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密教纲要 二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弘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密教纲要 二(日本大僧正丰山大学长权田雷斧着/中华潮安圆五居士王弘愿(原名师愈)译)
其申释说法之教主为加持身者。则以说法之意为利益众生。然自证本地之位。唯自明了。非机所及。说法又何用乎。但以本有之大悲。因地之愿力。故虽在于本地极位。不改本地自证之身。出居于加持门之外朝。为远益未来之机。而宣说大日经。以其不改本地法身也。故疏释为本地法身。以其远对未来之机也。故以自加持身。成能住之身。而为加持身。即所住之土。虽非转本地之位而自为加持门也。此加持之身土。即本地之身土。夫是故谓之质加持。金刚顶瑜祇经云。我本无有言。但为利益说。又具缘品云。于当来世时。劣慧诸众生。乃至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又大师释云五居足断。十虑手亡。又般若寺观贤僧正者大师五世法孙也。尝奉延喜帝诏。开南山祖庙。亲拜大师。为剃发更衣。因感受大师口诀。而其于大日经疏钞中释教主曰。加持身者。曼茶罗中台佛也。又云。从此自性身。后起加持身。又云。意加持身者。是曼茶罗中台大日尊等也。此正可依凭矣。欲知其详。当阅圣宪师自证说法十八段之草子及无相至极之草子等。

案:新义之所立。不及于本地自性会现座之根机。其加持门。虽即本地无改。而其说法。非为现座之根机。远对于未来耳。但其所谓未来者。非三世相推之未来。凡不在于自性会之现座者。皆假未来之言以明也。

又案。新古两义皆云加持世界者。以带迷因地之根机。得亲在见闻之位也。故新古而义。其言上转。虽皆为二重。而于下化之时。则古义为自证与加持世界之二重。新义则为自证及加持门与加持世界共为三重。然以会阖家之见解评之。则古义之说。就其实际。新义之说。依其义门。即一多法界之别也。一多法界者。于一法之上立两义耳。故此二派之说。各据一义。并不相违。欲知其详。可阅丰山法住师之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于教相谈义之上。新古二义虽冰炭不相容。而于即身成佛。无所违异。如是则只为学解上之异见而已。如彼之净土宗。虽镇西。西山。真宗。诸派各异其安心之念。而无一不可以往生也。今表新义派所立之四重如左。

无 无 有 有

相 相 相 相

之 之 之 之

无 有 有 无

相 相 相 相

┗━┃━┛ ┃

┃┃┃┃┃ ┃

自 对 对 遮

证 于 于 情

极 无 有 浅

位 相 相 略

┃ 胜 劣 阿

┃ 慧 慧 阿

┃ 之 之 阿

┃ 机 机 阿

┃ 之 之 阿

┃ 法 法 阿

┃ 门 门 阿

┗━┃━┛ ┃

┗━ 表━┛ ┃

┗━ 德━┛ ┃

┗━ 三━┛ ┃

┗━ 重━┛ ┃

┗━ 秘━┛ ┃

┗━ 释━┛ ┃

弘愿案:不思议法师者。新罗国零妙寺僧也。有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兹录其阿字三重之说。以证新义家之所据。疏云。秘密释者。毗卢遮那佛说本不生故。秘密中秘释者。阿字自说本不生故。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

又案:文中所言自加持身成能住之身为加持身诸句。其理极深。阅者试将前案所引大日经疏论如来加持处。研穷明白。可了然矣。

又案:文中所引具缘品偈文。中有跨越处。兹将此段经文具录。以供参考。经中前段言一切诸法唯住实相。无时方相貌。后乃言曰。复次秘密主。于当来世时。劣慧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相。恒乐诸断常。时方所造业。善不善诸相。盲冥乐求果。不知解此道。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

