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刘运好:慧远大师行迹考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运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刘运好:慧远大师行迹考

  在中国文化史上,慧远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在佛教方面,不守门户,融会诸法,僧伽提婆之毗昙,鸠摩罗什之三论,驮跋陀罗之禅法,均赖慧远之宣扬而广布南方;且持精灵不灭、生死报应之说,故发弘愿,期生净土。第二,在文学方面,慧远不惟自己不废俗书,辞气清雅,善属文章,见重于世,而且与东晋文人过从甚密,其思想与文风对东晋文学影响较为深远。第三,在人格方面,慧远德行淳至,精神卓绝,栖心佛教,心无旁骛,不折于强权,不屈于狂生,为世人推服;卜居庐山三十余载,不复出山,对息影山林、人格贞静之士影响尤深。

  然一代宗师,形迹不彰。《高僧传》之叙事,不依年月,次第失序。虽汤用彤先生、方立天先生有慧远年历,然语焉不详,亦时有舛误。故笔者不惴简陋,稽之史实,考其行迹,详其编年。因闻见所限,阙漏必多,匡正谬误,以俟来者。

  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慧远1岁。生于雁门娄烦,家世冠族。其姑道仪、其弟慧持并栖心佛门。《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曰:“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以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卷未半而终,春秋八十三矣。” 据此推算,知慧远生于咸和九年。又《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张野《远法师铭》曰:“远世为冠族。”《高僧传?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曰:“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又宝唱《比丘尼传》卷一《道仪传》曰:“晋太元末至京师,住何后寺。”道仪至都,初居何后寺,后止于东安寺。

  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慧远13岁。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览儒道典籍,思致深刻,见重于宿儒英达之士。《高僧传》慧远本传作“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然《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张野《远法师铭》则曰:“年十二随舅游学许洛。”今依《高僧传》说。

  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慧远16岁。石遵遣使请道安入邺都华林园,不就,率徒西适牵口山。《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广修房舍。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乃西适牵口山。”《高僧传》未详具体时间。考《晋书?载记》,石季龙(虎)死于永和五年 ,其子石世即位,石遵以奔丧为名,起兵攻邺,并假皇太后刘氏令曰:“嗣子幼冲,先帝私恩所授,皇业至重,非所克堪。其以遵嗣位。”后葬季龙,号其墓为显原陵。石世在位仅三十三日 ,此即《高僧传》所谓之“墓熙嗣立”。据此可知,道安率弟子西适牵口山是在永和五年。牵口山,又名钦口山,在邺城西北。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家世英儒,早失覆荫。年十二出家,后受戒,游学至邺都,入中寺,事佛图澄为师。先居樊、沔十五载,每岁讲《放光波若》;后居长安五重寺,大弘法化,僧众数千。生于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七十二。

  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慧远19岁。冉闵之乱后,道安率弟子入王屋、女休山。《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迄冉闵之乱,人情萧索,安……遂复率众人入王屋、女休山。”据《晋书?载记》载:“永和六年,(闵)杀石鉴,……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氏。” 冉闵,石虎之养孙,本姓冉,后从石姓,篡后赵建魏后,复原姓。永和八年,为前燕慕容儁所杀。女休山,一名女林山或女机山,在王屋山附近。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慧远21岁。是年,先欲渡江,就范宣子隐居,因中原寇乱,道路阻隔,而不得。《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范宣,东晋高洁之士,《世说新语?栖隐》曰:“范宣未尝入公门,韩康伯与同载,遂诱俱入郡,范便于车后趋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曰:“宣少尚隐遁,家于豫章,以清洁自立。”《晋书》有传。

