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社会功能四题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社会功能四题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宗教,就中国而言,除了公认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外,还在一定时间、地域和人群内流行过其他一些宗教,比如景教、摩尼教、拜火教,以及由它们和中国民间准宗教因素相互结合而成的诸如明教、白莲教,等等。但是,这些宗教都逐渐消亡了,没有能够象五大宗教,特别是佛教那样产生过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奉持人数如此之多的影响与作用。

  佛教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法难,而之所以能安度劫波,持久驻世,繁荣昌盛,这当然是由很多原因促成的。从宗教社会学和功能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创始人佛陀本身、佛法理论以及包括在家信众在内的广义僧伽,即佛法僧三宝从本原上所拥有的,更由三者圆融无碍的互为依持、互为生发的社会功能,比较之下具备了程度极高的普世性、适时性、兼容性、易持性,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佛教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发挥与实现,是一个蕴义深远的重大课题,对之必须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而这显然不可能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本文不是一篇佛教史的专题研究论文,只打算就以上几个方面,亦即“超社群的凝聚功能”、“超专业的教育功能”、“超事相的抚慰功能”和“超界别的摄护功能”,谈一谈作者对佛教社会功能问题的一些粗浅的思考。需要说明的是,首先,这些方面远远不足以概括佛教所具备的全部社会功能,也并不是说这些是最重要的功能;其次,这些功能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得到体现,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回顾这些功能在历史上的呈现和演进,而是对这些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的必要性略加说明;再次,这四个方面是不能彼此截然分割的,实际上是彼此包蕴相互依持的,分列出这四个方面,只是为了使论述的不同角度能够比较明确而已。

  一、 超社区的凝聚功能

  在现代社会,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可忽视的另一面则是“圈子”的意识和现实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都市里,社区日益成为处于繁忙世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的生活和交往“圈子”。如果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家庭生活可以被比喻为小“圈子”的话,那么社区已经成了与世人的工作圈子大致平行的生活“中圈子”了。

  “圈子”明显带有前现代社会的阶层等级的遗传基因,在现代社会里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还有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复杂化、进一步封闭化的趋势,这一点似乎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里,收入相当、地位类似、文化层次接近的人越来越聚集生活在价值同等的、一般挂有“私家住宅”的社区里。都市在开放,社区在封闭,人群在分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有欠健康的现实。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仍在日趋严重。

  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疑,佛教可以为缓解这种封闭的社会生活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

  佛教倡导“众生平等”。无论从事的行业、所处的地位、获得的收入有多大的不同,佛门之内一律平等。在佛光的普照下,一切不平等、一切分殊差别,都应该能够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融洽交流。

  都市里的佛教更是倾向于以寺庙为中心,可以举办各种法事活动,汇聚不同背景的善男信女,发扬平等精神,将寺庙转化为一个体现佛法的无边的“圈子”。这个“圈子”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更没有精神的疏离和隔绝。无论多么高傲的人,一进入这个“圈子”,都会感到自己的凡性,都要低下头来,再不会俯视他人;无论多么卑贱的人,一进入这个“圈子”,都会感到自己的佛性,都会抬起头来,再不必仰视他人。

  这是一种超越任何社区的平等无碍的圈子。

  二、 超专业的教育功能

  无可否认,社会的现代化是和社会分工的明确和强化相依相随的。现实决定了人们必须接受专业色彩日见浓烈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使人们往纵深掘进了知识,处理特定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了。大量的专家型人材支撑了现代化的时代。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为精神支柱的,而“科学精神”在极大程度上是反对主观,信奉“价值中立”的。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社会现实却令人质疑,难道这就足够了吗?接受了专业教育的人就注定是现代人了吗?

  答案是不必犹豫的“不”。触目可见的社会现实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技术手段的完善,并没有使人们的道德水平得到同步提高。现代化的教育将人培养成精通机器电脑的专家,却并没有使这些专家了解自我的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前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古老陋习的幽灵仍然在现代社会里昂首阔步,现代社会还孵育出很多新的罪恶。

  个人主义盛行,团队意识淡漠;留意私德,无视公德;强调个人自由,藐视清规戒律;对获取斤斤计较,对给予不屑一顾;颂扬竞争,贬斥退让;仰望强者如云霓,俯视弱者若草芥……

  这一切是现代化的必然代价和结果吗?对此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

  佛法就是消弭一切执见催人觉悟的教材,寺庙就是可以提供超越专业之上的各种课程的学校,高僧大德就是以身说法的教师。佛教应该努力为正在学校中的和已经走出学校的世人准备另一个终身就读的大学校,编撰一套让世人终身受益的大教材。

  这是一种超越任何专业的宏通圆融的教育。

  三、 超事相的抚慰功能

  幸福只有一种幸福,不幸却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任何时代都有失意、痛苦、悲伤乃至绝望的人。现代社会遗传了以前所有的一切不如意,还滋生了无穷无尽的新苦难。

  现代社会是进步了,身体有病可以去医院,受到冤屈可以去法院,遭到偷盗可以找警察……。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到寺庙,真诚地进香祝祷,虔敬地叩拜礼佛?

  一个原因是现代社会太复杂了,明确的无奈依旧不少,莫名的烦恼与日俱增。现代人有太多的苦恼,不知道向哪个部门倾诉;现代人有太多的痛苦,不知道向哪个医院求医。于是,现代人来到了古老的寺庙。

  现代人为什么离开现代的电脑、电话、电视,来到祖先常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才能得到抚慰。这里接待过不知电灯为何物的古人,今天仍然接待着他们已经迈入网络时代的后人。这里的抚慰功能是永恒有效的,因为这种功能不受具体时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拘约。

  佛教以一应万,汇万成一,它着力发掘不同事相背后的事理,无往不破,从而给世人提供一个解脱一切苦恼的大法门。

  这是一种超越任何事相的慈悲博大的抚慰。

  四、 超界别的摄护功能

  佛教的摄护功能是一直受到世人感念的。观世音的救苦救难,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摄护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不仅依然具有,而且会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功用。

  现代世界充满诱惑。现代人生活多姿多彩,营养全面富足,娱乐纷繁刺激。佛教能够告诉现代人的当然绝不止于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还能够提醒他们注意精神的康泰,懂得清心寡欲的可贵,澄心静虑的可喜。让现代人稍稍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抽身而退,回观自我内心。佛教还可以教会世人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的倾诉与倾听的法门、慈悲怜悯的胸怀。

  这是就人而言,在天人矛盾日见尖锐,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甚至已经有博学鸿儒发出了21世纪的最大道德乃是保护环境的“狮子吼”。这正是最需要佛教发挥其对自然的摄护功能的时候。

  古语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半”,现在看来,这句话只不过说出了一半道理,因为它首先抹煞了佛教开山的功德。难道不是因为有了佛教的经营,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丛榛丛莽才有了“名山”的美称?回顾一部中国佛教史,对佛教的开山护山功德岂能熟视无睹?即使在都市里,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佛教寺庙也是最为清净幽稚的地方。佛教的慈悲与不杀,并不仅仅针对动物而言。佛教早就倡导对一草一木的生命的敬重,悲切甚至及于种子。这都是彰彰载于佛典的。

  面对越演越烈的现代环境恶化,佛教正应该登高而呼,引领信众保护环境,善待自然,让世间所居都象佛寺一样山明水秀、清净幽雅。

  这是一种超越任何界别的天人合一的摄护。

  佛教的社会功能需要进一步的开放阐释,也需要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关联,着重应对随时出现演变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弘扬佛法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