第六章 横竖之判教

一、横之判教

横之判教者。弘法大师依凭六经(金刚顶五秘密经。金刚顶瑜祇经。金刚顶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大日经。金刚顶教王经。十卷楞伽经。)三论(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智度论。)横而判显密二教之浅深优劣。着显密二教论上下二卷。是论也。虽天台华严之一乘教。亦判为显教之分齐。虽显教诸宗之言语道断绝对之极位。亦断为下于真言密教。故在于当时。传教大师暨南都诸宗硕德。未尝不猛烈反击。而大师德高学深。固壁垒甚坚。旌麾光彩。不受摇荡也。其后法相宗之人筑波德一尝深疑难真言宗矣。乃未几而入密。大称赞之。呜呼。何密教之高尚而深远。至于若此也耶。又大师开宗之时。盛弘通于世者。惟法相三论华严天台之四宗。大师入寂而后。乃有禅与净土之二宗。然皆当概属之显教。何以故。彼固依于伽耶成道之释迦所说经而开宗者也。夫显教固亦自有其浅深胜劣。然对于密教。则直当概括之为显教。故称为横之判教也。盖在印度。虽法华华严。无有如中华之判为一乘者。故无畏金刚智等三藏所传之密教本经仪轨。统指显教为三乘。若中华则天台华严之一乘教已开宗矣。而密教之祖师及学者。未尝有断之为显教分齐者。我大师根据释摩诃衍论所说之五种本觉及得不摄不之问答。且以两一乘虽言即身成佛。而必期之以三生。而直判之为显教。是大师特出之手腕。前代之祖师所不敢为者也。

二、竖之判教

竖之判教者。依大日经住心品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建立十住心而判其浅深优劣者也。十住心者。

第一异生羝羊心。 六趣四生。随缘流转。受生互异。故云异生。犹云群生也。斯乃一向行恶不修微善之恶凡夫。更不自知其非。故无由改。其所念求。但淫与食。东奔西走。有如羝羊。故从喻曰羝羊也。

知此心之非而思改。则入于第二心。

第二愚童持斋心。 秃树非定秃。遇春则花。羝羊岂常为羝羊哉。盖本觉之佛性内薰。他之增上缘外薰。知节食与持斋之为德而行之。以其余(弘愿案。此余字。乃持斋节食所余之货财也。)孝养父母。施与亲族。乃至广诸非亲识。及高德之人。世之以人道为本之教。皆摄于此心也。无问洋之东西人种之何若也。又孔子所说之忠孝仁义。佛教所说之五戒十善等。皆此心之所摄也。然以其不知真解脱之道。故字之曰愚童。即密教三种萨埵中之愚童萨埵也。

第三婴童无畏心。 凡教求生天之宗教。举摄于此心。从而厌人间之烦扰。闻天界之福音。发愿求生者。皆此心之分齐也。故凡印度外道之教及基督教。无不摄于此心。以其信倚梵天那罗延等上界之天如母也。故字之曰婴童。生天则可暂免人界烦扰之畏。故云无畏。曼茶罗之外金刚部者。此心之能化者也。

以上云世间三住心。以其未能解脱生死之苦也。

第四唯蕴无我心。 小乘教中之声闻乘也。观苦集减道之四谛。断见惑修惑之烦恼。而期小涅槃之心也。又虽谓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作用无常。而现于此一切法和合上之人类动物。则不如外道之执为实有。蕴者法也。一切诸法离诸心外而执为有实故不断法执。是以云唯蕴。然证一分人无我之真理。我见断矣。故名唯蕴无我。即有法无我之意也。印度流布二十部之小乘。即摄于此心。俱舍宗。成实宗。亦此心之分齐也。

第五拔业因种心。 小乘教中之缘觉乘也。出于无佛世。不听佛之说法。居山林溪谷。住于无言三昧。见飞花落叶。观十二因缘。证无我之真理。而期小涅槃者也。此有二类。一曰部行。多人共住。一曰麟角。麟角者。如麒麟之独一角。大千界唯一人出世而已。又对于声闻。则缘觉利根。故不但断修惑之正使而已。更断少分之习气。即业烦恼无明之习气也。故名拔业因种。种即习气也。

以上为小乘教。惟知六识之分齐而已。胎藏曼荼罗释迦院眷属之声闻及辟支佛。此心之能化者也。

弘愿案: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总而成六根也。六曰触。出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着心也。十曰有。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辗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缘觉能悟。所以证涅槃也。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也。修惑者。思惑也。思惑八十一品。故曰诸使。

