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奇妙的贝叶经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育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奇妙的贝叶经

  育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国古代以竹简为书可算是奇特的了,但还有一种以树叶为书的,这就是“贝叶书”。它不仅记载了古代医学、星相学和语言学,还用来书写佛教的经文。历史上有的国王为此任命了专司刻经刻书的官员。在潮湿多雨的兰卡岛上,只有这样的经书才能长久地保存而不致腐损。所以时至今日,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几乎所有的寺庙和图书馆,大都藏有古老的贝叶经及其贝叶书籍,科伦坡博物馆、图书馆里存放的十三世纪檀巴德尼亚王朝的贝叶经仍然完好无损。大量贝叶经被僧人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到中亚、我国的西藏、新疆和东南亚各国并保存至今,这对于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凡的作用。

  既然贝叶和佛教文化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贝叶经的制作过程。

  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片,它是南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常见的一种阔叶棕榈树。这种树的树干挺拔,不分枝,叶片肥硕厚实,集生于顶,一般树龄可达六十多年。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截:“贝多出摩伽(揭)陀国,长六七丈,终冬不凋。”作为书写用的必须有八年以上树龄的贝多罗树叶才可采摘应用。此棕叶在幼嫩阶段卷为筒状,呈浅黄色,等它稍大变为浅棕色时。从叶柄割取下来,展开铺平。成为扇形,其大小足可盖满一面墙壁,如裁开做伞,可得四五把。每张叶片上有近三十条粗硬的叶脉,用利刀除去叶脉后,便可取得近三十张小叶片,每个小叶片有二米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用贝多罗叶写经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首先,要把裁好的叶片横向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捞出晾干。这样处理后,叶片就变得质地柔韧,不易折断。接着,将一根面杖粗细的桄榔木棒横架在两根木桩上,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攥住叶片的两端,上下拉磨。因桄榔木棒质地粗糙,叶片的表层便可磨掉,使叶片变得洁白而光润。

  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就可以根据所需贝叶经的大小,用直尺和利刀在叶片上裁切。一般每片贝叶长约二英尺左右,宽约三英寸左右,也可在同一张叶片上裁出几种型号的贝叶。然后将裁好的许多同等大小的贝叶集中在一起,用烧热的铁棍在贝叶的中间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如果贝叶较长,可以烫二个孔洞。

  在烫好孔洞的贝叶上,就可以用铁笔刻写经文了。一般铁笔较重,笔尖由好钢铸成,异常锋利,这样便于刻入。刻经人首先要把左手拇指指甲的中间一块剪掉,使指甲盖形成一个内凹的弧形缺口。刻写时,要将贝叶夹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间,经过修剪的指甲按在叶面上,右手握笔顺指甲的弧形凹势刻出环形的僧伽罗语字母。随左拇指从左向右移动,便可刻出整齐的一行。僧伽罗字母最早本是婆罗谜体,这种字体的笔画多为直线,刻写时贝叶容易开裂;正是为了便于贝叶刻写,才逐渐改用了多为环形和圆形笔画的僧伽罗体,可以说,贝叶的刻写影响到了文字的发展。

  一张普通的贝叶,每面可刻写七八行,可含一千五百到二千个字母。字母大小可随意掌握,一般分为象、狮、鹅三个型号,象型最大,狮型居中,鹅型最小,一个字像一颗珍珠。如果刻写“毕利特经”即“保护经”,则往往采用象型大字。一个僧人每天可以刻写三叶六面,每刻完一面之后,要在一端的边上用僧伽罗字母标出页码。因僧伽罗文的元音、辅音相合可拼出一个新字,这样按字母顺序可写到五百多页。

  刻写完毕之后,要用墨水涂抹叶面,这称为“上色”。墨水由灯烟与肉桂油调制而成,灯烟是椰油灯熏成的细而黑的粉状物。这种墨水涂在叶面上,黑色便渗入凹下的字中,变得醒目易读,而肉桂油渗入,浸透贝叶之后,就可以防潮,防腐和防止虫蚁蛇蝮的蛀食。为了长期保存,过若干年后,还可以再涂抹一遍。

  贝叶上色、晾干之后,便可装订成册了。装订时,要磨光书边,然后用两片优质木料的薄板制成封面和封底,有的甚至使用象牙薄片。在封面和封底中部同样也要打好孔洞,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细绳把刻好的贝叶一片片串成,打一小结,这样便订成了一部贝叶经。细绳往往很长,剩余部分可把全书缠绕几道,以便携带和存放。

  古代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虔诚的佛教徒常雇聘工书者刻写“贝叶经”捐献给寺庙,并在捆扎贝叶经的绢带上写上捐献者的名字、地址及施经的愿望,这算是一种功德事。在盛唐时代,不少贝叶经流入我国古代寺院,如李商隐《题僧壁》诗中写道:“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又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载:“丁卯,法师(玄奘)操贝叶开演梵文。”《宋史.天竺国传》载:“僧道圆自西域还,得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可见,贝叶经后来几乎成了佛经的代名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