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泰州佛教纵横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范观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泰州佛教纵横
  作者:范观澜
  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称,已有二千一百多年悠久历史。古名有海陵、海阳、吴陵等称谓。滨江临海,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有“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之说。过去也曾称为泰县,包括了现在的海陵区、姜堰市以及高港区、江都市、兴化市、海安县的部分地区。在清代,东台未设有县治以前,也属泰州的范围。如今的泰州市下辖姜堰、兴化、泰兴、靖江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
  泰州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几千年来,江、海、淮三水激荡于此,吴、楚、越和中原文化交融于此,孕育了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人文文化。
  佛教文化在泰州一带流布,确是源远流长。据佛教史籍记载,泰州始见佛教于东汉末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至东晋义熙年间(四○五——四一八),僧觉禅在泰州已始建道场。
  随唐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泰州也不例外。这里亦出现了好多寺庙。宋朝是泰州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皇帝也曾赐名敕封过这里的寺庙。元朝间有所没落,明清后开始复兴,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泰州注重僧教育大办佛学院,培育了众多的佛教英才。自此泰州佛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并跨过长江,弘扬海外,乃至于当今华人佛教的兴起,都与泰州佛教具有这样和那样的特殊因缘。
  泰州佛教以其历史悠久,名刹林立、高僧辈出和影响广大等因素,在我国佛教界以致于在世界佛教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历史久远 底蕴厚重
  早在东汉初年,佛教就传入了徐州彭城。当时,今泰州一带已置为县,隶属广陵郡,而广陵郡是徐州刺史所辖的五郡政区之一,难免很快受到佛教的影响。东汉中平元年(一八四),笮融被任命为下邳(今宿迁)相,并经管广陵、下邳、彭城三地的粮运。笮融本人笃信佛教。据《三国志、吴书、刘传》记载,他“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屠(佛陀)祠。上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笮融还宣布凡信佛教的人可免除赋役,于是远近有五千多户信佛。笮融在徐州、广陵间大造浮屠,这是我国民间有佛教塔寺之始。泰州亦在其间,可以推断佛教传入泰州地区这段时间。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相对安定。随著北方士族及百姓的纷纷南迁,一些佛教徒也来到了南方。据记载,大兴年间(三一八~三二一),流播广陵一带的北方人中,有“将舍利者,建立小寺,立刹”(唐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所载。东晋义熙年间(四一一),泰州设郡。佛教也开始兴盛。据史书记载,东晋义熙年间(四○五~四一八)僧觉禅在泰州创建道场古光孝寺。姜堰镇东岳庙巷的净业寺也即建立于此时。
  到了唐代,泰州佛教愈趋盛行,据记载,这期间城内在唐宝历元年(八二五)王屋禅师创建了有百丈高塔及水井百口,古名开化院,又称独佛寺,后改为北山开化禅寺。唐乾符三年(八七六)铁心坚建初名为护国寺后改为南山佛教寺。泰州属地兴化在唐代始建了广福寺、罗汉寺、木塔寺、崇福寺、宝严寺等。此时泰州另一属地泰兴在唐光化二年(八九九),也建了一所律宗寺院即广福寺。唐开成三年(八三八),被日本天皇封谥为“慈觉大师”的天台宗的日谴唐请益僧圆仁在《入堂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他从日本曾到达海陵,看到佛塔的庄严情形。
