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谈谈佛法、见地和科学的关系(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借助语言和符号系统进行交流也是有局限性和弊病的,导致很多事情无法诠释交流全息相应,甚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附加的干扰信息,哪怕是通过用多角度地的语言比喻、隐喻、暗示、寄托等等方法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兔子嘴效应。从而造成误解、彼此不能沟通。这就是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益。另外,测不准关系的本质也是属于借助外界的工具和媒体来认识事物的人智的方法。只要借助了外界媒体就必然会在观测和认识中产生附加的干扰,再加上人的不纯净的心性所释放出的信息干扰,导致难以正确客观的认识事物,难以很好的传情表意和相互理解沟通。人类采用这种认识方法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全息相应的认识。借助于外在的工具和媒体的方法还将受到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制约。人的不恰当的思维和意识也会对渺观世界的事物产生干扰作用。只有正见、正识才能与事物圆融无碍的全息对应和交流。借助于语言逻辑符号体系,外在的工具媒体是不能得出大的、全新的创造性的真知灼见的,人世间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在获得关键性的突破性的、创造性的、全新的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时都是采用了一定层次的妙觉、玄览、灵悟、禅观的方法,在此之后应用语言逻辑思辨的方法只不过是对重大的发明发现加以证明以及推广而已。
  人们只能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认识事物,由此得出脱离相互关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不能为经验和观测所证实的关系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很有问题的结论和认识,他的误区在于有些关系暂时没有显现出来或者暂时没有被人们认识到观测到就说它不存在是十分荒谬的,以后一旦发现和证实和观测到就说这是可证伪的,企图用这种说法来自圆其说是很成问题的。凡是不能被证伪的都不是科学,也就是说人类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智能上的局限性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认识永远只能是局部的、有偏重的、有限的不完备的。人类永远只能从局部的、有偏重的、有限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才能获得真理。这就好比是井里面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的一块天空就说天只有一个井大,井外的天是不存在。人类企图用另外的方法来自圆其说:事物的真理是永远不可穷尽的,而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尽完美的,但是无数的有限的局部的具体的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道,就是绝对真理。对此前面有所论及,现再作进一步探讨。事实上,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也不见得就等同于道。如果认识本身是在一个错误的基点上,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开始,那这样的无数的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更不能等同于道了。人只要一开口描述事物就意味着出偏,意味着对真理信息量的丢失、对整体把握、全息领会的丧失。对此,大哲学家康德已经有过深刻的认识。人类要想纠偏,必须抛弃世俗的认识方法,自以为是的我执,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导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淡泊虚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中来。这也是人类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
  佛学的精髓不存在于书本和理论的说教中,而是存在于那些精湛的经典和理论说教所勉强揭示出的深深隐藏在书本和理论说教后面的至理妙机和精髓要义。要想获得这种真谛和至理妙机,必须通过实修实炼。如果不进行实修实炼,至多只获得了一种万能的解释学的智慧。对自身和世界不会有任何改变。这样还会误导世间的一批哲学家,思想家和学者对佛学进行无知的评论,认为佛学不过是一种万能的解释学而已,是不可证伪的非科学学说。事实上佛学不但包含了最根本最终极的科学智能和大法,更包含了超科学的、超人类智慧的乃至超宇宙的根本智能和大法。
  真正的宇宙真理、宇宙大道是不能通过人类的常规思考(这里主要使借助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体系进行思辨)而悟见的,也不是人类使用任何语言符号概念体系能够表述真切的。只能通过超常思思维、用佛的术语即参禅的妙悟、观想的明智、静虑的慧融,一句话通过高度的正静定的修炼,用老子的术语就是玄览,达到中道和无为之境。用西方当代学术主流的术语以及当代科技去研究东方奥秘是一条死路,借用外在的工具语言符号概念逻辑思维体系去研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直接指向人心的佛和道的精髓要义,是完全不可能的。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的说法,注重营造和烘托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形之外象的表述方法也许是真正可取的方法。老子为何只写了五千言?真正的佛经也不多言,禅宗更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许这才是能见佛得道的大法。
  西方科技及其思维模式将会使人类步入歧途的问题的再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科技人们不能够超越自身极限,不可能产生本质上的大飞跃,大突变,在这样的格局下,其正效应将由负效应所盖过,其日愈加剧的负效应有一天将可能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并将导致毁灭性的恶果。
  用进化论的观点以及佛学六道论看,当今人类进入末法时代,意味着人类上升到修罗阶段(这里所采用的三界六道轮回的图表是台湾老古文化图书出版公司所提供的,南怀瑾先生在其《如何修中佛法》一书中也采用了这个图表,并认为是最为广泛公认的一种。这种图表将六道分为: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而在国内以及丁福保所撰写的佛学辞典中则采用的是另一种图表,其中六道是按照这样的次序来排列的: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个人认为六道的秩序应当是这样排列才更为合理,即: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整个世界都在变得日趋虚荣、日趋物欲化,同以往相比,人们在争逐财色名利方面的技能和智谋是大为增长了。但随着人的嗜好有和欲求的日愈加深,人类的天机(灵性、和佛性)必然日愈减退。这也许是一个进化过程必须经历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生灵或对一些觉者可以不经历这一过程而是直接进入超逾修罗的更高境界。在修罗阶段,人们获得的进化仅仅表现在法术方面,人们在见地方面的进化是很少的,是停滞不前的甚至是倒退的。在修罗阶段,修罗们彼此的争斗有一不小心就会导致自我毁灭的可能,此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容易自我毁灭的多种法术。如此可能造成从修罗阶段在进化到神的阶段,跳出三界的最初级层次--欲界而进入色界的时候,有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由于修罗是特别重法术轻见地的,无见地驾驭的法术越大越容易导致自我毁灭。
