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雷春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1期发表孙琼如《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全文约8,000字。文章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界对其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与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学科和涉及领域多元化;二是研究方法大多采取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总体而言,学界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有如下看法:

  1、从信仰人数上看,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不少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有调查对大学生信教比例的估计各有不同,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到4%之间。有学者曾在2005、2006年分别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另一调查问到“现在不信教的同学今后选择宗教信仰的可能性”时,回答“以后会信仰宗教”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6%,回答最多的是“说不清”占52.1%,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尚未确定自己的信仰,可能出现宗教暧昧现象。

  2、从信仰选择上看,佛教、基督教在大学生中影响较大,多数调研报告均有显示。许琼妍等人调查发现,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大学生分别占信教大学生总人数的60。9%、26.1%、8.7%和4.3%。赵宗宝等人的调查显示,各宗教占大学生信徒总数的比例分别是佛教46。84%;基督教17.30%;天主教16.46%;伊斯兰教10.76%;其他8.64%。

  3、大学生对宗教显示出一定的兴趣,但认识和了解程度不深。据赵宗宝的统计,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5.5%,且大多数大学生仅从文化层面感兴趣。在“您是否了解宗教教义教规及经典文献”调查中,56.94%的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34.08%的大学生“一般了解”,仅有5.31%的大学生“比较了解”。大部分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仅仅通过听说或家庭及周围环境的熏陶,而不是主动寻求,对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不甚了解,甚至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宗教知识。

  4、部分大学生较认同宗教的社会作用,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张莹莹等人的调查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8%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25%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仅有13.5%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但:q4'79%认为“宗教能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支持态度,赵宗宝的调查显示,67.7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向善”,56.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完全是个人的事,不必理会”;62。89%的大学生反对“掌握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特别是在问“您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态度”时,选择“反对”的占15.14%,而“赞成”和“无所谓”的则分别占11.63%和69.66%。

  5、被调查者在校园接触到的传教情况及对传教行为的反应。杨晓慧的调查显示,2.4%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3.9%的学生“偶然收到”;8。4%的学生“经常听到”有人向他们宣传宗教,43.1%的“偶然听到”。许琼妍的调查显示,3.3%的人“遇到过两次以上”向自己传教的情况;17.9%的人是“遇到过一两次”。被调查者对传教行为的反映,18.8%的人选择了“完全不理会”:32.8%的人选择“听他(她)讲,但不做反应”,31.3%的人选择“与向自己传教的人进行交流”;1.6%的人选择“保持联系”,其余15.6%的人选择“其他”。值得注意的是,超过32%的人选择与向自己传教的人进行或多或少的交流。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很多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这给宗教信仰可乘之机。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冲击;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与外界交流增多,宗教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渗透明显增强。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失范使部分大学生从宗教中寻求社会规则与精神寄托,宗教信仰成为部分大学生获得内心和谐与精神抚慰最简便的方法。

  2、家庭和民族因素及同伴影响。赵宗宝的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为23.05%,其中回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60。71%:在有家庭成员信教的学生中,信教比例也高达45.13%。说明民族和家庭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因素。戴嘉宝的调查表明,55.7%的大学生表示信教受家庭影响,而59%的信教大学生是从小学开始就信教。另外,同龄群体对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有些原本不信教的学生就是陪同信教的同学一起参加宗教活动而接触宗教的。

  3.学校因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灌输,内容、方法简单化,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

  4.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宗教所蕴含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对有着强烈求知欲、充满热情和富于想象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包含的道德和文化因素也被大学生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

  5.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个体的特殊家境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对宗教产生了兴趣。调查发现,大学生信仰宗教更多的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以缓解各种原因造成的孤独感、失落感、焦虑感等。此外,部分学生还受新鲜感、好奇心的驱使。

  三。高度重视并审慎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一要在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基础上积极引导。虽然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在尊重其信仰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立志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二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则要坚决制止和打击。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四要广泛开展利·普宣传,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实严谨、重视实践,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品质。五要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六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注意做到深入细致。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其心理素质,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是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实证研究方法中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和相关因素研究以及微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对主体思想的深入了解。宗教信仰属于精神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深入的进行个案访谈、调查,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皈依宗教的原因、大学生信仰宗教存在的问题、信仰宗教带来的影响等,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是研究中缺乏性别视角。信仰宗教的女生比男生多,且女生更易受家庭和同伴的影响而皈依宗教。因此研究中有必要介入性别视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性别研究,这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处理和引导。

  三是对策研究中的不足。纵观国内学者对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研究,大部分侧重于研究学校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采取措施,却忽视了研究家庭、同伴群体、媒体以及社会如何发挥相应的作用。大学生对家庭、同伴群体的信任度很高,归属感很强,因此,未来的对策研究应该更侧重于研究家庭、同伴群体、媒体如何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多管齐下的对策机制,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雷春芳摘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