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走进曼荼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1983年金秋8月的一天,我们一行3人自泽当镇乘车于早上9时到达扎其渡口。浩浩雅鲁藏布江面上除了飞翔着几只水鸟外,不见一条渡船。不知是我们来的太早还是船老大来得太晚,我们只有耐着性子苦等,无奈地看着时光和江水一同流逝。2个小时过去之后,才从对岸驶过来一艘小型机动渡船,当期待将变为现实时,我们的心也顿时和江水一样激动起来。中午12时零9分,终于开船了,因江流湍急,渡船斜逆江而行,大约一公里半宽的江面(盛水期),船行了足足四五公里的路程,船在江面上划出了一道大弧型航道。
  到达江的对岸后,已经下午1点多钟,辘辘饥肠不停地向我们发出呐喊,所幸我们在出发前每人带了两个烧饼,这时咀嚼烧饼,简直胜过山珍海味。两个烧饼下肚,终于使肠胃安静下来,我们便乘手扶拖拉机向西藏著名的寺庙——桑耶寺进发,下午3点40分才到达目的地,区区五六十公里路程,竟辗转了8个小时。
  桑耶寺名称的意思是无边寺,有的译为存想寺。建于公元779年,号称为西藏第一座寺庙。实际上拉萨市著名的大昭寺建于公元641年,比桑耶寺年长了整整138岁,却没有获得第一座寺庙的加冕,这是因为构成寺庙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一佛、法、僧。佛是指佛的造像;法是指经书;僧是指住寺庙的喇嘛(职业僧人)。而大昭寺在建寺早期,只有佛的造像,而没有经书和喇嘛,所以在当时没有资格称作寺庙,只有叫作神殿的份儿。藏族群众迄今仍习惯地称大昭寺为祖拉康,即神殿的意思。
  公元779年,在当政赞普赤松德赞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邀请了尼泊尔人寂护(藏名喜瓦措)和乌伏那(现巴基斯坦)人莲花生(藏名白玛俊乃)设计建筑了桑耶寺,历时四年建成。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寺庙,赤松德赞还动员了7名贵族子弟住寺为僧,在西藏历史上称为七觉士,他们是巴色朗、桑希、麻·仁钦却、昆·鲁旺波松、巴果·白若扎那、恩兰·吉娃却央、拉松·吉娃强曲等。寂护是他们的教师,并为他们剃度、受戒。他们后来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后又逐渐增加到三百余人,从印度请来了12名讲经师,还派人到印度去学习梵文,回来后陆续翻译了大量经文,在西藏历史上首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的寺庙,故一举占据了寺老大的地位。
  桑耶寺实际上由数十座大小不等的、微观上独立、宏观上又是服从整体布局的宏大建筑群。显而易见,设计建筑者是想用桑耶寺的立体建筑群和相关的空间来表述佛教的宇宙观。将每座建筑的大小、位置、名称等,相对应地成为佛教拟构的世界结构的基本模式,这就是印度所称的“曼茶罗”,藏语称为“尖郭”,汉语则译为“坛城”。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以主寺乌孜大殿为代表,包括回廊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与其他寺庙迥异。大殿共分三层(实为五层),一层为藏式建筑二层为汉式建筑,三层为印度式建筑,故也称三样寺。这是典型的多元文化融合,也是一种历史渊源关系的宣示。
  大殿四角分别建有红、绿、黑、白四塔,其意为镇服四方妖魔,防止天灾人祸。大殿四方各建有一殿,代表四大部洲,称为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强巴林、桑吉林。在四大部洲的外围又建有八小洲,分别为:朗达仓康林、达具仓玛林、屯堆阿巴林、扎具甲卡林、龙丹白萨林、米约桑德林、那措扎扎林、白哈功德林。还建有日月二洲,周围还有若干小的建筑,大概就是代表小岛了。这些建筑的周围,还修筑了一道一米多高的方中略圆的围墙,周长约1200多米,东南西北各有一道门,这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天门了。我们在进入宇庙时,并未走天门,因为我们发现这个宇宙的围墙年久失修,已经残坦断壁,到处都可进人宇宙漫游,就连牛羊也是随意出入宇宙。我们爬到须弥山的最高层,可眺望这个宇宙中的天地万物,就连大洋中那些遥远的小岛,也一览无余。过去,我是在寺庙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阅读壁画大师们笔下的平面“曼荼罗”图解,或眈眈于微小的立体模型,不需移步,就可览尽整个宇宙,而今天,我们却走进了“曼茶罗”,来考察须弥山,参观四大洲,测览八小洲,连太阳月亮却可登临观赏,真是妙哉乐哉!
