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与修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根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佛’就如同道德经中勉强称之为‘道’的含义是一样的。它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周易、艺术、医
  学、气功???以及宇宙中万事万物等各方面知识,因其包罗万象,万象中有它的体现,多谓‘无所不在’,它既涉及这么多的学问,那么如何入手修行呢?
  首先我是从创主佛学的始祖(指有了文字之说的经文而言)释迦牟尼的一生修行谈起。我们先看其人其时的生活方式;他外表儒弱讲话少,遇事喜欢探根摸底,究追其源,自然形成了一种定性,然而佛祖并非开始就顿悟的。我们看一看他的经历,当他看到世间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欲究根源,不得其法;这时经过一位修行老者的指点去山上作苦修行。公元前五三六年出家,当时的苦行僧是用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方法来催残自己的肢体作印证,释迦牟尼经过六年时间的苦修,实践证明此路不通,最后由于饥饿而昏倒,被人救起,后来他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若不证道诀不罢休。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证道的人并不是天生就有定性,而是经过了一个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就在释迦牟尼佛发誓之时,定力越来越深,因他无任何妄念,内心愈来愈净,逐渐地感觉到自己体内细微的变化,人体的筋就像四大洋,络就像大海,毛细血管就像长江黄河,从而内心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用元神在观察自己身体中的变化,这时他充分了解了自己,也就是在认识宇宙,是因为人在整个天体中是一个小宇宙,是个自成体系的磁场,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认识了自己,也就是逐渐认识了整个宇宙。
  所以,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三○年二月初八证道,所谓成了‘佛’,是后人造就的,因人只不过是个高级动物而已,他有其局限性,首先受到肢体来的束缚,即使元神(自身的场)脱体后,还要受到地球的磁场、太阳系磁场、银河星系场性的束缚;只有完全顺应了它们,才能与之合一,而不受其束缚。其实佛者即觉也,也就是大彻大悟,但所谓的成佛后,不等于不要修行了;我认为现在人所理解的佛只是一种层次,如不向更深的层次修行,就只能离佛道越来越远,因为如要达到全方位的平横只能近似,不能等于,要到达某个点,只能越来越相近似,而不能等于点。如果执著于这个点,就容易产生迷信,而与佛旨相违背,因为这个点是与
  万象相通的,证悟到一个点就与万象相通一个点,证悟到两个点就与万象相通两个点,以至於越来越近似于道,所谓一枝通百枝摇即是此理;但佛是用语言难以描述,只能意会,如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已远离其义。
  根据释迦牟尼修行的经验,学佛并非学形式,而是要表里一致,顺其自然地反映先天之能,使自己从后天逐步返回到先天,这不是意识上的空想,而是要像登楼梯一样,按步就班地来,前辈有从荷花而悟道,有从石头而悟道,但见石头悟道之前他见荷花是悟不了道的;因为从荷花上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对于石头可以从它的纹理经过细心的观察,使其在意识上逐渐地淡化而产生内心深度的平衡而忘我,当静寂生慧时能接受到宇宙的信息而顿悟。所以凡事要得出个所以然来,即不要误入迷途,否则就不能真正懂得佛经的含义而陷入岐路;例如念佛法的(念佛经是修证的一种方式)不是机械地念或用意识去推测它的理论,而是要一心一意地念,念到哪个字,精、气、神就渗透到哪个字,不在这个字之外,然后方能达到忘我;如果念佛时还注意其它事情,心不在焉的话,即使把所有佛经都看遍也是徒劳,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
  念佛时特别要注意声音平和,或高或低易产生大阴大阳,影响入静定力不深。再打个比方,就拿打太极拳来说吧;凡是学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要柔、松、静,那为什么大多数人身体不能松下来、静下来、柔下来呢?其原因是理论和实践的相脱节,理论上好像理会了,并不能在运动上使肢体内外相协调,因此不是真正的懂得。再比方说,一个钳工在做某个零件,在旁边看的人即使看上三十年而并不动手,由他自己做时就相形见拙了,这就说明佛修证是佛理与实践的相结合。以上所讲只是佛道在各事物中体现的隐喻,千万不要执著于某件事或从文字上去分析理解而误入迷途。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从修到证呢?一句话,只有静寂才能证悟,因为静到一定程度后方可不用自己的观点去观察一切事物,从而出现先天之能,所以说静中先妙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静下来呢?那就要做到心无二用,专心致意心思所想地把自己溶身于整个宇宙中,刚开始时要注意动静结合,性命双修,如不通过筋络伸长,使肌肉松弛下来,坐禅时由于被筋扭住和肌肉的绷紧不能放松,产生疼痛而不能入静(意识支配肢体,但肢体又能影响意识),炼动功(动中求静)通过锻炼自己了解骨骼、肌肉的运转规律,体会到身体各部位的自转而又顺应整体的公转,如果不能在自然中顺应自己,从而就不能使自己从佛学的道路上要求自己。
  坐禅时(静中生动)由于动功的锻炼伸长了筋络,松弛了肌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静,当静到一定的时候,方能感到气血在经络里运行;它行到哪里跟到哪里,既不助它,又不引它,只有熟悉它,才能了解它,方能调动它、运用它,此时才真正体会到蒋维乔先生的《因是子静座法》以及《童蒙止观》、《六妙法门》的真实含义。知道宇宙间一些万事相通之处,由于静寂的深入而产生慧,只有体内的静才能观察到自身场性的运转,要想顺应周围的场,首先要顺应自身的场,要想顺应地球的场,首先要顺应周围的场,顺应了地球的场,才能顺应太阳系的场、银河星系场,乃至于整个宇宙的场而与之合一。
  人的意识从出生以后就向外,与之而顶;小孩时意识上就开始与人相顶撞,如他得不到的东西,哪怕是不好的,他就越想得到,如硬给他的东西,哪怕是好的,他就越不肯要,顺著他还好,不顺著他就与之顶撞(一切要顺著自己,为己服务)就成为反抗的条件反射,欲要修炼只有反其道而行,要自己能够顺应别人顺应一切。
  平时仅在坐禅或动功的时候修行,而是从每时每刻包括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办每一件事都要一心无二用,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心态平横为基础(实际上就是修心法),时间一长意识上就成为顺应自然的条件反射,而心胸开阔,所以一切烦恼就会离己而去;因烦恼是自找的,你不惹它,烦恼怎么上身。
  (作者:周根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