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醒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简介:

  本书为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先生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法国研究敦煌经济文书的唯一一部重要著作,被西方学界称为“朝着用西方现代科学标准来编写中国史的方面”的开创性著作。书中根据汉文典籍、中外佛典和敦煌文书分析了从南北朝到五代期间中国寺院经济,考察佛教在中国的适应过程。本书是一部西方汉学研究的典型性著作。

  目录:

  总序 觉醒

  原“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译从序” 季羡林

  法国的敦煌学研究与谢和耐教授的贡献(代序) 耿昇

  中译本序 谢和耐

  导论

  第一章 直接资料

  道场和僧侣的数目

  大型道场的数目很少,而小道场的数目则很大。由各种史料提供的数字的一览表,5—10世纪寺院和出家人的数目。

  在这一阶段大小道场数字的相对稳定。佛教建筑发展的两个时代:其一是5世纪末到6世纪前三分之一年代,其二是8世纪初年。

  真正的寺院和小道场的居民对各种统计数字的分析。以出家人为职业的数目很大的一批人:在所有时代都占近百分之一。

  宗教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综合性影响

  与建筑和装饰道场有关的修奢性活动的发展,大大有害于农业。

  豪华与佛教建筑的兴致。

  用于铸造铜钱的贵重金属和铜的匾缺。寺院巨额货币的积累,大量金属用于制造佛像。唐代对于个佛像的交易。

  第二章 间接资料

  财税

  出家人的税收制度

  出家人享有免税权。周代(557—580)文献中对于某些输税方式的影射。为了使僧侣们执行一种对国库危害不大,经反复采取却成效不大的措施。宋代强加于出家人的税役。

  对唐代维持官方教团而付出的代价的估计。国家在这一时代亏损的加剧。5世纪到唐期间的“伪滥僧”:没有登入僧籍的出家人、“入道”的世俗人、百姓僧、大户人家的私蓄僧、信徒们的秘密集团。

  寺院财产的税收制度

  有额寺与没有受到皇家政权承认的寺院,根据其来源和性质不同,而执行多种财税制度。

  间接输税的形式

  北魏末年由世俗政权创立的出售僧官尊号的制度。8世纪初期公主们所从事的交易:恩度僧。度谋以及从安禄山叛乱起(75年)出现的官方出售度牒的制度。各道大官僚利用安禄山叛乱之后,中央政权消弱的局面,而使该制度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有关宋代官方出售和私下交易度碟的情况。

  第三章 财富的积累

  印度的遗产

  印度戒律规则对中国僧伽经济的影响。

  供物。

  布施于佛教的财产

  “常住”,即佛教僧众的不可分割的和共同财产的基本概念。根据印度律藏经文的规定,允许以僧众的名义占有,而禁止出家人个人占有的财产。中国属于僧伽财产的神圣性。

  中国僧侣们的继承法

  由于法事活动的发展和僧众致富,而导致印度僧侣法的发展。由出家人直接管理财产的原则最终占了优势……中国和尚一旦出家,就再没有占有土地的权力了。他们都不是大地主。

  有关中国和尚继承权的文献。

  一种在中国维持下来并得到了重大发展的僧侣制度。唱卖已故僧侣的衣物和作为供物的收入的布匹。

  由于中国和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僧侣经济的总趋势,他们都向占有商业性财产和从事经商活动的方向转化了。

  ……

  第四章 布施的流通

  第五章 历史的基础

  附录

  一、敦煌卖契与专卖制度

  二、敦煌写本中的租骆驼旅行契

  三、敦煌写本中的一项缓税请状

  参考书目

  一、史籍和碑铭集之部

  二、有关佛教史的著作和僧侣戒律经文之部

  三、著作之部

  http://www.ewen.cc/b2b/Select_b2 ... 07&uni_no=GB471:1:2

  译者:耿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有关中法关系史、法国汉学诸方面的翻译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研究院、华东师大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等多所院校兼职研究员。1995年获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已出版译著近50部。

