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全球化对佛教的文化冲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洪祖丰居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转贴自: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
  马佛教弘法会会长、马佛教协调委员会秘书、马佛青总会咨询委员
  前言:
  全球化这个字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初开始浮现。它原本是用来形容后殖民现代化的一种世界趋势。近年来,在现代科技的推波助澜之下,世界经济秩序迅速趋向一体的运作,加速了全球化。此经济全球化正无孔不入地渗透世界各个角落,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也同时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各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由于全球化影响即深且广,它已成为学者们热衷研究的课题。有眼光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导者也正严以待之。然而在佛教界,人们对此课题的认知似乎有限。所持的态度也另人担忧。广大佛教徒在热心念佛、拜佛、诵经、修禅、行善之余,似乎没有察觉到周遭所发生的变化。当闭目打坐的同修们睁开眼睛时,他们可能发现到周遭的护法居士们已被全球化的浪潮冲走了。因此,在此时刻探讨此课题是极合时宜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为佛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契机包括应用现代科技及媒体向全球散播佛陀的教育;为全球文化提供滋养。唯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本文将着重讨论全球化为佛教带来的文化挑战。
  文化帝国主义
  佛教所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简单来说,既是指“一个强盛民族支配其他弱小的民族”。这世界可分为强盛的中心地带及弱小的边缘地带。以前的中心地带是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如今的中心地带仍然是西方,不过以美国为主。因为强盛,中心能把其本身的文化化内涵如思想、价值、知识、惯例、行为等,通过教育、宗教、语文、科技、贸易、政治、媒体等散播到边缘地带。另一方面,边缘却无法向中心散播其文化,结果形成一边倒的文化发展。
  第一波的文化帝国主义发生在殖民地时代。当时,西方社会转入工业时代,东方社会仍然停留在农业时代。西方的工业社会,凭着其工业化所带来的强盛,东方社会在农业化的有限力量下,招架无力,只好臣服,任由西方列强宰割。西方的势力首先在经济上侵略,然后在政治上殖民。在这两者占尽上风,把当地人剥削到一无所有之后,西方的传教士及教育家就打着救济福利、教育的大旗,向被其殖民的子民展开文化及宗教洗脑的工作。
  “当西方传教士来时,他们手持圣经,我们拥有土地。他们说,“我们来祈祷吧”于是我们闭上眼睛。当我们张开眼睛时,我们手持他们的圣经,他们拥有我们的土地。”-约汉尼斯堡(南非)主教,诺贝尔得奖者都都。
  在这场文化及宗教洗脑的工作上,西方占尽优势。他们在政治及经济上的优势,把本土人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仪式等边缘化及矮化下去。这使到当时的本土人心生强烈的自卑感及对西方人产生无明的崇仰。在自卑与崇洋的心理下,不少人放弃了原有的文化、宗教、信仰、仪式等而投入西方的怀抱。如今世界正迈入全球化,推动了第二波的文化帝国主义。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仍然以强者的姿态登场,支配世界。在科技方面,美国仍然是顶科技的创造者及应用者,例如:六十三巴仙的上网者来自美国。在政治方面,美国主导联合国,在世界各地横行无阻。在经济方面,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贸(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及世界银行(World Bank)支配世界经济次序。在军事上美国所向披摩,战无不克。如此强盛使它轻易的支配环球文化的形成。
  过去,帝国主义者以近乎强迫的方式进行文化移植。如今,帝国主义者通过其控制的媒体、跨国公司、文化商品向边缘地带灌输其文化,包括政治思想、经济运作方式、消费习惯、价值观、世界观等。例如,西方文化的“创造者”利用媒体塑造“高雅”的形象与生活方式,散播到缘地带的人群中。这些人并没有能力追上这些“高雅”的形象或生活方式而产生文化自卑感。他们会因此而尽力迎合文化“创造者”的意愿,放弃本有的文化而接受文化“创造者”的文化。另一方面,较弱小的边缘族群,其文化无法向中心散播。这种单向文化交流,只能形成世界文化一统。
  当人们原本的价值观、世界观、传统、仪式、饮食习惯、衣着、语言等受到这种“文化一统”的影响或被取代时,原本的宗教信仰肯定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举例来说,在一个讲究速度和效率的资讯时代里,佛教冗长的七天或五天的法会,是否仍受欢迎?在一个重视消费的社会里,佛教的惜福观念是否行的通?在一个讲究品味、品牌、时尚的时代里,佛教的淡泊生活、修心养性可有立足之地?在一个崇洋媚外,人人以模仿西式生活为傲的社会里,信仰佛教是否显得落伍?在一个人人引用洋名的社会里,佛教的法名(或是您的本名)是否显得格格不入?
