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现代僧人的生存保障与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代僧人的生存保障与社会保障

  何建明

  社会保障是一个人在贫病残弱老之时社会所提供的基本经济保证。僧人虽然以修行为主,但是,毕竟离不开贫病残弱老之时。按一般人的理解,僧人是出家人,离开世俗社会,进入寺院生活,没有给社会创造财富,不应当享受社会保障。可是,越来越多的僧人会感觉到,寺院并非自己的私产,而是社会和整个佛教界的公产,僧人离开世俗社会而在寺院生活,并非完全脱离社会服务,而是以特殊形式为宗教信徒提供社会服务;况且,越来越多的寺院和僧人参与了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直接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无私的服务,因此,寺院的僧人并非完全脱离社会服务,享受社会保障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社会保障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完全由个人交保,为贫病老弱之时积累所需;一种是参与社保,个人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构成社会保障的全部。《摩诃僧祗律》有载:“一聚落主问佛,前日众多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集王殿上,有言沙门释子应畜金银,有言不应畜,何者实语?佛言,若得畜金银者,亦应得畜五欲。不得畜金银。”因此,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僧人是不能积累财富的,如果参与社会保障,不就等于僧人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地去积累财富了吗?因此,这就不是上面所提到的僧人能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问题,而是僧人要不要参与社会保障的问题。

  一般人总觉得,僧人是属于寺院的,寺院都有一定的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僧人的一切保障都应当由寺院来承担,这也是中国佛教的历史传统,用不着参加现代的社会保障。而实际的情形是,越来越多的僧人并非常住在某个寺院,那么到底由哪家寺院来提供社会保障就成了问题。显然,无论哪一家寺院,都难以有充足理由承担其社会保障。这样一来,僧人不就没有了实际上的社会保障了吗?那么,出家僧人到底是参与社会保障,还是不参与社会保障而依凭寺院来提供生存保障呢?

  事实上,讨论出家僧人要不要参与社会保障,最根本的是什么是僧人的社会保障。僧人的社会保障与一般人的社会保障是应当区别对待的,因为僧人是出家人,出家的比丘必须遵循比丘戒律,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僧人。如果不遵守戒律而不成其为僧人,当然应当允许他参与社会保障,只是这种社会保障应当与寺院无关,不能由寺院来承担,否则就成了典型的吃教者。如果是出家的受比丘戒的僧人,起码是不能违反比丘戒律的。试想,比丘如果参与社会保障,他就不可能不积极地去积累金钱或财富,这如何算是一个合格的比丘僧呢?不过是穿着袈裟的普通人吧!比丘僧既然不能象一般人那样参与社会保障,那么,他们如何才能避免贫病弱残老之时无基本经济保障的困境呢?尤其是对于无固定道场的游方僧来说,很难有寺院为其提供基本保障。

  其实,对于有相对固定道场的寺僧和无固定道场的游方僧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基本经济保障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就前者而言,寺院必须为其寺僧提供必要的一切经济保障,否则就不是一个合乎僧伽制度的合法僧团。有人可能会说,有的寺院经济条件有限,不可能为每位僧人提供必要的一切经济保障,那怎么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好比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不可能完全为所有的企业员工提供全部的社会保障一样,经济条件不好的寺院只能尽其所能地为其寺僧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僧人担心,即使是经济条件不错的寺院,也很难为每位寺僧提供必要的一切经济保障。这其实是涉及僧团或寺院的制度建设问题,不是寺院要不要为其寺僧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的问题。寺院为其常住寺僧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是寺院的基本责任,但是,寺院的主持者毕竟是未成佛的人,有时可能会有分别心而根据寺僧对寺院贡献的大小、或担任职务的不同而有所分别。这其实是不符合僧制的。

  那么,如何解决无固定道场的游方僧的基本经济保障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游方僧尽快进入固定的僧团或寺院,参加和合共住。出家后的僧人到各地道场参访善知识,增进福德智慧,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常见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终生为之,而变成一个完全脱离僧团共住的游方僧。对于出家僧人来说,参访只是短暂的,加入僧团是长期的。僧伽意味着和合众,即出家人加入僧团,建立共住的僧制,是其基本要求。如果长期成为游方僧,就会完全脱离僧团制度,缺乏僧制约束和共住僧的监督,这样的僧人其实已经很难说是合格的僧人。如果提倡僧人都参与社会保障,如此的游方僧就会积极地通过各种路径参与社会保障,为未来积累财富,这样岂不是保护了不合僧制的游方僧,而使僧伽制度变得混乱起来了吗?

  因此,不提倡出家僧人参与社会保障,并不意味着不关心他们的合理的生存保障,而是明确他们的社会保障在于寺院或僧团的及时提供,而不是象社会中人通过参与社会保障体制积累钱财去实现社会保障。这样也可以鼓励僧人安心办道,和合共住,也可以促使那些自由散漫的游方僧早日进入僧团体制之中,做一个合乎僧制的和合共住僧人,避免僧人成为世俗财富的积累者,从而维护僧人的出家清净形象。

  至于僧团或寺院如何建立健全的生存保障体制,台湾的佛光山等僧团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大陆有些佛教僧团也有若干成功的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这些成功的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要保障常住寺僧在日常生活和贫病残弱老之时的基本经济支持,从而使他们安心办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