  东方的佛学、道学、甚至基督教学说是至完备的本体论认识和方法,能包容整个宇宙以及三界五行甚至超越三界五行。而西方当今的主流科技及其思维模式及其所倡导的主流学说只可能是在人类寻常文化的范围内对东方学说的补充或者是作为注角。
  人类放弃了通过至深层次的正静定入静修炼而可以成佛得道的康庄大道而误入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善用雕虫小技、注重外在工具,且已陷入了注重语言符号逻辑概念思辨的迷途而不能自省。难怪古代的一些先贤导师高人会将所谓科技斥责为奇技淫巧。过分注重追求法术的为害是巨大的。由于误入歧途,人类与天沟通的途径丧失殆尽,比如神通的退化、消失、右大脑半球及海马、爬行复合区、大脑聠胝体功能的退化,妙悟、玄览的能力大为减少,思维障、语言障、意识障等诸多业障日益增加,等等。
  要想人道天道同时兼得是妄念,二者必居其一。当然从人道到天道必须先由凡入圣(这个圣人仍然是凡人,但却是凡人中最为完善者,之所以仍然属于凡人是因为圣人仍没有法界和灵界智能,即无足够高的神通)再由圣入天。真正要进入天道必须修炼正静定的大法,修炼入静大法就必须抛弃七情六欲、清净六根、抛弃诸多挂碍业障,就必须彻底出家归隐。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居士修炼者能够达到二果以上的果位,达到二果以上的修炼者都是一开始或者最终出家全修的。那种用“大隐若市”的道理来为不出家的居家修炼作辩护是站不住脚的,其实质仍然是不能彻底超越和看空世俗的人生和牵挂。是企望世俗福报和天道两不误,这实际上是一种妄念。
  第七、佛经中为什么没有过多地谈起技能和法术问题
  一个问题:如果菩萨佛是万能的那么为什么佛菩萨没有在世界留下超相对论、超量子力学的高妙法术理论?事实上佛法是无边的。对此我们应作如是观:佛是非常反对注重法术,一味的追求法术,并且主张在足够高的见地指导下十分慎重地应用法术,所以佛菩萨从来不轻易地流传什么法术给人间。只是仅仅注重将高妙的见地和精髓传给人间,将最重要最深邃的如何修身养性、息心净念、清净六根、五蕴皆空、如何无所执著而生其心、如何进入高度的正静定状态、如何获得真如自性的显现……的至高妙大法传给了人间。这是传给人间最大的智慧最根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佛进而告诫众生:神通和法术是在达到无所执著而生其心、进入高度的正静定的空灵状态所自然附属显现的东西,其法术显现的多少与修炼者所达到的果位的高低相关。只有魔和外道才会一味的注重追求法术。这就是所谓的“人遗子金满盈”、“人教子,唯有应世的法术和技能,佛示人,唯有根本的见地、中道和空灵。”当今中国教育理念及价值观是从一种极端的八股应试教育转向另一种更可怕的极端—把教育事业当作商业企业来运作,将人从只会应试蛀书的呆子变成了只是掌握了某些应世技能的机器和产品。这正是一种注重技能法术而忽视根本的典型表现。
  应世技能是必须的,但绝不可以放弃和忽视能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教育。没有前者,只有后者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无技能专长的人;但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将使人之不人。
  有的佛学学者认为,佛经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技术,甚至把佛经与科学技术等同起来,这是极为不切合实际的。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意的去追求法术和科学技术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当今的人类就恰巧在这一问题上误入歧途,并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这也正是佛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优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当今的人类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佛学的精髓背道而驰,反而认为:宗教提倡严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的,千百年来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观念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展开的。关于应用法术和科学技术,到底目的何在,是用于修炼获得大解脱大自在还是用于过世俗的好日子?一直也是宗教和世俗发生冲突的焦点所在。好的宗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愿的修炼,而不是强迫性的,是提倡、指点和启迪,而不是强制、蛊惑和欺骗。好的宗教对世人的态度是:大力提倡和鼓励每一个世俗的凡人都能够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勇猛精进的修炼,修炼得好的将会得到好的果位,不愿从事修炼而只是热衷于过世俗生活者也不会对其进行盲目干预,更不会采用强制、蛊惑和欺骗的方法。对这类人,佛学只是认为其没有修炼的缘份。正如《妙法莲花经》所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佛经告诉我们关于生存的法术只是要掌握到能获得温饱就足够了,超过温饱再去追求法术从而获得更舒适的生活这就完全违背了佛学的精髓和宗旨。如果将科学技术和法术用在正信正念的修炼中,那么法术和科学技术所到的水平越高对修炼者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法术始终不能够刻意地去求,更不能超越见地的去开发和利用。否则必然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法术正像金钱对人的作用,对于见地较高的、能够正确驾驭金钱的人所掌握的侵权越多越能够带来福祉,反之,对于不能够正确驾驭金钱的人,掌握的金钱越多,越能够带来灾祸,不但会危害自己也会危害他人。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里是试举一个典型例子:海南省有一些十分贫和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征用土地而一夜之间暴富,几年以后这样的暴富没有给他们带来福祉,反而带来了灾祸。没钱贫困的时,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打补钉的旧衣服,一家人还可以有穷欢乐,子女也在父母身边为生活辛勤劳作,过着虽然贫寒,但和睦有欢乐的日子。但是一夜暴富后,男的吃喝嫖赌,女的偷汉赌博,子女先是吸毒,之后就越变越坏,……。这是实实在在的调查实例,此类现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而世俗的见解正好与佛学的精髓相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正是当今人类已经走入歧途还不自知的一个最大的误期。