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清凉山梵乐与南山寺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屈彦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凉山梵乐与南山寺
  屈彦男
  南山寺是五台山著名寺庙之一,素有研习佛教音乐的传统,寺庙里不仅有老一辈佛乐专家慈音、万福、灵琰、灵发等,近年来还培养出一批年青僧人:如汇存、汇光、悲善、悲义等,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五台山的庙堂音乐分两大类。即青庙和黄庙。南山寺属汉地佛教,当属青庙。青、黄庙音乐也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声乐演唱,二是器乐演奏。
  声乐演唱部分又有格念、令调、吟诵、直念之分。
  格念是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合唱形式。根据经文词格的不同,配上不同的曲牌、合唱加乐器伴奏,这种形式在南山寺,各种佛事活动中随处可见,如《华严会》、《干声佛》、《普庵咒》、《五方结界》等曲牌,都是为合唱伴奏的曲牌。
  令调是一种没有笙管乐器的伴奏,只有打击乐击拍的清唱或合唱形式。如果是合唱,必须有一人先起唱(一般起唱的领唱人是维那),因是无伴奏合唱,僧众难以找准音调的高低,所以必须有一人领唱,待大家找准音调后,才能整齐化一,如寺庙常用的《炉香赞》、《奉献香》、《二佛咒》、《延生赞》及《二时临斋仪》均属此类。
  吟涌是有音调而没有固定旋律的朗诵,严格地说不能称之为音乐,只能说是具备一定的音乐雏形。
  还有一种是直念。有的寺庙也叫直数。直念是把经文中的字,一宇一字的念下来,有节奏,有音调,但没有旋律,较为随意,忽高忽低,忽慢忽快。
  器乐演奏是五台山庙堂中的重要音乐形式,也是我国北方佛教音乐的一大特色。在许多大型法会和法事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器乐演奏中所使用的乐器,在寺庙里统称为法器,也就是法事活动中所使用的器具,乐器也就有了神圣感。庙堂音乐所使用的法器有:笙、管、笛、云罗、铛子、木鱼、引磐、忏钟、鼓、钗、铙、钹等。其它钟、磬、长形木鱼,只有寺庙的重大庆典和特定的时候才能使用。
  庙堂音乐中的乐器伴奏和纯乐器演奏,是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为了烘托渲染气氛。二是增添色彩,使音乐形式丰富多样而有变化。三是唱念奏交替,僧人在做佛事中有喘息和休息的机会。四是显示寺庙人才的多样化和整体实力。如:《白马驮经》,噬西方赞》,《大乘经》,《秘魔岩》等大型套曲和曲牌,都是器乐曲,曲式结构严密,旋律优美,一首曲子可演奏二十多分钟。
  寺庙音乐的作用和功能,是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俗话说:“无典不成乐。”佛教既然是一种宗教,必然有自己的许多仪轨,这些仪轨中包括各种庆典和佛事活动。我们所熟悉的法事活动,如“开光”、“水陆法会”,“吉祥普佛”、“瑜珈焰口”、“朝暮课”以及“二时临斋仪”、“斋会”均需要音乐。大多的偈、咒、赞、讽涌的经文,需加入人声或乐器演唱或演奏。音乐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文学形式结合。又是对文学的一种美化,许多经文配上曲牌,朗朗上口,既好听又便于记忆。更易传唱,音乐是传播佛教的途径之一。佛教如此,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同样如此。道教有道歌,道歌后来发展成为道情,成为我国广为人知的戏曲种类之一,天主教、基督教有唱诗班,其目的都是弘扬和传播其教义的一种手段。
  南山寺,是目前五台山保留庙堂音乐品种最全,使用最广泛的寺庙之一。品种全是因为它保留了庙堂音乐中的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两大部分。一大批僧人既会演唱,又会乐器演奏,多为全面手。这在五台山诸多寺庙中(青庙),是不多见的。而唱念整齐,音调统一,娓娓动听。演奏技术娴熟,配合默契,功底扎实,掌握的曲目多。因此,在五台山或国内一些著名古刹举行重大的法事活动时,都要邀请南山寺僧人乐队暨席演奏。每到旅游旺季,南山寺的法事活动不断,许多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到五台山朝山礼佛,为自己和家人做佛事。因此,南山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极高。
  南山寺之所以有一支技艺精湛,唱念奏较全面的憎艺队伍,是于该寺庙严格的师徒继承关系分不开的。
  南山寺是禅净结合的寺庙,自古以来有着严格的师承方式,延续至今的师传徒,弟传徒,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师父不但教徒弟参禅礼佛,寺庙戒规,同时也要教授讽诵经文的曲牌和演奏乐器的技艺。在佛教中把这种师徒传承方式的寺庙叫做子孙庙。清代以前,五台山的寺庙大都是子孙庙,它对严格的保留寺庙仪轨包括佛教文化及庙堂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寺庙封闭,保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使庙堂音乐系统全面保留下来。“口传心授”的传徒方式使庙堂音乐,成为佛教文化中的“活化石”。因此,它具有艺术的与历史的双重价值。
  随着佛教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五台山许多寺庙演变为十方庙。十方庙和子孙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人员流动性强,住寺僧人不固定。天南海北的朝山参学僧人,均可挂单,居住时间一切随缘,这就对全面继承庙堂音乐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十方庙中,庙堂音乐只保留了部分声乐曲牌,在早晚课和一些佛事活动中,演唱使用。器乐演奏在十方庙中已消声匿迹。当你了解十方庙的庙堂音乐时,会惊奇地发现,既使十方庙保留了声乐演唱,但逐渐失去其本体的地域文化的特点,这是为了适应外来游方僧流动的特点。除南北方寺庙中,都已通用的约定俗成的曲牌外,不得不引进一些泊来品,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外来僧人的习惯。否则早晚深也难以进行(南北方唱念不统一)。现在五台山各寺庙都吸收了不少南方寺庙的唱经曲牌,就连许多寺庙的流通处,整天播放的都是南方凋,当然这一引进给五台山庙堂音乐增添了活力,增加了色彩,同时也给从事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和庙堂音乐的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全面、系统地保留传统的本土地域佛教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也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可喜的是,南山寺在保留、继承五台山庙堂音乐中,起到了自己应该起的作用。但这毕竟是风毛麟角,是五台山寺庙音乐最后的伊甸园。尽管这里拥有一支年青的僧艺队伍,但他必竟是五台山僧众的干分之几,至今还沿用的工尺谱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虽在庙堂音乐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工尺谱和口传心授的不科学性和不完整性,也给庙堂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前不久在山西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位记者对五台庙堂音乐的报导,呼吁有关方面,应加紧挖掘整理五台山庙堂音乐,同时加快僧艺队伍的培养。我个人正在试图做这样一些工作。一是从这一代年青憎人开始,教授他们识简谱,逐渐地把他们从工尺谱的读谱方法上转变过来把现有的五台山寺庙中,使用的声乐和器乐曲牌,翻成简谱,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然后再由僧人们传唱和继承下来。二是提高现有僧艺的音乐素质和器乐演奏技巧.请一些在民弦吹打乐中,有较高造诣的演奏家当老师,每年利用冬季寺庙空闲的几个月,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加强推广和普及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寺庙中,物色一此年轻的有音乐天赋的僧人,进行训练,使其成为多面手。
  五台山庙堂音乐源源流长,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兴衰,将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祖国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也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佛教文化的复兴时期将要到来,希望众多的有识之士,都来关心它、爱护它,使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包括庙堂音乐,能全面系统的保留和继承,发扬光大,再造文殊菩萨道场之辉煌。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7.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