  后与弟慧持,就道安,闻安公宣讲《波若经》,豁然开悟,落发出家。《高僧传》慧远本传曰:“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又《高僧传?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曰:“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慧远22岁。苦读无资,沙门昙翼给其灯烛之资。《高僧传》慧远本传:“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维纲,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继昼,贫旅无资,缊纊常缺,始终不懈。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以理推之,此当是出家不久,开席弘法之前,故系之是年。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慧远23岁。佛理精进,为安公所激赏。《高僧传》慧远本传曰:“远藉解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安公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又《僧祐录》卷十五曰:“(慧远)无生实相之玄,般若中道之妙,即色空慧之秘,缘门寂观之要,无微不析,无幽不畅,志共理冥,言与道合。”慧远24岁开席弘法,从出家到开席弘法之间当是其积学储宝、佛理精进时期,故系之是年。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慧远24岁。开席弘法,以道家之理阐释佛学。《高僧传》慧远本传:“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慧远25岁。随道安,还冀都邺城,住受都寺。《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汤用彤先生考证曰:“冀部疑冀都之误,按石虎时,冀州治于邺。慕容儁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安公未曾至信都。此云还冀部,疑即再至邺都也。” 汤说是。据《晋书?载记》所载:慕容儁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僭位,建元元玺。升平元年,改元光寿,“自蓟城迁于邺,赦其境内,缮修宫殿,复铜雀台。” 邺城复归平静之后,安公率徒众还邺。

  晋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慧远27岁。随师道安避难濩泽。不久,又随师与竺法汰俱憩飞龙山。《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安)后避难于濩泽。……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道安避难于濩泽,不可能是避冉闵之乱,这在上文已考。升平元年,慕容儁迁都于邺,道安还邺。升平四年,慕容儁病危,邺都又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是时兵集邺城,盗贼互起,每夜攻劫,晨昏断行。” 是年,慕氏病故。道安避难,当是在还邺后而邺都又陷于混乱之际,故系之是年。与竺法汰俱憩徙飞龙山,亦当在此稍后,具体年月无考。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慧远32岁。随道安南投襄阳。《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俄而,慕容儁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乃令法汰谒杨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休闲。’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渡河,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从语气上看,安公投襄阳,似因慕容儁逼陆浑,其实不然。慕氏死于晋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而道安居襄阳十五年,太元四年(公元379)入长安,见下文所考。据此推算,当于是年入襄阳,时道安年五十二。与《法苑珠林》卷九十四《名僧传抄》所云,安公在襄阳立檀溪寺,年五十二,相合 。

  晋哀帝兴宁四年(公元366),慧远33岁。受师安公遣,与弟慧持下荆州问疾于竺法汰,居荆州上明寺。又于荆州难沙门道恒,力破“心无义”之说。《高僧传?晋京师瓦官寺竺法汰》曰:“(汰)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于是(与安)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州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折驳纷纭。……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又《高僧传?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曰:“乃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所著《义疏》,并与郄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慧远40岁。随师道安去江陵暂住。《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晋达襄阳,复宣佛法。……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暂住,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可知,道安在居襄阳期间曾应桓朗子之邀,去江陵暂住。桓朗子,即桓豁。考《晋书》卷九《孝武帝纪》,桓豁迁征西将军在宁康元年七月,两年后复迁征西大将军,故系之是年。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慧远44岁。是年三月或稍后,慧远随师道安还襄阳。《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暂住,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考《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太元二年三月,朱序由兖州刺史迁为南中郎将、梁州刺史、监沔中诸军,镇襄阳。朱序西镇,请安公还襄阳,当在此后。

  是年,苻坚遣子苻丕率兵围襄阳。是时,道安为朱序所羁,不得去,乃分散徒众,慧远别安公,先下集江陵长沙寺;再南下荆州,住上明寺。《高僧传?晋荆州长沙寺释法遇》曰:“后襄阳被寇,遇乃避地东下,止江陵长沙寺。”又《法苑珠林》卷九十四《名僧传抄》:“晋太元二年(377)秦符丕围襄阳,与昙徽、昙翼、慧远等下集江陵长沙寺。”《高僧传》慧远本传曰:“伪秦建元九年(公元373),秦将苻丕冠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去,乃分张众徒,各随所之。……远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高僧传》记年误。苻丕初围襄阳是晋太元二年,即秦建元十三年,晋太元四年下襄阳。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慧远45岁。适庐山,始住龙泉精舍。《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慧远别安公后,盘桓于江陵、荆州,以时间推之,至少尚需年余,故至庐山应在别安公次年。另,《高僧传》慧远本传谓其“卜居庐阜,三十余年”,慧远八十三而卒,若于44岁即至庐山,则居庐阜正好四十年,与《高僧传》“卜居庐阜,三十余年”不合。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慧远46岁。苻丕攻陷襄阳,道安、朱序为丕所执,送长安。安住五重寺,弘扬佛法。《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苻坚素闻安名,……后遣苻丕南攻襄阳,安与朱序俱获于坚,……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佛法。”又《晋书?载记》曰:“太元四年,……苻坚陷襄阳,执南中郎将朱序,送于长安,坚暑为度支尚书。” 可知,道安与朱序至长安是太元四年。自是以后,道安居长安至卒,不复迁徙。

