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巨大玉佛光照寰宇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大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巨大玉佛光照寰宇

  郑大为

  距今三十七年前即一九六○年盛夏,在辽东半岛东北部素有玉乡之称的岫岩县,人们于偏僻的山沟里发现了一块仅仅是顶諯露出地面的巨大玉石,当下人们就在思虑如何能把它完整无损地挖掘出来。说来也巧,仿佛有神力感召一样,就在人们发现它的当天夜里天降暴雨,第二天清晨这块巨玉竟被涌的山洪冲刷出来并滑落到山沟的底部,使其整体展现在人们面前。后经国家测试研究部门精确计算,这块玉石高7.95米、宽6.88米、厚4.1米,体重260.76吨,是一块人们未曾见过的巨玉,它比曾经轰动世界的缅甸玉石王重三倍,而今它一跃为迄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玉石王。这一重要信息及时上报北京中南海,国家领导人闻讯笑逐颜开,大加赞赏,并作出指示:这是国宝,一定要妥为保护。就这样,玉王的灵光如东来紫气为古老的玉石之乡带来了幸运和福气。

  玉,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中华民族历来将其视为宝物,并把它作为坚贞、洁白、高雅、华贵的象征,以珍爱和崇敬的心情使用之,观赏之,珍藏之。据考古学家们发现,就在距岫岩不足百里的小孤山古人类洞穴遗址中有三件是由岫玉制作的砍斫器,研究证明乃是旧石器时代的产物,距今有一万年,可以说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本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在“红山文化”发祥地辽河上游的西拉木沦河南岸发掘出一条廿六厘米高的玉制龙,雕刻精美生动,因其口鼻似猪,又被称为“猪首玉龙”。据测定,这玉龙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及至后来,如春秋时赵国所得的和氏璧被称之为“天下所共传宝也”,秦昭王闻之竟愿以十五座城池换璧。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这和氏璧后又将其刻成“传国玉玺”,作为帝王之证,一直传至“三国”时期。还有,诸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用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玉片、一千一百克金丝编缀而成的“金缕玉衣”,至今还摆放在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用的贮酒器“渎山大玉海”,慈禧太后时这位“老佛爷”所拥有的价值七十五万两白银的碧玺花,都是用玉制成的稀世珍宝。至于那些花样繁多的各种玉器,无论朝廷还是民间,达官还是黎庶,对之无不投以喜爱之情。玉,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一直闪耀著迷人的光芒,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广为人们所接受的玉文化。中国入对玉的崇尚,将这美石形象化和人格化,赋予它深邃的思想和精美的语言。孔子就说:“君子比德于玉”。还有些古人说:“君子温其如玉”、“君子必佩玉”、“君子守身如玉”,等等。在生活中,人们把容貌美丽的女人叫玉人,仪容美好叫玉山,操守坚定称玉立,肌肤莹泽称玉体,征战时主将所居帐幕为玉帐,传说中天神所处之地为玉京,人的志行品德高洁为玉洁冰清,帝王家的亲属叫玉叶金枝,高官显爵称玉堂金马,甘露美洒为玉液琼浆,用玉来比喻和修饰的事物真是数不胜数。玉,确实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

  这样看来,人们对岫岩发现的世界玉石王如何珍视和喜爱便可想而知。

  然而,如何将这庞然大物从那崎岖偏僻的山沟运出去,却一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对此,三十多年来,上上下下对这稀世国宝一直处于仰慕、赞赏、思索、研讨状态。玉石王仍然孤寂地隐居深山。

  当历史进入到九十年代第二个春天,正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的年代,时代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胆子更大了,人间的各种新的奇迹也应运而生。就在这一年年初,原为丹东市管辖的岫岩县划归全国二十个特大城市之一的鞍山市管辖。初春,鞍山市委、市政府在岫岩召开接管后的首次现场办公会议。市长马延利与市委秘书长两个人住一个房间,一大清早,市长就把市委秘书长叫起来,两个人迅疾地驱车直奔玉石王所在的偏僻山沟。经过上下打量、左右察看,市长问秘书长:“把它运进鞍山怎么样?”秘书长回答:“那当然是壮举,就怕难以成行,如果能运回去,那可创造了人间奇迹。”市长又对巨玉和道路上下左右看了看,果断地说:“能行。”这位马市长是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干了多年基建工作,基建当然离不开运输,再加上他思想开拓,敢做敢为,人称“马大胆”,所以秘书长对他的话没有怀疑,极力鼓动他要尽快把此事办成。会议结束后,市长回到市里马上选将调兵,制定方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多方筹备,最后竟动用六辆新改装的大型牵引车、四辆军用坦克,途经一百七十二公里,越过四座高山、五条大河,排除千难万险,终于神奇般地把玉石王运进鞍山风光旖旎的“二一九”公园的东北角。此地为三面青山拱抱,层峦翠,林木繁茂;前方是一泓湖水,波光潋滟,垂柳萦绕,可谓是一块美丽清幽的“风水宝地”,玉石王就驾临这里展示它新的风姿。