  http://sh.eastday.com/eastday/node545/node15192/u1a183240.html

  耿升

  为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因缘

  欧洲汉学自19世纪开始摆脱了教会的羁绊之后,便在高等学府研究机械中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除设立汉学讲座、出版汉学杂志和一批学术专著外,还出现了不少权威性的学者,在法国,就有像雷慕沙、儒莲、沙畹等严然是欧洲汉学牛耳的人物,其后又考狄、马伯乐、伯希和、葛兰言、烈维等名家辈出。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法国汉学在欧洲汉学的发展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到了20~30年代,正值中国的中西交通史处于草创阶段,介绍和借鉴西方东西交通史研究的成果成为中西交通史创立的有力催生剂。张星琅、冯承钧两先生为此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冯承钧先生的法国汉学翻译成就突出,共翻译出版了西方汉学名著40余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他翻译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费琅等人的著作和论文,至今学者仍受其赐。冯先生不但是史学界著名的介绍法国汉学的大家,也是中西交通史的创业者之一。

  然而自4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70年代末,由于冯先生的去世,对法国汉学的翻译介绍都几成空白。而战后法国的汉学不但又重新兴起,而且研究的领域也比过去更广泛、更深入。如韩伯诗、石泰安、戴密微、谢和耐、荣振华等,真是代有传人,名著迭出。但80年代以前中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却仅停留在史料整理阶段上。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普遍开展,引进和借鉴国外汉学研究成果才又提到日程上来。于是,在史学界中,一位翻译介绍西方汉学研究的新人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本文介绍的耿昇先生。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15年间他翻译法国的汉学名著硕果累累,不但填补了冯承钧去世以后的空白,而且在翻译的数量上和内容的广度上,都超越了前人,成为近年来出现在汉学译坛上一员少见的将。

  耿先生进入汉学译坛纯属偶然。他于1946年生于河北平县,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法语系,其后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79年便要求调离外事口,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此他才和史学结了不解之缘,并从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知之不多的“门外汉”,成为在中国很有影响的专业翻译。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审,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这中间无疑经历了一个刻苦奋斗的艰辛过程。请看这一不寻常的数字:到目前为止,他已翻译出版了法国汉学专著39种,计1399万字;翻译法国汉学论文187篇,248万字;撰写了介绍西方汉学的文章44篇,54万字;总计已发表的文字达1641万字之多,其数量在当今译坛上尚无其匹。法国政府根据他对中法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于1994年特授予他文学艺术勋章。他翻译的《中国和基都教》(谢和耐箸)一书也在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图书二等奖。

  耿升先生翻译介绍的法国汉学主要是历史方面,特别是中外关系史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法国汉学的传统和精华部分。原作者大部分都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汉学家。从耿升的翻译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40年来法国汉学的主要成果。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史学界所忽略的。如在敦煌学方面,耿升译有《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敦煌吐鲁蕃史书考释》、《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藏学方面有《吐蕃僧诤记》、《西藏的文明》、《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西藏和蒙古的宗教》、《西藏佛教密宗》、《鞑靼西藏旅行记》、《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和《西藏的金砂与银币》等;西域学方面有《卡而梅克史平注》、《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五代回鹘史料》、《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基督教传教士来华方面有《中国和基督教》、《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国基督徒史》;文化交流方面的有《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获1994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一等奖)、《华乐西传法兰西》、《中国的犹太人》、《丝绸之路》;中国社会史有《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中国社会史》;在法国汉学方面有《当代法国的中国学研究》,等等。其中不少是享誉世界汉学的名著。借鉴这些著作,不但可使中国史学界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而且还可丰富中国史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对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大有好处。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读了《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玛扎海里著)后说:“我读了耿译的《丝路》以后,眼前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丝路’。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书中提出来了;我原来想得不深的问题,书中想得很深了。这大大地提高了我对‘丝路‘的认识。……他这一部书,即使难免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总起来看,它超过了所有前人(所写这一题目)的著作。我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在繁忙的工作和会议之余,几乎是一气读完。我应该十分感谢阿里·玛扎海里先生,我应该十分感谢耿升同志”。(季羡林《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读<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观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在18年里翻译出1600多万字的汉学著作,也许会有人怀疑它的质量是否可靠,是不是粗制滥造。我也曾请一些熟谙法文的学者对他的翻译作过检查,但都说基本上忠于原著。当然其中也有值得推敲的译文和一些个别的错误。要知道这些汉学原著都是非常专门、生辟的学问,一般人已难于读懂;其中还常常夹有古代的文字,古汉语不用说,还有藏语、梵语、古波斯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连专家也感棘手,翻译时都要查阅多种参考书和工具书,其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耿译对原书中的大量引用的汉籍引文,都找出古籍原文查对,因此在他的翻译中,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物等都很少错误。如谢和耐的《中国基督教》一书中大量引用传教士和古代中国学者的著作,他都一一查考原书,这就比以前此出版的另一译者翻译此书的质量要好得多。至于他译的藏学专著,也许他不断向国内外藏学专家虚心求教,苦学勤查的结果。不少人读了他的译书,都以为译者就是这方面的专家。由此可见他翻译的态度是慎重的,他的成就也是很多人认可的。

