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理想之实现──永生、无生、新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昭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理想之实现──永生、无生、新生
  ◎妙云集导读(十四)79年10月23日上午7:50讲于福严佛学院
  主讲:昭慧法师 纪录:禅逸法师 整理:法印讲堂、妙心写作读书会
  阅读范围:〈我之宗教观〉(页24-29)(下六)
  壹、第一段主旨:
  宗教根本而主要的理想
  接下来讲:〈宗教理想之实现──永生、无生、新生〉。
  第一段(25/1)1说明:宗教根本而主要的理想,就是“生”的实现。叔本华
  说:“世间一切的哲学,肇因于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宗教也是如此。由于其
  他的政经制度、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等,无法减除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恐惧,
  所以就不得不仰仗宗教给予终极关怀。死亡的恐惧缘何而来?缘于生命的强烈自
  我爱,希望自己生命能够延续下去(后有爱)。
  贰、宗教无法被取代的原因
  然而(25/-6)“有些人,想以哲学、美术来代替宗教;宗教不是暂时忘我,
  或自我陶醉,这些那里能代替得了!科学无论怎样的进步,也不能满足,实现人
  类的最高理想”。
  一、以哲学为例
  为什么哲学、美术不能取代宗教呢?可进一步分析:希腊人称哲学为爱智之
  学,这是智慧对宇宙、人生研究其原理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原则上也会知道一
  些世间真相。譬如:有些哲学家也深切体会到人生苦难的本质,但是即使如此,
  也没有办法如佛教讲的那么透彻:“苦的根源,在于集”,也无法像其他宗教,
  总是归诸神的愤怒、惩罚。由于“苦”的原因不明,所以往往也就不知从何来下
  手解决。所以虽然有些思想上的触对,但真正的实证经验不足。既然体验不足,
  就没有办法取代宗教来教导人:如何面对苦难?如何根除苦难的成因?如何追求
  生命的福乐?
  二、以艺术为例
  再者,艺术是生命很好的调剂,也可以让艺术家提供美好的空间造景或视听
  觉受,沉浸其中,可以令人暂时忘却世间的痛苦。因此,艺术本身有能力缔造人
  为的圆满。
  什么叫“缔造人为的圆满”呢?因为人生或事相的片段,透过沉淀、咀嚼,
  以心灵的善美,配合高妙的艺术手法,往往呈现一种独立的美感,即使悲惨或丑
  陋的现实事相,也可以在艺术家沉静回味的创造过程中,呈现伟大的艺术作品。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
  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人生至恸无过
  于此,上战场的征夫也许从此就与父母、妻子生离死别,永不相见。可是,诗人
  却把面对此一悲惨情境的无限仁悯,经由情感的沉淀,铺写成千古不朽的名诗,
  诗中呈现一种独立的美感。
  再如,有人画老人。老态龙钟,原来是丑陋之相,但经过画家心灵的感动与
  艺术手法的处理,“风干福橘皮”的皱纹,竟也可以变成另一种客观的美。又如
  音乐,丧葬本是悲伤的事情,为丧葬而写的名曲,竟也有种凄凉沉重的美感。
  艺术确实能让人暂时抽离现实苦难的猛烈,然而当人回到现实,面对人生的
  种种苦难,却会发现苦难一件也不少。所以,它根本无法真正解决生命中的痛苦
  。曾是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他在“德智体群”四育之外,提倡美育,希望用
  美育来替代宗教,以提升国民的品格。我想,宗教终究不是完全可用美育来取代
  的。
  三、以科学为例
  至于科学为什么不能替代宗教?科学当然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但只能够解
  决部分而不是全部的问题。譬如说:人必须面对死亡,这是科学所无法解决的。
  有时候,科学甚至会带来人类道德问题的新瓶颈,如:核电废料、试管婴儿、代
  理孕母、基因工程、安乐死等等。所以,科学在利益人类方面的成就,尚且往往
  带来了副作用,何况是负面的致命武器之研发!大体而言,科学可以满足人的部
  分意欲,但是不能满足人对“生”的实现意欲,只能相对延长人的寿命,治疗某
  些程度的病症,它毕竟没有办法完成人对“生”的实现。
  曾经有位读理工的佛弟子告诉我:他本来想读佛研所,后来想想,他不学佛
  了,他想改学数学。当然,读不读佛研所无所谓,学佛,并不是一定要读佛研所
  。好玩的是:他之所以要去学数学,原因是什么呢?他说:数学的公式是不会变
  的,可是佛教教理却一直在变。所谓教理一直在变,其实是指:从佛陀灭度以后
  ,经过部派到大乘,到汉传、藏传、南传……,随佛弟子的理解力、性向与各地
  的风土民情,思想与制度难免有所变化。他用这理由,乍看之下,确乎如此,公
  式比较单纯,最起码比较没有变化。
  但我告诉他:学佛、学数学,这两件事是不相冲突的,你大可去追求数学的
  成就,但又何必说因此而不学佛了呢?这不是“二选一”的命题嘛!数学公式,
  确实是不变化的,但数理公式是不是可解决人类生命的问题呢?毕竟两者是不同
  的范畴嘛!