  桑耶寺的设计者们大胆地、巧妙地把宇宙观哲学从抽象的文学描述具体化为三维立体物象,使人产生直观感觉,达到抽象文字和图象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以此强化表述佛家的理念,感化信徒。
  桑耶寺的确是一座规模宏大、气派非凡、风格别具、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建筑群,在西藏的众寺群中,堪称独尊,在最盛时,寺内住有数千僧尼之众。从上述意义而论,她的第一座寺庙的称谓还应该更广义化,才符合她的身份。
  上面谈到的都是外观外貌,实际上更加引人入胜的、珍贵的是她经年积累起来的文化内涵。
  在大殿正门的门楣上,高悬着清代皇帝御笔题写的匾额,上书“格鲁伽兰”四个汉字,这块闪闪生辉的金字匾额为这座寺庙争得了不少光彩。大门南侧墙边,矗立着一方高约3.8米的吐蕃石碑,据传为赞普赤松德赞所立,其碑文内容主要是佛教徒们要求用法律形式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它表明了赤松德赞对佛教积极支持的态度。在门廊的额枋上,悬有一口吐蕃时代的汉式古钟,据说是赤松德赞的第三妃甲茂赞所献,说起这位颇具传奇的女性,不妨多说几句。她在赤松德赞的赞许下削发为尼,并带动了30多名贵族妇女剃度出家,她还专门为尼姑修建了一座殿堂,为表达对佛的崇敬和虔诚,特意邀请了一位汉族和尚大宝(藏名仁钦)设计监造了上述铜钟,这是对信仰的献礼,对意志的铭心地是汉藏文化交流的标志。初时这口钟就挂在她的殿堂,后移至于此。
  这位极具个性的女性,舍弃贵妃荣位,甘当尼姑,是需要勇气的,如果说七觉士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据一页的话,那么这30名觉女也当和他们齐名了。
  正殿大门两边,还雄踞两头张牙怒目的石狮,这在西藏的寺庙中实属少见,这些都明显浸润着汉文化的轨迹。这几件吐替时代的遗存,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苍桑,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佐证,供人们研究和欣赏,其历史和文物价值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石雕、石刻和壁画是桑耶寺文化内涵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引人人胜部分。
  石雕部分,主要有佛像、狮子、大象,除大殿之外,还散见于围墙之内,特别在仓玛林周围,就有数尊狮子和大象,大小不等,大的高约110厘米,长约130厘米,小的高长差不多,大约有50-60厘米,这些狮子和大象的雕刻,优于大殿门口的那对,风格和工艺水平也明显不同,前者雕琢粗旷古朴,后者造型生动,结构准确,符合解剖原理,工艺精细,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湛技艺,还看得出作者对自然物象的细微观察和深刻的理解,用智慧的心扉和灵巧的双手再现大自然中生命的旋律和美的神韵。作者把对自然的热爱、情感和由此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奉献给了世世代代的人们。这些石雕不仅在桑耶寺是艺术佳品,文物珍品,即使在全西藏,也不愧为艺苑奇葩。这里附带说一句,这些艺术、文物价值兼备的珍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保护,在破败的角落里散落着,我看了以后心底颇为沉重,但愿现在它们已经改善了曾经处境十分悲凉的局面。
  大殿中还有一尊巨大的造像石雕,约有四米之高,系用整块石头雕成,在当时可算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其风格和前者相似。在西藏其他寺庙里从未见道如此多的石雕、石刻,像那些雕琢的生动隽美的狮、象,更是难得一见。
  除了石雕之外,还有大量的石刻,内容有千佛、菩萨、吉祥天女、四大天王、十六罗汉等等,形式多用淡浮雕,有的刻工蕴厚,线条洒脱流畅,形象生动……它所表现题材、内容,都是宗教方面的,这当然局限了艺术家对更广泛的题材和体裁的自由发挥。但是,宗教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创作的基础,也要来源于自然世界,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无法离开一个活脱脱的世界。
  桑耶寺的石刻遗存特别丰富,数以千计,可惜保管不好,不少都破碎了。三楼南侧就堆了一大片残片。历经干百年不知多少双手共同雕琢出的艺术之花就这样凋零了,令人痛心!