  尤有进者,当人们抛弃原有的文化,拥抱那一统文化时,那和原有文化息息相关的佛教,在心理上也是极容易被抛弃的。也因此,我们发现到,越西化的人,越容易放弃佛教。
  这是大环境下佛教被迫面对的困境。要突破这困境,佛教起码要作到自我更新,壮大自己,以新的姿态及形象迎向新时代。必须在此指出,并非所有来之西方的影响是负面的。佛教要自我更新,就必须摒弃本身文化里负面的因素,吸收外来文化的正面因素。举例来说,佛教里僧尊俗卑的观念,僧团里男尊尼卑的惯例,俗人向僧人行跪的礼节,都应在平等的观念上重新检验。
  佛教也须逆流而上,在这五浊混世里,注入一股清流,使佛教成为世界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旁观者或消极的接收者。
  同时,佛教也必须协助人们巩固对原有文化的信心;树立一个比西方文化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文化如中华文化、泰国文化、缅甸文化、室利兰卡文化等都需要佛教的滋养。
  语文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的分支之一是语文帝国主义。语文帝国主义是指应用中心的语文散播中心的思想、价值、主义等。如此一来,中心的主导文化就散播到边缘。另一方面,由于边缘的语文不是共同的媒介语因此无法向中心散播其文化。殖民地的时代,英国就实行了这种语文帝国主义。
  这种语文帝国主义不仅产生文化支配作用,它也支配经济。殖民地时代,许多被殖民的人民学习英语,无非是要靠英语来打开通往社交及经济利益之门。如今许多国际乃至本地贸易皆以英语进行。不懂得英语就似乎失去了一条谋生之路。
  当一个语文边缘化其他本土语文时,它产生了一种效应,即压制作用。例如:当英语取代西班牙语成为保多利加(Puerto Rica)的语文时,英语及美国都成为优越的象征而西班牙语及西班牙文化被鄙视了。在新加坡,西风打倒了东风。独立至今,政治大权落在英语教育者手中,受中文教育者被称为“阿明”,语带鄙视。当一个民族的语文被矮化时,该民族就会产生自卑感。
  在殖民地时代,英语在大不列颠帝国的推动下,成为世界通用的主要语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兴起加速了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的全球化。如今,一半的上网者是讲英语者。近八十巴仙的网站是英语网站。九十巴仙的联合国文件是以英文纪录。美式英语盛行世界各地,也就直接惠及中心国家,尤其是美国。美国通过其美式英语在政治及经济上继续占便宜,在文化上继续支配边缘国家。
  在这环节上,那些与英语有文化渊源的宗教如基督教,占尽了优势。学英语的人自然的会从这语文里吸收到基督教文化。一神文化就是由英语传播出来的文化。也因为这语文被当作优越语文,也就把基督教当作是优越宗教。
  另一方面,佛教的母语不是英语,因此陷入了劣势。在全球化的时刻,佛教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应用英语把佛教推向世界,及如何在英语全球化的时刻捍卫及发展本身的语文成为国际通用语。
  在应用英语把佛教全球化的工作上,佛教的作为仍然有待改进。藏传佛教应用英语传向西方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汉文系佛教在这方面的成就仍有限。不过近年来,汉文系佛教的英、中语人才辈出,相信在未来必有更大的作为。
  语文是生动的。它有吸收能力,也有文化生命。佛教如何把本身的思想文化溶进英语,再通过英语散播全世界,是当今佛教的主要工作。近年来,一些佛教专用的词汇如:佛陀(Buddha)、菩萨(Bodhisattva)、业力(karma)、苦(dukha)等已被吸收为英文词汇。这是佛教丰富英语及其文化的一个例子。这也是佛教丰富世界文化、抗拒文化一统的一份贡献。唯在这方面,仍须加把力。
  当佛教接受英语为国际语言的事实,并应用它迈向全球化时,佛教不可因此而忽略与佛教息息相关的语文,尤其是中文。中文可说是今日佛教的母语。中文若能成为国际语文,将能为佛教及世界文化做出更大贡献。佛教界因此有义务发扬光大中文。
  贪全球化(Greedabalization)
