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寺随谈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若愚0920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寺随谈

  若愚0920

  天下名山僧占多。大凡佛寺,差不多都依山傍水,清溪环抱。那红墙碧瓦,暮鼓晨钟,与山水相映,同险峰争奇,共岩洞相秀,成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道独特而又奇丽的风景。

  佛寺建于山林之中,大约是为了修持的清静。然而,凡有寺庙的地方,大抵都是观光的热点,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繁华的都市。朝圣者们携手而来,一柱香,一叩首,于缭绕的青烟当中,在虔诚的祷告当中,把满心的祈愿寄托给佛的庄严和神圣。有趣的是,不仅朝圣的善男信女满腹功利,佛门也不见得真正的清心寡欲。比如进香叩拜的有偿服务,比如假借佛名的敛财。市场经济的潜规则在这里也同样适用。我在想,如此一来,这远离尘嚣的佛门还如何清静得了?大概,那殿堂之上的尊者本来就不是佛陀本身,他是由人请来的神,是由人臆造并经人粉饰的偶像。既是人为,便难脱世俗。

  事实上,自东汉以降,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比如,佛寺的本意是“伽蓝”,原指由国王或者贵族施舍供僧人居住的房舍。在中国,寺原为官署名。说文解字上讲:“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具法度之处。”中国内地的佛寺,发轫于汉代,风靡于六朝,兴盛于隋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受了诸多的沧桑,几经演变,几多发展。最早的印度佛寺皆以供奉佛骨(舍利子)的寺塔为中心而建,没有殿堂也没有佛像。到了我们这里,佛堂便有着园林院落的格局了。天王殿里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也被彻底地“汉化”。南方天王的剑象征风,东方天王的琵琶象征调,北方天王的伞象征雨,西方天王的龙象征顺。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便在这殿堂的庄严肃穆里指日可待了。

  再比如我走过的寺庙里,凡进门都可以见到笑佛弥勒迎面凸肚而坐,一团和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这正是慈悲宽容的佛理所在。但环顾四周,四大金刚却个个彪形伟岸,怒目圆睁,令人惊乍之余,不禁悬想:佛门虽以慈悲为本,却也不排除暴力手段。或许,佛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就是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吗?弥勒的形象本也是印度式的,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他眼观鼻,鼻观心,超凡脱俗,凝神入定,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态。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袒胸露腹,肥头大耳的形象。却原来,弥勒的名字从五代起即以变成了浙江的布袋和尚契此。契此长得矮矮胖胖,肚子特别大。他疯疯癫,言语无常,但示人凶吉,却异常灵验。契此死后,人们又见他挑一布袋而行,便以为他是佛的化身。不仅如此,弥勒的形象不仅和尚庙里有,在不少尼姑庵内也能见到。只不过这里的弥勒不再席地而坐,放浪形骸,而是双手合十穿戴整齐地侍立一旁。大约尼姑庵内均是女辈,能容一汉子侧身于内,已经够宽容了。附加的条件是,为不伤风化,不失大雅,虽仍然笑颜常驻,却已变得衣冠楚楚起来。过犹不及,张驰有度,也是极符合中庸之道的。

  佛教的日益本土化化,必然表现为与中国儒道思想的同化与合流。我们看佛寺内唐代的佛像,他们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反映的当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各有其职守的统治秩序。于是,既有凶猛吓人,连肌肉都凸出的天王、力士,也有异常和蔼可亲的菩萨、观音,最后是那端居中央、雍容大度、无为却无所不为的佛祖本尊。过去、现在、将来,诸佛的巨大无边,其形象将不再是北魏时期千篇一律的无数小千佛,而是被人聪明地表现为由少数几个形象有机组合的整体。进一步说,只要愿意,时不分先后,地不分南北,你内心崇拜的对象都是可以登堂入室的。比如关公,比如岳飞;比如土地神、灶王爷等等。这可以说是思想艺术的变化和发展,不也可以说是宗教崇拜本来就难离世俗吗?宗教从来就不会与人间拉开距离。唐代的佛像既不同于只高出人间的魏,也不同于不离人间的宋。不同时期的佛寺结构、佛陀造像已经迥然各异,那么,以就难免每个人心目中的菩萨形象异彩纷呈了。

  然而我想,佛法无边,是不应该与肉身凡胎等量齐观的。

  想起西方哲人的一句话:“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而不是相反: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神由人创造,然后由创造者顶礼膜拜,并付诸主宰。这样的主宰是肉体的,更是精神的,但绝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宗教的目的不是要让人遁入虚无,而是要让你有所超越。“人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即便你英勇无敌,博学厚才,世界仍然以它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于是,信其有者,便能够在信的道路上攫取信心和智慧,从而走得更加从容和坚定。因此,尽管历史上有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等大规模的灭佛行动。然而佛教不仅没有灭绝,反倒越发兴盛起来——强权永远无法代替神命。神命,是天地万物的唯一,以他的无限而真,以他的绝对而在。它是人之梦想的初始之据,是人之眺望的终极之点。在这样眺望当中,一切的艺术、宗教,法律,才会焕发生命的光芒。

  晨晨钟暮鼓道不尽世间万般沧桑事;经声朗朗诵不完深邃千端妙禅机。今天,无论善男信女,文人墨客,还是社会名流,商界巨贾,也不管信或者不信,如果在匆匆的奔忙之中,暂时放下尘世的喧嚣,梳理一下噪动的性情,于这名山胜水之间,晨钟暮鼓里,寻一些精神的寄托或情趣,想必一定是不无裨益的。(文:若愚0920)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