  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慧远47岁。僧济来庐山从慧远受学。《高僧传?晋庐山释僧济》曰:“晋太元中来入庐山,从远公受学。……远每谓曰:‘共吾弘佛法者,尔其人乎。’”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慧远50岁。昙邕来庐,从慧远受学。邕善专对,后鸠摩罗什至长安,慧远致书通好,且作书咨大乘义,即以昙邕为使。《高僧传?晋庐山释昙邕》曰:“释昙邕,姓杨,关中人,少仕伪秦至卫将军,……太元八年,从苻坚南征,为晋军所败,还至长安,因从安公出家。安公既往,乃南投庐山,事远公为师。……后为远入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余年,鼓击风流,摇动峰岫,强捍果敢,专对不辱。”

  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慧远51岁。桓伊为慧远造东林寺。《高僧传》慧远本传:“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楼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考《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桓伊任江州刺史是在桓冲死后,复考《孝武帝纪》,桓冲卒于太元九年二月,故此寺当建于是年。《金石萃编?东林寺碑记》云:“晋太元九年慧远法师之所建也。”亦可证。

  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公元388),慧远55岁。作《三报论》、《明报应论》。处士戴逵与慧远书,并呈所作之《释疑论》,文中引诸俗典以难佛教因果报应之理。慧远答书,并附周续之《难释疑论》。戴复作与慧远书,并答周之《难释疑论》。此后,慧远又作《三报论》对戴逵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进行了系统辩答,从内容看,《明报应论》亦当作于此时。慧远与戴逵往来书札及作《三报论》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然《晋书?戴逵传》曰:“孝武帝时,以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累征,辞父疾不就。郡县敦逼不已,乃逃于吴。” 戴逵谯国人,与慧远书札论道必是在吴期间。复考《晋书》卷九《安帝纪》,朝廷征召戴逵在太元十二年六月,逃官必在此后。又慧远《与戴处士书》曰:“去秋与诸人共读君论(按:即《释疑论》),并亦有同异。”《又与戴处士书》:“脱因讲席之余,粗缀所怀(按:即《三报论》),今寄往,试与同疑者共寻。” 可知,戴逵作《释疑论》及首次与慧远书,当在太元十二年秋,慧远作《三报论》及答戴逵书,当在是年。戴逵与慧远往来书札,并载《广弘明集》卷二十。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公元391),慧远58岁。僧伽提婆南止庐阜,慧远请其重译《阿毘昙心》、《三法度论》。《高僧传》慧远本传曰:“昔安法师在关,请昙摩难提出《阿毘昙心》,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后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博识众典,以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远请重译《阿毘昙心》、《三法度论》,于是二学乃兴,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又《高僧传?晋庐山僧伽提婆》曰:“先是庐山慧远法师,翘懃妙典,广集经藏,虚心侧席,延望远宾,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以晋太元中,请出《阿毘昙心》及《三法度论》等。”《僧祐录》卷十三作“太元十六年”,故系之是年。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本姓瞿昙氏,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人。学通三藏,尤善《阿毘昙心》、《三法度论》。苻氏建元(公元365-384)中,来长安,宣流法化,生卒不详。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慧远59岁。是年秋,与提婆复校《阿毘昙心》,以作为定本。无名氏《阿毘昙心序》曰:“以晋太元十六年岁在单阏贞于重光,其年冬,于浔阳南山精舍,提婆自执梵经,先诵经文,然后乃译于晋语,比丘道慈笔受。至来年秋,复重与校正,以为定本。”由此可见,此经定本成于开始译经的次年秋,即是年秋。

