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孝的真谛——从儒佛的观点来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诚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孝的真谛——从儒佛的观点来谈
  蔡诚之
  一 、前言
  对于这一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孝道并不是用来谈的,而是要从生活中来实践的;换句话说,孝道是要表现在行为上,才能显出它的意义和价值,这正如所有的道德观念一样,都必须经过我们本身的反省和力行,才能发挥它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一个人假如能把孝顺父母的方法态度谈得头头是道,可是间到家中,却是一个不孝顺父母,常惹双亲生气的人,那我们还是说,他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孝。
  再者,我国向来以孝治国。对孝道极力推展,这可由前代皇帝的诠号(如汉孝文帝、孝武帝等)、正史的列传(从南北朝以后,正史中即有孝义传的成立,以记载各朝代的孝子义行)及社会上对孝行的表扬种种方面可以看出。在唐代历法中,更明确规定什么是不孝的行为,如向祖父母及父母上诉者、骂祖父母及父母者,父母健在而兄弟分家者,不充分奉养祖父母及父母者,在父母丧中结婚者、在父母丧中听好音乐者,对祖父母及父母之丧事没有隆重举行者、诈称祖父母及父母之丧者等等,这些条例,有些或许不合时宜,但前代重孝的程度如此这般,岂能不愧煞今人。
  时至今日,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大家庭制的崩溃,生活价值观的多元化及个人主义的抬头,使得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以前上下的关系沦为今天的平等相对关系。甚至在社会上或家庭中,儿女的权利地位似乎远超过他的父母亲;更甚的是,还有为钱财或一语不合而杀父母、岳父母或养父母的。这种现象,不只危害到社会的治安及人伦的秩序。对儿女自身来说,也不过是一条自我毁灭,种下地狱因的路途罢了。所以,政府有见于此,便要提倡孝道,制定所谓的“教孝月”,来挽救这种危机,提醒为人儿女要再建立起孝道,以维护家庭伦理。在人类社会里,若没有健康而和谐的家庭伦理,国家社会是不可能长治久安富强康乐的。
  二、为何以儒佛观点来谈孝
  在此,吾人为什么要以儒家及佛教的观点来谈孝道的真谛呢?因为儒家及佛教都同样重视孝道的。儒家的精神性格是在成就人文社会,而人文社会的出发点便是孝道,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是此一人文社会的完成过程。而“亲亲”,便是孝的表现。所以,无论就儒家思想精神或圆满人格的实践过程来说,孝道均占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地位。
  至于佛教方面,佛教也是非常重视孝道,非常重视人道的。据佛经的说法,人道有几项殊胜处:㈡有苦乐参半的环境。凡是太苦或太快乐的环境均不易修行,天上太快乐,而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则是太苦,;惟有苦乐参杂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激发向上以参究人生真理和实现离苦得乐,究竟解脱的涅槃境界;㈡具有惭愧心;增一阿含经惭愧品中说:“以人间有惭愧心,不与六畜共同。”惭愧就是自视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这种改善的向上心,是追求完美的激发力,也是消除烦恼的动力;㈢具有智慧:恶道是缺少智慧的;,大多是依赖天生的本能而动作,人类却能从经验的砥励教训中启发智慧,不但可以改善生活环境,追求生活情趣,更可探究人生真理,提升生命境界。㈣坚忍的意志力:佛教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一语,即堪忍之意。不是吗?世间的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惜牺牲一切,忍受一切艰辛苦难。以如此忍持的精神,若能导之以正道,那是很容易修成圣位的。
  根据上面所述,以人间具有如此的殊胜,所以古来诸佛均在人间成佛,敷演教化,祈使人类同登正觉。记得有一首偈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道的可贵由此可见。而人道,则是由孝道开展出来的世间社会。大致上说,凡是一种学说宗派,如著重人道,也必然会强调孝道的重要。儒佛两家即是如此,故本文即以儒佛两家的观点来路谈孝道的真谛。
  三、孝的定义
