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现代寺庙的管理营运(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仁悟 性闻 宇慧 长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代寺庙的管理营运(下)
  整理:仁悟 性闻 宇慧 长法
  三,财产管理:寺庙收入,分共有与私有两种,如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房产的租金收入、信徒所供养、以及其他收入,这些属于共有收入,是寺庙的。另一种是信众供养他所尊敬的法师,属私人收入。
  寺庙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共有收入与私人收入难区别。很多师父说:“因为我有道行,所以我的信众供养我,就是我的。”这观念到底对不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是这样呢?因为你一个人吗?不是的,还是因为整体有一个佛教,所以人家才尊敬你,是因为寺庙里有僧团弘法、诵经活动、打扫清洁,所以信众才尊敬你。所以,每间寺庙要透过协商会议,将共有、私有收入做适当处理与分配。假如一所寺庙,只有一位弘法的高僧,只有他有私人收入,那其他人的生活怎么办?所以要透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决定财产的处理问题。
  四、基本原则—衡性:管理的规则不变,每年都一样,叫衡性规则。如住宿的规则、吃饭的时间,每年都有几次固定的活动等,是每人都要遵守的。
  五、例外原则—弹性:如因生病而不能出来做早晚课,无法照往常的规则。
  六、单一方案—特性:不受固定的原则限制·如我这间寺庙接受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的委托,要举办寺庙管理人员研习会,这不是寺庙原有的活动,要个别处理者。第五:营运
  一、资源善用:将寺庙所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如大型的寺庙,有很多空间,可开放利用。城市的寺庙,可开放给小孩子来读书,提供社会服务,利用人力资源,如僧团中各人有专长者,会电脑的教电脑,以自己的专长来服务别人,不只是自己修行就好。
  —一、特性强化:将佛教的特性,告诉大家,因大多数的宗教都是劝人向善,会让人以为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所以要将佛法的特性传布出去,使他人不致于误会,或似是而非。
  三、财务计画:佛教的财务不是自主性的,也非政府规定的。佛教财务计画是以工作为主的,如明年的本寺财务计画,有那些支出?那些收入?预算某项法会活动的支出或某项建设的支出,那些田产能运用?如何运用?
  刚才说佛教是非营利事业,但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做营利的事业,不过营利的结果,所赚的利润属于共有的,不是私人的。如请净心长老来开示演讲,将其录制为录音带,再卖出去,所卖的钱归属寺院。
  四、活动计画:
  ㈠常规活动:每天都要固定做的,如早晚课。经常性的。
  ㈡特别活动:如净心长老去年所举办的“佛教兴革会议”。
  ㈢联合活动:不是我一所寺庙能做的,如联合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或台湾佛教会一起来举行的。
  ㈣配合活动:不是以佛教或寺庙为主。如政府的“反对青少年吸毒”的活动,寺庙配合推动。
  五、部门计画,将来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现代寺庙,不是只供出家人修行的地方,或仅仅讲经说法的地方。它会成为多项活动的据点:
  ㈠休闲中心:下班后,时间还早,可以到寺庙参拜、看书、听经、祷告。
  ㈡教育中心:寺庙本身就是教育中心,分两部份:一为,教育自己,要进修,学习僧团各种礼仪,或请其他法师来开示。出家众知识越广越好,除了进佛学院外,可以进大学,或派人到外国参访、学习、进修等,像天王教神父,很多是这样。一为、开导社会大众,设立图书馆或开课教导群众。
  ㈢医疗中心:如台北的净耀法师创立“净化社会基金会”他办了一所“普贤医疗中心”僧众免费看病,而且对信众也提供医疗服务。
  ㈣养育中心:开办孤儿院或养老院,养老院可以养自己,也可提供没有依靠的老人有住处。
  ㈤资讯中心:透过资讯网,将佛教的各种活动与资讯宣传出去。
  ㈥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媒体:如佛光山有活动中心、禅堂、美术馆、出版社;文化事业如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不是只有一间大殿而已。
  ㈦生产性机构:从长远看,将来的宗教,不能完全靠信徒贡献,须有生产线,最好能自己养活自己。台湾有一个很大的信徒组织“慈济功德会”,由花莲证严法师创立,虽是由信徒奉献供养,但是她们每个人都要参予手工的加工及做各种点心卖,包括法师也从事生产。寺庙可将自己的财产法人化,再透过法人去做稳定、信誉的投资,以盈余来经营寺庙。
  将来的寺庙将从事多方面,多角度的经营活动,而不是只做早晚课、守戒律,这会被淘汰。因为当一个寺庙到最后只顾自己修行的时候,将来的年轻人是不会供养的。他们愿意信仰宗教,奉献自己的财产、能力、体力、时间,是因为这个宗教为社会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也许今天我介缙的观点,跟各位自己的利益冲突,所以你们一定不太高兴,但我要遵重一个原则,不可以讨好听众,不要说谎,不要为了讨好听众而说不实的话,这些看法是出之于诚意的。