  中国的佛教自二千年前自印度传入,诸多地区的佛教一般都是创于晋朝,兴于唐朝,盛于宋朝。佛教在中国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时已达鼎盛时期,泰州当然也在其列。
  南唐时(四一一)泰州已设为州治,到了北宋崇宁二年(一一○三),泰州州治范围较广,一直管到海边管著一大片盐场。泰州自吴王刘濞煮海为盐时起,就是重要的盐产地,又因地处江淮之间水路交通要道,成为重要的税关。据《宋史》记载,绍兴年间,泰州产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名臣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可见当时泰州之重要,经济又如此繁荣。佛教同时也得到兴盛。宋徽宗赵佶曾赐名泰州城内首刹为“崇宁万寿寺”,并赐斋田五千亩。
  南宋八年(一一三八)高宗赵构南渡,定都临安。为徽、钦二宗祝福,泰州首刹为“报恩光孝寺”。用国家年号相赐寺名,皇帝敕封这里的寺庙表明荣誉之高了。
  南宋期间除泰州城区建立了众多的寺庙庵堂之外,所属的泰兴亦建立了庆云寺、福慧寺、报恩寺、鹅湖寺、东方寺、分界寺、张王庙等。兴化也建立了时思、乾明、定慈诸寺,另现属泰州的高港区在宋淳熙十年(一一八三)建立了口岸地区最大的古寺寿胜寺。
  泰州佛教在元朝年间有所没落,明清后开始复兴。泰州现又一属地靖江的佛教,在明成化八年(一四七二)开始兴建寺庙为县城隍庙。清朝雍正年间(一七二三)清世宗为专门为泰州城内净因寺书写“净因”二字。
  清末民初,泰州佛教得到了恢复。清末城内首刹光孝寺,由律宗第一山南京宝华山性慧法师分灯而来由禅宗改为了律宗。民国初年,光孝寺又兴办佛学院,培养佛学研究人才,持续多年培养了一批批有文化教养,既能讲学、又能开座讲经的僧伽人才,同时也为全国乃至当今华人佛教各名山大刹输送了一批批住持三宝的法师。
  民国初年,泰州还兴起了居士佛教,这在全国颇具影响。如钱诚善、王诚普在泰州编著名的《海潮音》杂志三年有余;一代居士高鹤年和他所著的《名山游访记》以及他创办的刘庄净土安老院;还有泰州出现了景昌极、徐克明、杨浣石、林子青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佛教学者。
  抗日战争时期,泰州佛门僧人积极参加抗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佳话。时任泰州光孝寺方丈又担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一代名僧常惺,为了抗战需要,专门训练僧侣救护队,办理难民收容所,佛教医院及佛教僧侣掩埋队等,全身心领导中国佛教界参加抗日战争。时任泰州佛教会会长的南亭和尚组织了“泰州佛教僧侣救护队”,并召集了全城青壮年僧侣施以一个月的救护训练,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兴化、姜堰一带的爱国僧人组织“僧抗会”,通过捐献田产、免租、从事军需生产,以至参军参战,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姜堰的叶甸区僧抗会,以仓场、阪仑、叶甸为中心,开展游击战。队伍发展到一百余人,发军装、吃公粮,抗战胜利后,上升为溱潼县团。
  一九四九年以后,泰州有一批法师前往香港、台湾。他们大部分是青年僧人,都是佛学院的学僧。这些人有的在香港或台湾定居下来,住持寺庙,讲经弘法,有的转道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成了那里佛教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还有的往菲律宾、泰国、美国弘法,并新建寺庙。所以泰州和尚云游四海,弘法利生,成了当今佛教界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九三八年焦山智光和尚避日寇至泰州光孝寺集合成一、妙然、守成等组织福田工读社,教织毛巾布,还提倡生产报国。光孝寺南亭和尚领导海山僧众虔诵《仁王护国经》三年,以保图强,泰州一境平安无羔。
  一九五四年,肇源和尚将居住城区的僧尼组成泰州市佛教徒学习班,学习时政和佛学,同时在月城关帝庙内设经忏接洽组,为斋主进行佛事活动,既将佛事活动管理起来,又解决了僧尼的上生活困难。肇源一贯主张农禅并重,一九五七年后团结有劳力的僧尼先后创办力生染织社、制鞋加工组、砂纸组、前进麻纺厂、火葬场等。
  一九五七年春季,泰州籍和尚映澈法师当时为江苏省佛教学习委员会会长,带领全省各地的戒师云集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传授了千佛大戒,盛况空前。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九六四年社教运动、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形成有名的十年的浩劫 ,泰州佛教寺庙几乎荡然无存。