事实上,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较以往是大大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基本获得了温饱,然而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要,并且这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物质生活方面的温饱条件不过是人类为获得这一最根本、最本质需要的一种物质前提。不要说物质温饱,就是物质极大的富足也决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和本质的需要。那么温饱以后的人们究竟应当更关注什么呢?毫无疑问,应当更关注自己精神家园的美好构建,通俗的说就是应当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构建和健全发展,这才是事关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类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所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此应当加以反省和节制,如果对人类追求物欲的满足不加以节制,任其无限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精神境界的堕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终人类将丧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为动物,只不过是比普通动物在获取衣食住行方面更有智慧和本领的动物。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贫穷生盗贼,富贵起淫心。”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十分片面的。贫穷和富贵不是影响人心的根本要素,关键要看个人的先天秉赋及其周围的社会精神氛围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庸俗唯物主义往往认为:贫困使人坏,富贵使人好。而另一些肤浅的唯意志主义、唯心论者却认为:富贵使人坏,贫困使人好。这都是十分片面的。
  关于佛法的高妙和完备,梁启超曾这样说过:“佛教是建设在极严密、极忠实的认识论之上”的,是“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达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参见梁启超《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一书)又说:佛学“对于心理之观察分析,渊渊入微”,“若论内省的观察之深刻,论理上施设之精密,恐怕现代西洋心理学大家还要让几步哩!”(参见梁启超《佛教心理学浅测》一书)
  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在这方面佛经中是讲得是至为完备、至为高妙和至为详尽的。没有任何世间的学说可以与之相比。另外,佛经在讲述如何养生、去病,如何精神内守、抗御百病方面的智慧法门也是至为完备、至为高妙和至为详尽的。
  有人认为,人类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并认为有多高程度的物质文明才能支撑起多高的精神文明,二者应当永远同步。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而已。因为只要获得了温饱,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可以达到无限高远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达到无限的高远。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称楷模的圣哲先贤们无不是这样。这些圣哲先贤们没有一个是在大富大贵之后其精神境界才达到了十分的高远的。有些虽然具有了大富大贵的条件,但却自愿放弃了大富大贵的生活,大都自愿终生选择了淡泊却温饱的物质生活。反之,一个过份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哪怕是一个十分聪明而有才干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不可能高远。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是过份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这里有个问题应当特别注意,人类追求驾驭自然的手段和能力应当是无止境的,但这种追求绝对不属于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属于人类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如果说人类社会在未能达到物质生活条件的温饱时,应当不惜采用过分偏重于开发和刺激人类对物欲追求,激发和促使人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话,那么一旦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温饱以后,就不可再过分注重发展物质文明,而应当将重点转过来,注重发展和构建精神文明了。在温饱之后评价人的生活质量的综合标准和根本准则归根到底是决定于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实和幸福,这在根本上将归结为一个人内心的心灵感受和精神状态,而与人的财富、名望、地位无关。这也正是建立一个健全和完备的心理健康体系最基本的出发点所在。
  一方面人类对物欲满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人类这种宇宙生灵在宇宙中发展构建物质文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认识宇宙大道,但是一个获得物质温饱的人,只要善于构建精神家园,是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无限的充实、满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个不善于构建自身精神家园的人,即使其物质生活条件再怎么富足也很难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满足和自在。例如,一个拥有五星级饭店的老板,由于挂碍太多、太过于算计而反倒不能拥有一个安稳的睡眠,而一个内心无牵挂的街边流浪汉,只要随便席地而卧就能拥有一个香甜的睡眠。
  佛学告诉人类的一个最大的奥秘所在就是人类这个宇宙生灵是一个极其奥妙的万能、灵性的宇宙智慧和宇宙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发射系统。这个接收系统只要一旦处于高度的正信正念的正静定当中就会全面地显现人的这种万能灵性的功能。也就是意味着人的自性能得到了充分无碍地显现,就能够与宇宙大道和宇宙的总智慧圆融为一、全息相应.正静定的层次越高这些功能的显现就越多,反之则越少。世俗凡人的这种功能是显现得很少的,因为受七情六欲所障碍、六根不清。因为人这种宇宙生灵本身就具备着这种潜在的功能的,之所以平时不能显现出来是因为受到现世和过去诸多世的因果和业障所制约、干扰和阻挡遮蔽。要想重新充份的获得这种功能的显现就必须通过使自身在高度的正信念、正见地指导下进入高度的正静定状态,而要想进入这种高度的正静定状态,就必须通过高层次的很好的实际修行:比如进行修身养性、修炼领悟佛理、息心净念、持戒、养心、弃除七情六欲、清净六根……。