  何谓孝?前人有过不少的解释,于此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孝,从老省,从子,善事父母者。”意思是:孝,这个字的字形是由省略了“匕”的“老”字,即“老”字和儿子的“子”所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根据字义,就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和儿子相依为命,因此说,善于事奉父母便称之为孝。又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说:“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其意义是一个人把自己所喜爱的也推之于父母身上。又孝经说这部书也谈到“孝,畜也;畜,养也。”由此可知,孝也就是奉养之意,也即是要使父母亲在生活上得到安乐。此外,书径文侯之命也有“惟孝于前文人”之语,这句话本是周平王东迁后对郑武公等大臣的诫辞,勉励他们要效法其先祖们辅佐周天子的精神和志节,所以,此处所言的孝,便是指著能继承先祖之志的意思。
  以上几条所言,大抵代表儒家之孝的意义。
  至于佛教对孝字意义的界定,梵网经说:“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戒,是规范之意,所以此处所言的孝,亦即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合乎正道,不违背自己的父母、师长、三宝,乃至至道之法—诸法实相。由此获知,佛教所言的孝,范围对象远此儒家广泛些,并不限于自己的双亲。然而,无论客观的范围广狭,就主观的自我而言,儒佛二家的孝道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成就。; 综合上述所云,我们应可对孝道下个定义;所谓孝,就是为人子女以正当的方法,使双亲在物质上得到安养,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在心灵上得到充实,进而成就一个完美的人格。
  四、孝的根据
  为什么有孝道的存在?孝道是根据什么而来的?这在儒佛两家也有不同的说法。
  儒家是道德理想主义者,认为一切道德是基于天性而来,凡是为人的必然与生具有善良的德性,如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心”也就是指著先天所禀赋的本性而言;又如孝经上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孝是天地的常道,万物的准则,同时,也是人民行为的依据,这里所说的“常道”,“准则”、“依据’,意思都是指著先天所具有的法理;有天,自然有“经”;有地,自然有“义”;有人,自然有“孝”。所以说,孝是人生所禀赋的天性,干经言:“父子之道,天性也。”父子之道,即是孝,孝是天性所具有,如落于现实生活来说,孝道并非是相对地,也不是有条件地,并不是父母亲对子女好,子女再以好回报他们;凡是圆锁或回报的事情,便属于一种相对地孝道,但儒家却不认为如此,而是把孝当做一种绝对而无条件的精神。明确匠说,人并不是以一种间馒的心理来孝顺父母亲,也不是要视客观条件如何来谈孝道的。
  因此,尽管时代改变了,社会结构不同了,仍不能抹杀孝道的法则和精神,与前代不同的,恐怕只是在于孝道的方式和表现上而已。归结儒家的孝道根由,乃在于凡是有人类,即有人伦关系存在;有人伦关系,那就存在著孝道了,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意义就在这里了。
  至于佛教方面,所采取的是另一种说法。佛教的孝道是根植于缘起法则的报恩之精神上,功德回向偈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指父母、师长、囱家、众生所给予我们的恩惠;其中父母的恩惠是最初最根本的。因为有父母,才有人自身的产生,而后才有人群社会、国家民族。由此点看来,佛教的孝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但这与儒家所讲的以孝为天性稍有不同。佛教是根于缘起法,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便是建立在这种缘起法则上。简单地说,结了这份亲缘,就有一份亲情,对子女而言,父母亲的这段缘,是一种庄严隆重而殊胜的因果,其恩惠功德是无可此喻的,这些观念可从父母恩重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书中理会得到。根据经书中记载,假如把父母的恩德做个明确的陈述,约可分为十种:即
  ①怀胎守护恩:怀胎十个月,细心守护的恩典。
  ②临产受苦恩:母亲生产时的苦状,骨节如断的痛苦。
  ③生子忘忧恩:等幼儿安然出生后,忽忘一切痛苦忧患。
  ④咽苦吐甘恩:自己宁吃苦涩之味,而把甘美留给子
  女。
  ⑤回干就湿恩:夜中小儿尿床,而棉被受湿时,将儿
  子移至干净处,换自己睡卧湿处。
  ⑥哺乳养育恩:从幼儿到长大成人,不辞辛苦的负;
  起养育的职责。
  ⑦汾濯不净恩:小儿遗漏的不净物如大小便,不怕臭
  秽、不讨厌的清洗。
  ⑧造作恶业恩:为了子女,在不得已时,自愿犯法,
  承受恶业而堕地狱也在所不辞。
  ⑨远行忆念恩:子女若远行在外,日夜不断地忆念、
  担忧。
  ⑩究竟怜子恩:自生至死,为子女而任劳任怨,赴汤
  蹈火,在所不辞。
  父母的恩泽如此浩大,又岂是高山深海可此,更不是世间的功名利禄可报答的。如再深一层地讨论,佛教因讲三世因果,故孝道也当扩及三世来说。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只要报答今生今世的父母,也要报答过去及未来世等累韧累世的父母。由此可知,佛教的孝是广大而长远的。