  一九八四年,泰州市佛教协会成立。泰州光孝寺、泰州岳王庙、兴化楞严寺也作为江苏省重点寺庙开放,佛教活动恢复。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与泰州有因缘的和尚,如在美国弘法的洛杉矶法印寺住持印海、美南德州佛教会长净海、美国纽约东禅寺住持浩霖、菲律宾隐秀寺住持乘如等以华侨身份来泰州拜佛礼祖,为复兴泰州佛教捐款献物。一九八八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泰州光孝寺法系传人成一、妙然、了中亦多次率团至泰州,为复兴泰州光孝寺修建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直至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大雄宝殿落成暨佛象开光,盛况空前。
  一九九○年以后,泰州各地亦已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佛教徒的要求,各地亦陆续开放了一些寺庙、念佛堂和简易佛事活动场所。如城区的净因寺、福善庵、泰兴的庆云寺、兴化的上方寺,姜堰的净业寺、净土寺、靖江的孤山寺等。各地亦有一批年轻人出家,出外读佛学院,特别是姜堰、兴化等地,如今这一批僧人有的也已成为一方化主,泰州佛教后继有人,传承不断。
  二、寺庙遍布 名刹林立
  泰州佛教自东汉传入后,东晋义熙年间开始有寺院起,岁月经过流淌一千七百年,唐宋间这里佛教极盛,元代稍衰,明清复盛,清末民初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境内佛教之盛,民间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据史料记载统计,一九四九年以前,泰州境内方圆一百里里左右有寺庵庙宇一四一座。姜堰亦有三六九座,兴化亦有六一七座,泰兴亦有二三○座,靖江亦有一六○座。在这么一个辖区内,尽有佛教寺庵庙宇一五○七座之多,这在全国来说也都是少见的。
  泰州城区具有九大丛林。即有东晋义熙年间(四○五~四一八)的称为江淮名刹,有九大丛林之首的泰州报恩光孝律寺;有建于唐宝历元年(八二五)民国间曾为佛教会所在地的北山开化禅寺;有建于唐乾符三年(八七六),传终南山道宣所创南山宗教法,明朝僧正司所在地的南山教寺;有建于南宋年间,亦有“宝塔不露天”之说的西山白云寺;有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一六○四),内有“肉身菩萨”的觉正寺;有建于后显德年间(九五四~九五九)并有“罗浮古迹”、“大通明彻”之誉的永宁寺;有清世宗书赐“净因”二字并有“十八罗汉塑像特逼真”之誉的净因寺;有建于唐大中年间(八七四~八五九),后供奉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王张士诚的东山寺;有建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并出著名诗僧济生和尚的雨声寺。
  泰州城区的九大丛林,佛教宗派并不繁杂。九大丛林之中,光孝寺、北山寺、雨声寺、觉正寺、永宁寺、净因寺为十方丛林。光孝寺、东山寺、南山寺、及永宁寺属律宗,其余属禅净双修。九大丛林中除光孝寺、北山寺、雨声寺、觉正寺与永宁寺实行传贤制外,其他寺均为子孙庙性质。
  泰州城区除列为九大丛林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著名的尼庵,如古准提庵,又名泰山庙、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松林庵,内有矫若游龙的“六朝松”;福善庵,为清末民初,由一名门闺秀,遁入空门所建,至今还留下许多美妙的传说;陈庵,著名诗人吴嘉纪,在此作过传世之作《初秋》一诗,剧作家孔尚任羁寓于此,作《陈庵记》并写成不朽名篇《桃花扇》二稿。
  城区内建于明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位于“泰山之巅”的岳庙,又称岳武穆祠,供奉著王冠蟒服的岳飞金像,气宇轩昂,另有岳云执双锤像,以及岳飞的十六部将像,皆栩栩如生。还有城区中在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所建的“都天菩萨”张巡的“行宫”又称为都天行宫,大殿中都天菩萨贴金木塑像,身穿袍服,气宇轩昂。位于泰山脚下的临湖禅院,著名诗人杜茶村、冒辟疆、周亮工、龚鼎慈多次在此雅集吟诗。
  泰州城区附近乡村以及集镇几乎村村都有庙,在清代中期,这里的乡村建庵堂小庙成风,有“”无庙不成庄之说。如姜堰境内主要庙宇有:姜堰岱岳寺、释迦教院、地藏教院、东岳庙、观音庵、净业寺、太平庵、港口慈氏教院、回龙将军庙、吉祥庵、后帷心庵、溱潼寿圣寺、塘湾青龙庵、苏陈庄大圣寺、太平庵、白马白马庙、张甸胜因教院、娄庄净土寺、大冯竹隐庵等。