  全球化的主轴是经济的自由、开放、无节制、及无疆界。这种经济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贪”。因此我们可以把经济全球化管称为贪全球化Greedabalization)。贪全球化的社会里,一切以钱为本,以人为末。在世界舞台上,人类原是主角,如今已被金钱所取代。这是一种严重的价值变化-由经济衍生出来的文化变化。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在以人为本的世界观里,一切思想言谈作为须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福利及好处为主要考量。在一个以金钱为本的社会里,物质至上,金钱独尊,人们可以为了达至目标而不择手段。人们可以为了发达而胡作非为。社会不仅不会谴责这种行为,反而会怂恿他们。举例来说,人们不会尊敬有德行有学养的人,但会去奉承讨好有钱有势者,即使明知对方是品德败坏者。有者甚至虎作伥,与他们联手欺凌弱小。
  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往内探索自我,认识自己以及修持自己。人性中的慈、悲、喜、舍,逐渐被贪、嗔、慢、疑等所取代。现代的媒体又不断地散播这种负面的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怀也变得那么虚伪与敷衍,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疏离。人们可以用电话、电传、电脑等与在世界各角不同的人联络,但往往不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而是一种应酬或是为了利益交换。社会群体也逐渐瓦解。过去群体凝结为一体,为共同的利益付出、同甘共苦,如今即使是邻居也互不认识。人们变成了物质与金钱的奴隶。
  “贪”,原本是人性的弱点。过去人类社会也同样有“贪”的存在。不过如今在全球化的催化下,“贪”全球化了。贪念泛滥之下,传统宗教似乎招架无力,甚至已出现本身被侵蚀的迹象。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不可能以“以钱为本”的思潮取得协调。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然而佛教界似乎不觉得有这种冲突的存在,而不知不觉地也踏上了“以钱为本”的路线。佛教事业的成功与否,如今是以财雄势大作为衡量了。佛法是否兴盛,是以佛像寺庙大小为准。佛教界中的一些人已不再重视修持与教化,而更重视在“弘扬佛法”的大旗下,兴建最高最大最长最那个的佛像或建筑物。在台湾,中国,日本等地,一些寺庙也追随时尚,选购最有气派的BMW或马赛迪轿车代步,甚至请司机及保镖。这些都是拜佛者内心的“拜金心态”反映。为钱忙的人似乎比为法忙的人来得多。人们为了迎合大众的新思潮,也搞享乐主义、感官享受。在“先以欲勾牵”的前提下,似乎什么都可以做。
  这是全世界佛教界所面对一大隐忧,不可不察。若不获得解决,它可能就是佛教未来发展的致命伤。届时佛教将存在,但佛法无存。那将是一个没有佛法的佛教。
  宗教的作用是为人类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一定要合乎一般人的口味(否则它就不是一种新的宗教生活方式)。佛教作为一股精神力量,不仅要抗拒“贪全球化”,更要为人类提供另一个选择。佛法的精神与特色,肯定能为这五浊混世注入一股清流,洗涤人心,让人法喜充满。关键在于,佛教中人本身对于佛法是否有这份信心。
  基督教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佛教(乃至于儒、道、回、东正)所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基督教及其文化的传播。要了解此挑战的冲击,首先必须认识基督教在亚洲的传教历史、现况及其传教的本质。
  在唐朝时代,基督教已传进中国,但因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一直无法深入民间,无法扎根华人社会。公元16世纪,葡萄牙及西班牙殖民势力向东扩展,传教士紧跟而来,以武力及暴力手段在果亚、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取得一些成果。在斯里兰卡,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有个葡萄牙名。菲律宾,这个以马来民族为主的国家如今变成一个85%天主教徒的国家。后期的殖民势力如:英、法等国,也同样允许传教士向殖民地或有意殖民之地的人民传教。以中国为例,康熙晚年,全国已建有天主教堂300座,受洗教徒近300000人。
  基督教进入这些地区所带来的一大结果,就是与当地的贸易及政治杂交,引发社会动乱。举例来说,康熙晚年罗马教廷不尊重中国人祭孔拜祖的习俗,与满清政府结恶,埋下了日后鸦片战争及列强入侵中国的祸根。洪秀全也以天国启示录(圣经)反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督教继续在亚洲扩展。在越南,天主教的吴庭炎总统与其当任越南天主教会主教的胞兄联手迫害佛教徒,企图改变当地人的信仰。虽然最终不得逞,但却牺牲了无数法师的生命。在台湾,人们应当还记得宋美龄时代,佛教及其他华人传统宗教所受的怨气。
