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延寿《万善同归集》诸宗融通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许抗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京大学哲学系-许抗生
  延寿(904-975),俗姓王,余杭人,为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他的佛教思想主张禅教兼重,性相融通的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延寿是北宋的一位主张融通佛教诸宗派思想的一代大师,他的著作中充满着融合各宗派佛学的色彩,其融合的理论基础则是“心宗旨要”,即真心一元论。他的巨著《宗镜录》就是按照这一融通的原则,广为搜集了大乘经论、祖师语录而编篡起来的。正如他在《宗镜录序》中就说:“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比显扬,称之曰录。”可见,《宗镜录》就是一部融和诸宗派,归宗一心之产物。而《万善同归集》则集中地从理论与阐说了这一融合思想,即万善同归一心的思想。现就《万善同归集》的一些基本思想作一探讨。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林立,各自都建立了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宗派佛教思想体系,禅宗更称自己是“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同于其它宗派以佛说的经典为依据的教门,而称自己为宗门。然禅宗内部思想亦极不一致,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禅宗派别。针对着佛教界如此纷繁复杂的情景,自唐五代始,即有一些有识的高僧,起来采用融会调和的办法来解决其时佛教界的纷繁矛盾的局面,如宗密等人即是如此做的。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亦主张以圆融的思想,取华严宗的六相说证明世界“同异具济,理事不二”的思想。延寿则继承了前人的做法,大力提倡佛教诸宗派融通的思想,其《万善同归集》和《宗镜录》就是他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作。
  那么如何融通佛教诸宗派的极其复杂而有矛盾的思想呢?延寿首先认为,佛的教门与宗门,即教与禅二者思想是一致的。他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想违。”(《宗镜录》卷一)禅教即是佛的心体与口体,思想自然是一致,必不相违。至于佛教众多的宗派,似手足十分不同,甚至是互相对立矛盾的,其实“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互现。……一际平等,是以万法惟心……。”(《万善同归集》卷上)所有的佛教思想皆宗本于实相(真如、真际、法界)这个真如实相就是唯一的心,即以说皆是以“一心为宗”,它们之间都是可以互相圆融的。因此,延寿说;“诸佛如来,一代时教,自古及今,分宗甚众撮其大约,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性宗。若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惟论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万善同归集》卷一)此三宗虽各自教法有所不同,有说是,有说非,有直指心性,但见性成佛这是相同的。然而“如今不论见性,罔识正宗,多执是非, 纷然诤竞,皆不及了祖佛密意,但徇言诠。”(同上)不懂宗于一性(本心),而只是停留文字语言上,执是执非,而不懂得“如教中或说是者,即依性说相;或说非者,即破相显性。惟性宗一门,显了直指,不说是非”(同上)。可见,三宗皆宗一心,这才是真谛。如以性相二义来概括佛教诸宗派的思想,亦可以性相二宗来概括全部的佛教思想。那么,性相二门皆以一心为宗。“性穷相表,相达性源”“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宗镜录》序)可见,性相是互显互融的,其实就是一心之体用。
  为此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分别从十个方面论证了“万善同归。”“诸宗互融”的思想。延寿在回答“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的设问时说: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对于这十对看起来似乎是不同的对立的概念,其实它们都是圆融无碍的,同归一心的。在这里, 我不想来对十个名题作逐一的介绍与分析,只是举几个我以为比较重要的命题作些讨论而已。
  在上文中我们对“性相融即”的问题,已有所论述,这里我们再对理事、体用、二谛等问题作些讨论。
  “理事无阂”
  理事关际问题是中华佛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的华严宗即对理事圆融问题有专门的讨论。延寿也十分重视用理事这对范畴讨论万善同归,诸宗融通的问题。他说:“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若论理事,幽旨难明。细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力用交彻,舒卷同时。……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万善同归集》卷上)事指一切事物现象(“相虚”),理指一切事物的本性(“性实”)现象(相)与本性是不可分离的,是相资而立的,离理无事,离事无理,就如水与波一样,没有无水之波,亦没有无波之水,全水是波,全波是水,理事是无阂不可分的。而这里所说的理性即是真如一心,所谓“心该万法”,“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所以佛经中说:“一心具足万行。”也即是说“万善总归一心。”为此,延寿又设问说:“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何须别立事相道场?”对这一设问,他回答说:“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编刹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碍事之理。”这即是说,虽有理事之分,然无不理之事,亦无碍事之理,理事是二而不二的。可是,万行万善不离一心(真如)、一心亦不离万行万善,理事是圆融无阂的。
  “体用自在”
