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上海名刹手新颜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有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上海名刹手新颜

  玉佛、龙华、静安三大寺院喜气临门

  ◎郑有为

  上海三大寺院近年来都有了新一任方丈主持寺务工作,玉佛寺有觉醒法师、龙华寺有照诚法师、静安寺有慧明法师。这三位年轻法师都受过高深佛学教育,能力很强,有理想、有魄力、有愿心,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很讲究要有“道心”!这是出家人的本色。上海佛教是全国佛教的“火车头”,它起着带领模范作用,这可说是历史形成的,在旧中国时代,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形成这一不可改变的概念了,或者说,这是社会历史根源吧,且说说以下一些相关的因素。

  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的上海,北倚长江,东濒大海,南临杭州湾。在近代,上海凭借其特殊的条件和地理环境而崛起,并终于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上海缺山富水,平原坦荡如坻,自然景观略嫌单薄,且在古代僻处苏州(古之吴郡)郊垌,市区成陆较晚,故从旅游资源角度而言,自然与人文景观似显不足,尤其古迹名胜,与近邻苏杭(正巧又是山水秀美、胜迹如云的人间天堂!)相比,不免逊色了些。不过,上海还是凭借其自身的优越条件如地理位置,发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现时代特征的城市风貌、胜人一筹的社会文化设施,令人宝爱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品,繁荣的商业等,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

  值得指出的是,上海的宗教胜迹在整个人文景观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而且它有个特点,就是国际国内主要的宗教和建筑它几乎都有。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东正教堂便是例证。就以佛教而论,有些寺院也是很有来历、很有影响的,甚至名播海外。位于市区的龙华寺、静安寺和玉佛寺,为沪上三大名刹。

  位于上海市区南京西路近华山路口的静安寺,相传建于东吴赤乌(公元238—251年)年间,初在沪渎,名沪渎重玄寺。沪渎故址,据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论证,其位置当在今上海市青浦县的旧青浦镇西。那里有个村子,犹以“沪渎”为名。则毫无疑义,沪渎重玄寺应于这一带求之。当然,这是静安寺的前身。至于创建的年代,很多的书刊相沿成习,都说它与龙华寺一样,是在三国孙权统治时的赤乌年间。所以这里有必要辨析一下。

  静安寺与龙华寺,实际上应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所说“赤乌建寺”实不足凭信。据历史论载,孙吴时高僧支谦来到建业(今南京),既从事于翻译佛经,当然也会传布佛教,时当黄龙(公元229—231年)年间,比赤乌还要早好几年,此为江南有佛法之始,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又有一位高僧康僧会到达建业,因舍利之感应,孙权遂为之建造了建初寺,此为江南地区有佛寺之始。建初寺虽已不存,但因属江南第一,所以历来受到崇仰。以致江南某地建寺,有的人为了说明此寺之悠久,便牵附成“赤鸟古刹”。静安寺与龙华寺当属此。其实,建于五代,乃至更后,或是“悠久”,又有何撼!

  到了唐朝静安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泰禅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因避宋太祖讳改名静安寺,沿用至今。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因寺近江岸,受波涛冲激,有倾圮危险,故由当时寺僧仲依迁移至芦浦旁的沸井滨,即今寺址所在。元明以后,静安寺屡修屡圮。直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在上海绅士姚曦和浙商胡雪岩倡捐下,才使整个修复工程告一段落。光绪十年(公元1894年)寺僧正生重建两庑,使庙貌焕然一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僧常贵和士绅姚文栋等,又用寺产积余资金重建三圣殿。文革中,静安寺遭到极大破坏,目前已全部修复开放。

  静安寺崇奉佛教密宗(中国汉语系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余为: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盛于隋唐,后逐渐衰微。民国时,寺僧持松东渡日本,研修密宗,回国后,在静安寺讲习密宗,使这一宗派得以流传延续。

  静安寺建筑融元明清三代于一体,而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布局上不按纵轴线对称排列。其供奉的菩萨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孔雀菩萨、母子鬼菩萨等。静安寺有玉佛一尊,高三.七九米,重十一吨,呈结跏跌坐状,系新加坡赠送,用缅甸白玉雕琢而成的。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二日,静安寺举行了盛大的玉佛开光仪式,海内外的知名人士和众多的信徒参加了这一宏大的典礼。

