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随喜老人的第二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随喜老人的第二春
  净一
  一般人,对于一些寡妇或鳏大,在晚年行将就木之际,还与人谱出黄昏恋曲,或再创第二春,总是无法谅解,甚至轻视鄙骂他(她)们“老不修”:而当事者的儿女,在担心家产将来恐被分刮和受下了别人以讥诮言语轻鄙自己亲人之下,也大多坚决反对。
  以前我有位朋友就是这样。他父亲在老伴逝世多年后,与同村的一位寡妇传出恋情。两人感情很好,不但私下暗度陈令,还常结伴出国旅游。
  但乡下民情保守,见不得鳏男寡女有这种行为,乃一传十,十傅百,不出几天时问,全村几乎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件事情,有些人就批评他们是“老不修”。
  朋友和其兄弟也听到传闻,知道别人对老父不好的讥评,甚感羞傀,想劝老父收敛,或断绝这种不正当的恋情。但当面对自己父亲时,又开不了口。就这样在说下出口,又受不了他人的讥刺下,竞也跟村人一样,怒责自己的父亲是“老下修”了。
  人们之所以不容于老人的恋情和再婚,大多源于古人认为人到老年,就应该清心寡欲,好好修心养性,不应该再有性欲上的要求。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不明白老人真正的需要,其实不在“性”而在于“伴”:不足有句话就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吗?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有个凡事可以互迩款曲,谈心诉苦的对象,否则年纪一大把了,难道还真有什么精力,或像年轻人一样卜激起什么爱的火花吗?
  年轻人身强体壮,是很难想像老年人的无奈和寂寞的,尤其是鳏寡的老夫老妇,更是孤单可怜。
  像我认识一位老伯,生育二、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分居在老家附近的几个镇上,个个事业有成,生活过的都很不错,也有心接年老的父母前去同住。但老伯和太太就是不肯,因为他们过惯了田野生活,认为这样比较自在。
  后来老太太因病去逝了,老伯在睹物伤情,难忍悲痛下,接受了儿媳们的建议——换个环境,到他们几家轮流居住。
  但几个月后,又见他回到了破屋,一个人煮饭、洗衣服,孤独的过日子。
  起先我以为是儿媳不孝,下供他吃住,后来问明原因,才知道原来是生活习惯和饮食不能适应。比如说,他老人家年纪大,牙齿不好,如果东西不软或没煮烂就吃不下去,但儿媳们不知道,三餐饭菜不是生硬就是青脆,大多半生不熟,让他难以吞咽:而且老人家习惯早睡早起,但年轻人正好相反,睡得晚也起得迟。有时候早上他起床,肚子饿想吃东西,但媳妇却还在睡觉:想自己动手么,看看一屋子都是电气化的制品,也不知道怎么开用?所以常常饿得两眼昏花,有气无力,但又不便告诉儿子媳妇。
  有时候一个人无聊,想找儿媳们聊天讲几句话,但见他们忙进忙出,各忙各的,也就不好意思打扰了。而孙子们白天上学,晚上回来又赶著写功课、上才艺班,就是想跟他们逗乐,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寂寞难熬,度日如年之下,就更想家,怀念死去的老婆,因此就决定还是回老家。虽然明知道只是自己一个人,一定会很孤单,但他认为,在儿子那里也是差不多,与其如此下如回来,起码这里一切他都熟悉,况且是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不过回来也只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老伯就因郁郁寡欢,意志淌沈,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而随他老伴向死神报到去了。
  对此我曾想,老伯的死与他老年丧偶,又一人独居,心情落寞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他活得不快乐,对人生没有希望,对生存丧失了意志力,所以才会走的那么快!
  有的人,以为对自己的父母,只要给他们吃住,物质供给不令缺乏,就是尽了孝道,殊不知父母也是人,有血有肉,跟我们一样有感情和感受,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安慰,可惜很多人不了解,也不知道他们真正的需要,只是一味的买东西供他们吃供他们用,但从不去关心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这样就是孝道,那与豢养动物又有什么两样呢?以儒家的孝道来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能养其下”;让父母不虞温饱只能算是下下之道呢?佛教的孝道又更周详了,不但要“增益财物”,还要为父母“备办众事”,父母若有“所欲则奉”,自己呢?还要时刻检讨,做到“白恣不违·一,让父母长保欢心,并且“所有私物,尽以奉上”,这样才能算足孝顺,
  正冈为很多人不知道孝顺,也下知道去体会了解老人的心情,所以很多老人,在为养家育儿辛苦劳碌一辈子后,晚年若不幸还丧偶,常常是弧家寡人一个,没有亲人的爱心和关怀,陪伴他们度过余生的,往往是谁也不喜欢的孤独籼寂寞!
  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年老时,与他们一样的情境,你将做何感想?那么如果他(她)们有因缘再创第二春,我们又何忍苛责讥笑他们呢?而做人子女者,不但不应该反对,还要心生欢喜,因为有什么事情能此让自己的父母心情愉快,欢喜过活来得欣慰?何况有人替你去关心照顾他们,义仃什么下好呢?就算将来财产会因此被分去一些,也是应该的,因为就是雇人照顾也得给钱啊!何况他们《》情行义,并且能尽心尽力,不但使我们无后顾之忧,还能使父母高兴,这不是两全其关的事吗?
  所以笔者认为对老年人的再婚,或和异性交往,大家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能体谅他们的苦情,明白他们的无余,下要再施以太多的压力,因为他们已经绚可怜了,也希望年轻的一辈,对家中的老人,除了应有的恭敬心外,能够多一份同情,多一点关心,真正满足他们的需要,使老人家在日薄西山,寿命将尽之际,能快快乐乐,无怨无悔的度过余生。
  再则,我也想勉励老人家,能趁有生之年,未皈依者速皈依,已皈依者勤修行多念佛,为自己的来生准备一些资粮,以备来世能往生佛国或善道,让自己在将来的日子里,能过得更光明更快乐!
  摘自《十方》15卷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