗教交谈合作,一定可以丰富我们的神学思潮和反思探索,更剌激教会内的信徒的反省,使之更明白天主超验的奥秘。

  最后,让我们一齐反省陆象山的一段具有先知性的话,他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既广阔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心: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参考资料

  1. 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十周年纪念特刊

  2. 曾仰如著《宗教哲学》 台湾商务印书馆

  3. 郑圣冲译《三度生命》 光启出版社

  4. 傅佩荣译 Louis Dupre著《人的宗教向度》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5. 杨绍南著《宗教哲学概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