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宗教比较>>正文内容

論宋明儒學──十二年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太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嘗論我國自晚唐、五代以入於宋,禪宗實為學者思想之結核,故不惟佛教之天台、賢首、淨土等,能暢行於宋、明來者,皆托禪宗為根底,各開應化門戶;雖道家、儒家、亦取禪宗為骨,塗附或道、儒之舊業為皮肉,以號為性命雙修之仙學,及宋明儒之理學者。道家之舊業,則長生之煉丹出神也。儒家之舊業,則治世之人事倫理也。而所取於禪宗者,則道家先守竅令心靜定謂修性,似於習禪也。儒家若周茂叔教人尋孔顏樂處等,似於參禪也。然以縈挂其舊業之故,不能放捨生世,由大死而為大活;故淺為嘗觸,即詡已得,疾返其延生經世之舊,務為飛昇之神仙,人倫之賢聖。今以唯識學之術語喻之,則從上所傳教外之禪,譬第八識所變實境。立為禪宗門庭者,則如前六現量,親托彼為本質而變為自所緣之相,能符彼本質之自相者也。立為台、賢等門庭者,則如第六正比量,疏托彼為本質,變似名相,不謬彼實境之共相者也。彼道與儒,則如第六非量,亦或親或疏托彼以為本質,由無始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變似所執實我實法之名相,於所托之自相、共相均有迷誤者也。故儒、道家雖同托於禪,以面底不一致故,遂與佛門卒多牴牾,若如來與異生雖同是諸法離言自相之一真法界,以異生於離言界不相應故,異生卒不能即同如來,且與如來相背而馳也。吾因是於彼執舊業以自礙之二家,每深致慨焉。
  雖然,吾亦不謂儒、道家於宋以前初無似於禪者。道家若莊周言「顏回心齋」、「卜梁倚朝徹」,儒家若荀子解蔽之言「空石中人」等,皆慨然有事乎禪定者。以禪定之學原不限於佛法,有內心修養者皆所同事,故禪定學亦名增上心學,而為佛法外之異道所共修也。但漢、唐間之二家,則道務長生以修命,儒務治世以修文,鮮聞有事於增上心學者。故宋明來道家之修性,儒家之究心,實由感受禪宗之佛化使然也。然宋明來之佛、儒、道三教,已潛藏此不可說之禪宗為共通之根底,故國民之普遍心理上,每易有三教同源之思想。而讀書士夫,多於三教同源之思想上,守儒家之態度;無識男女,多於三教同源思想上,持道家之態度;徹裏徹表為禪宗之宗、佛教之教者,卒唯極少數之人也。由上來所言以觀宋明儒之學,可知其淵源於禪宗,而又膚淺自封,不能與禪宗一致,明矣。然世之論宋、明儒學者,多謂其淵源於道家,以宋之朱、陸及明之王,昔出自二程,二程則師茂叔而友堯夫,茂叔之太極圖與堯夫之先天圖,皆出於道家陳搏之相傳是也。但予昔嘗見空谷禪師之說──忘其書名──,則茂叔傳承於某禪師──似即楊龜山所言之總老,乃東林總禪師──,考據極確。又晁公武讀書志,謂周子受學於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則濂溪固授受自禪門也。即就陳搏以言,要亦道家之沾嘗禪宗者。陳搏沾禪附道以道其所道,周、邵又沾之以附於儒,適開三教混合之局,其隱貫之者,則禪宗也。茂叔教二程尋孔顏樂處,仿自禪宗參話頭。其言無極而太極,乃指心言。何者?周之太極,即邵之先天。邵曰:先天學,心法也;萬化萬事生於心。又曰: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案:先天謂心能造業,業即天命,後天謂業招而果酬,通心業果曰道 ──。又曰:心為太極,道為太極。又以心謂之中,故曰;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交變而不離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宋明學大致以天地人物變易之本名太極──或謂一氣、或謂元氣──,以人事倫理標準之性謂之中──或曰天理、或曰天性──,而此皆以心釋之,實為宋明學之大原,而托本禪宗──禪宗亦曰心宗──之明證也。謝上蔡以之說仁,故曰:心者何也?仁是也──上蔡出大程門,大程說仁,謂天地生生之大德──。仁者何也?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若活人有藏識,死人無藏識,此仁即指藏識──。大程亦曰: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此以言易之言言心。