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漫談羅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咐囑,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古代譯品中如北涼道泰譯《入大乘論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目+侯)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守護佛法。」但是未列舉出十六羅漢一一的名字。此外,西晉竺法護譯(一云失譯)《彌勒下生經》云:「所謂大迦葉比丘、軍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東晉失譯《舍利弗問經》也說:「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嘆、羅(目+侯)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隋智顗《法華經文句》卷二即根據此說云:「佛敕四大羅漢不得
  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於今,未得入無餘涅槃。」而唐湛然《法華文句記》解釋此文卻云:「準《寶雲經》第七,佛記十六羅漢令持佛法,至後佛出方得入滅。彼經一一皆列住處、人名、眾數等。故諸聖者皆於佛前各各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護是經,不般涅槃。賓頭盧、羅雲在十六數,卻不云迦葉。」今勘現本《寶雲經》有兩譯,一是梁代曼陀羅仙譯,一是梁代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都無此文。只是僧伽婆羅譯本卷七末沒有一般經典慣例的「信受奉行」的文句,或者現本的經文有所缺失,這就難以考定了。現在所有的十六羅漢的典據是依唐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密多羅,此云慶友,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人。
  《法住記》中說:
  第一尊者賓度羅跋羅惰闍( Pindolabharadvaja),與自眷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 Kanakavatsa),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
  第四尊者蘇頻陀( Suvinda),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第五尊者諾距羅(Nakula),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
  第六尊者跋陀羅(Bhadr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
  第九尊者戍博迦( Svak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羅怙羅(Rahul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saena)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Vanavasin),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Ajita),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 Cudapanthaka ),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出中。
  自《法住記》譯出以後,十六羅漢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尊敬讚頌。現存敦煌唐人寫經中還存有《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第十尊者羅護羅頌》二首,每首七言八句(見《敦煌雜綴》下)。此外還有《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識見頌》一書,題云:「天竺沙門闍那多迦譯」而不記時代。前有宋范仲淹序云:「慶曆中宣撫河東,宿保德冰谷傳舍,於堂檐罅間得之,因於府州承天寺命僧別錄藏之。於戊子歲(一○四八年)有江陵僧慧哲又出其藏本,稱得之於武陵僧普煥,寶之三十餘年云云。」書中記十六阿羅漢各各為摩拏羅多說自所證「因果識見」,各有七頌,總有一百十二頌。唯文義淺薄,其為宋代漢地民間偽造無疑;就此亦足見當時民間對十六羅漢崇奉之廣。在《秘殿珠林》還載有唐人畫十六應真圖,卷後附宋姜夔跋,完全引用了此頌,可見這《因果識見頌》在宋時是相當流行的。
  關於十六羅漢的圖像方面,《宣和畫譜》卷二載梁張僧繇有十六羅漢像一幅。他是否根據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或者如湛然所說《寶雲經》的記載而畫,難以考定,但是我們知道當時佛教界對十六羅漢的崇奉並不普遍。唐玄奘譯出《法住記》以後,到乾元中盧楞伽特愛好作十六羅漢像,《宣和畫譜》卷二記載他有這類作品多種,又同書卷十中記王維也有十六羅漢圖四十八幅
  。到了五代時這類繪畫就更多起來,如:
  南唐--