  玉石王下山进城的信息,不翼而飞,通过各种媒体传向全国,传向了世界。

  就在玉石王座落鞍山的第二天,美联社直接给鞍山市政府打来国际长途电话,请求给他们提供玉石王的有关资料,他们要将这世界巨玉报给“吉尼斯世纪纪录大全”。美联社的这个电话,促使鞍山市的领导人加快慎重思考对玉石王如何雕琢开发,以发挥它的巨大威力。已于几年前正式将玉石王记入“吉尼斯世纪纪录大全”。

  玉石王究竟派什么用场,各路专家、各方领导、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把它刻成千山群峰,以代表鞍山;有的说应刻成百鸟朝阳,象征国运昌盛;有的主张刻成百花争艳,象征美的春天;还有人建议雕刻成雷锋供世人瞻仰。应当说,这些构思都很用心,寓意都很美好,但是更多的人却主张雕成大佛。认为这样会为国内外更多的人所接受,也更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最后,市委、市政府经过审慎研究,还是赞同和接受更多人的意见,要把玉王变成玉佛,变成当今世界第一玉佛,并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玉佛寺。清末光绪年间上海曾修建一座玉佛寺,成为全国名寺,那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到印度礼佛迎回大小玉佛五尊,归途经上海时留下坐佛、佛各一尊,最大的玉佛高为1.9米,在当时来说就是全国最大的玉佛了。泰国的大王宫也是一座玉佛寺,为泰国最大的寺院,整个建筑富丽堂皇,规模宏伟,最初是皇室的佛事活动场所,寺院在世界出名,玉佛为泰国国宝,可是里面的玉佛本身并不高大,身高仅六十六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安放在十一米高的镀金祭坛上,使玉佛高高在上。鞍山的玉石王雕成大佛,当之无愧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玉佛。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而且是全世界的稀世珍宝。如果说把玉石从遥远的深山运进城来是惊人的壮举,那么把玉石王雕成大佛乃是光射斗牛的千秋伟业。

  佛教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创立以后不断发展,大乘小乘、禅宗密宗、北传南传,派别纷呈;佛的名号也难以说全,有过世佛、未来佛、西方佛、东方佛,法身佛,报身佛,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佛有如恒河之沙。玉石王将要成哪尊佛呢?遵从多数人意见,他的前面是众佛之佛、至高无上的佛祖释迦牟尼,后面是佛国首席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这样,玉石王一面变成了佛国第一大神,一面变成了佛国第一菩萨,堪称佛门的最高权威。

  经过剥去表层岩石的玉石王,展露出晶莹华美的风采,它通身为红、黄、黑、白、绿、浅绿、深绿七种颜色。专家们一致认为,象这样集七种颜色于一身并且质地上等的巨大玉石实为世所罕见。这样的玉石,又雕成高达六米左右的玉佛,其中还有花鸟、兽类,就雕法而言,不仅有浮雕、透雕,还有内雕、立体雕,怎样才能把人和物雕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形神兼备,确实需要精湛的雕刻工艺。对参与其中的雕刻家们来说,这是一场高难度的考试。市长马延利对此要求很高很严,他说:“玉石王是国宝,雕刻成佛之后是宝中之宝,雕刻必须达到全国一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就损坏了国宝,这可是历史重任!”

  最令大家特别是雕刻家和市里领导担心的乃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的脸面将会是什么颜色。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够探测观察石头内部是何种颜色那样的仪器和技术,只能任凭自然地进行无知性的探索。倘若释迦和观音脸部恰是混杂的花玉,刻成了花脸佛祖和花脸菩萨,岂不大煞风景,这就严重歪曲和损害了佛的形象,怎能为世人所接受,又怎能维护国宝的威严。有的人因此寝食不安,有的人甚至虔诚地喊出“请佛祖保佑,展现最佳容颜”。随著雕刻家雕铲的深进,一片片玉石剥落下来,当要雕琢佛祖脸面的时候,却呈现出深绿衬著柔黑的亮晶晶的颜色,其片量不大不小,几乎和预先设计的脸面大小相等。真乃事如人愿,大家喜出望外,这真正叫一块石头落了底。雕成后的释迦,脸色黎黑,无一点红、黄、白等其它颜色,与这位原本印度人的人面基本吻合。当人们站在佛祖面前仰视他那庄重又温和的面容时,无不发出感慨。一位雕刻家说:“这么巧合,是佛祖有福,也是我们有福啊,真是天助我也!”佛祖脸面雕刻成功使大家兴奋,同时也增加了信心。