第六他缘大乘心。 以证真如平等之理缘他之一切众生发同体大悲。无所不救。无有厌倦。运载而登诸大觉。故曰他缘大乘。一切大乘之教。虽皆可名他缘大乘。然今但约大乘之初门。(即法相宗)故此心即法相宗也。唐之遍觉三藏入竺。从那兰陀寺戒贤论师传此宗。三藏传慈恩大师。基公授淄州惠沼。惠沼授朴扬智周。日本之玄肪僧正入唐。从智周传此宗。归朝后。以兴福寺为根本道场。弘此宗。曰北寺传。先是道证法师入唐。亲礼玄奘三藏。传此宗。归朝。于元兴寺弘此宗。曰南寺传。胎藏曼荼罗大眷属中之弥勒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瑜伽唯识之诸论。此宗所依之论也。又释论五种本觉中之染净本觉也。

弘愿案:遍觉三藏。即玄奘。慈恩大师。名窥基。即基公。尉迟恭之犹子也。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说。成唯识论十卷。唐大慈恩寺沙门玄奘译。盖天竺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以释世亲菩萨三十颂。奘师糅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第七觉心不生心。 觉心不生者。觉悟自心实相。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八不中道而立地成佛。故云觉心不生心。中华嘉祥寺吉藏法师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立此宗。故名三论宗。南都东大寺传此宗。即上生院者。三论之读师也。胎藏曼荼罗中第二重大眷属之文殊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 以上之二心者。大乘中之三乘教。而印度那兰陀寺空有之二宗也。又此心者。释论之所谓清净本觉也。

弘愿案:十二门论一卷。中论四卷。龙树菩萨造。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

第八一道无为心 隋智者大师依法华智度中论所立之天台宗也。此宗以智即境。境即智。心境亡泯。无相无为为极位。故云一道清净。又名一道无为。又谓如实知自心。以知一如本净之心之实相也。又名空性无境。以大日经于此心说空性无境也。空性云者。即自心之实相也。此位无境无智。境智俱融。故不二而无相也。胎藏第二重大眷属中观世音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即传教大师所传之法华一乘。而释论所谓一法界心本觉也。

弘愿案: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智者大师。隋所赐号。师名智大师。所著有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其他尚有多种。皆佛教切要之书也。

第九极无自性心 此心有浅略深秘之二趣。浅略者。即唐贤首大师所立之华严宗也。此宗寻始求终。不出真知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故名极无自性心。若深秘释。则此心蒙密佛之惊觉而入密成佛。故云极无自性。金刚顶经守护国界经等五处惊觉之文。即此心之位也。胎藏曼荼罗第二重内眷属中之普贤菩萨。此心能化之主也。又释论所谓三自一心本觉也。 此之二心者中华立教之宗以为一乘教。虽颇接近第十住心。然唯证遮情之空理。而未开心内之金刚宝藏。故尚属于显教也。 以上四家大乘之法门。就于内证而论。则弥勒文殊观音普肾之三摩地也。而九心之名。则本于大日经住心品之八心三劫之两段经文也。

弘愿案:贤首大师。法号法藏。此宗有清凉国师法名澄观。所述之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及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尤广大精微之书。华严宗之集大乘也。

第十秘密庄严心 即弘法大师立教之真言宗也。众生秘密。如来秘密。故云秘密。开显其秘密之自心金刚宝藏无尽庄严曼茶罗。还而以开显一切众生之平等心地曼茶罗。故云秘密庄严。此心者。释论之不二摩诃衍本觉。而华严果分不可说之境界也。以上云九显一密之竖之判教。秘藏宝钥之法相也。若依于十住心论。则为九显十密之法相。

三、十住心与诸宗


就于此十住心之判教。天台之智证安然诸师。以大师之以天台为第八华严为第九而判浅深也。颇加论难。夫以天台宗之自审。虽实不下于华严。而大师则依于贤首华严宗之意。故以法华为同教一乘耳。又大师入灭后开宗之禅净土等宗。亦不可不摄于十住心。不然。则有摄教不尽之失。故今先论禅。禅宗有二别。一三乘教之分齐。即当贤首大师五教判释中之顿教也。圭峰宗密(弘愿案。华严第五祖。)所谓南北宗禅不出顿教者也。(圆觉经钞)夫顿教为三乘教。故禅亦为三乘教也。若属于一乘教分齐之禅。即当于大师法华开题之一如本觉之禅也。法华开题开释论之五种本觉为六种。即于三自本觉(华严)与不二本觉(真言)之中间而立一如本觉。一如本觉。即为禅宗。此宗介于显密之间。是为超出华严之圆顿一乘禅。对于真言之初地。仅隔一薄纸矣。故禅虽同为顿。而有一相孤门之禅。有举一全收之禅。智证禅师之宗镜录第九十二云。理无偏圆。约见不同。略分五教。此宗即圆教所摄。