  再者,数理公式虽然是一成不变的,假使放在人事上,意义却往往不然!譬
  如: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数学公式,答案是不会变的,我们不会说“一加一等于
  三”;但若放在人事上则不然,一加一有时会等于三。比如说:两人合作无间,
  搞不好可以达成三个人的工作量。可是有时一加一等于一或零点五。譬如:两个
  人太投缘而有讲不完的话,使得两人加在一起的工作效率,可能只等于一或零点
  五;也有可能一加一等于零,譬如:两个人互相作生死决斗,最后玉石俱焚,这
  时候一加一不是等于零吗?一加一也可能是负数(甚至是负好几千,好几万),
  两个国王战场对决,流血漂杵,死伤的兵士加总数万,这是不希奇的。所以,公
  式的领域放在人事,就不一定完全行得通了。
  况且,并非学佛就不用学其他科学或人文、社会学门了,佛学只是佛弟子生
  活中的一部份,宗教只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一部份,并不能代表全部,而它也不能
  取代科学,如果认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学门与各种文化遗产全部错误,或认为科学
  、宗教两者只能择其一,也是自己的偏见使然,不能以佛法的智慧观照因缘!
  参、第二段主旨:
  宗教理想之实现
  一、永生
  接下来(25/-1)谈:宗教的一般理想。
  宗教的一般理想是“永生”。但是佛教则不如是,为什么?我们看:(26/7
  )“依佛法说:我们的生命,从来就是延续的,永久的,是不需要希求而必然如
  此的。可是我们永续的生命,有著本质上的缺陷障碍不自由,无始来的生命永续
  ,包含著苦痛的必然性。”这就是佛法的睿智。一般人总是希求永生,可是永生
  根本不需要求得,生命不断流转,一定就是如此“永”远“生”死流转的,但是
  这种永生对我们而言,并不好过。所以,佛教看“生”本身就是问题。既然“生
  ”本身就是问题,当然要寻求根源,解决“生”的问题。
  二、无生
  所以,(27/1)“佛教说无生,是比一般宗教更深一层的,是彻底否定那充
  满苦痛不自在的情本的杂染生;不是否定算数,是实现为无限安乐、自在的智本
  的清净生。”无生是“否定情本的杂染生”,新生则是“智本的清净生”,但若
  是涅槃的境界,有也不可说,无也不可说;生也不可说,不生也不可说。“智本
  的清净生”,还是形容佛菩萨圣者的生命境界──“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2
  只要破除一切妄执,则般若智慧自然产生。注意:这并不是说:般若智慧是另一
  个实体生出来的。所以,佛教的终极成就,还是“悟无生”,这是很有意义的。
  三、新生
  我曾向导师问道:“新生”,可不可摆在“无生”的前面?比如说:一个人
  已经知法见法,到达了见道位,已经证得了初果,这时候,他可以说已是新生了
  ,因为他已脱落了凡夫身而得圣者身;可是他还没有完全到达断除生死的涅槃境
  界,所以还是有生。必须证得阿罗汉果,不受后有,待入涅槃,方可说是“无生
  ”。
  然而“新生”置于最后,也是饶富意义的。佛陀入大般涅槃,大乘经中说是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涅槃不可说是生或不生,这是超绝戏论的,勉强形
  容其迥超凡愚生命境界,故名“新生”。
  还有,后头说:(27/-1)“高尚的宗教,都是反省自己的,要实现自己身心
  净化的。”基于这样的理由,导师把新生摆在最后,无非是告诉我们:每个宗教
  在这“生的实现”方面,都有它的努力。
  肆、第三段主旨:
  耶教与佛教实现身心净化之差异
  下一段(27/-6),再以基督宗教及佛教为例。这两个宗教都是高尚的宗教,
  都是要实现身心的净化。而这两教的差别又何在呢?(28/2)“不过浅深偏圆不
  同而已”。
  一、浅深偏圆的不同
  怎么“浅深偏圆的不同”呢?