  索达.吉堪布法师在其《佛教科学论》一书中认为:“佛陀是为了令众生脱离其生死轮回的痛苦烦恼和无明愚痴,故如何才能够达到那种彻底觉悟境界的修道方法才是最最重要的,而其它的则是枝节末叶之事了。彻底的觉悟也就自然地通达了一切的知识,故佛陀所宣说的仅仅是佛陀为了渡化众生所想要说的各种方便解脱法门。”
  为了进一步的探讨这个问题,我以为可以如是理解:
  1、 佛经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阐明了什么是中道的精髓,以及如何追求实现中道的至高妙境地的种种方便法门的基本精神。至于针对每一个众生应当如何具体的详尽地指导其通过修炼而达到至高妙的中道境地,却应当是每一个众生个人具体的事情。这当中要受到三世因果和业力的制约;
  2、 佛陀认为:悠悠宇宙,中道至高妙无上、唯此为大,一切法术技能只是枝节末叶,只不过是附带物,决不可以刻意地去求,否则将坠入外道甚至魔道;
  3、 法术技能在一定层次范围内是佛魔共用的,但是在终极的根本智能法术上唯有佛能通达,魔是绝对不行的,在最高法方面,魔法永远不及佛法。因为魔永远不能得到至高无上的正定静、正空灵、中道以及三藐三菩提;
  4、 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的宇宙,佛陀已经给出了至高妙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最深层次的纲领性论断和见解,比如三界六道体系、缘起性空说、因缘和合说、无为中道说、色空本性及其运化说等等这些个至高妙的纲领性论断和见解,人智科学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学说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理论的纲领是与之无法比拟的。后者所揭示的宇宙世界仍然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不能揭示出其本性实在,而且处处显露出人智执著于色界实相而导致的种种弊端,虽然有人企图用“关系说”来消除对实相的执著,但是这种“关系说”却又被倡导者执著为“关系”、“作用”的实相而仍旧陷入无明;
  5、对空和有、看空和超越应作如是观:空的四个层次含义:
  (1)、诸事无常、无有永久留驻、千变万化;
  (2)、色空相互转化、虚实无二;
  (3)、空生妙有、有归于空无;
  (4)、一定时空、环境条件下,也会有局部的绝对真空态、空无一物。
  对“有”应作如是观:有在未能够掌握超越化解的方法时,有在相上、在事上都是实有的,但在本性上是空相的。在未能够掌握超越化解之方法时,应当实实在在、精进修习具体的超越化解之法,若最终仍然不能获得超越化解的方法,虽然在战略上永远可以超越某种有,但只能是假超越。当然超越化解的方法一方面应当踏踏实实认真精进、但也不可因循守旧太过经验实证和刻板,法应当是一切灵妙万能的方法。由此可以完全破除了世人对佛法关于超越和看空之说的精髓要义的无知和误解。世俗的学问界经常将佛学的看空和超越仅仅看作是消极的看空和超越,甚至误解为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和精神超越法。
  6、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所谓“天机不可泄漏”的因素。这是用应当回到见地与法术之关系上来可以较好地领悟这一玄机,法术超前于见地,必将导致灾祸,反之才能带来福祉。一个例子:相传爱因斯坦晚年,曾深刻地反省过自己所提出的相对论,认为是在人类的见地未能驾役它的情况下过早地发表出来,给人类带来的灾祸要大于福祉;
  7、法术只应当用于自渡和渡世,尤其不能作为追求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的手段而加以开发。如此必将走入歧途、陷入无明、导致灾祸。不幸的是,当今的人类正是这样。
  第八、佛学与人智的哲学相比较
  前者具有万能解释学功能、蕴含着最终极、最根本、最完备和健全的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其中所蕴含着的辨证法也是更为博大精深而完备的,在人智所能及的哲学范畴中,佛学已充分的发挥和显现,即在运用思辨、理性、逻辑、语言符号的智慧均已达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显现,在超越人智的范畴和层次上,比如在运用禅观、妙悟、玄览的大智慧方面更是展现了其无限的风采。而哲学虽然被人认为是智慧的学问,但不过是人类智慧范畴和层次的最高显现。因为世间的大多数哲学家只能依赖思辨、理性、逻辑、语言符号的智慧的方法从事哲学思考和研究,这种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我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他会形成思维障、语言障、甚至智障,它不可能形成和产生圆融无碍的大圆镜智,它大大地阻碍和屏蔽了人类深层次的、潜在自性的显现,也就是第八识的显现,或者通俗一点说过分地依赖思辨、分析、算计、理性、逻辑、语言符号的智慧的方法必将导致人类的深层次的潜在的禅观、灵悟、妙觉、玄览的那种圆融无碍智能显现的障碍,甚至丧失。这就是为什么世间的哲学在解释学和启迪人类智慧的功能和作用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原因所在。很多哲学家热衷于在形式上创建一个又一个实质上没有任何新内涵的博大的体系,实质上只是在文字上和概念上兜圈子、玩弄文字和概念的游戏,或者是陷于一些文字、概念的无谓的争论,并没有什么深意和真正的新的智慧蕴藏在其中,但却还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还自以为是解决了很多重大的问题云云。
  事实上有一句非常深刻的哲言说得好:“太阳下面没有新东西。”可以说所有的人间至高无上的道理和大道都早已被古代的老子、释迦牟尼等诸多圣哲先贤们道出。后人所发现的种种人生真谛不过是在自身特殊的场境中,除了对古代圣哲先贤们思想的具体说明和验证,或者不过是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来重述和解释古代先圣、大德、大智们的思想和见解,在大的方面是没有任何新思想和新见解的。无数的后人,包括许多十分著名学者和专家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继往开来、是有重大创新的,这其实只不过是可笑妄念。实际上任何后人能谈得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东西,只能是在一些结合某些具体实际的范围内的中小层次的创新和发展,在根本问题上和重大问题上不可能再有重大创新和发展。而只能是修炼者怎样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遵照先圣、大德、大智们所早已给出的大法、大道从事具体的修炼而已。
  “西方人对言、意、象的关系的认识也远不及中国先哲来的深邃。他们擅长于以言表意。并认为以言表意远胜过以象表意。到了当代的西方大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里,更是将这种认识推到了极至,认为:人们的语言边界就是人们的思维边界。语言之外人们不能思维,更无意义可表。这种看法如果把思维仅仅狭义的定义为是语言的范畴和派生物,那这种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人为设定某种理论模式的一种偏狭、意义有限的、能自圆其说的语言逻辑学说。事实上在狭义的语言思维世界之外,人类有着无限的超越语言和理性思维的、可被妙觉和领悟的世界。中国先哲深信:“言不尽意”,立象只不过是比立言更能尽意的另一种媒介和工具,但“象”也是难能尽意的。“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广义的语言媒介,是中国先哲和智者借以审美、悟道最重要的媒介工具和方法,象中所蕴含的信息要远比单纯的文字符号更为丰富和精妙。象数乃是中国先贤和智者用于把握、领悟宇宙自然大道运化所体现出的深层次的同构、全息自相似的本质内在关系的至高妙的方法。”(参见本人拙作《中西诗学的“象”及其美学意义》)语言之外无思维吗?语言之外不能够传情表意吗?道家和佛家的大智慧告诉人们:语言之外有着更为广阔无垠的仅能高凭借禅观、灵悟、妙觉、玄览才能领悟的世界。禅观、灵悟、妙觉、玄览不但可领悟常人的语言世界,更能够领悟超语言的世界。并且认为这是更高层次的智慧领悟。
