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21世纪社会变迁与汉传佛教教育之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惠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教授
  中华佛学研究所 副所长
  一般认为20世纪后半的工业社会已进入所谓“后现代纪元” (the post-modern era),或“电子技术纪元”(the technetronic era),又称为“后工业社会”(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或“知识社会”(the knowledge society),“服务阶级社会”(the service class society)等社会状态。此将意味著:未来社会变迁速率日益加快,资讯与通讯工业广泛使用于公众事务与个人生活,生物与奈米科技的进展影响社会与生活,为了平衡科技发展的偏失,人本思想与人文价值将更受重视,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兴起,宗教的社会参与增加,教育质量更高,休闲时间与服务产业增长,社会趋向全球化、多元化、高龄化,家庭变动性加大,政治更分权化。1992年,美国劳工部提出“学校如何为21世纪工作人才做准备”的报告书,认为新世纪的工作是以科技、服务为基础,工作范围为全球市场,而工作特质是:弹性多变、追求前瞻创新、要求快速准确。因此,21世纪人才须具备如下三大类能力:
  1. 基本能力:阅读、写作、演说、数学。
  2. 思考能力:创意思考、理性思考、解决问题与决策能力。
  3. 人格特质:责任感,自重、正直、诚实、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
  根据台湾的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的“总咨议报告书”(1996),对于“教育现代化的方向”,主张:“目前社会各阶层、各领域都在逐步加强自主能力,主体性的追求成为现代社会的明显趋势,这种趋势使指导式的教育越来越不能充分符合需求。家长、社区对教育事务,要求有更多、更广泛的参与;公民也要求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 
  所以,此报告书认为:为因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特点与变迁方向,教育现代化更应配合“主体性的追求”,并且应该反映出(1)人本化:全人发展,实现自我 ;(2)民主化:民主参与,守法乐群;(3)多元化:多姿多样,活泼创新;(4)科技化:知识普及,能力导向;(5)国际化:立足本土,胸怀世界的方向。
  就历史意义来看,“汉传佛教”是指:约于西元一世纪,印度大乘佛兴起时,佛教开始经由西域或海路进入中国。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乃至宋朝等时期之传译、吸收与会通,并且与部分中国思想、信仰融合,进而发展成为所谓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宗”。这些思想、典籍、僧制、艺术、建筑等也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但是,由于政治、社会、人文等变迁,明、清时期佛教已逐渐衰退,汉传佛教教育也奄奄一息。1922年起,中国教育实施现代学制,采取“教育与宗教分离”政策,宗教教育不被纳入学校教育中的正式课程,教育部不管理各宗教教育团体,佛学院、神学院等由内政部管辖;佛教本身也无法建立“现代化”教育法规制度,因此汉传佛教教育不容易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也难与现代社会脉动呼应。如今又面对21世纪社会变迁的趋势,我们如何前瞻性思考汉传佛教教育的发展?或者如何研拟汉传佛教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此等问题攸关佛教人才培育的前途。
  首先,从汉传佛教特色来思考如何研拟汉传佛教教育“现代化”方向时,有两点可作为发展“多元化”、“国际化”的利基。
  (一)就‘法’来说,汉传佛教涵盖“三期八宗,兼容并蓄”:
  印度佛教的发展有三个时期,其传播也是有三期,即南传(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声闻乘佛教、北传(中国、韩国、日本等地)的菩萨乘佛教、及藏传(西藏、蒙古等地)金刚乘佛教。由于声闻乘与金刚乘密教思想差距与历史性的隔阂太大,所以汉传佛教(代表初期大乘佛教)正可以扮演综合、交流、融通的角色。如果没有汉传佛教来衔接、沟通前后两系佛教的发展,我们很难理解声闻佛教与金刚密乘之间的转换过程,也很难寻找交流、融通的桥梁。因此,可以说汉传佛典让汉传佛教比较能够具有兼容并蓄的条件。
  再者,就文献学的意义,汉译佛典文献的翻译与编集也是采取兼容并蓄(inclusive)的态度,能广泛地保留各种不同的异译本,而不像南传或藏传佛教是采取选择性(selective)、非并立性(exclusive)的方针,大都只保留当代认为最适合的传本或译本,所以种类保存有限。所以,汉译佛典除了蕴含上承下接印度佛教的整体发展的历史意义之外,我们可以从汉译佛典中,透过比较、比对来掌握追溯到整个印度佛教思想演变的轨迹,进而从中了解各种思想与制度的演变过程。
  此外,从思想上来看,汉传佛教也是具备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它有与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学、瑜伽学类似的三论宗、法相宗,也有具中国特色的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它包含印度佛教发展初期的毗昙宗、成实宗、律宗,也具有印度佛教发展后期的密宗等。因此,汉传佛教的修行方面,有简朴的数息观、不净观等禅法,也有将“四念处”融会大乘的思想的法门,例如智者大师的《四念处》,慧思大师的《随自意三昧》。此外,汉传佛教的禅门早晚课诵也含有密教仪轨,例如:各类咒语蒙山施食仪、焰口施食仪,及各种忏仪。如果我们能善于掌握这些开放、自由、不会僵化的优点,对21世纪汉传佛教教育的发展,这些会是很好的体质。
  (二)就‘人’来说,汉传佛教包含“二部四众,平等互重”:
  南传与藏传佛教已经没有比丘尼的传承,目前只有汉传佛教保留比丘、比丘尼“二部”。在南传、藏传佛教传统认为:修行和深入佛法是出家众的责任与特权,因此也造成出家与在家地位与佛法素养的差距,汉传佛教则比较能做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出家、在家“四众”平等互重。出家众扮演住持的角色,在家众发挥护持的功能,各展所长,迈向共同目标,这也是21世纪汉传佛教教育发展可以善用的体质与特性。
  但是,目前汉传佛教教育在梵、巴、藏经典语言学习,以及英、日等现代语言训练,宗教对话的经验,与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整合与对谈的能力,以及培养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不足,则是发展“多元化”、“国际化”的缺失,有待加强。
  其次,为配合“主体性的追求”现代教育目标,并反映出汉传佛教教育“人本化”、“民主化”的方向,在课程规划或者教学方法与目标上,培养独立、创意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应被重视,使学生能够独自或群策群力(会议、脑力激荡)发现、表达与解决问题,对自他、正反诸意见有反省、批评以及表达的能力。此外,“人间佛教”的种种议题也当是21世纪汉传佛教教育“人本化”发展的重要研讨方向。
  为因应“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以及“成人教育”(Further & Adult Education)社会的来临,佛学院的课程规划,当重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命全程中永续建立个人与团体的终身学习网络,发展学习型组织。此外,僧团或寺院的内部僧伽教育及对外弘化模式,也应该配合此趋势,调整教育理念与方法,善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将各种教育体系的连系贯串,把不同的教育型态作有机的协调与统整,并且配合“社区总体营造”的潮流,凝聚社区精神文化意识,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建立社区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产业与地方之振兴,这些都是汉传佛教教育进步的关键。
  最后,在科技化、资讯化社会的潮流,佛教教育若能培育兼具佛学及资讯知能人才,运用资讯、传播以及教育科技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佛学“数位典藏”(Digital Archive)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系统以及“线上学习”(Online Learning, e-learning)环境,建构成教学、研究、行政、推广服务等层面相互结合的“数位神经系统”(Digital Nervous System),并且结合人文与艺术的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达成真、善、美的人生目标,此等将是21世纪佛教教育“现代化”的方向。
  (本文发表于北京两岸第二届佛学教育座谈会主题演说2003,9)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