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留住莫高窟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留住莫高窟

  白依

  去过敦煌的人都会被莫高窟的伟大艺术所震撼,没去过的人内心也必定有一种渴望。我曾去过那里,并在莫高窟的洞窟里整整盘桓了两日,洞窟里的壁画和雕塑似乎有著魔力,一旦融入其中,人的思绪甚至整个身心都在追随著一种美妙无比的梦境。然而,当你的目光触摸到她的残缺时,你的心会有一种钻心的剌痛。

  敦煌莫高窟,总面积达四万五千平方米的精美绝伦的壁画,绘画创作时间长逾一千余年,成为驰名中外的人类文化瑰宝。然而,据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的专家透露: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壁画,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的酥病。一些唐代壁画,六十年代尚清晰可见,现在已经消失;第三窟东壁“施财观音”,三四十年代依然清晰,现在却漫患不清。壁画属于土质文物,本身十分脆弱,加上病害时有发生,衰变的情况正在加剧,中华瑰宝面临巨大挑战,已经诞生一千六百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它还能存世多久?

  参观人潮带来污染

  令国人骄傲的敦煌、让世界艳羡的敦煌,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圣地”,世界各地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敦煌,然而游客的激增已成为敦煌研究院专家们的一块心病,旅游给敦煌莫高窟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不无忧虑地说,莫高窟开凿于距今六百至一千六百年间,仰仗气候干燥和人迹罕至,老祖宗的创造才得以留存下来。如此高龄的莫高窟,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因素,已经非常脆弱。而且石窟大多比较小,也就二十或是三十平方米左右,这么小的空间,壁画和雕塑又都是泥质的,不要说人为破坏因素,就是进去的人太多了,都会导致湿度、温度升高,给文物保护带来问题。敦煌的旅游旺季是七、八、九月,此时,莫高窟人动如潮,洞窟里人满为患,一个小洞窟内常常一下子涌入六十多人,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加之天气炎热,游客和导游小姐时有晕倒的现象发生。人尚且如此,何况文物!

  据粗略计算,石窟每日平均访客人数一般应在二千人以下,达六千人就难以承受。而目前石窟却面临超负荷接待的局面。加之游客及停放在窟区附近的车辆逐渐增多,开放洞窟内的小环境也受到破坏。以往莫高窟每年还能关闭两三个月,让洞窟休养生息一下,可如今,敦煌莫高窟已经没有淡季了,旅游开发部门只考虑旅游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洞窟始终处于长时间不能恢复的“疲劳”状态。近年来,每年到敦煌旅游的人数都在六十万以上,随著敦煌机场扩建工程的竣工,敦煌机场将成为甘肃仅次于兰州中川的国际机场,届时到敦煌旅游的人数将会大大增加。

  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从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的专家无不忧心如焚:不间断的开放,使莫高窟的壁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更让专家们著急的是,听说要修建的三一三国道可能从机场的南边穿过,这样公路离莫高窟的距离仅八公里,如果真是这样,汽车的尾气、噪声震动等等,都将会对莫高窟的环境风貌产生无法估量的破坏。据了解,目前敦煌研究院正著手进行洞窟日进入人数极限的数据测定,拟于近期控制单个洞窟和整个莫高窟游客的总数,每天接待游客总数应不超过二千人。希腊的雅典古城因游客太多而采取了提前预约的保护手段。看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也必须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行。

  敦煌真会离我们而去?

