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宗的形成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台宗的形成

  佛教在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消化、吸收后,加速了民族化的步伐,并开始进入它在中国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陈、隋之际,出现了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一般认为,宗派产生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度发展的寺院经济,以确保宗派独立的经济来源,并推动自身的发展;二、系统的学说体系,以保证自宗在思想理论上的独立地位,并由此而与其他宗派区别开来;三、相对固定的传教地域,即以某祖庭或大型寺院为中心,造成一定的势力范围,以利于自宗学说的区域性流传;四、严格的法嗣制度和寺院规范,以行政制度保证自宗的特殊地位。因此,宗派不再如学派那样,仅仅通过学说的传承而形成松散的师徒、师友关系,而是具有严密的、全方位联系的宗教体系。宗派之间,除了学说上的分歧,还涉及到与世俗生活相联系的实际社会利益的矛盾。上述标志,天台宗以及尔后形成的其他宗派无不具备。

  根据佛教史书记载,天台宗后世学者列本宗早期的传法世系为:

  龙树……慧文——慧思——智□——灌顶——智威——

  慧威——玄朗——湛然这就是所谓“天台九祖”。但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应是智□。

  将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创立者龙树列为天台初祖,自然显得勉强,不免带有“攀龙附凤”之嫌。但智□之前的慧文、慧思以禅法传承,成为天台宗的先驱,则是可以确认的。据《摩诃止观》卷一之上记载:

  智者师事南岳。南岳德行不可思议,十年专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大小法门朗然洞发。南岳事慧文禅

  师,当高齐之世,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付法藏》中第十

  三师。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这段话出自《摩诃止观》的“缘起”部分,从语气上看,系灌顶所作。因为慧文、慧思、智□三代禅师都很重视龙树的《大智度论》和《中论》,慧文还以《大智度论》为所依,说明他们都曾受龙树中观学说影响,因此,“归命龙树师”,从学说体系角度说并非没有道理。但从直接师承上讲,智□的天台学说,源于慧文、慧思。

  慧文的宗教活动时期大约在北朝魏、齐之际。《佛祖统纪》卷六说他“在高齐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师以心观,口授南岳。”这是志磐在综合当时存在的各种史料和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未免有夸张之处。在此之前则有道宣的记载,说他“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这种说法比较客观可信。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慧文是在北方地区聚徒坐禅、且有一定影响的禅师。结合灌顶所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证明他主要依《大智度论》立说,并以此指导禅修。因此,慧文一方面奉行北方普遍遵行的禅法,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禅学见解。

  又据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记载,慧文是当时众多禅师之一,他的禅法主要特点是“多用觉心”,意为通过禅定修习,由定发慧,发现本觉心性。这一观心法门具有将宗教理论的悟解与大乘禅学的实践加以结合的特色。湛然后来评论说:“观心,乃是教行之枢机。”(《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三)从天台宗的立场看,这一说法意味着从慧文到智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后来智□继承观心法门,并于临终前以《观心论》口授弟子。志磐将道宣所载的“从受正法”改为“师以心观,口授南岳”,以突出天台宗“一心三观”的师承关系,虽然没有多少史实依据,但从慧文的观心法门方面考察,也不能说一无道理。

  道宣在《续高僧传·习禅篇》的《总论》中,对一般禅者单纯坐禅入定而不重智慧、忽视经典的现象,曾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纠正的方法,应当是“归神摄虑,凭准圣言。动则随戒策修,静则不忘前智。”他指出,南岳慧思、天台智□的定慧双修、止观并重,开辟了一代禅学新风。若追溯其源,则应归于慧文的禅学。

  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境)人。他于十五岁出家修道,二十岁受具足戒。据道宣的《慧思传》说:

  及禀具足,道志弥隆;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 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 之间,千遍便满。(《续高僧传》卷十七)这时期的慧思,俨然是一名严守戒律、注重苦行、认真实践的北方禅僧。他与其他禅者的主要区别,是以《法华经》为依;通过对《法华经》的持诵,为后来开悟“法华三昧”奠定基础。

  在见到慧文之后,他受慧文影响,“性乐苦节,营僧为业;冬夏供养,不惮劳苦;昼夜摄心,理事筹度。”(《慧思传》)一方面保持着北方禅僧苦行坐禅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加入了“定慧相资”的内容,开始了对“观”的重视。但是,从《慧思传》的记载看,慧思并未满足于慧文的禅法,而有意将它向前推进。他通过对“心”的观察思维,认识到“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