  第六:服务
  一、宗教教育服务:
  ㈠宗教教育—僧团:提供场地,举办各种讲座。
  ㈡宗教教育—信众:扩大佛教服务范围,让信众了解佛法。
  ㈢宗教教育—社会大众:对虔诚信仰者,似信非信者,信仰其他宗教者,以及没有信仰者,提供他们对佛法认识的机会。
  ㈣常规性宗教活动:如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或每个月的固定法会。
  ㈤特殊性宗教活动:如最近有高僧来到,所安排的特殊讲经开示。
  ㈥邀约性宗教活动:邀请各地的出家、在家人讲经开示。过去的寺庙很少邀约在家众演讲,可能要改进,因有时也要依赖在家众来指导其他软育。
  二、社会教育服务:包括资讯、媒体的传播,举办各种活动,另外对妇女团体、残障、智障、老年、儿童等特殊的服务,还有到特定的场所,如监狱、医院甚至军队里弘法等。
  三、社会福利服务:宗教能受人尊敬,不是自己好,是因它服务人群,如对老人、儿童、贫苦妇女的帮助,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对天灾、人祸的救济、资助等。以及少数民族的职业辅导、生活辅导,对弱势族群提供咨询管道,传达他们的心声及满足他们的需要。
  四、赞助性服务:
  ㈠政府:政府从事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宗教可以赞助,如提供场所,或人力资源。
  ㈡国际组织:如“国际保护野生动物协会”所举行的活动,可以配厶口。
  ㈢其他组织,对其他民间团体所举行的活动有益社会大众者,可以赞助。
  ㈣个人计画:善用自己的专长,如个人所提出的计画也可以支持。第七:未来趋势与经营的基本原
  则
  一、社会契约学说出现:公元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份很有名的报告指出。r在这一个社会里,社会需要什么,我们都要提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不管是大企业、公司、工厂,都会被淘汰”。佛教也好,寺庙也好,要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东西。这二十年来,台湾佛教很发达,是因为它满足台湾社会的需要。信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者越来越少,是因它们不能满足台湾社会的需要。如保险公司,年年在随著需要的变迁更改保险内容,不改变,就没有人买保险了。
  二、人的欲望水准提升:人有各种不同的欲望,但有一共同点,当低层次没有满足时,不会要求高层次的满足,如你没有饭吃时,不会想出国留学。现在社会富裕,欲望水准提高,宗教服务的层次也一天比一天高,如何提高层次,只有自己努力修行。
  三、美学水准提高:教育普及以后,对审美的水准观念要求提高,以前寺庙所盖的式样,在今天的知识份子眼里,已经变得很简陋,三年前马来西亚所建筑的佛教总会大楼很庄严,现在看起来不够气派,美学水准提高了,连佛像、造像也讲究庄严,不庄严不相信,以前的寺庙涂得红红绿绿的,现在的人却认为俗气,不好看,要用文雅、调和的色彩,而不是用对比强烈的颜色,穷的时候,喜欢用红色、绿色的,今天用的却是浅灰的,淡淡的咖啡色,连白色都不要纯白,要奶油白、象牙白,这都足受教育的关系,受教育以后,人需要的东西通通不一样了,所以寺庙印一张传单,如果是在传统的社会,今天若有法会,就要用红色的,老实说,今天受过教育的人看到红色会认为很俗气、很讨厌,对景观的欣赏也不一样,用水泥做的鱼不好看,要看的是艺术品,不是工匠艺品。
  四、方便性要求:什么事情都要有弹性,早课五点做,法会规定在每个月的那一天,几点开始、几点结束,怎么会有人来呢?人家还在睡觉或上班呢?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让人来了也很方便,不要赶著回去换衣、拿经的,让人很方便的接近佛教,社会改变了,佛教也要改变,要调整自己,给人方便。
  五、开放与弹性:有的宗教对不信仰他们的信众,不让人进入他们的殿堂,回教就是这样,这样的宗教永远封闭,难有进步,不容易真正吸引到有知识的人,扩大信众人口也不容易。佛教不能这样做,不管信不信仰,都欢迎你进来。
  六、非寺庙型态的宗教:过去总认为佛教一定要有一问寺院或庵院,但现在的佛教,可能是一所佛教医院、一间大学、图书馆、养老院,但它们都是由佛教来管理经营,由出家众来服务,这在台湾很普遍,台湾有一家很大的佛教医院叫“慈济医院”。如果只有寺院的话,没有办法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因人家不觉得你对社会有什么好处。慈济会发展,不因慈济要每个人都出家,是因慈济办了很好的医院、护理学院、医学院、大学等,所以才会广受大众的尊敬,认为献给慈济的话,整个社会都会得到好处。
  七、教义特性的强调:现在的人,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信天主教、道教或其他宗教,为何要信佛教?所以未来出家人,不只要知道佛教,还要学习“比较宗教学”,可对大众指出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和佛教的特色,让人可以选择比较。