  是年十一月顷,与殷仲堪论《易》。《高僧传》慧远本传:“殷仲堪之荆州,过山展敬,与远临北涧论《易》体,移影不动。见而叹曰:‘识信深明,实难为庶。’”考《晋书》卷九《孝武帝纪》,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在太元十七年十一月,过访慧远当在此月或稍后。殷仲堪《晋书》有传。

  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慧远65岁。僧彻来庐山,受学于慧远。《高僧传?宋江陵琵琶寺释僧彻》曰:“彻年十六,入庐山造远公,远见而异之,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远亡后,南游荆州,止江城内五层寺,晚移琵琶寺。”僧彻生于晋孝武太元八年(公元383),卒于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春秋七十。以出生年推之,于是年来庐。

  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慧远66岁。桓玄道经庐山谒见慧远,远后答书桓玄。《高僧传》慧远本传:“后桓玄征殷仲堪军经庐山,要远出虎溪,远称疾不堪,玄自入山。……玄出山谓左右曰:‘实乃生所未见。’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遗书聘说,劝令登仕。远答辞坚正,確乎不拔,志逾丹石。”考《晋书》卷十《安帝纪》,桓玄征殷仲堪是隆安三年十二月。《答桓玄书》有“衔此高旨,实如来谈”云云,知此书是在桓玄谒见之后所答。文载《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一。

  是年四月,支遁与桓玄书《论州符求沙门名籍》,文载《全晋文》卷一百五十七。

  是年,弟慧持辞远入蜀。《高僧传?晋蜀龙渊寺释慧持》曰:“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远叹曰:‘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持亦悲曰:‘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

  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慧远67岁。桓玄作《沙汰众僧教》,慧远与桓玄书《论料简沙门》。《高僧传》慧远本传曰:“俄而,玄欲沙汰众僧,教僚属曰;‘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遣。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远与玄书曰:‘佛教凌迟,秽杂日久,每一寻至,慨愤盈怀。……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蚀伪者绝假通之路,怀直者无负俗之嫌。世道交兴,三宝复隆矣。’因广立条制,玄从之。”桓玄经庐谒见慧远是隆安三年十二月,不久即作《沙汰众僧教》,故当在隆安四年初。玄另有《与慧远书劝罢道》,从内容看,亦当作于是年。桓玄文载《全晋文》卷一百十九,慧远文载卷一百六十一。

  王谧、王默等人,钦慕慧远风德,遥致师礼。是年,慧远答王谧书。《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谧修书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远答曰:‘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檀越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聊想斯理,久已得之,为复酬来信耳。’”考《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王谧卒于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四十八。推之,谧修书与慧远必在是年。

  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慧远68岁。鸠摩罗什至长安。《高僧传?晋长安鸠摩罗什》曰:“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相国。(姚)兴弘始三年(晋隆安五年)……迎罗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于长安。”罗什在长安译经弘法,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在中华之土无出其右者。《晋书?载记》曰:“罗什通辩夏言,寻觅旧经,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姚)兴与罗什及沙门僧略、僧迁、道树、僧睿、道坦、僧肇、昙顺等八百余人,更出《大品》,罗什持胡本,兴执旧经,以相考校,其新文异旧者皆会于理义。续出诸经并诸论三百余卷。今之新经皆罗什所译。兴既托意于佛道,公卿以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 罗什卒年,《高僧传》或云弘始七年,或云八年,或云十一年,不可定。僧肇《鸠摩罗什诔文》谓其卒于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四月十三日,肇为罗什弟子,应依此说。

  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慧远69岁。太尉桓玄与桓谦、王谧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又《与慧远书》,重申庾冰令沙门致敬王者之议 ,慧远、王谧均答书驳之;桓玄又作《重与慧远书》、《难王谧》、《重难王谧》、《三难王谧》,王谧作《答桓玄难》、《再答桓玄难》、《三答桓玄难》。《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及玄在姑熟,欲令尽敬,乃与远书:‘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于理又是所未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近八座书,今以呈君,君可述所以不敬者意也。此便当行之事一二,令详尽想,必有以释其所疑耳。’远答书曰:‘夫称沙门者何耶?谓能发矇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敬王者。’玄虽苟执先志,耻即外从,而观远书,趑趄未决。”考《晋书》卷十《安帝纪》、卷九十九《桓玄传》,桓玄出居姑孰在元兴元年。桓玄文载《全晋文》卷一百十九、、慧远文载卷一百六十一、王谧文载卷二十。

