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论性寂与性觉理论内在的区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吕澂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性寂与性觉的区别。笔者完全赞同吕澂先先生的论断。本文拟以这一基本论断为理论前提,对性寂与性觉论的理论内在区别做进一步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一是存在论。二是实践论。三是方法论。佛教的存在论体现在佛教的存在(法)的实相真理观,所以存在论是佛教理论基础和思想实质。印度佛学(中观与唯识为代表的正统大乘佛学)的存在论是有为的缘起论。所谓的性觉论就是基于有为缘起存在论而建立的心性理论。中国佛学(天台、贤首、禅宗为代表的汉化佛学)的存在论是无为缘起论。所谓的性觉论就是基于无为缘起存在论而建立的心性理论。众所周知,缘起义是佛法的特质。然而什么是缘起、缘起论的有效性是什么?这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理解的关健。关于缘起,佛陀有十分精要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法,皆是由因缘而生起。所谓因缘,就是指事物(法)的关系条件,没有一法是独立性的自有永有。都是相待而成因缘集合而有的体。故佛陀云:“此有故彼有”。此与彼就是因缘的代名词。从缘起论上看,一切法皆无自性。因此佛陀立“诸法无我”与“诸行无常”为法印,并且诸法之理体的“涅☆寂静”与之合为三法印,确定佛教的教义基本特质。无我与无常可以算是法相之事,涅槃可以算是法性之理。缘起与缘生都是有为之事,有为之法因果历然,毫厘不爽,故印度佛学依此义而讲有为缘起论。理体涅☆是有为本法的依因,而不是生因。无为法的特质就在于无所作为(不动)性。
  与印度佛学正相反,中国佛学专讲无为缘起论。天台宗的性具论贤首宗的性起论,禅宗的性生论。都是主张真如自性,随缘起万法,真如自性的万缘的主体,生因,真如自性是宇宙的大全整体。所谓性具万法,从性而起,性生万法,自性不动,自性清净,自性不生不灭,这是最典型的大全主体论,他的现相发生论是基于形上本体而来,这就是无为不动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无为法,但又可以缘起万法,这是一个难以逻辑的理解问题,无为法若能亲生万法,这还是无为吗?真如若是大全,包容一切,又为何受无明薰习,无明与真如是何关系?真如若是一,又何能生多诸法,这岂不是一因多果吗?真如若是真能生,也应生真如,应与果应同故。而事实上则相反。基于这种大全体论,自然会生出大体大用的妙觉之观念,所谓性觉就是这个机缘的产物。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缘起存在论上。由于缘起存在论的区别,导致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在宗教实践论上的巨大区别。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似乎在宗教目的与宗教动机上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世界观与实践观乃至万法论都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印度佛学的实践论(也就是成佛的实践论)是一种新式的实践论。这是基于有为缘起存在观而建立的。所谓革新式,就是认为成佛对于众生而言的,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创新革命。这是一种质的飞跃。而成佛是一种修为之果,是智慧与福德之业的圆满。成佛是宇宙人生的最为浩大的工程。与之相之相反,中国佛学的实践是一种返本式的实践论。所谓返本,就是回归自性真如本体,因为自性真如本体是本觉的本具的。万缘息去,不动于思,当下如如佛也。由于存在论的无为缘起论,自然会对佛果之境理解成为本性原真之观念。真如受熏,灭妄归真,这就是中国佛学的实践论,也就是返本同归本性式的修记法。在论证佛学存在论与实践论的方法结论上,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也是不同的,中国佛学的方法的范畴体系,基本上是用体用式思维方式来会解教义,而印度佛学则基本上是用事理式思维方式阐释教义。体用与事理之范畴的相关性本同,因而所诠☆的法相内含也就大异典趣。体用是一对理性范畴,是揭示法的外在相关性。印度佛学认为,真如是理、是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涅☆性。菩提是智慧是有为无漏法。,是清净功德所生,菩提是事,理是万法依因,不是生因,无为法不能生成有为法,故名有为法。菩提是证得,涅槃是显得。菩提是能,涅☆是所,二者不能混淆也。事者,法性法相之事实也。理者,诸法之所以然也。事者当然也。理者,所以然也。所以然是不能生灭的法则理体。非色非心,故无生起事法之能也。与印度佛学相反,中国佛学主张体用一元论,有为为用,无为为体,体用不二,体用一如。全体归体,从体起用。性觉恒具性起,性生都是以体用方式来诠解。这样似乎解释逻辑完美了,太又有一个大问返出来了,超越又如何可能?不要忘记,佛学的目的在于超越。完美的思维,不等于完美的事实和真理。中国佛学似乎过于重在玄☆的完美化,而忽略了对诸法真实的证量之探讨。这也就是中印佛学的区别的所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