  世俗的学者认为语言之外无思维,无高度发达的语言就无高度的抽象智能。这种将凭借语言所获得的抽象能力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贬低非语言的智慧。认为前语言的原始人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只能具有浅层次的直觉感悟智能。对于超语言的禅观、灵悟、妙觉、玄览智能不是贬斥为远远低于抽象智能的浅层次的直觉感性智能,就是否定其存在,认为是不可理解或者斥之为神秘主义云云。
  一个例子,当代被十分推崇的思想大师海德格尔被重新发现,并被认为是有重大思想创新、见解非凡的大师,事实上他最伟大的精华思想和见解只不过是沾了一些禅宗思想的边而已,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多元文化价值论等等学说的主要宗旨是认识到了逻辑思维的局限性、语言符号系统的局限性、分辩性的心智的工具效用、实证的理性主义等等的局限性及其负面作用,并开始认识到了超语言符号、超越逻辑的综合性的领悟、玄览性的思维的重要性,开始认识到一元化独断、执著于效用实证会导致的误期和自我封闭的负面后果。开始放弃人类自大的沙文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等等等等,而这一切在古代大师的学说中比如佛家和道家学说中早已更为深邃和完备、透彻地道出和阐明。但他却还根本不能说透,只不过是沾了一些禅宗思想的边而已。他之所以不能说透,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能不够高,而是他在认识体系和方法模式上误入歧途,被人智的极限和执着所误。事实上,世间的很多大学者和大专家,他们是根本不能领悟和理解《老子》、《庄子》和佛教主要经典中的精髓和宗旨的。他们是把《老子》、《庄子》和佛学经典当作一种哲学一种理论问题来研究,要想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佛的精髓和宗旨,绝不能通过世俗寻常的做学问的方式,不能凭借思辨、理性、逻辑、语言符号的智慧和方法,如果是这样只能造成对精髓要义的曲解和误解,或者流于表面和偏见。他们所能理解和道出的道,必然是“非常道”,他们所能领会的佛学精髓要义,必然是曲解和误会的。因为这完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一个通过虔诚的正信、正见、正念进行实际修为的问题,甚至也不是世俗的人类智慧所能企及的,只有通过正信、正念、正见地正静定的实修、实炼,从而获得高度的禅观、灵悟、妙觉、玄览的智能才能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佛陀和《老子》、《庄子》中所包含的精髓和要义。世间的很多大学者和大专家是不能深刻领悟这一道理的,这是十分遗憾的。因为,不通过高度的正静定修炼、不处于一种高度的正静定状态,人们是不可能完全摆脱语言的羁绊以及思辨、理性、逻辑所带来的智障,也就意味着,不能超越人类智慧的局限,不能获得高度的禅观、灵悟、妙觉、玄览的智能从而也就不可能很好地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形外之象”,只会出现咬文嚼字的、流于形式的、流于深层内涵和要义的表面的、在概念和理性思辨的层面上兜圈子的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少数世间的学者和思想家,由于在专注地思考和研究的时候,达到了相当深层次的凝神聚思程度,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一定层次的正静定状态,所以他们思考和研究所达到的层次要稍微高一些,但也只是仅此而已。所以,一些从事修炼的高僧、大德认为:世间凡是没有从事过实际的正静定修炼的所谓学术大师、大学者、大专家,虽然他们自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和权威,其实是根本读不懂佛学的主要经典以及《老子》、《庄子》中所包含的精髓和要义的。这种说法是并不为过的。
  在此,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以说明:世间的很多大学者、大专家甚至大思想家只是把佛学作为一种很好的人生哲学, 一种学问来研究、来对待,他们对佛学感兴趣仅仅只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佛学中有某种博大的世俗学问所没有的超越精神和空灵境界,可以作为世俗人生哲学和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而已。这种补充可以提供人们一旦在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中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磨难时或者面对死亡、恐惧、孤独以及其他无奈和无能为力时,可以用佛学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和心灵,或者使自己获得某种浅层次的超越和空灵。他们对佛法的功能和作用的了解仅此而已,他们理解的佛陀所达到的境界不过是一种世间人生哲学所崇尚的至为完美的圣人境界,这种不能理解和领悟佛陀具有更为高妙博大境地和佛学中更深邃博大的至理妙机的浅层佛学是对佛及佛学的莫大误解,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是的,佛学在世俗层次上安慰人类的心灵、化解人们的各种内心冲突、烦恼、苦痛,铨释人精神和内心中的各种困惑、纠葛的功能作用要比任何世间学问,包括世间最好的心理咨询学,来得更高妙、更优越。它不但可称为是人类心灵最好的避难所,更是人类心灵和精神家园的最好的最完备的依托。这实际上只是佛学功能作用的浅表和微小之处。事实上佛法的功能作用更是可以体现在优化整合人类思维认识体系、净化人们的心灵上,并在最深刻最彻底地批判了人类智慧有偏和残缺不全的基础上为人类指明了一条能超越人智局限,使人类在智能和境地上可以获得无限提升的至光明道路。即通过正静定的修炼之道,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事实上,佛学和学佛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把佛的思想、佛学的精神作为一种好的人生哲学、一种文化、一种学问来在理论上进行研究,而不一定把佛学作为一种信仰来进行实际的修炼和修为。把佛学当作一种好的人生哲学、一种文化、一种学问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固然是有一定意义的,这样可以在佛理上为人们提供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参考,也可以为自身探求和领悟佛的精髓要义提供有益的帮助,但要想真正获得佛学的精髓要义,不一定要读很多佛学经典,更不能通过用世俗做学问的方法去解读和研究佛学经典。总之,无论通过什么方法,只要领会了佛学的ABC即基本精髓之后,下一步的行动更多、更重要的就必须是通过实际的修为,通过虔诚的正信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更深地领悟佛的精髓要义。而佛学基本精髓要义的获得一般不是通过研读大量的佛学经典的方式,而是通过真切的实修亲证,在基础性的的正静定当中领悟、妙观才能得到。凭借逻辑、语言、理性思辨的的方式是不能获得基本的佛学精髓要义的。简要的说,学佛的问题就是寻佛求道的问题,就是尽可能多的去领悟佛的精髓要义,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一个通过虔诚的正信、实修的问题。能够理解这一点是至为重要的。