  耿对汉学名著的翻译过程,其实也是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他在所译未著的前面,都可撰有一篇《译者的话》,反映他的研究所得,有些《译者的话》无疑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学术论文。他为《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一书所写的《译者的话》,就是一篇近万字的研究文章。文中包含了对原作者石泰安生平及著作公正客观的论述,对著名史诗《格萨尔王》的分析论述,同时也指出了书中一些错误论点。由于耿升善于在工作中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他在国内敦煌学、藏学、佛学、西域学、中外文化交流史学各领域中,都有建树,成了知名人物。耿升先生现为中国敦煌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中亚文化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中国太平洋史学会、中法比较文化协会等全国学术团体的会员,法国亚细亚学会会员和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获得者。

  当然,耿译也有粗糙和失误的地方,这是难免的。但他基本上把难啃的东西啃下来了,别人不敢译的东西译出来了,这是主要的成绩。再举一例。冯承钧先生生前曾把费赖之的《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全部翻译出来了,对我国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是一很大贡献。但无论费赖之的原书和冯先生的翻译,失误的地方都不少。现在已有人将冯译全稿加以订正,准备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本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荣振华曾对费赖之书作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写成《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补编》,现耿升又将它译为中文,共70多万字,199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冯译和耿译二书都是必要的,可以互为补充,构成耶稣会士研究的一套完整的资料性工具书,嘉惠学林。因此,缺点和不足是可以补正的,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最后,我忽然想起了孙毓棠先生在1979年时对我说的一段话:“我们搞历史的有不少人看不懂外文书,也不了解国外的研究情况,很吃亏。历史研究所最近来了一位青年,法语不错,现在正让他专门搞国外的汉学介绍。我们室(孙当时是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准备培养他搞中外关系史的翻译研究。”这位青年就是现在驰骋在译坛上的将耿升,他终于不负孙先生的厚望,以他特有的勤奋好学精神迈上了最高学术殿堂。现在耿先生还在盛年,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对国外汉学的翻译和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附 耿昇1989~1997年发表的译著和译文目录

  一、 译著

  1、《阿拉伯波斯突厥东方文献辑注》,2卷,〔法〕费琅著,耿升、穆根来译

  中华书局1989年版。 

  2、《西藏和蒙古的宗教》,〔意〕图齐〔德〕海西希著,耿升译,王尧校订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西藏佛教密宗》,〔英〕布落菲尔德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2年修订第2版。 

  4、《鞑靼西藏旅行记》,〔法〕古伯察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和基督教》,〔法〕谢和耐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6、《敦煌吐蕃史文书考释》,〔法〕麦克唐娜著,耿升译,王尧校订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中国的犹太人》,荣振华、莱斯利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国外敦煌吐蕃文书研究选译》,〔法〕石泰安等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甘川青藏古部族》〔法〕石泰安著,耿升译,王尧校订,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丝绸之路》,〔法〕玛札海里著,

  中华书局1993年(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1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法〕谢和耐、安田朴等著