  曾有人断言,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敦煌石窟艺术将在一千年后消失。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过程,敦煌石窟艺术也不例外。敦煌石窟内的彩塑佛像是用泥土,麦草和木头作材料制成的,壁画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按照自然规律,这些东西都会慢慢衰亡,敦煌地处戈壁滩之中,虽然干燥的环境使艺术瑰宝得以保存下来,但风沙等恶劣气侯也对石窟造成了破坏。自元代以来的几百年,敦煌石窟由于无人妥善保管,各种人为和自然的损坏,使石窟艺术出现了许多病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抢救和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敦煌更是进入了国际合作和科学保护的新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八七年将敦煌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受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细心呵护,并想方设法不让独特的石窟艺术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风采。

  敦煌研究院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珍贵壁画和文物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计算存储,现已完成了十六、十七、一九○和一九六四个洞窟的所有壁画和雕像的拍摄。四个洞窟所有的信息资料都已存入大型计算机,壁画和雕像的几何尺寸以及色彩几乎同洞窟内的实物一模一样。研究院计划将敦煌莫高窟所有四百九十二个以及西安榆林窟四十二个洞窟的详细情况保存在计算机里。中国政府为这项名为“濒危珍贵文物计算机存储及再现系统”投入了二百万元人民币,合作的另一方美国西北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敦煌还采取了现代固沙技术,使窟区的流沙减少了70%;并在莫高窟设置高科技仪器,全面监测和分析其环境状况,为科学保护提供了依据。

  据悉,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将最有艺术代表性的八个石窟按原样复制在陈列中心,壁画临摹者是段文杰、史苇湘和常书鸿夫人李承仙等著名敦煌学者,复制石窟的艺术价值已达到准文物水平。而且,中国学者在敦煌文学、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等领域都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石窟考古、敦煌文学、归义军史、敦煌历史地理、敦煌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尽管敦煌石窟的保护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因西北地区恶劣的气候、频繁的风沙,使石窟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历经沧桑的洞窟内,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壁画不断在衰变。一些洞窟内已发生了壁画酥问题。酥的壁画像卷起的墙皮,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剥落飘离、零落成灰。根据分析,这是盐和水的作用造成的,而水来自壁画附著的岩体。除此之外,颜料层起甲脱落、地障空鼓等险情也严重困扰著莫高窟。

  据介绍,由于人才缺乏,敦煌研究院对于这些病害的防洽和洞窟的修复只能勉强维持。以壁画修复为例,负责此项工作的只有十二个人,而整个莫高窟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有十分之一处在危险之中。一个修复人员一年所能修复的壁画十分有限,一个大一点的洞窟往往需要十个人工作三年。而目前敦煌莫高窟需要马上抢修的壁画,以十二个修复人员计算,需要修上十年。现在的修复只能是救火员式,哪儿情况严重修哪儿。

  面对敦煌的未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不无感慨地说,从内心来说,我们希望敦煌石窟万寿无疆。运用高科技手段也许会对其保护有些帮助,然而物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做好,并希望子孙后代也能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敦煌石窟艺术保存的时间长一点。而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做好保护工作,千万别把目光只盯在洞窟这棵“摇钱树”上。

  敦煌仍有未解之谜

  据悉,被誉为“地下莫高窟”的敦煌佛爷庙湾画像砖墓陈列中心将对世人开放。这里的许多砖像壁画和精美古代墓葬建筑艺术,比莫高窟最早开凿的洞窟还早近二百年,从而揭开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有关“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原艺术的结合及其演变之谜”。甘肃省文物局考古所的专家指出,佛爷庙湾画像砖墓早于莫高窟壁画,但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清楚。如佛爷庙湾画像砖墓的《李广射虎图》中的李广骑射形象,与莫高窟二百四十九窟的《狩猎图》就有著惊人的相似。可以肯定,敦煌石窟艺术显然是在以佛爷庙湾画像砖墓为代表的当地传统的壁画艺术的土壤中滋生成长的。由此,曾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有关莫高窟艺术的渊源及生成,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县念将被逐步解开。

  另外,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的绘画者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据介绍,敦煌莫高窟有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其中近五百个洞窟有著巨幅壁画,总面积达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绘画创作时间长达逾千年。而在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四十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子等十二人。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可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但由于历史遗留的记载较少,也许敦煌壁画画师之谜将永远无法解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