  把佛学当作一种人生哲学,当着一种学问来研究其意义不大。因为世俗的人生哲学、生命哲学在世俗的哲学智慧中已充分包含了佛学、道家学说中的相关内容,欲从世俗的人生哲学、生命哲学、思维学、灵感论、直觉学等层次上再去研究探讨佛学和道家学说只能是浅层次的重复。佛家、道家学说根本就不能看作是某种哲学和理论,而是超哲学、超理论的大智慧、根本法。是采用信念、入静、禅定等方式去寻求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较世俗的学问远更高妙的智慧之学。
  佛家、道家学说所注重的禅观、灵悟、妙觉、玄览之高妙智慧方法绝对不是世俗的思维学、心理学、灵魂学所理解的那种浅层次的灵感直觉。而是远远高于任何世俗智慧认识方法的至高妙法门。正因为如此,用世俗的智慧和认识能力是无法理解它的深层至妙机理的。因而往往被贬斥为比世俗的抽象理性认识低许多的浅层次的灵感直觉。而对其中所包含的至妙所在,却因为难以理解而斥之为神秘主义。这真是世俗学说的一大可悲。
  用世俗的人智确实难以理解和认识高妙的禅观、灵悟、妙觉、玄览的智能。但有过较好的虔信、入静、禅定等各种正静定实修亲证的人却都会获得程度不同的这种高妙智能的显现。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就美的本质问题而言,美本来就属于超语言、超逻辑、超概念的范畴,非要用语言逻辑和概念去把握,是行不通的。如果进入一种正静定状态,用禅定、妙悟、玄览的方式却很容易把握什么是美的本性和根本内涵。不但如此,还可以对世俗的是非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也比较容易把握其实质,作出高妙的判断。因为一旦进入正静定状态,就能够脱离世俗的利益因素导致的执着和偏狭的障碍和认识局限性而能获得超人智的自性的全智、全能的显现。总之,科学和哲学如果没有获得佛学的指导,至多只能达到人智的完美。但是如果能够在高层次佛学见地的指导下,则人智的诸多学科,比如哲学、科学、美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不但可以在人智的范畴中获得充分的智慧发挥,而且可以获得超人智的智慧发挥。可以获得无数的“一览众山小”的超常智慧的领悟、妙觉,对很多在人智范畴中难以领悟的难题和事物也会说获得彻悟式的妙觉。
  由于人类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属性是必须借助于某种媒介比如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以及逻辑思维,这就必然导致人类认识和观测事物时只能从事物所显现出来的关系和属性中去认识事物,而不能直悟事物的本体,由此人类得出事物的本体是不能被认识的,甚至干脆否认其存在。或者说事物的本体等于事物所显现出来的全体关系和属性的总和,这是不可穷尽和无限的。这后一种说法实际上意味着人类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采取的认识态度和对策。但是,事实上就算人类能够借助工具媒介去穷尽了事物的属性和关系,那这种属性和关系也已经不是事物本体所表现出的,而是附加了许多工具媒介和原来的事物关系的复合关系而不再是原来的关系。人类的智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是否可以超越呢?世间的哲学告诉我们说:不能!而佛法却告诉我们:只要通过正信、正念、正见地正静定修炼,人类这种宇宙生灵是完全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而使其智慧获得无限的提升的。
  第九、关于如何正确领悟和认识佛所倡导的出世的精髓要义
  (一)、远非人世间所曲解误会的狭义的、消极、逃避的出世,反而是主张积极的顺孚天道、因果缘由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所倡导的出世仅仅是去除抛弃阻碍自性显现、导致无明的世俗的肉身感官欲望、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层次和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价值、生命价值并倡导的积的精进认真勤勉的去追求至高的的人生境界;(三)、佛所倡导的出世,也不仅不会导致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的态度,反而是最彻底最实在的批判并消除任何对人生对生命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的态度的、最为完备并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门的学说。佛所倡导的提升和拔高人生价值与境界的修炼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切世俗的勤奋和认真所能达到的程度,其勇猛精进勤勉奋发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是世人所难以想象的。其原动力和深层次的心理内驱和动因不再是世俗常规的那种对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所激发出的世俗心理动因和内驱力,而是一种高度升华了的、对至高无上生命价值和境地--至高无上的人生自我完善、无上自在的能够充分彻底的调动激发修炼者勇猛精进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量。这是一种至崇高至清纯的精神力量;(四)、佛所倡导的认真求实精神的要求也远远高于世俗世界对认真求实的最高要求。这既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行事、修为的认真求实精神,又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绝对不会由于认真求实得过度而导致执着于人和事的实相,进而遭致无明的至高妙态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认真求实却不可避免地会由于执着于世界的实相而陷于无明。
  第十、佛法究竟有什么精湛奥妙的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佛法是超人智本体论的、超人智形而上学的、超方法论、超认识论的大智慧,佛学在建立了终级的,完备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在具体的做事和修为的过程中不是空洞的学说,是非常实实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实,精进、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在这方面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较之世俗的人类来得更为严格、完备,对不同层次的修炼者提供了丰富完备的修炼法门,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备和智慧的,只不过方法和道路不尽相同,人间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学也不排斥,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学把人智的科学早已包容在自己法术范畴中,佛学的修炼法门不仅适用于地球的生灵,并且适用于整个宇宙生灵,在人类这个层次进行修炼,佛学是知道应当充分的重视和利用人智层次的法术也就是科学技术,但这种重视和利用应当时时为更高层次的见地所把握和引导,也许有人会说,佛学中缺乏教会人们如何生存的法术和技能,这就是缺乏科学技术的表现,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是的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佛的智慧有个基本的出发点:人只要能基本生存,终生就只应当去注重如何修身养性、修炼自度,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关注,否则易导致对物欲的追求、贪图享受、玩物丧志、为奇技淫巧所累等等严重阻碍正常修炼的弊端,我想这正是佛经中没有过多包含能够提供修炼者如何生存的技能和法术的重要原因。