  巴蜀书社1993年版。 

  13、《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法〕谢耐和、苏远鸣等著

  中华书局1993年版(法国外交资助项目)。 

  14、《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的研究》,〔法〕石泰安著,耿升译,陈庆英校订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15、《卡而梅克史评注》,〔法〕伯希和著

  中华书局1994年版(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16、《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法〕玛雅尔著

  中华书局1994年版(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17、《1552~1800年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法〕荣振华著

  中华书局1995年,2卷本。 

  18、《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19、《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法〕大卫·妮尔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已交出版社和正在付印中的译著

  1、《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商务印书馆〔法〕安田朴著。

  2、《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法〕毕诺著。

  3、《华乐西传法兰西》商务印书馆。〔法〕陈燕霞著。

  4、《黄金草原》〔阿拉伯〕马苏第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5、《中国教案史》(国家项目之一),中华书局。 

  6、《中国基督徒史》〔法〕沙百里著,耿升,郑德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法国的当代中国学》〔法〕戴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8、《古代突厥历法研究》〔法〕路易·巴赞著,中华书局(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9、《西方发现西藏史》,〔瑞士〕泰勒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10、《西藏的金砂与银币》,〔法〕布尔努瓦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二、 论文和介绍性文章

  1《法国学者近年来对敦煌民俗文化史的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6期。 

  2《法国藏学研究综述》

  载《中国藏学》1990年第3期。 

  3《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和〈西藏的宗教〉一书》

  载《国外藏学研究动态》,第4期。 

  4《法国学者推出敦煌学新作》

  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通讯》,1989年第1期。

  5《路易·巴赞和法国的突厥学新作》

  载《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9年第1期。 

  6《石泰安教授关于汉藏走廊古部族的研究》

  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7《法国的女藏学家大卫·妮尔》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 

  8《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及其学术价值》

  载《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辽宁美术  出版社1990年。 

  9《法国传教士古伯寨及其《鞑靼西藏旅行记》

  载《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10《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扬州会议纪要》

  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9期。 

  11《国外中外关系史名著简介》

  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通讯》,1992年第10期。 

  12《法国藏学家小传》

  载《国外藏学》1992年。

  13《国外中外关系史名名著简介》

  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通讯》1994年第11期。 

  14《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载《国际汉学》第1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5《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上、中、下三篇

