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讨论时下社会问题及重整道德风气之方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悟 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讨论时下社会问题及重整道德风气之方针
  悟 明
  近年来社会上的窃盗、抢夺、凶杀、强暴、诈欺等犯罪案件日益增加,深究其因,皆是因人们过份的追求物欲享受,将道德观念弃置一边所致。这确实是一个严重可怕的问题,因此,重整道德风气已是迫在层睫。
  国父 孙中山先生有言:“国家之治乱,系于社会之隆污,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靡……”,可知社会的污浊,完全由人心酿成,若欲改正人心,专靠法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而佛教正有根治人心陷溺的良法。
  佛法对众生的心,解说的特别详尽。佛分析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在唯识学上曾经加以整理,把一切烦恼分成二十六种,进一步的叉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本烦恼,另外一类叫做随烦恼。这根本烦恼——贪、嗔、痴三毒,就是心病的根本病菌。
  贪欲是有情生命自体和环境的执着。这也是以私爱为出发点的。众生所以有种种大痛苦,不容易得到解脱,原因之一也就在于心中有一个自我的观念,而深深的爱着这个“自我”,一切都为自我设想,处处为自我打算,而自我陷入“执着”的状态,很难解开这一个死解。
  既然有了自我的执着,就生起了贪心,求自我的满足,甚至不惜施用一切手段去争取。世人为了个人所作的努力,真是可观,什么力量都可以付出来,/永远没有止境的在争取,在拼命。
  人固然有某一些基本的需要是深可同情的,然而人贪心不是基本需要的,求食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人需要吃饱肚皮,人人为食物而争取是权利,无可厚非,但是人一旦饱了,就有了“饱暖思淫欲”的现象,欲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没有钱而想有一点钱,有了千元就想一万,有了一万就想到十万百万,至于百万富翁能够满足了吗?说起来很可笑,听说当前世界上有不少上亿的富翁,他们还感到钱少,还在奔劳的赚钱,叉听说有几个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的,已拥有十亿美元,他们却愁眉苦脸的以为钱太少,还要用尽心血在赚钱上面。人的占有欲,实在大的惊人,根本就没办法填满。过去用“欲深溪壑”来形容贪心的深而无底,已够使人惊讶的了,但以溪壑能说明欲望的深变吗?我觉得用任何词汇都不可能形容贪心的不能满足。
  在贪心作祟下,众生什么事都可以不顾虑,亲人骨肉要争,朋友也会反目,推广下去,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和平无争了,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也都被抛到九霄云外,那一些有亏私德的事就跟随而至,什么钻私舞弊,锤而走险,杀盗淫妄的勾当都能干得出来,即使是好朋友,为了贪心也会成为怨仇大敌,像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时时都有,到处可见。在个人是因贪心而造恶业,形成祸乱,对于它——贪心,实在不能恐惧,它是人生烦恼的病菌,是毫无可疑的了。
  嗔恨是对他人的不能容忍而起的敌对心,它是众生心中的一种毒素,使人生起各种恶念。个人有了嗔心,就是把他人看成怨仇,视为眼中钉,一定要用尽心计来谋害对方,恨不得把所有的人都推落到地狱的火坑中受苦受难。有的人因为一点点小事引起了争论,慢慢扩大了嫌隙,而动手相打相杀。有一些家庭夫妇为了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故,而搬演出最恶毒的手段,小的会摔东西发泄仇恨,大的就会动刀动枪,往日的恩情蜜意早忘到脑俊去了。其他的再像许多不幸的凶段案件,手段的残酷,意念的险恶,真是使人惊心沭目。
  嗔心是人类众生所共有的病素,只不过在程度上略有深浅的不同罢了。好像一个小孩子在不知人世之前,稍有不适的感觉就会手舞脚蹬的号啕大哭,这就是说明嗔心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什么后天形成的。一般人有了嗔心,就有恶念和恶行。眼看到一个人跌了一跤,本来应该予以同情,可是大家看到了反而会张口大笑,这个可怕的事实就是由于嗔心作祟,只希望他人加深痛苦,人家的遭遇越悲惨越能称心快意,都是人类的弱点。
  人有了嗔心,痛苦也随着而来,它是心病的根源之一。佛经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确实不虚,嗔使人亏损阴德,为非作歹,也能造成举世的共同灾祸,使世间难以找出一块干净土来,人受害无穷。
  佛经里有个故事有很深长的意义,值得我们玩味二道个故事是说,从前在一个名叫阿练若池的岸边,有一只乌龟,它受到烈日高晒之苦,喝不到水,也觅不到食物。他这时只有另找他地求生。可惜乌龟走路实在太慢,旱灾之区又非常辽阔。这时乌龟的两个雁朋友很同情它,共同商量好一个计画,想帮一点忙把乌龟运到水草茂盛的地方去,它们的方法很好,是利用一根树枝,叫乌龟衔中间部位,两只雁各衔一端。雁在起飞前千叮咛万嘱咐,要乌龟不能开口。后来飞过一个村落时,小孩子抬头看到了,觉得有趣一齐高声呼叫:“雁把乌龟衔走了!”乌龟这时感到有颧自尊,嗔火生起,开口大骂。可惜刚一开口,就从高空跌落下来,正好摔在一块大石头上,摔个粉身碎骨。乌龟因为一时起了嗔火而死亡,我们人类众生呢?岂不是都因为嗔火而亏德而沉沦?
  痴迷就是无明,是对一切事理的蒙昧无知。也正是在知识上有了毛病,认识不足。
  世人因为认识不清而遭遇悲惨下场的,可以说比此皆是。是的,知识太重要了,知识不足的后果不堪设想,可怕已极。一般人的种种失败,大多数由此而来。
  知识是人类生存上的凭藉,它也是幸福的泉源,有了知识才能减少错误,使人生更合理一点。佛法是最重视智慧的宗教,把知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佛法看世间的一般智慧,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找到根本,落脚点一错,全盘皆错。
  世人往往认不出无常的真理,把假合的身体当做实有,颠倒了是非,本末倒置,一切罪业自然跟随而来了,多数人不相信因果法则,做出许多愚蠢的行为。
  人是一个痴迷的生命,陷迷悯中只叫盲目的向前摸索,而不求甚解,多数人过着昏昏沉沉酢生梦死的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不想日后的下场。
  这贪嗔痴三毒是三恶毒,是最基本的心病病源,其他的各种毒素不过是随之而来的罢了。佛教是以“五戒十善”来根除世人内心中的贪嗔痴三毒,匡正人们心中不道德的思想。一个守五我的人,不但今生是位道德长者,受人崇敬;来生将是一位大富大贵的大德。根据戒经上说:“若人受持五戒者,得大智慧,成就一切善法功德,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若百人持五戒,则百人和睦相处。能傅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政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对于个人身心快乐自在,抑且辅助国治、益补邦家矣。五戒在儒家谓之五常,以仁者不杀生害命,义者不盗取无义非分之财、礼者不邪淫别人妇女、智者不饮酒、信者不说妄语。十善为:身有三善:不杀生命、不盗、不淫。口有四善: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言。意有三善:不贪、不嗔、不痴。这十善法,如果从反面来说:就是十恶法。
  世人若都能以“十善”为做人的道德标准,进而认真推行“十善”运动,使人离此十恶,即能脱离窃盗、抢夺、凶杀、强暴、诈欺等坏习,并循“十善”引导人们互相推诚仁爱、谦和、互助,则十恶自然消失,犯罪案件亦将会日渐减少。社会终会因大家奉行五戒十善的佛法,而达到安和乐利的境界。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推动这能有效净化社会人心、重整道德风气的良法吧!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10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