人类这种生灵在地球上已经具备了生存的优势,无须再传授给人类过多的生存法术和技能,人类就应当齐备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一方面,如果人类始终能本着与天地宇宙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进化的方式生存,人类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为的灾祸,人类本不需要建很多高楼大厦桥梁公路、制造出飞机汽车等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生态破坏,只要注重精神的内守,病安从来,只要注重修身养性用佛学的智慧指导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类相互的争斗和敌意;另外一方面,生老病死受到外界攻击的因素正是修炼的缘份和机会,佛学中包含完备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发展的智慧和方法,无论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等方面都提供了最为完备的智慧和方法。在这些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也远远超越了世俗人类的层次。
  佛学精髓在于让众生充分明白人生一世是一项多么大的奇迹,领悟在宇宙当中生而为人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珍视生命、珍视这一奇迹。不要胡涂的虚度此生、枉此一生。在世俗世界,人们已深深懂得:只要勤奋不懈的努力追求,一棵寻常的心、一个寻常的人也会提升到十分高远和不寻常的境界。那么通过佛学精髓所启迪的精进勤奋的不懈修炼,则能使每一个寻常的心灵变得超凡,远远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达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境地。佛法给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开发人类这一生灵的无限潜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个能够深刻的理解静能生智慧机制,也是开发人类无限潜在智能的重要契机。佛法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由此佛法真正告知了人们什么才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真谛和价值所在。
  第十一、关于佛学修行的层次及初级和终极目标
  仅仅在心识上进行了转化,超越和看空了世俗的价值观并获得了足够高的见地,对一个修炼者来说不算是最难的,只要他天生的悟性足够高就行。当然对有些人来说要做到心识的高度转换,做到真正的超越和看空获得足够高的见地,也是极不容易。最难的是怎么样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身心修炼和转换的实际过程中,第一是要排除内在的肉体、旧有心识、业力的干扰,第二是要排除外界社会环境的干扰和阻碍。这是比较困难事情。因为肉身是一个诸多业力(前世和今天)积淀而成的实体,心识和肉身的争斗是相当痛苦的,不容易把握控制的。心识是可以超前转换的,而肉身则要滞后得多。
  修行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在心识、心智和信念体系价值观念的转换;第二是用转换过来以后的新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新的见地去指导肉身的转化,并达到在大的方面不出问题,达到修炼的要求,从而始得见地也获得了更好地提升,在这个阶段,身心只是在重大问题上达到的基本的一致,这也是孔子所想要达到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循规蹈矩已达到自觉和自如地把握的程度,这个境界也是乐于持戒的境界;在这个境界意味着外在的规律已经被十分嫻熟地把握,并且已经融化在意识和个性的深层次中,成为了模式化的、习惯性的、个性化的应物处世的方式。这个层次是世俗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即圣人的层次。第三也就是最高层次,那就是身心修炼已经完全彻底的达到高度的一致、圆融无碍。从而达到只要是在正信念、正见地指导下的修炼,肉身都会十分乐意的加以配合。心想的就一定是正信正念的、合于道的。身心已经与道完全的圆融为一了。这就是老子所达到的: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境界。心想的也就是符合道的,也就是肉身所乐于的。这是孔子所无法比及的至高境地。
  学佛修炼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由于当今人类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体系主导思想的误入歧途,当今人类用错误思想和错误的认识支配和驾驭了科学技术,再加之由于科学助长了人的自大和自以为是,把科学技术变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变成了敌视和抗拒修炼的强大的障碍;为了对此问题作为一方较深入的探讨,这里有必要简要地谈一谈我对学佛和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的个人的见解。在这一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认为学佛和修炼的初期目标应当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备的宗教信念体系,有利于使现代人能够逐渐深刻地意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灵、宠辱不惊、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应无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机,以至最终能够培养出以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态度,如此将有助于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极积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人生境地,修为的至高境地应当是无苦无乐、无喜无悲的大空灵、大解脱、大自在境地。而不应当是任何世俗的乐境。而终极的目标则是: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
  第十二、关于宗教教义中持戒、禁欲的讨论
