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与《慧远大师籍贯考》的商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杲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与《慧远大师籍贯考》的商榷
  《慧远大师籍贯考》一文是有意义的,考证是必要的。慧远大师为东晋时代道安之后杰出的佛教领袖,净土宗的初祖,他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融合儒释道的先声“东林寺遂为南北佛教之中心”。《高僧传》等记载他是“雁门楼烦人”。然而这“雁门楼烦”今在何地,当时何属,却众说纷纭。正如张育英先生所列举的:一、代县人;二、神池、五寨人;三、宁武人;四、原平、崞县人;又原平崞县说中有县东部、东北部、崞阳镇东等说。原因就在这“楼烦”二字,楼烦既是县邑名,又是古代少数民族部落之名,其为郡属之县邑,在魏晋时又要迁徙,迁之何处,史无明载,费神难找。张育英教授能抓住楼烦的历史地理位置考察现今上举诸县在十六国至北魏时的地理名称,考证寻找出楼烦寺今在原平县大芳乡,并知慧远大师就出生在楼烦寺附近,这忆是可贵了。实地确为如此。但当时(东晋)的楼烦,究竟归属何县?先生以《魏书·地形志》为据,确认是原平人,其证扰尚存有误。此原平正是当今代县。究竟是原平人或许是代县人,还需张先生费神再考。下面谈几句磋商、期盼之语。

  一、后魏原平故县系广武古上馆城,即今代县县城。

  张先生在北魏时的楼烦的地理归属一切中说:“西晋末年楼烦南迁,作为一个城邑,仍为雁门郡统辖之内。但是,楼烦迁址在哪个县境,未见记载。在《魏书·地形志》中有明确的记载:雁门郡领县二,原平、广武。原平县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至此方知楼烦迁移到原平县境。”引证无误、实地有错,这个“原平”绝非崞阳镇南四十里的原平,即今原平。《魏书·地形志》:“肆州(治九原,今忻州)领郡三;永安郡:定襄、阳曲……;秀容郡:秀容、石城……;雁门郡:原平、广武二县”。《代州志》:“永安郡之定襄、阳曲五县为今定襄、五台及忻州以南阳曲以北之地;秀容郡之秀容、石城等四县为今崞县、忻州、定襄以西及宁武以东之地;雁门郡之原平、广武地县则今代州、繁峙地。地形志上秀容县有原平城,确为今原平镇(县),汉晋阳县,若雁门郡之原平县,志谓有阴馆、楼烦、广武三城,龙渊(龙泉)、亚泽二神,又确在今代州。一为秀容之属地(原平),一为雁门郡治(广武),地望远别,无从强合。”所以说后魏原平县,的确为今代县。那幺原平故城又在哪个武城呢?

  后魏雁门郡,初属司州,后避肆州,今原平、广武二县,明帝时移郡治于古上馆城,即今代县城。后调为肆州治。

  《魏书·地形志》(同上),雁门郡,“天兴中属司州,太和十八年改属肆州,领县二,原平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广武有东西二平原。”原平本汉旧县,故城在崞县(今崞阳)南四十里,元魏时为秀容县地,若此“原平”有“三城”、“二神”,其他并在今代县城,则即为雁门郡治之上馆城无疑,其与汉县同名。据元和郡县志,宣武帝移雁门郡理崞县,意其时宣武帝于今崞县北别立原平县,(崞县时为石城,属秀容郡,汉原平又其南,故非一地)徙雁门郡治之,后十余年,明帝复东徙于上馆城,而上馆城遂名原平,广武县适居其中,故地形志云广武有东西二原平(今本倒为平原),至高齐时并省元魏浮置郡县,复改为一县而统名为广武。元魏地制纷纭,收武定乱后之籍,隋志又兼志五朝,并多疏略。