  八、教义现代化与口语化:佛教难以为年轻人接受的理由,是经典看不懂。法师们说话时,喜欢用佛软术语,旁人无法接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出家人每天都跟出家众接触佛法,说这些话,你们懂,我们没有接触佛教的在家人,你若一直跟我讲这些话,我怎么听懂?佛教的术语是很难的,菩提是什么?菩萨与阿罗汉有何分别?部不知道,所以要把佛教的解释通俗化,转变为现代人都听懂的话,否则每一个人部越来越疏远佛教,因为佛教足一种特殊人用的语言,不是普通人用的语言,我们不能等到一个人研究佛软十年、二十年以后再来了解我们。
  九、后物质主义与环境主义:全球在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要减少消费,佛教本来过著简朴的生活,正符合其要求,不过有些观念要改,如鼓励放生,因有人要放生,所以才有人捉鱼抓鸟。未来佛教要不鼓励抓鱼抓鸟再来让我放生。台湾正信的佛教徒都没有放生了,冈放生是作恶,为什么?每次鼓励自己信徒放生,于是才有人专门去抓,最好是不要抓,也不放,不要以为放生是善心,社会已经不一样了,不去抓来才是善心。
  十、参与性决策:寺庙里很少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就是表达了也没有决策权,因此认为我不重要,不负责任。信徒更没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将来社会参与性越来越大,人人有权力表达意见。每人的好意见都被尊重,让大家觉得这个宗教和寺庙是大家共有的,不是那个长老的。
  十一、阶段性目标:把目标订得太高,达不到的话,就不想去做,反正做了也达不到,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所以要有阶段性的目标。
  十二、超脱原则:不要受自己属性的限制,凡是都能站在他人立场来想,超越性别、地域、肤色、种族、阶级的限制。
  十三,家庭功能的辅助:现在的家庭泰半是小家庭,只有两、三人,不像以前大家庭,人多好彼此照顾,生病了有人照顾,小孩有人照料,慈济想盖医院也没有用,因病人在家养病,不用住医院。现在的小家庭,我寂寞或心里难过,没有讲话的地方,没人帮我解决问题,宗教可以提供协助来帮忙解决。
  十四、疏离社会与归宿感:今天的社会,谁也不认识,尤其住在大都市里,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每个人寂寞、不安、恐惧,所以需要宗教,进到寺庙,有很多人很亲切、和善的对待我,可以碰到其他信徒,认识他们,交新朋友,本来不认识,没朋友,现在交到新朋友了,感觉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十五、顺境中求改变,要在顺境时改变,不要在困境中改变。
  十六、强调个人长处:对有专长的人,要鼓励他,鼓励的最好方法就是叫他当老师,当老师是进步最快的方法。
  十七、以身作则:自己做给人看,不要处处指使人做。但不要领导别人。
  十八、随时提出大家关心的议题:对寺庙内的出家众和众多的信徒,如何使他们觉得是一家人。他们有能力并愿意贡献,是因为会关心他人,如见隆法师今天慰问一位居士,“家里老太太生病了,好了没有?”你会觉得好亲切,好温暖,我来寺庙,居然有人关怀我家人的健康,大家一起来为她祈祷,帮她祈福,让她早日康复。让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不止如此,还有大家共同关心的事,如槟城有很多小孩吸毒,让父母很烦恼,希望能透过寺庙的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十九、不开发明星、不制造反对者、不挑选接班人:这是非营利组织经营的基本原则。如这寺庙里的信徒,大家都说某某法师最伟大,最有贡献,最好,又批评某某法师怎样,别人听了,会不想来,信徒间要像兄弟姊妹,使他们觉得有归宿感、安全感。要有宗教的情操,“人要努力不断的改革自己,使有缺点的人,慢慢变成完美的人”。
  二十、不菲薄前人:不要因住持换了,就想要改革。要感激前人的努力,因前人努力才有今天的基础;不过这样的基础不够,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廿一、共同决定目标:美国老罗斯福总统曾在桌上写一句话:“如果众人在重大事务上,出现一面倒的情况,不要贸然下决定!”一面倒所赞成的事不一定好,通常是有问题的。如印度尼西亚提出:“把所有华人财产没收”,大家都赞成的话,这不是作好事。又如第二次大战前,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很卑鄙,只有日耳曼人最高尚,我们把犹太人全杀了,日耳曼人都赞成,结果是做了错事。经营寺庙也一样,甚至经营事业,不要因大家都说好,你就同意。群众心里学认为上说:“一个人在团体里面,会有一种想法,我不可以跟团体有不一样的意见”。人就会凡是从众,做出错误的决定。
  廿二、彼得定律:我们每人都不断的努力,如教小学的,想教中学,教中学后,又想教大学。如做县长时,做得很好,但做到总理时,却处处做错事,因为能力不及。这就是彼得定律,“任何人最后都会爬升到自己能力不及的位置。”几乎每个人到最后都如此,宗教也不例外,仿徒弟时很得志,可是做了师父时却不得志,管一问小寺庙很得志,管全国佛教总会时,就不得志,所以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谦卑学习。
  摘自《中国佛教》第39卷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