  在玉王成佛的过程中,巧合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使人欢欣、震惊,甚至迷惘。佛祖的颜面呈黎黑色,可是额头以上的头发部分却呈暗黄色,鬓角成灰白色,与面部成鲜明对比,从鬓发上看,这时的释迦已是长者的形象。释迦斜披袈裟,坦露右膀臂,从左肩到右肋间有一条笔直的纹线,使袈裟与坦露的膀臂及前胸界限分明,坦露部分黑白相间,而袈裟以深绿色为主,如此布局仿佛也事先安排好似的。佛祖端坐在“莲花座”上,两眼发光向前凝视,左手放于盘腿而坐的膝上,右手抬至胸前,五指伸开,掌心朝外,好似正在向众生讲经说法。这“莲花座”部分是整个玉石的七种颜色俱全,且又以红绿为主,多姿多彩,饱含生机,相应生辉,展现的是一幅祥瑞之相。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降生前出现了八种祥瑞之相,其中之一是池中突然长满大如棵盖的莲花,在每朵莲花上都有佛盘腿而坐在说经,因此后来佛门塑像常用“莲花座”式样。令人感到非常理想的巧合是,这七种颜色都出现在“莲花座”上,这便应合了佛门“七宝莲花”的吉祥之说。总观雕完的释迦牟尼,从上到下,色彩协调,造型生动,传神逼真,可亲可敬,凡是前来观瞻玉佛的工艺家和佛门人士无不称道:“这真是全国一流,堪称一绝。”

  玉石身后雕刻的是渡海观音。对于观音,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特别是众多善男信女对她极为崇敬,尤其在女信徒心目中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据古印度神话传说,观世音原为转轮圣王的大太子,后与其弟子一起修行,共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当芸芸众生受苦受难时,只要念诵其名,她就会立即“观”到声音前去解救,这就是“观世音”名字的由来。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便省略“世”字,简称“观音”。

  当雕刻家们在雕琢观音两旁衬景的时候,又出现了有趣的奇观。在观音的右侧却磨出一条状似盘龙的黑色图形,龙头立起,面对观音。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当场有人就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可是大吉。”此种偶合,很多人都为之感到惊讶。磨出“龙”旳图形之后,再往下磨,又出现一个黑色图形,人们一看,很像一只凤,是一只回头凤在看著观音。于是人们就说:“这龙凤呈祥,一则是对观音菩萨降临表示欢迎;二则是表明哪里有观音哪里就有龙凤呈祥般的吉利。”在观音左侧的衬石上却磨出了一个全是黄色纹道组成的图形,一位从外地特地前来观看雕佛的云游僧人凝视许久,然后对人们说:“你们看,这不是个‘真’字吗?”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个“真”字。出现“真”字作何解释,人们都请教这位僧人。这位僧人还真颇有学问,于是他就解释开来:“佛教一直崇尚这个‘真’字,强调真实,追求真谛,修成真身,怀有真心,反对虚妄、虚假、虚伪。佛经上就有‘真如’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真实如常的意思,《大乘起信论》认为,‘真如’也就是真实,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体,也是众生得以成佛的主体依据,宇宙一切属于真如,真如统摄一切。”就这个“真”字,他发表了好多议论,最后说:“佛家讲真,尘世不也讲真吗?可惜现在尘世间这个‘真’字却遭到了亵渎,真的东西越来越少啦,所以菩萨身旁现出‘真’字,是在警世啊!”僧人这一席话,使在场的人都有所悟,信徒们对面前的观音菩萨就更肃然起敬了。

  观音背后的上面就是玉石王的顶端雕为山峰,是代表普陀山的意思,但参加雕刻的雕刻家们无人去过普陀山,当然不知普陀山是何形状,只能按著玉石的原形加以修饰象征而已。可是雕成以后,从杭州来位非常熟悉普陀山的名士,他看后认为,这山势的整体造型还真有点像西北高峻、东南平缓的普陀山。然后他又具体指点哪块像佛顶山、哪块像洛迦山、哪块像潮音洞、哪块像双龟听经石……听他这一讲,人们感到这又是一种巧合。为了验证这山势究竟像不像普陀山,主持雕刻玉佛的一位主要负责人还真的特意从北国到江南跨海到普陀山亲自察看,归来后他詀前观世音前面,微笑著说:“观音菩萨,您站在这里,真有如站在普陀山上,您就在这里显灵布道场吧。”他越看,越觉得观音是那么慈祥地对待他、看著他……

  佛祖和观音菩萨完美地雕成,高大宏伟的玉佛阁也建造成功,在中国的大地上又新增了一处名胜奇观。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从国内到海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善男信女们手持高香前来拜佛。

  人们赞美玉王,敬重大佛,同时对那些巧合现象也都有著浓厚的兴味。领导者们说:“这些巧合,可真是巧夺天工,更增加了国宝的价值。”佛教徒们则说:“这乃是神力使然,佛光有灵,是佛祖和菩萨自己的安身定位。”学者们说:“巧合乃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玉石就是玉石,神话就是神话,二者并无必然联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客观现象的成因人们往往会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说明,这就是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纷纭复杂的认识,说明人们与识识的彼岸都存在著距离,这就是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正因如此,人们才不断地求知和探寻真理。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在参观玉佛的过程中听到这些趣闻,的确是满有意思的,至于几百年以后又会演绎成哪些说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