按:十住心中不论禅。人有谓大师之本未传禅者。然传教大师已传禅矣。且当时禅宗于中华尤盛。然则大师何不传之乎。曰。传之矣。一如本觉之所以立也。但当立教开宗之时。本朝禅宗未兴。故不判之于十住心也。 三乘禅摄于第七住心。一乘禅摄于第九住心。今以配日本现行之派。则临济。黄檗。及曹洞宗中。如天桂之一派。不可不判为三乘禅。何则。其话头虽高尚幽妙。而其归结故在于了无一物之空理。即智度论之说真谛中。无佛无众生也。且其高处亦谈无尽。而一相之无尽。非帝网重重之无尽也。若承阳大师所承太白如净禅师之禅。圆顿一乘最顶之禅也。过天台华严者也。智论之说真谛中有佛有众生者也。是则如净禅师己心之法门也。虽然。浇末之劣机。临济之禅。虽恶辣而易入。曹洞之禅。虽柔和而难入。又临济着重公案。有失功夫之嫌。曹洞着重气息。有失幽邃之恐。若真言秘密之法界体性三昧阿字不生观。则无失工夫之嫌。亦无失幽微之恐也。

神秀禅师悟道之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台也。时时勤拂拭。莫令染尘埃。

弘愿案:今本国所传偈上二句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且神秀作此偈时。未悟道也。故五祖不传衣钵。但下文所解。理自不差矣。

慧能禅师悟道之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无。何处有尘埃。

神秀之所见处。则烦恼与菩提为二。必断烦恼。乃证菩提。故渐次修证。天台别教。华严终教之分齐也。慧能之所见处。则以本来无一物毕竟空之理为极致。故同于华严之顿教。然尚未达圆理。又遮断文字。故不谈声字即实相之真理。是以南北宗禅。皆三乘教之分齐也。盖印度之显教。无一乘者。唯三乘教而已。达磨相传之禅之为三乘教之分齐也。何足怪也。然承阳大师所传太白如净禅师之禅。则全谈圆理。不但不让天台华严之两一乘而已。尚开示秘密曼茶罗之法门。今试读正法眼藏桃花之卷。非密教之三昧耶曼荼罗而何乎。又现成公案卷之所说者。密教之表德实相法门也。

又案。达磨相承之禅。虽为三乘教。入于中华。于天台华严之两一乘及密教相感化。则接圆理。谈密理。亦自然之势也。学者虚心而求之可也。

次说融通念佛宗。此宗也。大原之圣应大师良忍上人。水久五年。世寿四十六岁。五月十五日正午。阿弥陀如来降临。而亲授于上人者也。其法文曰。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以上长行)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以上偈文)

以上之长行偈颂。阿弥陀佛直授之文也。

诸法实相。无能念。无所念。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愿。生佛宛然。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行。亿百万遍。非多非少。是名事理不二不可思议功德。往生日课。一念懈怠。宝池莲萎。亿百万遍。功德减损。一念精进。宝池莲开。亿百万遍。功德成就。(以上良忍上人之释也)

此宗以华严事事无碍法门解释称名念佛者。融通事法界之他。即一切人之念佛称名。为自身之念佛称名。而助己成就往生之事业。故云他力往生。盖此之他力。非弥陀本愿之他力。自身以外一切人之他力也。是故释曰生佛宛然。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行也。本宗称得之如来。良忍上人感得之十一尊来迎图像者。十界一念之标帜也。曰十界一念。虽似天台。而以自他之融通无碍为本旨故。摄于第九之住心。盖此宗之解释他力。可谓之融通无量力也矣。以他人之念佛。融通于己之念佛。而成办往生之事业。如水之投水也。以己之念佛。融通于他人。而助他人之往生也亦然。岂但念佛而已哉。世间出世间之一切事业。宁有不依他人之助力而能成功者乎。新罗之元晓法师赞叹此真理曰。虽无他作自受之理。而有缘起难思之力。佛寄恩于此之真理。而此更说为众生之恩。盖法性缘起之道理。事事物物。本来法尔融会无碍也。但真理虽然自行。而众生以无明自盲其智眼。不能知此理。故大念佛宗之他力者。演他力之根本也。弥陀之他力者。本于此无碍力而于其上发本愿者也。虽云他力。其实生佛互融。高田专修寺派之学将惠云法师所著之教行信证十五卷钞曰。感应道交。生佛互融。忘己而归依佛愿者。此宗出离之故实也。可云千古之格言。