  在韩国,美国通过基督教团援助战后民不聊生的百姓。基督教团趁机扩展。今天在南韩4480万人口中,基督教徒占了49%,佛教徒占47%,儒教及其他信仰者占4%(这是官方的数据。根据一些学者的报告,南韩的宗教信仰分布是30%佛教徒,13%基督教徒,10%儒教徒,其余为无宗教信仰者。)如今基督教徒在南韩的反佛教运动可说是日益猖狂,目无法纪。这些反佛运动包括煽动人民憎恨佛教、烧毁寺庙、摧毁佛像。教皇约翰保罗更在1984年卫塞节当天访问汉城,挑衅当地佛教徒(详见M.Tedesco的报告)。
  近几十年来,基督教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淹向佛教的大好江山。数以上万的基督教非政府组织及教会,在西方政府的支持下,向这些地方展开前所未有的大攻势。这些组织展开类似军事策略的行动。他们的工作领域大致上可分为三大类:1)直接的传教包括培训传教士,设立教会,设立电台,影响或控制媒体等来达至传教的目的。2)以行善及发展之名如济贫、行医、教育等暗中传教。3)以捍卫人权之名压制当地政府来达到传教的目的。这些组织明明是教会组织却挂羊头卖狗肉,以捍卫人权之名打击当地政府,向当地人民施压,支持地下基督教组织,来扩展基督教的势力。
  以下图表列出一些基督教组织:
  名称 活动
  1 World Vision(世界明宣会) 在一百多个国家活动,接触7,5000,000人。
  2 Viva Network 在43个国家活动,接触160,000儿童。员工16,000人。
  3 Tearfund 在70个国家展开547个活动。
  4 SIL UK 在50个国家展开消灭文盲活动。
  5 Salvation Army 在100多个国家活动。
  6 Release International 在40个国家捍卫人权。
  7 Oasis Trust 在16各国家活动。
  8 Mercy Corps Europe 在30各国家接触5,000,000人。1979年至今,在74各国家花上7,640,000美元。
  9 Jubilee Action & Jubilee Campaign 前者是保护儿童组织,后者是人权组织。
  10 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 UK0 法律援助受迫害的人。
  11 Food for the Hungry International 在25个国家活动。
  12 CORD 在十多个国家活动。
  13 CMS 在26个国家活动,常年经费5,750,000英镑
  14 Centre for Legal Aid , Assistance and Settlement 捍卫在巴基斯坦受迫害的人。
  15 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 人权组织。捍卫世界各地受迫害的基督徒。
  这些组织财雄势大,组织严密又得到一些西方政府的支持,所以能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世界各地。在印度的两万五千个非政府组织,每年获得十亿美元的援助。这些组织约60%是基督教组织。印度东北共有23个主要的恐怖主义组织,全部获得基督教非政府组织的援助。根据BBC的报道,基督传教会准备在每一个村落建一座教堂。在美国,布什总统已宣布新政策:将把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基金通过教会分发。国际正义团契(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因此获得75万美元,向泰国的原族民展开“拯救灵魂”活动。在缅甸,基督教组织成立了Metta Trust For Children Education ,在缅泰边境,展开传教活动。利用Metta,慈悲这个佛教字眼无非是要混扰视听。在斯里兰卡,淡米尔之虎获得西方列强及基督教非政府组织的支持,而正在主持双边会谈的哪威,正让其传教士不断的涌入这个岛国。在俄罗斯,美国传教士每年花费一亿美元,企图把东正基督教徒改为他们心目中的基督教徒。
  这种大规模,有政治意味及近乎军事策列的传教活动,岂止是传福音那么简单。上述一些国家的人民已做出反抗。在印度,一些省份如:淡米尔乃鲁,奥里萨已立法阻止不道德的传教行为。斯里兰卡的政府也在草拟相关的法令。为何这些国家的人民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呢?
