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如何欣赏美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达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欣赏美

  达义法师

  大多数人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不是上学就是上班,不是上班就是忙家务,很少有时间去欣赏周遭一些美好的事物。纵然有些人在忙里偷闲,找出时间想欣赏一下美丽的世界,但到处寻找,观看都没有一样东西或事情可以值得他(她)欣赏和愉快的地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佛法的道理来讲,世间上种种事物虽然是无常,变幻的,但在无常变幻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它们美的存在,并能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欣赏的价值。今从三方面来探讨怎样才能欣赏到美的事物。

  心灵净化才能发现美的存在

  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或是欺诈行骗的人,他们的心永远是恐惧不安的,亦没有办法将心安静下来去品味真善美的生活。

  唯有纯洁的心灵,才能对事物体察入微,由此通过能看的我,与所看的物产生交融,才可发现事物美的存在。不管是什么事物,大至大千世界,小至微细尘埃,只要用心去体会、观察,都能让自已心欢意悦而产生愉快之感。比如说,每天我们忽忽忙忙开车去上班,心中只想到千万不要迟到,尽快赶到公司上班,所以根本不会去关心马路两边的花草之美,等到有一天,您不赶时间而很轻松的在驾驶时,您才意外地发现到原来这条马路两边的花草是如此漂亮,心里亦觉得十分舒畅,愉悦,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欣赏周遭的事物,修心养性是必修的功课。

  慈悲无敌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见到一些心胸狭窄的人,凡事喜欢占便宜而斤斤计较,讲话锋利如刀,刻薄而不讲道理,这些人的心中只有“利益”二字,俗话说,只认金钱,不认朋友,他们在人际关系上都觉得孤独、寂寞,并没有得到“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亦乐乎”的感觉。如果我们的视野放远一点,心量大一点,自然而然会发现到人性之美,正如佛教所说,珍惜彼此的善缘,便是幸福快乐的开始,对于时常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要「心存感恩,记得回报」,对于时常给我们麻烦的人「要善于体谅宽恕,自己做错的地方,要尽早改正;若是无理取闹者,要用慈悲心去同情他、关怀他。

  佛经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再坏的人有一天亦会成佛,所以若能视一切人都是未来佛的话,您心中自然没有任何敌人,反而发现到人虽有智愚、美丑、贫富之分,但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一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其意思是人不能只看外表,再笨的人,亦有可取之处。

  有一天苏东坡想与佛印禅师逗禅机,论佛法,他说:“佛印禅师啊!您现在看到我是像什么?”佛印禅师随口便答,“我看到您像一尊佛”。佛印禅师答完便反问苏东坡说,“那您现在看到我像是什么呢?”苏东坡说:“我看您就像一堆大粪”。

  说完以后认为是赢了佛印禅师,于是十分得意的回家告诉他的家妹,苏小姐。苏东坡没有想到苏小姐不但没有跨奖自己的哥哥,反而告诉他说,您这回输给佛印禅师输得很惨!苏东坡觉得甚为不解地问“为什么?”苏小姐不愧是一位通达佛法的小姐,她说,佛印禅师看到您像一尊佛,意思是他心净无染,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您看他像一堆大粪,就是说明您内心世界污染不堪,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苏东坡听完后如梦初醒,不得不敬佩佛印禅师之修养,因此,只要心中没有杂念,眼中便没有敌人,心就像太空一样宽广无边,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界之美尽在眼前。

  美的标准因人而异

  在人、事、物当中,有不少美的存在,但因每个人的心境各有不同,因此审美观的标准亦略有差别;如有的人喜欢古木参天的高山峻岭,他们觉得既能体验山高之宁静亦能与古木为伴,是为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有的人却喜欢平原草地,觉得更有安全感。

  唐代与现代的人对女性之美的观念亦有不同,唐代的人认为女性丰肥浓丽才是美;现代的人却以瘦为美。另外对于欣赏做事的方法亦各有见解,有的人做事喜欢按步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但亦有不少人喜欢逢场作戏,临时发挥,随机应变。

  人在审美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

  其主要原因还是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正如佛法所讲凡事离不开前因后果,一个人的审美观与其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不过尽管审美观有千差万别,但真与善却是审美的基础。

  结语

  懂得审美的人才能欣赏万事万物,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心境时常保持乐观开放、热心助人,关心时事,面对现实,敢于接受,方能成为生活中之主人,并能享受生活中之每一个过程,所谓心无挂碍,日日都是好日,正如佛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一物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