  持戒、禁欲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本质属性仍然属于法术的范畴,即,属于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对于一般人来说持戒和苦行、禁欲是修炼者要想获得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普遍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对一般人来说是修炼的一种必要条件和前提,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修炼者的见地没有达到足够高的层次,一味的苦行和持戒是修不出正果的,反而会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总之持戒和苦行、禁欲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法术、方法的范畴,所以必须受到见地的统领和指导才不会出偏差和误入歧途。这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要想看破功名富贵,必须充分地享有过功名富贵,这种观点也是十分片面的。能看破功名的一定是先天根器和秉赋中就具备了这种内因,否则就像吸毒一样,越是追求不断的满足,毒瘾会越来越大,根本不可能有满足和看破的一天。之所以要持戒、禁欲,这正是修炼的最普遍、最适用、最必要法门,而当今的科学技术在不良思想和认识的指导下成了开发和促进人类低俗的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追求的重要工具。西方文明进步的杠杆是激发和撩拨人性恶的欲望,比如对虚荣和感官享乐的无尽的追求。人们的奋斗精神勤勉精神都是在这种欲望下被激发被催动的。之所以要持戒、禁欲,这正是修炼的最普遍、最适用、最必要法门,而当今的科学技术在不良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成了开发和促进人类低俗的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追求的重要工具,关于持戒和苦行的要义: 持戒和苦行是凡人入静入定的基础,是必修法门,通过这种法门一个人才能消除许多肉身带来的烦恼和五名,才能取得六根清净的基础,而持戒和苦行实际上是等价的。持戒持得越深对清净六根越有帮助。当然前提是在没有损害健康的情况下。持戒和苦行在达到某种相当的层次时,就不再认为自己是在苦行和持戒,而是把这种持戒和苦行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和追求,这时持戒和苦行就变成了一种乐事和使人自在的事。凡人认为是苦的事,他却认为是自在的事,凡人认为是乐的事情,他却认为是苦的事情。比如对世俗享乐的追求的看法等。所谓过份的苦行是不能证道的这种说法应当这样理解:由于过分的苦行会导致健康的损害从而导致心性的无明。只注重一位的苦行,而不注重见地的提升和智慧的开发当然是不行的,但是苦行本身是必须的是不能绕开的,苦行只要不损害健康那就应当勇猛精进而行、大力提倡。那种又想不放弃世俗的福报又想寻佛求道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见佛见道的。
  第十三、关于佛法中布施法门的探讨
  布施就其本性来说,仍然也是属于法术的范畴,即,也是属于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之一 。小乘佛教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自度才能度他。不明大道的在世间乱行善事,无疑于是乱干预天道。向外多行善事、普渡众生,是一种外布施,有利于根除小我,根除自私狭隘的我执,所以说外布施在本质上是一种根除小我自私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这是一种舍此无二的不能不用的方法和手段。当然用多用少因人而异,应当根据每个修炼者的不同根器、不同秉赋和资质而定。外布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内布施。一个人的修炼果位的高低只决定于他深行内布施的高低,而与他行外布施的多少大小深浅无关。有些修炼者的根器和秉赋特性决定了他们修炼的方式是以深度涉世度他而自度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有些修炼者则是更多以隐居修炼的方式来进行。这些方式没有谁优谁劣、谁好谁坏的分别,仅仅是方式不同而已。独善其身是根本大法,度他而自度的方法不是根本大法,当度人时不渡人,那是一种不足取的、我执太重、自私偏狭的自了汉修为方式。但是,不当渡人时(这里指:此人当前所受的苦难正是其因果和业力所致,为其消除因果和业力的最好的方式正是要让他很好的领受当前的苦难,并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却去乱渡人,这是乱干预天道的运行,其行为也是要背因果的。修为的方式可以很多,最根本的就是要最终落实到对自己彻底地实施内布施,从而实现彻底的消除我执上来。任何方法,只要最终能有利于修为者达此目的,就是好方法。
  第十四、佛法与艺术的关系
  纯粹的艺术给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能给人带来善的判断和是非好坏的判断,只是能够使人具有了一定审美能力和美感品位的提高,真正的大美至美应当与大善和大道相融合。从希特勒的纳粹帝国的大批杀人魔鬼皆是具有极高音乐美术建筑造诣的高官来看,极高造诣的艺术品位并未能够改变其魔鬼性,反而能够增强魔鬼性的法力。可见艺术在本质上仍然只具有法术的属性。其本质功能与科学一样,在根本上并无太大的崇高神圣性和善恶的教化功能。“文以载道”在根本上是很难行得通的,“道”一经过文(艺)所载,必然会载歪。因为“道”是不能假以文(语言)载的,用语言加艺术的方式更难载“道”。赵鑫珊在其《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是不明了这一点的,难怪他只能一再以纳粹的恶魔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而大为不解。他也肯定不会懂得,为何佛、道会摈去艺术的深层的机理。
  艺术对人的陶冶和潜移默化作用是有限的,凭借艺术是不能悟道见佛的。
  关于“艺术是没有宗教教义的宗教”之说的点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吗?追求艺术效果、追求乐趣、快慰、追求幸福和乐境并非宗教倡导的最高境地。无喜无悲、无苦乐、“应无所而生其心”的大自在、大解脱、中道无为境地才是至高境地。用审美态度去对待一切(包括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烦恼、痛苦等等)只能算是一种智慧的方法,而不是终极目标。佛不提倡刻意追求奇技淫巧(包括所谓艺术美和艺术的精巧),更反对人们用任何技能法术去获取追求享乐和舒适,包括精神的享乐。
  审美态度的人生境界可称得上是另一种与圣人境界相当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在人的层次上以一种极其乐观、诗意妙觉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的高妙化境。但是未达到此化境的低层次的审美人生态度则会落入玩世不恭、缺乏精进向上、认真踏实的下品。而比至高无上的审美人生境界更为无限高妙的应物、处事、待己的境界是超越人的层次的、宗教精髓要义所启迪的终极修炼境地—明心见性、中道无为的境地。这是一种妙观庄严、静穆、平和、安详的,是无喜无悲、无苦乐的,大自在、大解脱、大圆镜智的至高妙境地。
  综上,就是我对佛法、见地和科学之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见地的属性及其功能,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作用和极限性以及如何超越这种局限性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探讨,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前辈和同修不吝赐教。限于时间关系,上述有些重要问题不可能进一步展开做详细探讨只能简要地提及,今后有机会还希望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探讨。
  谢谢各位!
  2001年11月(在昆明居士林的讲座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