  陶守立(見《式古堂書畫考》二)。
  王齊翰(見《宣和畫譜》四、《清河書畫舫》五、《秘殿珠林》九)。
  前蜀--
  李升(見《宣和畫譜》三)。
  張玄(見《見宣和畫譜》三、《清河書畫舫》五)。
  吳越--
  王道求(見《式古堂書畫考》二),都有此類作品,而以
  前蜀--
  貫休為最知名(見《清河書畫舫》五,《妮古錄》、《式古堂書畫考》十)。
  宋代--
  孫知微(見《清河書畫舫》六)。
  李公麟(見《珊瑚網》二三、《同掩州四部稿》一三七、《式古堂書畫考》二、《秘殿珠林》九、十、《書畫鑒影》二、《寶繪錄》十、《平津館鑒藏書畫記》、《江村書畫目》、《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上、《三秋閣書畫錄》二)。
  顏博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
  李時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
  梁楷(見《書畫鑒影》三)。
  孫必達(見《秘殿珠林》九)。
  僧中如:
  梵隆(見《珊瑚網》二三、《掩州四部稿》一三七、《式古堂書畫考》二、《大觀錄》一四、《江村銷夏錄》一、《春霞閣題畫絕句》)。
  月蓬(見《式古堂書畫考》二)。
  海侖(見《秘殿珠林》九、十)。
  元代--
  趙孟頫(見《秘殿珠林補編》十)。
  錢選(見《盛京故宮書畫錄》三)。
  明代--
  吳偉(見《秘殿珠林》二集)。
  仇英(見《過雲樓書畫記》四、《江村銷夏錄》一、《盛京故宮書畫錄》三)。
  吳彬(見《石渠寶笈》三)。
  丁雲鵬(見《石渠寶笈》二、三)等;都有名作見於歷代的著錄。
  關於十六羅漢的雕刻方面,最早的有杭州烟霞洞吳越國吳延爽造十六羅漢,計右壁內部二尊、前部四尊、左壁十尊。此十六尊的雕刻技巧同一手法;阮元《兩浙金石志》曾載有烟霞洞吳延爽造像功德記。吳延爽是吳越王錢元瓘妻吳夫人的兄弟。宋代曾在此洞補刻僧像一、布袋和尚像一、作法淺陋,遠不及前十六尊。可見《咸淳臨安志》所記:「原有石刻羅漢六尊,吳越王感夢而補刻十二尊,成為十八」之說,全出於附會。
  從以上所述繪畫和雕刻兩方面來看,十六羅漢的尊崇是從五代時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地區,並且由十六羅漢而演變成十八羅漢。
  二、十八羅漢
  由十六羅漢演變成為十八羅漢,主要是從繪畫方面造成的。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羅漢像是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阿羅漢,宋蘇軾得之於儋耳,題了十八首贊(見《東坡七集》後集二○),但未標出羅漢名稱。其次是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蘇軾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見之,為之作贊十八首,每首標出羅漢名稱,於十六羅漢外第十七為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為賓頭盧尊者,即十六羅漢中賓度羅跋羅惰闍的重出(見《東坡七集》續集十)。清《秘殿珠林》也有貫休十八羅漢圖卷,後有宋蘇過、元趙孟頫、明宗徹三跋,也不題羅漢名字。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碑於五百羅漢尊號前列十八羅漢尊號,也是第十七慶友尊者,第十八賓頭盧尊者。
  宋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年)志磐撰《佛祖統紀》關於供羅漢(卷三十三)闢前說,認為慶友是造《法住記》的人,不應在住世之列,賓頭盧為重複;應當是迦葉尊者和軍屠缽嘆尊者,即是《彌勒下生經》所說四大聲聞中不在十六羅漢之內的二尊者。
  若從烟霞洞宋人補刻一僧一布袋和尚來考察,布袋和尚就是五代時明州奉化縣釋契此,後人相傳為彌勒菩薩化身,則另一僧像也應是漢地神僧。據《天台山全志》卷十載宋淳化中(九九○~九九四年)天台山廣嚴寺道榮習禪定,靈異頗多,人以羅漢目之。既入滅,人有見於壽昌(寺)五百應真位者。烟霞洞的僧像或者就是此人。
  西藏所傳的十八羅漢,是於十六羅漢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這些傳說也都是從漢地傳去的。當西藏郎達瑪王(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破壞佛教時,西藏六位大師來到西康,見到當地各寺普遍繪塑十六尊者像,特別是盧梅、種窮大師摹繪了聖像,迎到藏中耶爾巴地方,這就是著名的耶爾巴尊者像。後來陸續傳入漢地各樣傳說而增加了二像。據說達磨多羅(法增)居士是甘肅賀蘭山人(今阿拉善旗),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應,每日都見有無量光佛出現於雲中(見第五世達賴著《供養十六羅漢儀軌》)。他的畫像常是背負經篋,身傍伏有臥虎。但是至今在供養儀軌中還只是十六尊者。
  《秘殿珠林續編》第四冊有清莊豫德摹貫休補盧楞伽十八應真冊,後有清高宗題頌,頌中說:第十七降龍羅漢是嘎沙鴉巴尊者(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伏虎羅漢是納答密答喇尊者(即彌勒尊者),由章嘉呼圖克圖考定。但降龍伏虎是後世傳說。蘇軾《應夢羅漢記》說,元豐四年歧亭廟中有一阿羅漢像,左龍右虎。可見北宋時降龍伏虎像不一定是分成兩個羅漢的。