  二、秦汉之广武(代县)与楼烦、阴馆春秋时楼烦的范围在句注山内外两侧并西向延伸至五寨,大约是今山阴、繁峙、代县、宁武、原平、神池、五寨等地,这也许是楼烦部落之故地吧,战国末年楼烦在句注山北赵长城附近,这忆是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的楼烦。广武县为秦庄襄王三年置,属太帮郡,秦始皇十三拭目以待主置广武为楼烦县阴馆乡,二十六年属雁门郡,可知秦时忆建楼烦县。汉王三年又复为广武县,属太原郡。西汉景帝后三年,改楼烦乡置为阴馆县,后汉建武二十七年改属雁门郡。雁门郡有十四城:阴馆、繁峙、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卤城、广武、平原,汉雁门郡自善无县徙治阴馆,广武为阴馆县故云广武有阴馆城。

  魏晋雁门郡治广武(今山西代县城西十五里古城村)。

  黄初元年徙雁门郡南度句注治广武,属并州。此时,“自陉岑(今雁门山)以北并弃之”,晋因之而不改,雁门郡领县八:广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马邑,十六国后赵雁门郡同上。以上魏晋雁门郡统辖之县未见楼烦县,其原因正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说,曹魏弃陉北地,已迁陉北之县,于陉南,陉南也未见楼烦。鲜卑拓跋猗卢向并州刺吏刘琨求陉北地,琨徙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之。楼烦又迁何地,史籍难找。然《代州志》云:“州东有平城(距今代县城东五里之平城村),肇于曹魏,州西之有楼烦,始于刘琨。”可是在“州西”何处,再无下文。推想是否为今原平崞阳东北之楼烦寺附近。是否为后魏书云“原平有阴馆、楼烦、广武”三城之楼烦,如是,可知当时为代县境,况魏晋雁门郡治广武城距此仅十多华里。再有,慧远大师早期活动《首创白仁岩禅寺》之白仁岩亦在代县境。由此推之慧远大师籍贯“雁门楼烦”可否为代县人。

  三、崞县东或东北之说可考

  张先生在最后一个题目“原平、崞县说”中说:“近现代人追究慧远大师的籍贯,说他是原平人,崞县人都可以,但是说他是原平东北,崞阳镇东的又都欠妥……这些史料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我同意张先生的“进一步考证。”

  《读史方舆纪要》,有云中城一条,此城虽为今原平县卢板塞,即“石晋广武县”后省入崞县,下文有“楼烦城,志云在县东十五里,石赵时置”,“县东为崞县之东”。“章怀太子贤曰故城在崞县东北,地元魏主睿如楼烦宫,宫盖置于此,杜佑亦曰崞县东有楼烦故城”是可以探讨的。还有张先生文中“西晋刘琨在崞县东十五里太阳都建楼烦城”和《代州志》云“州西有楼烦始于刘琨”都有考证价值,部且《中国佛教简史》也说慧远为“崞县东北人”,我认为这些史料皆是考证的重要线索,其为一。

  其二,实地考察。《楼烦寺》遭“文革”动动劫难,仅存诏尊胜幢和明清残碑,清嘉订《重修材料厂烦寺碑记》载:“崞之北有村曰茹岳,村之南有寺曰楼烦,楼烦者,昔之胜进院也,东晋时金茂现瑞,慧远传,(意谓诞生)是以建古刹,名曰胜井,后改楼烦存古邑也”。张行生引明正德元年《重修楼烦禅寺铭有序》曰:“偶于栏秀金芝,是日远公遂诞,托斯灵瑞,则知公异焉,而后依彼建刹,名曰胜井院,今寺是也”,由此可知灵芝出现,祥瑞之兆,远公诞生,而后以此建刹,先曰胜井院,后改名楼烦,是存古邑也,这说明远公生于此,此地属楼烦,楼烦“城”或“邑”,就在附近或者就在此。寺内尊胜幢,文物部门认为是唐文物,受风雨剥落,依稀有“楼烦村”字样,地址“在寺前”,再如清同治七年《重修寺墙碑文》“崞邑之北,沱水之西,有楼烦焉,夫楼烦古邑也,虽代远难稽,然持门前有地名,城门洞,茹岳有城隍庙相传是其遗踪”。

  此文,主要是说,先生考证远公是原平人,证据有误,同时提供线索,希先生再考之。

  作者简介:王杲升,原代县县委宣传部部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