净土宗以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为教。故世多以净土宗为厌世教。且更以一切佛教皆断为厌世教。是皆不知佛教之真意。以误解而起妄见也。夫小乘之教。释迦佛对于厌世之二乘劣机。不得已而方便接引耳。故随机说法。表面虽未尝非厌世。而佛之内意。则悲其将堕落邪路。以救济之方便接引。遂先之以厌世小涅槃。而其心固在于使得菩萨之大悲。使得成佛也。又小乘二十部。虽无非厌世之宗教。而佛教原以大乘为真实之教。大乘教者。无论三乘一乘。不问显教密教。无不以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也。)为本旨者。故着大慈大悲之甲胄。带大喜大舍之弓箭。常处五浊恶世。救济罪恶烦恼之苦众生而归诸清净光明之本性。斯乃佛教之本旨也。其非厌世教也亦明矣。故大乘菩萨以堕二乘地(即小乘)为畏。而名之曰[菩薩死。龍樹菩薩十住毗婆娑曰。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即為大怖畏。墜於地獄中。畢竟得至佛。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佛自於經中。解說如是事。如人貪壽者。斬首則大畏。菩薩亦如是。若于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應生大怖畏。又法華經教主釋尊宣言曰。我常在此婆娑世界。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雖然。厭溷濁黑暗之世。欣清淨光明之國。人道之普通也。故厭離穢土。欣求淨土。不可一概斷之以厭世。換言之。則轉罪惡充滿之國土。為清淨光明國土之意也。何則穢土之外。固非有淨土之體也。大日經疏曰。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仁王般若經曰。三界之外更有國土。是外道大有經說。可以知之矣。

法然上人開宗之淨土門。雖旗幟鮮明。而判教固一仍於善導。善導之判教。同于吉藏法師之三論。為二藏(聲聞藏。菩薩藏。)二教(于菩薩藏中分頓漸之二教也。又傳通院聖囧師於頓教中更分性頓。相頓。而以華嚴法華等為性頓。念佛門為相頓。)之判教者也。又云。經三大阿僧祇劫而成佛。又于十地菩薩立變易身。又其論一切法之緣起。雖以真如法性為所依。而非性具。又不說性起。故不出於三乘教之分齊。曇鸞道綽亦然。以此而論。自宜屬諸第七之住心。而有難以概論者。則其凡夫得生報土之法門也。源空上人者。究精止觀遮那之蘊奧。造詣甚深矣。而感於時機。竟捨舊業。而專修念佛。盡心弘通善導之旨。若是者。似捨一乘圓教。而反下依於三乘。然依天臺之論。非圓教之初住。別教之初地。不能拜報身如來。此智者大師所以論阿彌陀佛之身土為化也。況三乘之權教乎。然善導之判阿彌陀為報身。安養界為報土也。而謂薄地凡夫之得生。真超絕之法門也。通於真言密教矣。蓋西方安養界之化主阿彌陀佛為報身者。密教之所說也。金剛界禮懺經(不空譯)曰。南無受用智慧身阿彌陀佛。夫佛為報身。則土為報土。自不待言。然而以信行淺之薄地凡夫。但依口密之一行。而得往生於報土者。密教不共之法門也。其教力勝也。又十念往生者。密教相承之大事也。然源空上人於阿彌陀佛即身成佛與順次往生二種法門中。宣言依順次往生之法。故非屬於密教。以是則當攝諸顯教最頂第九之住心。何則。以其超於天臺而通密教也。豐山法住僧正大日經疏玉振鈔。所以有淨土門超出顯之一乘之論也。

現今流布之淨土四宗(鎮西。西山。真宗。時宗。)中。時宗者。西山之分派也。西山與真宗有酷似者。如論一類往生。談報謝念佛。其一斑也。但西山之特色。在於傍正開會。與余之淨土門全異。真宗則置重他力之信心。鎮西者。與真宗大異。談二類往生。而重稱名之行。即稱名為正因也。又西山。鎮西。立聖淨兩實。真宗。立聖權淨實。 余嘗傳豐後南溪師之信行不離一念義。于四宗法門亦皆有所受。但非今所能細談。