  綜合以上各說先後發展來看,十八羅漢傳說的興起,並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只是由於畫家們在十六羅漢之外加繪了兩人而成為習慣,於是引起後人的種種推測和考定。最初的傳說十八羅漢中第十七既是《法住記》作者慶友尊者,第十八便應是《法住記》譯者玄奘法師。但是後人以未能推定為玄奘而推定為賓頭盧,以至重複,結果造成眾說不一,難以考定。由此,十八羅漢的傳說因而普遍,自元朝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羅漢像,十六羅漢的傳說則不甚通行了。
  歷代畫家繪的十八羅漢畫像見於著錄的有:
  後唐--
  左禮(見明都穆《鐵網珊瑚》十三)。
  前蜀--
  貫休(見《秘殿珠林》九)。
  宋代--
  李公麟(見《秘殿珠林》三、《盛京故宮書畫錄》二、《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
  瞿汝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
  賈師古(見《岳雪書畫錄》二)。
  僧海侖(見《秘殿珠林》)。
  元代--
  趙孟頫(見《秘殿珠林續篇》)。
  錢選(見《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
  張渥(見《盛京故宮書畫錄》三)。
  方方壼(見《古芬閣書畫記》)。
  明代--
  仇英(見《秘殿珠林》二十)。
  吳彬(見《石渠寶笈三》)。
  丁雲鵬(見《夢園書畫錄》、《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宮書畫錄》三、《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
  錢貢(都穆《十百齋書畫錄》二十二)。
  李麟(見《秘殿珠林二集》)。
  陳範(見《秘殿珠林》八)。
  三、五百羅漢
  由於十六羅漢住世護法的傳說,引起漢地佛教徒對於羅漢的深厚崇敬,於是又有五百羅漢的傳說。
  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三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諸如此類說法甚多。在中國漢地自東晉竺曇猷居住天台山時,古老相傳云天台懸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猷潔齋累日,度橋見精舍神僧,因共燒香中食。神僧謂猷曰:卻後十年自當來此。於是而反(見《高僧傳》十二)。後世遂有石橋寺五百應真之說。《天台山志》引五百應真居方廣寺感應異記云:「永嘉長史全億,畫半千羅漢形像。」到五代時,五百羅漢的尊崇特別興盛。吳越王錢氏造五百銅羅漢於天台山方廣寺。顯德元年(九五四)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遷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於淨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宋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年)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羅漢與五百羅漢),奉安於天台山壽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橋五百應真的敕書載《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羅漢堂。宋蘇軾集中有元符三年(一一○○年)為祖堂和尚作的《廣東東莞縣資福寺五百羅漢閣記》見(《東坡七集》後集二○)。
  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就有五百羅漢洞。據宋崇寧元年(一一○二年)釋有挺撰《中岳寺五百大阿羅漢洞記》(又名修聖竹林寺碑,見於《八瓊室金石補正》一○八)中稱: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靈異,知山中竹林寺是聖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選定此洞,造五百羅漢像。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園寺、漢陽歸元寺、昆明筇竹寺等處。
  歷代畫家繪畫五百羅漢圖像見於著錄的有梁代的朱繇,見於宋中興館閣儲藏。稍後有宋代的李公麟(見《清河書畫舫》八、《法書名畫見聞表》、《式古堂書畫考》三),南宋的劉松亭(見《秘殿珠林》十)、吳彬(見《石渠寶笈》三)。
  至於天台山石橋寺五百羅漢的名號,據《寶刻叢編》十五載大和癸巳(九三三年)大德崇義所撰的吳(宣州)龍興寺崇福院五百羅漢碑注云:出《復齋碑錄》。又《金石續編》十七有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刻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這兩碑現都不存。但是乾明院碑於明崇禎十六年高承埏曾刻於涇縣署中,其子高佑(金+己)又重刻,被收入嘉興藏第四十三函中。書中所舉五百羅漢的名號毫無典據,想是宋人附會之談而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泮塘五秀
下一篇:探訪石佛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