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七觉支与空境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罗林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觉悟的真实意涵
  佛教是觉悟的教育,佛法事觉悟的方法。每一个佛的弟子,无不希望了解觉悟的方法,并朝向觉悟的目标迈进。觉悟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种能力;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感受,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生命的审视,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行证的境界,他是不折不扣的:
  --智慧的开启;
  --心灵的净化,                      
  --私我的消融,
  --般若的展现。
  二?觉醒要在日常生活之中
  佛法是为改善人类生活,提升生命品质而存在的,离开了生活,就没有佛法,离开了生活,就不是佛法;作为一个的弟子,必须全然投入,活在当下,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活与群众之中,并对周围的人、事、物、象,经由觉察、觉知、觉醒、觉照等一连串过程的观行与体验,了达宇宙间的美事美物,无一不是因缘的和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绝对没有一个独立恒常不变的主体,不必过份贪恋执著,紧追不舍,这样才能发现本来的面目,感受生命的存在,体现一真法界的境界。                
  三?觉悟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法不孤起,必仗因缘,开误是迷途凡夫的觉醒,事生命品质的提升,是心理建设的伟大工程,必须具足诸多的助道资粮,才能有所成就,佛禅的祖师及大德悲心的告诉我们,一个行者希望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至少必须具备下列各项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要有高度的警觉性。
  第二个条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第三个条件,要能放下虚妄执著。
  第四个条件,须有具体可行方法。
  四?达成觉悟的七个方法
  修因才能致果,深耕才有盈收,不经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如何有效贯澈上列各项基本条件,实为开悟与否重要关键,除前三项有待因缘成熟令行为文撰述外,有关最后一项,八十华严净行品中已略有记载;即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善修习念觉分,则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文殊菩萨答以:“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即可获得一切胜妙功德”。我们细谈智者菩萨的十句问话中,了知前七项曰七菩提分,后三项曰三三昧,七菩提分事基础佛教,三三昧讲的是性空,换句话说,就是要我们切实透过基础的训练,来达到学佛的最高目标;以下我们试就七觉支--七个觉悟的方法,提出一些具体意见以供自勉及与有缘的同修供勉:
  --念觉分:“念”是忆念或系念,是意志力的展现。“觉”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合而言之,就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全然投入,活在当下,每一念都能觉而不迷,清净无染,二六时中,念的是三宝,念的是真如,念的是无生,并将一切修行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法界,以期扩大我们的心胸,提升般若的智慧。
  --择法觉分:“择法”的目的,在于对治邪见,以免陷入断常两边,作为一个佛的弟子,不仅要以智慧判断法的真伪,同时更要维护正法的道心,不仅要勇于受持大乘圆教,同时也不要歧视小乘权教,不仅要慎选讲经的法堂,同时更要慎选行法的道场,不仅要随缘随份助印经书,同时更要维护修行的道场,不仅要落实一己的修行,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的修行。
  --精进觉分:“精进”就是不懈怠,不放逸,不退转,含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躬行实践,如说修行等种种特质。精进不同于忙碌,忙碌是东跑道场,西跑道场,胡乱学法,一无所成,而是指菩提道上的成就,譬如恒常守戒,不患杀盗淫妄等事,就是身的精进,内心不起贪嗔痴慢疑等五毒,就是心的精进。
  --喜觉分:“喜”是四无量心的重要一环,是内心悦乐的一种展现,学佛是难得的福报,不是一种负担,佛的弟子应以愉快的心情来接受觉悟的教育与修行,譬如念佛愈念愈能澄清忘念,心地清明,诵经愈诵愈能了达法义,法喜充满,参禅愈参愈能置心一处,使心不乱,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喜觉的展现。
  --猗觉分:“猗”是空功的初步入门,也是身体轻妄的展现,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如能将功课定的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学习起来活活泼泼,充满朝气,没有一点躁动、烦恼,和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存在。 
  --定觉分:禅定是佛法的核心,是修行的基础,是发慧的要件,一个真实的行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计划的接受定的训练,使我们的心经常能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不掉举,确保安详,澄静、觉醒的精神状态。
  --舍觉分:“舍”亦为四无量心重要环节,涵摄“舍弃”与“放下”深层意涵,真正的舍,以看破为前提,以放下为功力,行者在了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法如梦幻泡影”后,即能逐渐舍弃是间的名利心,相续心,分别心,以及自我危中心的意识形态,舍金钱,舍财物,固然是舍,观念的调整、矫正,乃至于放下不正思惟,较之于前者更为重要。
  五?空无相无愿解脱三昧
  从念觉分到舍觉分,是修学佛法的重要基础,七觉支或七菩提分的修习,较之于八正道更为重要,因为八正道乃行为的一种规范,并非真实的修行,一个行者,如能善修习这七个觉悟的方法,同时圆满其足与成就此等基础条件后,即可证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空解脱门”离欲界,“无相解脱门”离色界,“无愿解脱门”离无色界,解脱三昧所展现的境界是:
  --空三昧:“空”的意涵乃指行者放下虚妄执著后,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身心完全处于清净无染的境界,此时它来去自由,通达无碍,“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无一不是佛法”。
  --无相三昧:此之所谓“无相”,乃只有相而不著相,无相就是实相,实相即是无相,无相而无不相,能成就一切相。
  --无愿三昧:此之所谓“无愿”,并不是行者不发愿,乃指在菩提道上不断发愿,有愿而又不著愿,故无所不愿而成众生一切愿。
  (作者:罗林生.台湾.2002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