  五、孝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吾人依稀可了解到孝在人伦道德中所占的地位和价值。于此,谨再作一审清晰而扼要的说明。简单说,无论儒家或佛教,孝道具有下列三点重要性:
  ㈠孝是成就人性的基础。
  ㈡孝是立身扬名的根本。
  ㈢孝是成圣成佛的出发点。
  何以说,孝是成就人性的基础呢?人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我们常说的“人格”一词,在此也有相同意义,如有人说:“这人没有人格。”言下之意,也就是指着这个人没有资格成为人,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原则上说,人性是光明的、善良的、清净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而孝道,却是人性中最亲切最基本的一种道德行为,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确是确是,若没有孝道,便不可能会有忠、礼、仁、智、义、信等诸道德,因为父母亲给我们的恩惠最高深,与我们的关系最密切,如不能至诚侍奉孝敬,那么这个人还有人性吗?还能是一个人吗?晋朝的阮籍说:杀父如禽兽,杀母则禽兽不如,因为禽兽不知有父,然而无论程度如何?人若不孝,便失去人性,没有人格了。
  孝,又为何是立身扬名的根本?孝经云:二业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就是使自己能有用于世,在人群社会中挺立得住,以致于获得尊敬,拥有名望。所以,扬名未必在后世,亦有能显耀于当代的。虽然说,享有名望,拥有地位,都是人群社会所加给我们的,是外来的,孟子所谓的“人爵”是也。但成就这外在名望地位的基础,仍然得靠自身的修养才华诸造化,所谓实至名归是也。而自身的修养诸造化,当然是从日常生活最实际切身的孝道开始。试问,一个人不孝,能忠于职守吗?能礼义待人吗?能知耻上进吗?能施展才华吗?;能得他人信赖吗?这是不可能的。综观人间社会,不孝而能拥有权势名望,这种权势名望必不能长久,而且也是容易遭天谴横祸的。反过来说,能孝敬双亲,必然能感动天地鬼神。我国二十四孝中排名第一的舜,便是以孝感动鸟兽来帮他耕耘种田,因而获得帝尧的禅让;上陈情表而享誉千古的李密,便是以孝而赢得美名,获得皇帝的奖赏;又如满清同治年间,在长江地区某省的一位名人,因助其妻共同殴打其母亲,遂成为社会问题的罕闻,终被天子勒刑,处以此斩、绞更为残虐的剥皮刑(剥皮是元明清时代常行的刑法,将活人以裸体,从全身的头到背尻的皮剥下来,大约经一日会死亡。)而且他的罪,也连累到他的双亲,被认为生下不孝子,也遭受到绞刑的处罚。而其邻居,也因未;曾提早告发,而遭受迁流边疆的罪;其管辖的长官,也因为指导无方,治理不当而被免职。在古今历史上,因为孝顺而获得拜赐官爵、表彰、免税的及不孝顺而遭受酷刑的,真是不胜枚举。就是今日,虽然并无法合明文规定来褒奖孝顺的子女,但每年政府都有孝亲的表扬,这些获得表扬的人士,;也自然而然在自己在职务工作、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上,荣获相当的肯定与敬重。
  孝,又为仟么是成圣成佛的出发点呢?圣人,是儒家道德修养境界中最高超最圆满的人格,而佛则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境界虽然有别,但他们的实践工夫都是由孝而来,这点是没有差异的。
  在儒家道统观念中的诸圣人,如尧、舜、文王、武王、周公等,可说都是善于施行孝道的·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中庸也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如就内涵说,圣人就是能圆满仁习之道者,但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可知,成圣必由行孝而起。
  至于佛教,佛陀尝自称:“于昔无量阿僧只劫,恭敬父母,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这意义是由于佛陀累劫果世能实践孝道,所以才能证觉菩提,圆满佛果;佛经上又说:“若有众生行不孝,合母暂时起恨心;怨念之辞少分生,子乃随言遭苦难,一切佛及金刚天,神仙秘法不能救。”这首偈是强调,人若有丝毫不孝顺父母的心,必会遭到苦报,而为一切佛菩萨天人等所唾弃。由此可知,不孝,实是障碍佛道的一个根本因;又说:若欲供养诸贤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所以,孝亲即是供佛礼佛敬佛:孝,可以说是成佛的缘由。总之,成圣成佛,非由孝亲而奠基不可。
  六、结语
  诚如本文前言所云:“孝道并不是用来谈的,而是要从生活中来实践的。”“奉是要表现在行为上,才能显出、它的意义和价值。”从本文所述,当可明白,儒佛两家的义理及教化,正是强调了这种实践的精神。只有能力行以孝为基准的道德,那么对于成圣成佛才有着落和保障。否则,纯粹推展道德的知识而不能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均不是孔子诸圣贤及佛陀菩萨设教的本意。因此,我们应当常在生活中自我反省,体谅缅怀三世诸佛菩萨及古圣先贤的心意美德,以之自勉自立,圆满圣果。
  摘自《中国佛教》第32卷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