  先谈“浅深不同”,以修持方法而言,有宗教经验的浅深不同,如基督教希
  望获得天国的喜乐,追求“永生”;或如许多印度宗教,将“定乐”看待为最高
  境界;而佛教则认为:这些都不是彻底、究竟的。可见修持方法所引生的宗教经
  验,深浅不等。
  或在追求目标方面,也是深浅不等。基督教可能到达欲界天;天主教的修持
  者禁欲,或可到达色界天;有些唯心宗教的甚深禅定,甚至可以到达无色界天。
  而佛教的圣者则超越了三界。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现法乐?后世乐?还是究竟
  乐?这关系著他们所达到的境界。所以,境界是有浅深之不同的。
  再谈“偏圆”不同,二乘(声闻或是辟支佛乘)与菩萨乘比较起来,虽同能
  证得正觉,但前者因发心不广大,故所修证仍偏而未圆,菩萨成佛的“无上正等
  正觉”,方是圆满觉证。
  二、永生、无生、新生之区别
  接著导师分析:(28/2)“说永生,容易误会为现有生命的永续,或者变质
  为庸俗的功利的天国享乐者。说无生,又每被误解为毁弃人生。”所以,导师避
  免用“永生”与“无生”,而用“新生”来表达由“永生”(流转生死)到“无
  生”(涅槃还灭)的究竟义理。(28/4)“从现实生存的不断新生中,以进达究
  竟圆满,才是永生与无生的真意。”
  在这样不断的新生中,究竟要到何时,才能进达究竟的圆满?问这个问题,
  已陷入“时间是实体”的迷思之中。涅槃并非嘎然而断,到达时间的终点,而是
  对时间虚妄性的洞穿。纵使在修持的过程中,经过漫长时间一点一滴的净化,但
  悟入的刹那,能所双泯,仍是顿超时间意识的。
  至于基督教的理想(永生的希望),倘只是停留在导师所说的“功利的天国
  享乐”的层次,是不够的,应该达到更好的层次。这更好的层次,也许可说是对
  于人间永远的不舍离吧!譬如:耶稣的“道成肉身”与“复活”,多少含有对苦
  难人间不忍舍离之意味。这是基督“新生”的终极意义。否则,若新生只是个人
  不断的再生,纵算是生得非常好,又何必呢?“不生”岂不更省却麻烦!
  伍、第四段主旨:
  自我宗教自力自救的意义 
  其次(28/6)是自我宗教自力自救的意义。
  最后归结到人类最高的宗教——自我宗教中属于佛教的正觉。如:(29/-2)
  “惟有人类自身的新生净化,才是宗教的真实意义;才能促成社会的真正进步,
  实现宇宙的庄严清净!”这些话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自身的新生净化”,
  是属于身心方面的精进;由身心做起,才能达到社会的进步,这是社会性的改造
  ;至于“实现宇宙的庄严”,这已是自然环境的清净了。
  这样一来,就与本文前头相互呼应。前面讲到:进入宗教领域,是因身心的
  不自在,以及社会种种束缚、不自由,和自然界种种的痛苦。如今最后呼应:解
  决之道,就是从内修做起。从自身先产生了新生的净化,在社会中,才能产生与
  人之间融洽仁慈的互动,而使社会产生良好的秩序。其后,再由众生共同的善业
  所感,才能实现净土的理想。所以,还是正觉的佛教,才是兼顾身心、社会与自
  然的净化而最究竟圆满的宗教。
  陆、补充:保生、长生
  讲了永生、新生、无生的次第和意义。再来,以现实状况而言,补充两项:
  一是保生、二是长生。
  民间不是有“保生大帝”吗?民间信仰的正神,祂们对人类的贡献都是“保
  生”,人们祈求祂们能让人消灾免难,趋吉避凶。这类信仰几乎都是民间信仰。
  另外,也有如何使人“长生不老”的信仰,譬如:修仙炼道,就是实现“长生”
  理想的宗教。中国的道家或道教中人,也有素食并出家修行的,但他们的目标却
  非“无生”,而是“长生”(成地行仙或羽化而成空行仙)。
  柒、结语
  宗教理想的实现,依现实状况而分类,可以从保生、长生、永生、新生而到
  达无生。以上是〈我之宗教观〉内容大致的分解。这篇文章虽然精简,却很有意
  义,且内容丰富,结构精严,所以我花较多时间逐段解说,一方面也好帮同学打
  下“认识宗教”的基础,让同学们能从此中理解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异同。
  捌、问答
  (一)(27/8)基督教的重生经验是身心的净化,佛教的经验是否也和基督
  教的重生相似?
  答:基督徒透过深切的信仰、悔改,在祷告中往往产生特殊经验,从此获得
  了新而丰沛的能力,将此称为“重生”自无不可。这种新生的转变经验,在佛教
  中也有。所以,(27/-3)“佛教徒在受戒时,入定时,慧证时,都可以引起,得
  著净化身心的经验。”基督教透过“新生”的奇异经验,加强了“天国永生”的
  信心。所以是由新生而达到永生的。而佛教徒确实也有这样的新生经验,由浅而
  深,生命层次不断的提升,最后达于“无生”或是“无生无不生”的大般涅槃。
  所以经验方面,确实都有新生的体会,可是解释此一“新生”经验的理论,也是
  不一样的。如基督教会强调那是承受神的恩典,而在佛教则会强调这是生命因缘
  结构的大转变。             
  注释:
  1.为方便读者检阅《我之宗教观》内容,于必要之处,加注起首出处,皆以“(
  页/行)”表之,并省略书名。
  2.《大正藏》第36册,页68,上栏。
  摘自《妙心杂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