  是年七月,慧远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共一百二十三人,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设誓,期生净土。《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由刘遗民之文“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可知事在是年七月。此既为最早的佛教结社,亦为净土宗之肇始也。故宋志磬《佛祖统记》卷二六《净土立志》详述其事。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慧远70岁。致书通好鸠摩罗什,后又作书咨大乘义。《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闻罗什入关,即致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由此“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可知:第一,慧远致书罗什前,罗什已藉姚左军致慧远书转致了对慧远的问候。第二,慧远致罗什书是在得姚左军书后一年,而罗什来长安已是隆安五年十二月,姚左军书不可能作于是年,至早亦是作于罗什来长安第二年,故慧远致罗什书应在罗什来长安的第三年,即是年。《高僧传》慧远本传另有“重与罗什书”咨大乘法义,《高僧传?晋长安鸠摩罗什》曰:“庐山释慧远学贯群经,栋梁遗化,而时去圣久远,疑义莫决,乃封以咨什。”当是在上文所引致罗什书后,具体时间无考,姑系于此。

  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慧远71岁。桓玄篡位,下书谓道士不必致敬王者,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高僧传》慧远本传:“有顷桓玄篡位,即下书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测,推奉主之情,故兴其敬。今事既在己,宜尽谦光,诸道人勿复致礼也。’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论分为五篇:在家、出家、求宗不顺化、体极不兼应、形尽神不灭,全面阐述了沙门不敬王者的理由。考《晋书》卷十《安帝纪》,桓玄篡位在元兴二年十二月,慧远著论当在元兴三年初。文载《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一。

  是年,姚兴致书通问,赠龟兹国细缕杂变像。《高僧传》慧远本传曰:“秦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致书殷勤,信饷连接,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以申款心,又令姚嵩献其珠像。”姚兴致书赠像,具体时间失考,然据《僧祐录》卷十五曰:“远翘勤弘道,懔厉为法。每致书罗什,放核经典,什亦高胜其心,王里响契,姚略钦想。”可知,因慧远致书罗什“放核经典”,引起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故其致书赠像,当在慧远致书罗什后。故系之是年。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慧远72岁。何无忌劝远候觐,慧远称疾不行。《高僧传》慧远本传:“及桓玄西奔,晋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觐,远称疾不行。”考《晋书》卷十《安帝纪》,桓玄西奔在元兴三年三月,安帝自江陵返京在义熙元年三月,何无忌劝远朝觐当在安帝返京后。是月,安帝遣使劳问,慧远修书答谢,安帝并复致远公书。另,慧远所著《沙门袒服论》、《答何无忌难沙门袒服论》(文载《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二),对何无忌沙门袒服不合礼法的观点进行详细辩答,亦可能作于是年。何无忌《晋书》有传。

  慧虔因慧远在山,声名过己,故出庐山,东游吴越,栖止嘉祥寺。《高僧传?晋山阴嘉祥寺释慧虔》曰:“释慧虔,姓皇甫,北地人。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中十有余年。……罗什新出诸经,虔志存敷显。以远公在山,足纽振玄风,虔乃东游吴越,嘱地弘通。以义熙之初,投山阴嘉祥寺。”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慧远73岁。作《大智论序》。《高僧传》慧远本传:曰:“释论新出,(姚)兴送论并遗书曰:‘《大智论》新译,讫,此即龙树所作,又是方等旨归,宜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然此诸道士,咸相推谢,无敢动手,法师可为作序,以贻后之学者。’远答书云:‘……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体羸多疾,触事有废,不复属意以来,其日亦久,缘来告之重,辄粗缀所怀。至于研究之美,当期诸明德。’”由“粗缀所怀”看,慧远已经为之作序。又无名氏《大智论记》曰:“鸠摩罗蓍婆法师以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至长安,四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 可知,即使姚兴在《大智论》译讫即遣使送论并遗书求序,也当于次年即弘始八年(晋义熙二年)才可到达庐山,故系之是年。然慧远序今不存,今存僧睿《大智论序》一篇。后远又抄其要文,撰为二十卷,并作《大智论抄序》。文载《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二。