  今泰州所属的县级城市中的兴化佛教,亦也是与泰州佛教文化一脉相承。兴化县是五代时从泰州划出昭阳镇创立,后来转属过扬州以至高邮州,但多数时候仍属泰州,今又属泰州。而兴化城乡大小寺庙之众,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据被誉为现代僧中素王之称的震华法师所著的《兴化佛教通志》所述兴化的梵宇建置,由于地处僻远,无敕建之寺,都是由僧徒募缘创建及施主捐资独建或舍宅改建。如大士庵为知事贺运清建,极乐庵为徐戎二姓共建,普润庵为黎希淳建,其余大都僧徒行苦募建。兴化城内亦有九家丛林,即龙珠、时思、广福、定慈、宝严、地藏、极乐、宝筏般若等寺。乡间也有四家丛林为乾明、木塔、罗汉、观音等寺。如今兴化城东恢复了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一六二八~一六四四)的上方寺。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构建精致的大雄宝殿亦已落成。放生池中央耸立著八米高的观世音青石露天佛像。戴南的护国寺也亦已修复,唐王李世民许多美妙的传说至今也在民间流传。
  泰兴的佛教寺庙,历史上最多时近三百座,遍布城乡。其中古寺庙有县城建于唐兴化二年(八九九)的广福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九九九)的庆云寺。黄桥建于北宋天圣四年(一○二六)的福慧寺,俗名东寺庙。城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的水月寺,寺中大殿“水月禅心”、“远清”二匾额均为清康熙帝手书。古溪始建于宋嘉佑二年(一○五七)的东方寺等等。
  靖江的佛教寺庙相对于其他地区出现稍晚,明成化八年(一四七二),靖江始建县城隍庙,自此城乡普遍建庙,至清末,共有庙宇一百六十余座,内有尼庵三十四座。城乡庙宇分布,沿港涨塌地较少,腹地老岸较多。有的为县官倡议建造,有的为地方士绅个人建造或合造,有的为僧人化缘建造。如今靖江已恢复了相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孤山寺,已建成了观音殿,供奉了目前省内最大的汉白玉观音象,高有八点五米。
  三、高僧辈出 名僧摇篮
  泰州佛教历史上高僧辈出,被誉为“名僧摇篮”曾有人这样记载:“名山方丈,多为泰人,各地高僧亦以泰人为伙”。据杨仁山所著《江苏名山方丈录》云,名山方丈“泰籍者十之七八,僧徒之发达,盖于斯为盛。”本邑名儒周志陶老先生曾著《吴陵忆词注》中述,吴陵忆:“和尚泰州多。培植乡亲为法子;继承衣钵做贤徒。南无阿弥陀。”民间还流传“当家和尚泰州多”之谚。
  在泰州佛教弘传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上,历代名僧莫不具大鉴正眼,黄(薜+木)苦心,精修梵行,乘原利生,在传道扬法而卓越贡献的耆老大德,不胜枚举。
  晋代觉禅大师,在泰州开山结茅,苦心修持,首创慧业,惠泽后人。诛茅结屋开法席,殊胜因缘传千古。觉禅大师是泰州光孝寺的“开山之祖”。同时在有记载的历史当中,他也是泰州佛教的“开山之祖”。
  唐代,泰州属地兴化亦有绍严和尚在元和中开创广福寺。德圆和尚元和中开创罗汉寺。德信和尚长庆中开创木塔寺。德烟和尚太和中开创崇福寺。禳翁大顺中开创宝严寺。唐朝的元和年至大顺年,也是在西元八○六年至八九○年之间,距今也有一千一、二百年历史了。
  宋代,泰州出了一位致远禅师,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在清代“龙藏”的《五灯会元》第五十五卷中收集了他的出定语:“从来打鼓弄琵琶,须是相逢两会家。佩玉鸣鸾歌舞罢,门前依旧夕阳斜”。
  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九九九)的泰兴庆云寺,也出了一位高僧。他的第八代住持硕奎禅师是著名的禅宗大师,为佛教界所敬仰。他对学僧讲经开示的语录有十余卷,收录在《大藏经》高僧语录内,至今仍在佛教界流传。庆云寺曾名圆悟堂,即因硕奎禅师在此参悟禅机而命名,《历代高僧传》又称硕奎禅师为圆悟禅师。
  宋代德范禅师,为泰州首刹光孝寺宋代中兴之祖。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光孝寺因遭战战祸,殿宇相继被毁。绍熙年间(一一九○~一一九五),德范肩负中兴之责住持光孝寺,见光孝寺楼焚钟堕,扁而不坏。曰:“钟不坏,寺将兴之符兆也。吾举事,将自钟始。”“先建百尺钟楼始”,继而筹建大雄宝殿,并将大雄宝殿命名为“最吉祥殿”。建阁六楹,供奉天子曾赐前任住持觉深法师的“碧云”两个大字。阁之广褒雄丽,与大殿相称,后又建成方丈寝室、厨库、水陆堂、两庑等建筑。庆元六年(一二○○)六月又派其徒僧祖兴求当时显赫的著名诗人陆游为其作《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记》。