  之所以反应激烈是有其理由的。1)基督教改变他人的宗教信仰的手法是不道德的。这些手段包括利诱,如要求人们向神明祈求并把所祈求的东西写在字条上交给传教士,传教士就依照对方的祈求把东西交给对方。在上课或求医时要求来者一同祈祷,最终接受洗礼。另一种不道德手法是在传教时诋毁其他宗教,把非基督教徒说成是拜魔鬼者,又唆新进教徒把佛像当众毁坏。有者制造了佛像饼干派给儿童教他们吃掉“魔鬼”。2)这些基督教活动在当地引发社会动乱(历史已有明鉴)。由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手法偏激,不尊重他教,引起当地人反感,造成社会动乱。一旦发生动乱,跨国基督教组织即以捍卫人权之名,向当地人施压。在基督教传教士来之前,这些社会即使贫穷落后,也并无动乱。
  这不是简单的传福音。这是有组织,有政治意味的宗教霸权主义。目的是要以一个宗教取代世界所有的宗教。这些组织利用宗教自由的方便传教,但其目的就是要消灭宗教自由,以一教治世界。基督教并不掩饰它的霸权目的。教皇约翰保罗II就曾书面表示:“神要全人类成为神的子民,组成基督的组织,教会不应被视为社会组织及福利代理人。”原来所谓行善是另有目的的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恶化贫富不均的现象。富有的中心国家原本就应对边缘国家的贫穷负起一份责任。他们在道义上应协助深受其害的边缘族群。但基督教会,非政府组织及西方国家在提供援助时,却要改变对方的信仰和文化,是无情无理的。
  教会也以一种看来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宗教扩张的目的,名为宗教对话。教皇约翰保罗的文献里指出“建立团结、铄造、为修好工作、宗教与文化对话、消除歧视及争取信任,是教会主要的工作。”“对话并不只是为了人类的和平共存,他是教会的使命。”“宗教对话,并不仅是增长彼此的认识,这是教会传教的一部分。”“亚洲的教会必须提供适当的对话模型-在对话中传教,再传教中对话。”这些谈话,显示了所谓宗教对话,也不过是建立宗教霸权的策列之一。
  当一个宗教要全人类成为他的得教徒,并不择手段的改变他人信仰时,另一个宗教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形成竞争。全球化的世界里,这种竞争,已从原本的暗中过招,演变到公开对峙。这种竞争,最终将威胁到人类的和平。当人们企图改变他人宗教信仰时,他们并无法肯定新入教者会上天堂,他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改教的过程将为当事人及他的族群带来无限的折磨和痛苦。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原本温和的印度教及佛教,因受到挑衅而反应激烈,如立法禁止不道德的改教活动。这种回应是否明智呢?佛教界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佛教界本身是否应自我检讨?依我的浅见,佛教界应整理出一套合乎佛法的计划,在保教护法的同时,避开恶性竞争,为人类提供一条和平之路。
  前印度总统拉塔克里施南说,“当今宗教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他人的信仰,而是去协助人们按本身的信仰过生活。”这是宗教和平共存的原则。
  结语
  全球化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文化与宗教一统正威胁多元共存的文化传统。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似乎越来越有凭据,不得不令人对人类的前途感到担心。佛教界必须认清这些挑战,衡量本身的力量,善用一些有利的因素,做出适当及明智的回应。任何的回应,都须以佛法为依据。佛教的回应,就是要化解一场灾难。以佛教2500年的和平文化,理应能对此作出一些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