  瓦当也是桑耶寺所独有的艺术品,有转轮纹瓦当,莲花纹瓦当,云纹瓦当和莲花纹滴水。这些瓦当都是建寺时烧制的,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瓦当全部挂翠绿色釉彩,颇显富丽,造型和图案稍显粗糙,但它是西藏建筑史上难得一见的质材,这使它独具价值。
  壁画,无疑是每座寺庙宗教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寺庙没有了壁画,寺庙就失去了活力和魅力,特别是西藏壁画,她不仅表现宗教题材,她还以大量的画幅描绘历史、民俗、战争、生活等内容,她在过去文化落后,著述、出版等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壁画补充了上述不足,甚至比文字更加生动具体,在某些方面起了留真的作用。特别是桑耶寺,其壁画内容之广泛,堪称西藏寺庙之首,壁画面积容量也名列前茅。
  壁画内容主要包括:①西藏历史;③桑耶寺史;③佛教哲学;④佛本生故事;⑤佛经故事;6千佛;7莲花生传略;8各教派高僧传略;9十六罗汉;10喇嘛宗教生活;11友好交往;12战争;13民风民俗;14劳动场面;15化艺术中;16运动;17节日庆典;18商旅贸易;l9医药卫生;20带有程式化的画幅,如蒙人索虎图,六道轮回图,四友图,六寿图等。
  综观桑耶寺的壁画,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综合性的西藏通史和藏传佛教发展史,所不同的是她不是用文字记述,而是用图解呈现给读者,使读者产生直观感觉,而且使文盲也能读懂。其壁画容量也非常可观,仅乌孜大殿,约有近3000平方米壁画,其大殿周围的数十座大小不等的殿堂未记其中,因为部分殿堂损坏,难以测算,看来的确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浩繁工程。
  壁画的年代,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绘成。早期壁画,因为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藏历阳火虎年)桑耶寺发生一场大火而荡然无存,寺庙进行了重新修建,作为依附寺庙的壁画也重新绘制。乌孜大殿外回廊东侧南侧就绘有那场令人怵目惊心的大火场面和寺庙重建的场面。第二次于1935年(藏历阴木猪年)热振活佛主持维修、绘制的。
  桑耶寺壁画的表现形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形成一个壮观的百花竞放的画苑。
  在绘画形式上大体上分为三种:①连环画式,连环画式是指用二幅以上画面来描述一个故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如西藏发展史,桑耶寺发展史,佛本生故事,佛经故事等。这部分绘画约占总量的60%;2排列画式。虽然几副画排列在一起,但不一定有相互关系,如千佛,各教派历代高僧、舞蹈、赛马、摔跤、杂技表演等;这部分约占总量的30%;③具有独特内容的单幅画式,这些画幅都带有程式化,而且各寺庙都有这些内容相同绘画。如世界形式图,四友图,六寿图,蒙人索虎图等,这部分约占总量的10%。
  古堡
  绘画风格,大体上有如下几种:①工笔重彩;②水墨淡彩;③白描;④在单色衬底上线描(这种画法,多为在密宗殿堂或相关的廊壁出现)。各种风格有各自的妙处。这里着重谈谈桑耶寺独具的两种风格,即白描和水墨淡彩。在大殿三楼内回廊里,画有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称为《如意宝树》。佛本生故事是描写释迦牟尼生前的故事,主要有许大那本生;摩河萨垂本生;善友本生;猴王本生等。佛传故事是描写释边牟尼一生的传略,主要内容有乘象人胎;花园降生;七步生莲;比武伏象;王子出行;夜半边城;六年苦修;树下成道;传经说法;历经十难;佛祖涅槃。
  三楼内回廊很高,约有四米多高,但宽度不到两米,在两壁刷过白粉的墙上,自墙脚至壁顶,画满了壁画,真乃顶天立地。这些绘画造型生动自然,线条旷达流畅,人与人,人与物,呼应贯通,布局铺排得当,整个画面酣畅淋漓,扣人心弦。
  壁画大多以白描创作,也有少部分在白描(略带速写意味)的基础上,略施水墨淡彩,不仅线条流畅,还兼有水墨淡彩渲染的神韵,颇有画龙点晴之效果。与国画水墨淡彩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些画作,使人领略到作者在运用造型和线条表达自己的心灵,渲泻情感——快乐和悲哀,传达对大自然的爱,奉献用艰辛和智慧铸成的美。
  这些在西藏难得一见的壁画,勾起我特别的兴趣,为什么这里的壁画这样美呢,我的分析是:因为回廊没有神龛,没有塑像,没有膜拜的设施。特别是内回廊,光线较差,相对于外回廊和殿堂,这里是不太为人关注的地方(我们在此考察半天,来此创览者廖廖无几),这反倒使作者在此作画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就像断了缰的野马,在这块艺术的田野上,无拘无束地驰骋。
  在那些显要场合作画,要特别严谨拘泥,必须按《度量经》的规矩构画,不能越出雷池一步。有的画师在作画之前,还要焚香念经,以示对佛的敬重和虔诚。从纯艺术角度讲,不利于画师的自由发挥,故有些壁画,不免带有匠气,影响了他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郑重其事地写东西时却往往写不好,在十分放松的时候写东西,反而得心应手。记得有次我给一位画家在画作上题款,因为过分认真,反而写糟了,给画家和我自己都造成了尴尬,这事使我终生难忘。
  康定跑马山
  三楼内回廊的壁画,从艺术角度看,不仅在桑耶寺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在整个西藏,也算得上是珍品,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艺术既要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百花竞放,大胆创新,才会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品。
  除三楼内回廊的壁画以外,也不乏优秀者,如大殿一楼外回廊东壁有一幅壁画画有赛马、举重、摔跤、杂技等场面,人物生动,生活气息浓厚,这些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熟练的表现能力所获得的成功。
  综观全寺的壁画,瓦玉俱有,优秀之作散见各处,特别是三楼内回廊的《如意宝树》,使我印象深刻,我虽然离开桑耶寺已经17年了,但我的心仍留在《如意宝树》之下。
  我怀着激动的心清凭吊了桑耶古寺,也鉴赏了洋洋大观的壁画,我在凭吊和阅读这些华美的诗章时,也看到了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低8度音符--大殿一楼外回廊北壁的壁画上面有序地贴了数百个牛粪饼,剥掉的部分,留下了斑驳的痕迹,部分壁画跟着牛粪饼进入了老乡的炉灶,化为青烟永远地消逝了。剩下的就像泪痕一般在向人们哭泣,顿让我心酸不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