  “体用自在”即指体用圆融,不可分离的意思。“体用”这对概念,往往与本末、本迹等概念相类似,所以“体用”问题有时亦可用本末、本迹等概念来讨论问题。延寿在设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时回答说:“一切理事,以心为本。约理者,经云:观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此真如观真实心为本。改事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界,五阴诸世界,无法而不造。此以心识观缘虑心为本。”在这里真实心与缘虑心又是什么关系呢?延寿说:“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心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惟是一心。即体之用,用不离体;即用心体,体不离用。开合虽殊,真性不动。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万善同归集》卷下)可见,真实心为体,即是心真如门,缘虑心为用,即是心生永门。很明显这是《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思想,虽分体分用,然即体之用,用不离体;即用之体,体不离用;体为惟一真如心,而且用则千差竞起,心(生灭心)作万行。可见,万善是同归于一心的,其体是惟一的。
  “体用”问题亦可用“本来”概念来表示。如延寿说;“诸佛法门虽成一种,约用分二,其体当同,和一心法,立真如生灭二门,则是二谛一乘之道,今古恒然,无有增减。是以总别互显、本末相资。非总无以出别,非别无以成总,非本无以重末,非末无以显本。……约体则差而无差,就用则不别而别。二无阂,方入不二之门。‘(《万善同归集》卷中)祖佛法要,惟立一乘然约用分二,有真如生灭二门,其体则恒一常同,体用两者总别互显,本末相资。无总相(整体)则亦不解有别相(部分),无别相也不可能有总相。同样,无本则不能垂末,无来亦不能显本。体用之间的关系,就如总别、本末关系一样,是二而不二,“差而无差,不别而别”的。所以可以说,万善归一心,一心亦离不开万善的。
  二谛并陈
  二谛并陈,是指真俗二谛圆融无碍而言的。二谛圆融,自然地是与理事无阂、性相融即、体用自在不二等密切相联的,亦是与“十义”中的其它诸义,如空有相成,权实双行、同异一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真俗二谛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理事、体用、性相、空有、权实、同异的关系。理、体、性、空、实、同与真谛处于同一层面上。而事、用、相、有、权、异等与俗谛则处于另一同一层面上。既然理事,体用、性相、空有、权实、同异双双皆是圆融无阂的,那么也就不推理解真俗二谛并陈的道理了,延寿《华严经》的思想为例说:“若《华严》圆者,具德同时,理行齐敷,悲智交济。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取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地;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境。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万安同归集》卷上)可见,真俗二谛的关系是,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俗不离真,真亦不离俗的,就同理事、真空妙有、实教权教一样互相融通的。因此,万善同归一心,而一心也是离不开万善众行的。所以延寿说;“是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义谛。”并引《金刚三昧论》云:“真俗无二,而不守一,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可见佛教是离不开用真俗二谛来教化的。
  以上我们讲的是延寿融通万善,融通佛教诸宗的理论思想,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延寿是怎样具体地融通各佛教宗派的情况的。
  延寿本来是禅宗法眼宗的传人。首先他认为禅宗是真指心性,以一心为宗的。延寿说:“祖意据宗,教文破著。”依他看来,禅宗属于性宗,“性宗惟论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万善同归集》卷上)而其它诸佛教派并不直指心性,如空宗(大乘空宗)和相宗(大乘唯识法相宗)皆应对外在现象说是(相宗)说非(空宗)而已,然而万法皆由心造,外在现象只是心的外现。所以,不论空宗,相宗和性宗皆可归于一心的。至于天台教观,延寿对台教的一心三观作阐释说:“不空不有,中理皎然。执无,则堕其邪空。没有,则成其偏假。是以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不而一体无异。心心常冥三谛,总合一乘,万行度门,咸归实相。”(《万善同归集》卷上)在这里强调的是三观为一心,三而一体总合一乘,这里的一乘自然是指心真如了。对于台教的性具善恶说:延寿亦同样继承了下去。他说:“若以性善,凡圣不移,诸佛不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佛果之体,若以修善修恶,凡圣一样,佛不断性恶,故能现身地狱教化众生;阐提不断性善,故同具佛性,亦待成佛。然就一个人修行而言,就有了修善修恶的不同,有了圣凡区别。对于唯识宗唯识无境的思想作了肯定,并认为“诸识亦无毕竟所归,约极权论,惟一真性。此乱识为遣境故立,境消识谢,能所俱亡。惟一真识,即是实性。”(《万善同归集》卷下)万法唯识,然识亦为空,能所俱亡,最后归于惟一真性,即真如心。可见,最后还是归于“一心为宗”。对于华严圆旨通是推崇备至。延寿说:“若华严圆旨,具德同时,理行齐敷”,十分强调它的理事关系说,又说:“约理而言,即以一切因缘而为过患。今所集者,惟显圆宗,一一缘起,皆是法界实德。不成不破,非断非常,乃至神亦施为,皆法如是故,非假神力,暂得如斯。才有一法缘生,无非性起功德。《华严经》云:‘此华严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万善同归集》卷上)这即是说,一切事物,皆是真如性起(“才有一法缘生,无非性起功德”)不论山河大地,还是树林尘毛,无不皆是真如法界所起,即真如心所起。可见,华严圆旨最终也是归于“一心为宗”的。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还特别重视净土宗的思想。净土宗首先要回答一个理论问题是,既然万法皆由心造,心外无法,那么为什么又要外求西方净土呢?延寿的回答是;“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万善同归集》卷上)这是说,唯从净土在于“了心方生”。才知唯心净土,心外无法,然而信教力量不足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必须要有佛国作为所仗之缘,才能进平等等之门,懂得无生之旨。所以,在这里就有一个教化众生的问题的存在。从真俗二谛的角度讲:唯心净土,心外无法是真谛;承认西方净土佛国的存在以便于教化众生是俗谛。然真俗二谛是圆融不二的。延寿接着说;“诸佛说法,不离二谛。以真统俗,无俗不真;以俗会真,万法宛尔。经云:‘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成就一切法者,世谛诸法也,而离诸法者,第一义谛无相也。”(《万善同归集》)卷上)净土无土真谛也,佛国净土世俗也,无俗不真,俗不离真,无真不俗,真不离俗;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一而二,二而一的。至于净土宗讲的自力他力的问题,延寿说:“随缘似分,约性常合。从心现境,境即是心;摄所归能,他即是自。古德云:‘若执心境为二,遮言不二,以心外无别尘故;若执为一,遮言不一,以非无缘故。’……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可见,亦自亦他,亦内亦外,两者皆应可以圆通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