  明代,达本和尚为泰州名僧,字无幻,能诗文,多才善辩。与当时泰州才子储灌友善。储灌 (一四五七~一五一三),字静夫号柴墟,乡试、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传胪)。授为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后任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还任过太仆寺卿等职。储曾作《赞布袋诗》,诗云:“无古无今云满头,大千世界一囊收。自从唱破无生曲,直到于今笑未休”。
  明代泰州还出了一位方志和尚,字观如,幼年出家于天竺大讲寺,拜远清为师,遍历名山巨刹,到处析疑证悟,宣讲佛旨。应聘回到泰州后,热心修茸寺宇。除建光孝寺外,并修茸报国禅寺,改名为西山报国禅寺。又修建了南山寺宝塔,著有《法华正旨品节偈》。
  清代,性慧律师,字炳一,号幻云,乾隆九年(一七四四)由金陵宝华山慧居寺(后改为隆昌寺)出任泰州光孝寺住持而负复兴之责。来到泰州后,开示戒法,光孝从禅宗改为律宗,为光孝律寺开山之祖。善诗画,诗宗三唐(初唐、盛唐、晚唐诗格),画在香光(明代董香光)北苑(五代南唐董北苑)间。著有〈幻云诗钞〉。因性慧于经咒之余,雅好翰墨,其师文海和尚将在皇坛传戒时庄亲王所赐的“汝帖”由性慧分灯带来泰州,亦随衣钵为历代相传,永为泰州光孝寺的镇山之宝。
  清代,德厚和尚,字释月,有戒行,通经典,为光孝律寺第十一世祖。据〈泰州志〉载: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住持德厚,联合镇江、扬州十大寺庙负责人偕同北上京师请回龙藏一部,为七一六七卷,藏于香雨楼上,改楼名为“藏经”。在现存放的藏经橱有经请于光绪二十年,经折于二十一、二年,经橱成于二十三年,九月齐整,十一月供奉,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冬期,德厚曾传戒一次,以此庆贺(待续)。
  清末民初间,泰州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和尚即担任泰州僧正司之职的玉成和尚。这位和尚最大功绩就是尊重知识,礼遇读书人,以培养小和尚而称著。他在寺中聘请饱学之士为教师。学僧除学四书五经、外文、数学外,并习琴、棋、书、画。择优送泰州、扬州、南京、上海、武昌、厦门等佛学院校以及一般学校学习。学成后再分往各丛林、巨刹、并由各住持(多为泰州人)收为法子、贤徒、衣钵相承。百年间,泰州故有“当家和尚泰州多”之谚。著名如智光、文心、霭亭、南亭、望亭、存远、善远、自一、唯一、成一、果一等。
  清朝末年间,旧称海陵东北隅之小镇茅山有一景德禅寺中朗月和尚,曾安禅扬州高旻寺,被推为首座,不愿为伽蓝主席而寄禅茅山景德禅寺。其人经典博通,学行精进,他听说兴化唐为定慈寺和罗汉寺各存明藏,清藏已年湮失捡,遂率怀俊、天培二师赴兴化、寒暑不易,四载成就清藏,七年圆满明藏。朗月道行高深,尤精华严,其人示语,简洁详明。在任职景德禅寺西堂时,倡念佛法,便与泰州、东台、兴化、盐城等地僧俗发起华严大会,结成莲社,约定各地次第举办,三年一转。同时,将华严宗典藏刻梓经板,藏于茅山,会期编印赠予各寺,自此,华严宗法再兴于江淮,如誉为华严座主应慈出生在泰州一带(现称为东台县),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了。
  清末民初,泰州佛教重视僧教育,兴办佛学院,培养了大批僧众。如泰州光孝律寺在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即创办觉海学院,学制三年,每期招收青年僧人三、四十人,后来又创办了光孝佛学研究社(即光孝佛学院)一直至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二十多年中,佛学院造就了一大批僧才。兴化在西门回澜寺,由望亭和尚发起创办了兴化佛学院,招收了僧青年十数名,泰州还举办了石阳尼众佛学院。
  泰州佛教除了兴办佛学院以外,还大为办学惠及地方。如民国早期,光孝寺敏学等于广惠庵创办僧立儒释初高等小学,智光为校长,有学僧及在俗男生五十余人。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净因寺住持希尧创净因初小,民国三十二年,姜堰观音庵松樵创办泰县佛化小学,由县内各庵庙保送僧尼入学。除一般高小课程外,专设佛学,四书和习字,修业期满,考试合格后升入光孝寺佛学院继续深造。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姜堰马庄法华庵与慈贞庵,联合举办马庄佛教义务小学,该校后迁至港口观音庵,改名港口佛化小学,学生约三百人。民国三十六年秋(一九四七)光孝寺妙然、广静创光孝寺义务小学,有学生一百二十人。