  静安寺藏有大量的文物,在上海三大名刹中,其数量和质量都属上乘。从夏、商、周三朝的青铜彝器到近现代的名人字画,几乎累代文物皆有收藏,其中不乏精品。

  静安寺旧传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及芦子渡,今皆荡然无存。

  龙华塔、龙华寺位于上海西南郊,紧傍龙华古镇。

  龙华塔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据说吴主孙权的母亲信佛,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孙权建造了龙华塔,故此塔又名报恩塔。唐末黄巢起义,镇将张郁后代将塔毁了。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吴越忠巍王钱俶重建此塔。这座塔的重建,也有一段传说,“吴越忠,懿王夜泊浦上,见草莽中祥光烛天,遂命大盈藏务将张仁,泰重建(《嘉庆上海县志》)。龙华塔是一座楼阁式塔,七级四方八角形,总高四十.四十米。砖木结构,以砖身为主体。砖系宋代原物。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龙华塔不幸遇火,底层围廊被烧,后虽加修补,然面目大变。一九五三年,龙华塔重加修茸,恢复了楼阁式的宋代格式,也是砖木结构,砖是宋代原物,并在檐角挂铃。其塔顶上塔刹呈宝瓶状,高八米,重十余吨,由四根“浪风索”系住顶角屋而的四个角,塔刹上的露盘相传乃镇塔之宝。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青少年时代曾读书于龙华寺,龙华塔也成了他光顾之处,查继佐《罪惟录》记载了此事:“光启幼矫挚,饶英分,尝雪中蹑城雉疾驰纵远眺。读书龙华寺,飞陟塔顶,跌顶盘中,与鹳争处,俯而嘻。”龙华塔飞檐曲栏,姿态秀美,风动挂铃,叮档作响。人们来到塔下,观其雄姿,听其铃声,当能追怀起古贤的逸趣,油然而增豪兴。所惜解放后为改善市政交通,塔与寺院之间被马路分隔,使寺塔的整体格局受到了破坏,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龙华寺传说与龙华塔同期兴建,嘉靖及同治《上海县志》认为创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谭其骧教授指出:“今上海市近郊的龙华寺和寺前的塔,传说系三国吴赤乌年间所建,一说系南北朝时所建。按《绍熙云间志》明说寺建于吴钱俶时(公元947—978年)已在五代末年或北宋初年。”(见《长水集》册7页145)此说较为可靠。“赤乌”说之所以不可靠,还有一个缘故,沿龙华一带南北纵线,汉末三国时恐尚未成陆(纵出水面一时亦不能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何来的寺院?)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曾赐额“空相”,至今寺内花圃仍保留着一块“空相寺”界石、界石正面刻“空相寺西南界石”,侧面为“标外棱为大界相。”元毁于兵乱,明永乐中重建,并恢复龙华寺的名称。万历年间又重建,赐额“大兴万寿慈华禅寺”。此后、又多次修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寺毁于兵事。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龙华寺重建,其规模格局与今日所见的龙华寺景观大致相当。

  龙华寺的寺名由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而来。清顺治初年韬明禅师主持龙华寺,禅师乃临济宗高僧,遂使禅宗在龙华寺的地位得以确立。所以光绪年间重建的龙华寺并按中国宋代禅宗伽蓝七堂制布局。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藏经楼等依次沿纵轴线排列,每个殿前皆有庭院,自成一体,清静幽然。又有钟楼、鼓楼、玉佛殿、千手观音殿、染香楼等则罗列于纵轴线两侧,左右对峙。整个建筑群布局,协调规整,主次分明,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貌。

  现龙华寺崇奉净土宗。历史上,龙华寺受天台宗影响较深、主要供奉未来佛弥勒真相。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略称,传说他在“兜率天”修行,是将来继承释迦牟尼的未来佛,寺中天王殿佛龛中即供奉一尊天冠弥勒佛真相。

  龙华寺亦有玉佛一尊,高一.七米,供奉于大雄宝殿西侧的玉佛殿。这尊玉佛是一九八六年由香港菩提学会会长永惺法师从缅甸请来,赠送给龙华寺的,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五日玉佛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

  龙华寺现有为数不少的匾额,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龙华寺”匾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大雄宝殿”四字是孙中山秘书田桓手书的。而“龙华十方”则是杭城名家唐云的墨宝。龙华古寺的钟楼、鼓楼位于大雄宝殿的两侧,为檐角上翘的三层楼阁。均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94年)重建。钟楼中间现悬有一口青龙大铜钟,为光绪二十年铸造,高二米多,直径一.三米余,重六千五百公斤。夜深人静之时,古刹钟声可远荡数里之外,昔时沪城八景之一“龙华晚钟”即由此而来。如今,其余七景已成为历史,无缘消受,只有这“龙华晚钟”依然伴着人们辞旧迎新,送走烦恼,迎来喜乐。

  玉佛寺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相传当时普陀山有一位僧人,名慧根,缘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之踪往印度“礼佛”(拜佛),至缅甸迎奉大小玉佛五尊,回国途经上海,留下白玉雕释迦牟尼像、卧像各一尊,并募款在江湾建寺供奉,玉佛寺由此得名。一九一八年,玉佛寺迁建至今安远路一七○号,一九五二年,玉佛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兹后,又多次修缮整新,更显其宏伟庄严。

  玉佛寺殿宇结构遵循宋代建筑格式,寺前为山门,寺内前后沿纵轴线有三进殿堂。

  玉佛寺山门整齐威严,上悬横匾:“玉佛禅寺”。

  第一进为天王殿,殿门上方悬“庄严慈护”匾一块,中供喜笑满面的弥勒佛菩萨,两侧四大天王勇武威猛。

  第二进大雄宝殿,乃寺中主殿,也叫正殿,俗称“大殿”,是用来供奉佛的缔造者的。

  第三进玉佛楼,供奉从缅甸迎来,驰誉中外玉佛一座。

  玉佛楼还藏有一八七○年刻大藏经一部。一八九○年由当时玉佛寺主持本照和尚从北京请来。全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为国内较为完整的藏经之一。其它尚有佛教经典共七千二百四十册。

  玉佛寺还珍藏有不同时期制作,艺术风格迥异的佛教艺术品。为此,专门辟有佛教艺术品和文物陈列室。其中一件香樟木雕《千佛山》为清代出品,采用分段雕凿,拼装而成,可谓匠心独运。整座木雕构图协调、造型生动。明雕枣木观音像则观照自如,神态优美。同时还陈列有法师讲经用的禅丈、精雕木杵等佛教用品。这些佛教艺术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物价值,从中,我们也可窥探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