楊慈湖印本心於象山之一喝,後以之作己易,曰:易、己也,非有他也。以易為天地之變化,不以易為己之變化,不可也。己者何?主人公;主人公者何?異熟識;即指其所悟本心為己耳。至象山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語尤顯然,又言理亦即心,故曰:塞宇宙一理耳!此心此耳,不容有二。又曰:仁,即此心此理,萬物皆備於我,只要明理。陽明承之,乃曰:析心與理為二,而精一之學亡。世儒──譏朱子──之支離,不知吾心即物理;佛老之空虛,不知物理即吾心──此由不知佛法之全,故有此說。豈連佛之三界唯心一語亦未聞乎──。又曰:心外無理,心外無事。臨終謂其門人曰: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說!蓋皆務明本心,同於禪宗者也。而宋、明儒學之特色,亦粗具於是矣。
  唯是程、朱每言理氣,至清儒黃宗羲猶極辯之。但理氣之言,有一異之別:大端大程言氣即理,故曰:祇此一陰一陽是道;又曰: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小程言氣非理,故曰:離了陰陽便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則是理也。彼以道「理」非是陰陽「氣」,而是所以陰陽「氣」者,故理氣二。朱熹承小程說,極主張理氣二,而陸、王承大程氣即理說以說唯心。大致理異氣說,每與佛辨,以執其倫理──人倫理性──較佛異同故;氣即理說,以無經界之標準物,故每不與佛辨,若象山、慈湖、陽明、龍谿等。此亦宋明儒學與佛關涉之大條段。茲為表以明之:
  儒
  曰
  氣
  儒曰理,即理一分殊之天理。┐ │
  ├物各類性…│
  佛曰眾同分,即假類性。 ┘ │
  儒亦曰理,或曰性,即仁義禮智信。┐ │
  ├人同分性…│
  佛曰人乘正法,即五戒、十善法。 ┘ │
  儒亦略明,道亦未盡。┐ │
  ├天同分性…│
  佛教即十善、八正法。┘ │
  儒道不知。┐ │
  ├出 世 性…│
  真解脫性。┘ │
  儒道不知。┐ │
  ├佛 知…│
  大菩提性。┘ │
  心
  曰
  禪
  大致儒家言氣、言道心、言本心,多指一切種子如瀑流之習氣種子識言。言性言理,則指各物各人之報體──真異熟識──言,亦即我愛執藏內自我體。蓋各類報體隨各類差別,隨其自類之相同者曰同分性,所謂天命之性;天命為人則人,天命為獸則獸。獸曰獸同分性,天曰天同分性,復以依而行之,可不失及完成自類同分性之標準,曰倫理性。如人具此人同分之倫理性,則曰人,墮此或超此人同分之倫理性,則形縱是人而非復是人──或墮而禽獸,或超而天佛──。儒者務保持此倫理性以異於禽獸,故孟子曰:人之所異於禽獸者幾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又務完成此倫理性以就賢聖,故曰:人倫之至,謂之聖人。然儒者持此以求免禽獸,猶佛誨人勤五戒,洵亦善也。不能知其分而安之,竟欲持此以排斥求上達天同分性、出世聖性、佛性之上乘法,則殊不能為恕辭也。而程朱等之拒乎佛,只為執此人倫理故,只為恐人墮禽獸故,只為祇准人為人,而不准人為超人之天、之出世聖、之佛故,夫亦大可晒矣!
  或曰:宋、明儒既同有見於本心──在人即人心,多曰心;在天地即天地心,多曰氣。或指藏識,或通指諸心色──,何以執人倫之理性,竟與佛牴異歟?等曰:此有數故。一者、先入為主,守門庭故。二者、雖窺本心,未深明故──非大菩提不圓明故──。三者、不知佛有人乘法故。四者、中國佛徒偏出世故。五者、經律論藏少研究故。六者、方便教化先成人故。此第六故,方便教化先成人故之一義,即是以佛之人乘法教化人眾,令得完成人格,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不墮惡趣,實亦佛法所重;而中國之儒學最合乎此,故在中國即可用儒學以教人。然中國歷來之佛徒,皆偏出世,而不知以此化普通人眾,致為儒者所排。然亦由儒者據此為己業,不知是佛之人乘法,佛徒若宏人乘以奪其業,更易起諍,故寧超然方外,而少數由儒入佛,真明於佛者,亦間由方便隨順以引導儒者之故,專說儒理,示異於佛,此則陽儒陰佛,菩薩之權巧也。綜此六故,宋明儒於是乎排佛。(見海刊四卷十二期)
  (附註)居士林林刊載此,作「宋明儒與佛」,今仍海刊之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