  泰州佛教在民国间出现了一大批名僧、高僧、这些和尚在佛教界都颇具影响。著名者有:曾担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一身兼任厦门南普陀、北平万寿,泰州光孝住持的常惺,《新八识规矩颂》作者守培、创办焦山佛学院的智光、创设台湾华严莲社的南亭、编著中国佛教近代史的东初、编写《民国佛教大事记》台北善导寺董事长妙然、镇江金山寺方丈霜亭、被称为僧中素王的上海玉佛寺住持震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住持的真禅、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镇江金山寺住持慈舟、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方丈仁德、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汕头佛教协会副会长,开元寺方丈智成,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雪烦,副会长圆湛等。
  当代泰州佛教出现的高僧、名僧就更加数不枚举。如现今担当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台北玄奘大学创办人、善导寺住持了中,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美国华严佛教会会长、华严莲社董事长成一,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香港鹿野苑住持悟一,美国德克萨斯州佛教会会长净海,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隆根,菲律宾隐秀寺住持自立,美国佛教总会会长,纽约东禅寺住持浩霖,世界佛教僧伽会长老会成员早年在越南弘法的超尘,在香港、澳洲弘法的法宗。以及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寒山寺法主性空,苏州寒山寺监院、书法家楚光,常州天宁寺方丈松纯,徐州云龙山兴化寺方丈养熙等等。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泰州一带又出现了一大批僧人,他们出家、受戒、读佛学院。如今已有一批出类拔萃,已在大江南北,江、浙、沪、皖的佛门成为一方的主持。
  四、宗风海陵影响深远
  泰州佛教伴随著岁月的流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程。由于它的传承,历史悠久,名刹林立,高僧辈出以致于在佛教界影响深远。在佛教史上,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泰州佛教颇有关联。如清朝末年,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庙产兴学”之风,一时风潮大帜,群情惶骇,莫知所措,是泰州和尚玉成,上书光绪与西太后对话,正由于此平息了这为一股风潮。民国初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泰州和尚常惺著《大乘起信论料简驳议》一文,陈义极高,平息了当时佛教学术界关于《大乘起信论》真伪的辩论风波。
  泰州佛教界人士富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与浓厚的史学风气,极为注重佛教史著作的编撰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纂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如震华著的《佛教人物辞典》、《兴化佛教通志》、《泰县佛教志》、《中印佛教近代史》,妙然著《佛教民国大事记》,净海著《南传佛教史》,印海著《中印禅宗史》、《中国净土教理史》、《中印佛教思想史》等。
  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华严宗在近现代弘扬传承中,始终都与泰州有著直接因缘,并通过许许多多的泰州和尚去发扬光大。泰州和尚智成以舌血书写八十卷华严经至今作为国宝供奉在岭东佛学院。泰州佛教中还出现了一批著名居士。如著名居士高鹤年,一生以皈依正觉和普渡众生为职志,多次参加全国各地救灾活动,创办刘庄贞节妇女净土安老院,撰写《名山游访记》,博得了海内外佛教信徒的尊重,生命末年由弟子王光钺奉养在泰州城内。至今一些父老乡亲还深深地怀念著他。还有一些杰出的佛教学者,如杨浣石、徐克明、景昌极、林子青等。