明元寺(專修寺派之連枝三州桑子)某上人云。同一酒醉。有喜笑者。有快眠者。有悲泣者。雖依其人而有別。而酒醉無別也。淨土之法門亦然。真宗以報謝念佛樹幟。喜佛恩也。猶彼之醉而笑也。西山之義。自信十劫之前。既已往生矣。是其念佛如在眠中也。猶彼之醉而眠也。鎮西期於臨終最後之一念。夫念死而稱名。非如彼之醉而泣乎。若是者。雖依機而別。而棲息于念佛功德中。得生報土。無差別也。是說也。可謂深得佛法之實體者歟。

最後有當說者。凡顯教之聖道。無問何宗。法門相承。總在以心傳心。非獨禪宗而已也。而淨土一流。則以稱名念佛傳稱名念佛。法門之相承者。以聲傳聲也。故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之段云。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今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云云。又同經流通分之段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真言密教。以三密之金剛。故有以心傳心者。有以身傳身者。有以聲傳聲者。又或有以一密而成佛者。或有以二密而成佛者。可以知顯密之差別也。又曰蓮宗有勝劣諸派。因而教義有異同。難以概論。又其骨子雖取諸密教。而大體可云天台之新派。故可攝諸第八之住心。雖然。其內容大同於真言也。

第七章 诸法缘起说显密不同

一切諸法。隨緣現起。佛教之所以說明者。綜合該括。大凡不過四種。

┏━┳━┳━┻━┳━┳━┓

大 大 大 大 大 小

乘 乘 乘 乘 乘 乘

真 華 天 三 法 乘

言 嚴 台 論 相 乘

┃┗━━╋━━┛ ┃━┃

六 真 賴 賴 業

大 如 論 耶 感

緣 緣 論 緣 緣

起 起 論 起 起

┃ 起起 ┗━━━┳━━━┛

密 嚴 真 顯教 業大

教 嚴 如 教 耶 感

小乘教者。對於劣機之教門也。自信其不能證佛之大覺而成佛。故求二乘小覺之法門也。載此機而運之二乘小覺之教。故名小乘。即釋迦佛於鹿野園所說之四阿含經是也。印度之廿部小乘皆本於此經而開之宗也。其所說雖有不同。然大抵說有為法之緣起。以六因四緣。因緣者。一切法之所從生者也。吾人所造之善惡與善惡相在之業力。成助緣而感起色心等之諸法焉。故為業感緣起也。然過現未三世之諸法。在於心外而實有。法體雖恒有。而作用無常。故生滅安於作用上。而非在於法體上也。業感云者。就於作用上而言也。

弘願案:四阿含經者。增一阿含經。(五十卷)中阿含經(六十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雜阿含經(五十卷)也。六因者。一當有因。謂現在根塵相對所作之因。能招當有之果也。二相續因。謂依現在果酬宿因時。復造當因。因因相續也。三相因。謂前念所作業相。引生後念業相。相續而生也。四作因。謂作增上事。如轉輪王於勝報上更作勝因也。五顯示因。謂由妄想生。則有所作善惡業相。如燈照色也。六待因。謂由妄想性滅。則有不妄想性生。待滅言生也。四緣者。一因緣。謂親辦自果。如心種生心現等。二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謂心心所法相續而起。三所緣緣。謂心心所法所慮所託。四增上緣。有增上力用。能與餘法為緣也。

大乘教者。為菩薩之機。說大覺之道也。何謂菩薩之機。自信其足證大覺而成佛之機也。其教比於小乘深遠。故稱大乘。即載求大覺之人,而運之佛之大覺之位也。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之諸經。皆大乘教。於中法相宗之意。則謂阿賴耶識本來含藏一切法之種子。被擊發於種種善惡業力。則自其種子生一切法之現行。蓋本於解深密經。瑜伽論等之所說而以賴耶為緣起之根本。故曰賴耶緣起。即緣起之根原。唯心法而已。物質之色法。皆賴耶之所變現。故為枝末。若真如則雖凝然常住。而不隨緣起。然以識不離故。自亦為緣起所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密教纲要 一
下一篇:面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