  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慧远77岁。卢循过庐山谒见慧远。远早年见循,“谓之曰:‘君虽体涉风素,而志存不轨。’” 循至庐则欢然道旧。《高僧传》慧远本传:“卢循初下据江州城,入山诣远。远少与循父嘏同为书生,及见循,欢然道旧,因朝夕音问。僧有谏远者曰:‘循为国寇,与之交厚,得不疑乎?’远曰:‘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岂不为识者所察?此不足惧。’”考《晋书》卷十《安帝纪》、卷一百《卢循传》,卢循初陷江州在是年二月。

  是年十二月,刘裕遣使赍书致敬,并遗钱米。《高僧传》慧远本传曰:“及宋武追讨卢循,设帐桑尾,左右曰:‘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之人,必无彼此。’乃遣使赍书致敬,并遗钱米。” 考《晋书》卷十《安帝纪》,刘追讨卢循并大破之在是年十二月。

  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慧远78岁。驮跋陀罗(觉贤)至庐,《僧祐录》卷十四曰:“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遣使入关,致书祈请,后闻其被斥,乃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欲迎出禅法,倾之,佛贤至庐山,远公相见,欣然倾盖若旧。自夏迄冬,译。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以义熙八年,遂适江陵。”由此可知,觉贤至庐在义熙七年夏,次年离庐适江陵。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性释氏,伽维罗卫人。少以禅律驰名,后至长安,大弘禅业。因法理与罗什有别,遂遭众僧摈遣,门徒数百,惊惧奔散。应远公所请,率侣宵征,南指庐岳。驮跋陀罗生于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卒于元嘉六年(公元429),春秋七十一。

  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慧远79岁。五月作《万佛影铭》(并序)。《高僧传》慧远本传载其文有铭无序。《广弘明集》卷十六载其序曰:“晋义熙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即以寄诚。”明确记其创作日期。谢灵运亦作有《佛影铭》(并序),文载《全宋文》卷三十三。《高僧传》慧远本传曰:“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 是年,灵运27岁,拜谒远公当在此年,或稍前。

  道温入庐山,从慧远受学。《高僧传?宋京师中兴寺释道温》曰:“释道温,姓皇甫,安定朝那人,高士谧之后也。少好琴书,事亲以孝闻。年十六入庐山,依远公受学。”道温生于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卒于宋明帝太始初年(公元465),春秋六十九。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慧远80岁。遣弟子昙邕入关中致书昙摩流支祈请《十诵》一部。《高僧传》慧远本传:“后有弗若多罗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远常慨其未备。及昙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余分,故《十诵》一部具足无阙,晋地获本,相传至今。”复考《高僧传?晋长安昙摩流支》:“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乃与什共译《十通》都毕。研详考核,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可知,远请得《十诵》在罗什弃世未久,罗什弃世于是年四月,故系之是年。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慧远82岁。卒于庐山东林寺。《高僧传》慧远本传谓远卒于是年八月,年八十三;《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张野《远法师诔》同。然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谓远“春秋八十有四,义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慧远45岁入庐,至83岁卒,居庐三十九年,与《高僧传》慧远本传“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相合,故以《高僧传》所载为是。

  《高僧传》慧远本传曰:“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席上谈吐,精义简要。……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今所存者,除上文所引外,尚有《与隐士刘遗民等书》、《三法度经序》、《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序》、《念佛三昧诗集序》、《襄阳丈六金像颂》、《昙无竭菩萨赞》(残篇)、《澡灌铭序》、《庐山记》(残篇)、《游山记》(残篇)(载《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二);偈一篇(载《高僧传》慧远本传);诗一首《庐山东林杂诗》(载《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二十)。

  2004年8月28日初稿

  (作者简介:刘运好,文学博士,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