  历史上众多的名人有与泰州佛教之间因缘颇深,是积淀厚重的泰州文化对其所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名人效用更使泰州文化源远流长。如北宋时期三位名相范仲淹、晏殊、富弼都在泰州任过官。而与佛教结缘较深,泰州光孝寺内原设有“五贤堂”。五贤即张纶、范仲淹、富弼、胡瑗、王 。范仲淹还任过兴化知县,筑堤捍水与佛寺中交往之传说,至今还留为佳话。在兴化茅山的景德禅寺有一个宋堂,即读书堂又名五贤祠。说的是宋天圣间(一○二三~一○三二),富弼郑公以父任泰州税务随侍寓茅山景德禅寺读书,该室称为读书堂。宋富郑公寓读书堂时,与胡待制瑗、周待制孟阳相友善。范仲淹时任泰州西溪盐监,与滕待制子京(俱官海陵)来读书堂会晤,商研治海筑堤事,后来山僧将读书堂改为五贤祠以示纪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放翁)专门为泰州撰写了《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记》。铭文中赞美泰州“海陵奥区名寰中,长淮大江为提封”;赞美光孝寺“是邦巍然千柱宫,中有广殿奉大雄”、“咨尔梵众极恭敬,熙运共庆千载逢”。
  明朝年间,哲学界出现了以泰州冠名的“泰州学派”它的传人称为明代人文思潮中涌现出来的大思想家李贽。他全身心地投入佛教,完成人格统一,显示出人文风采。著重于提高自我的人格素质,培养内在的佛法修持。李贽将“我”与“佛”,连同“自然”一起,融于一体,然后去拥抱世界,化解人生,从而获得了永恒的宁静与清凉。明朝中叶,泰州还出现了一位名人,便是储罐,少年聪明好学,亦为神童,最后做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现属高港区,建于宋淳熙十年(一一八三)的寿胜寺,当年就是这位才子的读书处。
  清朝,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与泰州佛教之间就更加密切,这里要说的,郑板桥与泰州一位和尚有三十年的交情,交情极其质朴而充满乡情和亲情。即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他写了一首《别梅鉴上人》。梅鉴和尚即泰州南山寺弥陀庵内一高僧诗中云:
  “海陵南郭居人少,
  古树斜阳破佛楼。
  一径晚烟篱菊瘦,
  几家黄叶豆棚秋。
  云山有约怜狂客,
  中鼓无情老比丘。
  回首旧时留宿处,
  半窗寒纸飒嗖嗖。”
  清朝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六月,泰州著名诗人吴嘉纪因避水灾,曾寄居于泰州城内的陈庵,作了《初秋》诗,备述洪水惨状。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苏北治水期间,河署设于泰州。不久,因治水大臣意见不一而停工。(一六八八)腊月,孔尚任被泰州知州施世纶逐出河署,不得已携家小羁寓于陈庵,作了《陈庵记》,并写成传世之作《桃花扇》二稿。
  近现代名人中与泰州佛教有因缘的也包括了佛教界著名人士,他们是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赵朴初老居士、茗山法师等。
  泰州佛教的影响深远,还表现在海内外有众多的佛学院都是由泰州和尚在那儿兴办的,培养了众多的学僧,成为一方龙象不知其数。这里有著一串串学校、学院的名称,即厦门闽南佛学院、安庆迎江寺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汕头岭东佛学院、镇江焦山佛学院、镇江竹林佛学院、泰州光孝佛学院、香港东莲觉苑、香港青山佛学院、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南京普德佛学院,台湾华严专宗学院以及台湾玄奘大学、台北智光商工高职等等。
  泰州佛教界人士胸襟开阔,较少文化偏见,能够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引领风气之先。海内外众多的名山大刹与泰州佛教之间颇具因缘,又使泰州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如今海外华人佛教界,从台湾、香港地区、至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甚至至大洋彼岸的欧美地区一些国际佛教组织都与泰州和尚有著直接因缘。那些国家,地区的佛教领袖有的就是泰州和尚。国内的佛教道场如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厦门南普陀、潮州开元寺以及大江南北,江浙沪皖一带诸多的名山大刹,一走进那黄墙红瓦的梵门之内,你就会闻及一股浓浓地泰州乡情、乡语,你也就似乎感到了宗风海陵影响是多么深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