  分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4、5、9期。

  16《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1期。 

  17《16~17世纪的中学渐和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

  三、译文 

  1《匈牙利的蒙古学和突厥学家李益提》[法]鄂法兰著

  载《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90年第2期。 

  2《根据P。2547号写本对〈齐琬文〉的复员和断代》,[法]梅弘理著

  载《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3《敦煌的折经装本写本》,[法]戴仁著

  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0年。 

  4《达摩多罗考》,[法]石泰安著

  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7辑。 

  5《古代吐蕃和于阗客教的一种特殊的论述方式》,[法]石泰安著,同上。 

  6《藏传佛教的发展》,[法]石泰安著,同上。 

  7《有关吐蕃佛教起源的传说》,[法]石泰安著,同上。 

  8《“黑头矮人”的出世》,[法]卡尔梅著,同上。 

  9《丽江版的藏文〈甘珠尔〉》,[法]今枝由郎著,同上。 

  10《摩羯罗嘴-某些法器中的一种特征》,[法]石泰安著,同上,第6辑。 

  11《五世达赖喇嘛的肖像》,[法]麦克唐娜著,同上。 

  12《西藏的牦牛与西方旅行家和自然学家》,[法]布尔努瓦著,同上。 

  13《塔尔寺纪实》,[法]古伯察著,同上。 

  14《回鹘文尊号阗和都统考》,[法]哈密屯著

  载《甘肃民族研究》1990年。 

  15《八~九世纪唐蕃会盟条约的盟誓仪式》,[法]石泰安著

  载《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 

  16《近年来有关中国印刷术研究的综述》,[法]戴仁著

  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11期。 

  17《释藏文术语“苯”》,[挪威]克瓦尔内著

  载《民族译丛》,1989年第3辑。 

  18《“祖拉”及吐蕃巫教》,[法]石泰安著

  载《国外藏学动态》第3辑。 

  19《有关中国造纸术和发明者的研究》,[法]戴仁著在

  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7期

  20《贵州史研究导论》,[法]苏尔梦著

  载《国外中国学研究》第1辑。 

  21《西藏密宗的基本修持方法》,[法]石泰安著

  载《国外藏学动态》第3辑。 

  22《西沙群岛历史档案》

  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1年第2期。 

  23《中国苏菲派的道乘》,[法]威尔斯著

  载《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 

  24《敦煌的宗教活动与断代写本》,[法]梅弘理著

  载《敦煌吐鲁蕃研究学会研究通讯》,1991年第1期。 

  25《敦煌变文与胡族习俗》,[法]戴密微著

  载《中国敦煌吐鲁蕃学会研究通讯》,1992年第1期。

  26《伏尔泰和中国》[意]阿甘加特著

  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6期。 

  27《西方汉学界5年(1984年~1989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综述》

  [法]费朗索瓦·奥班著,载《中国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28《汉藏写本中的印-藏和汉-藏两种辞汇》,[法]石泰安著

  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8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9《敦煌汉藏文写本中的鸟鸣占凶吉书》,[法]茅甘著,同上。 

  30《喜玛拉雅山口的开放与贸易》[法]希尔努力瓦著

  载《国外藏学研究动态》第6期,1992年。 

  31《入华耶稣会士和中国明末的社会》,[法]谢和耐著

  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第1期。 

  32《根据〈苯教密咒〉传说写成的莲花生传及其史料来源》,[法]布隆多著

  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9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嘛尼宝训集》的掘藏师是苯教徒吗》,[法]布隆多著,同上。 

  34《吐蕃名称源流考》,[法]路易·巴赞、哈密屯著,同上。 

  35《西藏瓷器制造考》,[法]莎耶著,同上。

  36《西方发现西藏史》(上),[法]泰勒著,同上。 

  37《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法]大卫·妮而著

  载《国外藏学研究动态》,1994年第7期。

  38《巴多明神父的北京科学书简,[英]伊凡娜·格鲁弗著

  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1、2期。

  39《中国文化对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法]毕诺著

  载《国际汉学》第1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0《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美]艾德蒙·莱特著,同上

  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1《17和18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法]谢和耐著,同上

  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2《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法]雅克·布罗斯著,同上

  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3《敦煌写本中的吐蕃巫教和苯教》,[法]石泰安著

  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西藏的印度教神话》,[法]石泰安著,同上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吐蕃僧诤问题的新****》[日]上山大峻著,同上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两卷敦煌写本中的儒教格言》,[法]石泰安著,同上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7《西方发现西藏史》(下),[法]泰勒著,同上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8《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教授简介》,编译

  载《法国汉学》1996年版第1辑。

  49《论中国人的主变化观念》,[法]谢耐和著,同上。

  50《中欧交流中的时空、科学和宗教》,[法]谢和耐著,同上。 

  51《文牍助人,1600~1805年间的文化传遁和官僚动员》,[法]魏丕信著,同上。 

  52《王大海及其〈海岛逸志〉》苏尔梦著,同上。

  53《论中国的面棉花史:工艺、经济和社会探讨》,贾永吉著,同上。 

  54《法国远东学院简介》,编译,同上。 

  55《法兰西学院的汉学讲座》,谢耐和著

  载《汉学论丛》1996年第1期。 

  56《利玛宝入华的行程路线》,[意]史省三著,同上。 

  57《法国的敦煌研究》,戴仁著,同上。

  58《法国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鄂洁兰著,同上。

  59《天马和龙涎,12世纪之前丝绸路上的物质文化传播》,布尔努瓦著

  载《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 

  60《法国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科技的调查》,彼埃于阿尔和明翁著,同上。 

  61《法国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史的研究》,童丕、蓝克利著,同上。 

  62《法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的图书馆》,马古安著,同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