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爱国护教>>正文内容

企愚:“见道”与“护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企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
  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持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从这一目的出发来看佛门的修持,“开悟”便成了学佛升堂入室的必经之津梁。
  而今佛门中行人,许多只注重于外表形式的修学,而忽视了对内心佛性的反省,古德所谓的“嗟见而今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切中了这一偏执的肯綮,确实,如今佛门的修持也有少数偏颇现象出现:修念佛法门的便口念佛号而心驰利养,修禅教的却妄执迷情以为正见,修止观的系心于调息以延年,修密教的口念财神咒而心念妙龄少女以成大圆满......这些邪见偏执,非担妨碍修成正果,倒反有堕入阿鼻的岌岌危殆。事实是,离开了正修,便不能生正见;若不能生正见,便无法开悟。因而,修净土的行人,应念一声佛号便顿息三毒之火;参禅之人应反躬自省,立断我、法二执;修止观的人应止息外缘,摄心内观则彻见心源;持密咒者应做到身、口、意三业皆净,方能成就圆满。如此正修,久而久之,便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也就达到了佛门所说的“开悟”的境界。
  诚然佛门中的“开悟”,并非是易然之事,古德所谓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一点儿不不错的。再看禅门中那些开了悟和的禅师所述的偈颂,更能说明这一点:”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灵云禅师开悟偈)“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宋代无名尼开悟偈)这些偈子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禅者修行的开悟,必须走完一条十分艰辛的路。因为,人生无始旷劫以来的无明业障及今世与生俱来的所知障,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断除的。而不断除人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则又无法见到正法,也更无从谈得上开悟了。而佛门中的修行,又贵在身体力行。比如修念佛的人,并不是无事而去念佛,更不是念佛而求妻财子禄,而应当以一声佛号,如四字宏钟,斩断贪爱缘,浇灭无明火。遇上三毒心起时,一句佛号,止息三毒于萌芽之际,不使转为现行而成业果。果能如此念佛,则功不唐捐,久而久之,无明惑业断除,自然会开悟见性的。同理,参禅、修观、持咒等各宗行人,皆须有一个切实而又艰难的修持过程,方能断除二执,悟得真如。 学佛的目的应该在成佛,而要成佛必须先见佛(开悟见道)。自古至今,没经开悟而能成就正果者,在佛教史上可以说是绝不会有的。这就足可见出:开悟是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佛门的修行中,是否只要开了悟就成了正果呢?这倒是一个十分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果开悟就等于成佛的话,修念佛者便可躺在佛号上睡觉,等待佛德加被而开悟成佛;参禅者悟后也无须向上一路;修观者再也犯不着止息妄缘,精进不已了......其实,皆不尽然,自古至今的不少发大心修行者,也未必全无一时开悟见道之时,然而他们未见得人人修成了正果。这其间的原因,不得不令修行者深思警省,它已明白指示了修行人:在开悟后仍须精进不懈,方能不退转而得阿罗汉道。若单凭一时慧根灵气,见性便弃修,则非独不能成正果,倒反有堕落之危。
  对于悟后的再修,在禅门中则更为强调,尤其是在南宗的禅师们咐嘱开了悟的弟子时,往往语重心长地说:“善自护持。”所谓“护持”,就是要求其弟子珍惜已悟的佛之知见,精进修持,永不退转,而证正果。在禅宗的灯录等文献中,这类记载真是比比皆然。例如灵云志勤禅师在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因作开悟偈(详上文),沩山禅师勘验其悟与之符契后,便咐嘱地说:“从缘悟达,善自护持。”(见《沩山灵佑语录》)再说,沩山当年在百丈禅师那里因拨火而得悟后,百丈也是如此咐嘱的:“汝今既尔,善自护持”(见《五灯会元》卷九)。诸如此类的咐嘱,在南岳系禅师的语录中,为数还不少。且非独南岳系禅师如此,青原系禅师亦然,相传药山惟俨当年在希迁处参禅未悟而于马祖那里契悟,马祖便咐嘱他:“汝既如是,善自护持。”(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再说药山的法孙洞山参学于云岩处得悟后,昙晟语重心长地咐嘱他说:“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见《洞山良价语录》)。
  历代禅师对已开悟的徒弟均作如此咐嘱,便足以见出禅家修持不但注重于开示弟子悟道,而且还注重于咐嘱弟子精进护持已证的佛之知见。可见,个别学者曲解甚至诽谤南禅放弃渐修而不可能顿悟,乃至依天台止观与华严经教作为禅宗楷式,可谓非但没有参过禅而且也没有读懂禅门语录。今以南禅的修学观之,首先教诲学人顿悟佛道,故能明了行之旨趣;然后嘱其善自护持,乃在于鼓励其精进不已,以成就圣道。事实上,若不证得“本来无一物”,又何以达到“何处惹尘埃”的境地呢?从这一角度上讲,见道后的护持,乃是获得正见后的精进修持;相反,未见道的渐修,尽管他“时时勤拂拭”达三大阿僧祗劫之久,也恐只是长处娑婆而不得短暂时间的解脱。
  在这方面,沩山灵佑禅师开示学人顿悟后的护持,颇具卓见,且至今对于修学仍有指导意义,故谨录如下。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自心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见《沩山灵佑语录》)
  “顿悟”可使学人一念见性,明了修持的方向;而“护持”则可将那些未能顿净的无始旷劫以来的习气除去,使那些未能顿净的现业流识得以净尽。这便将“顿悟”与“护持”之间的关系,讲述得了然分明。使修行人能得一个正确的入门之径。
  非得禅家如此,无论修持哪个宗门,若不开悟,焉知修行方向?石头希迁禅师在《参同契》中所说的“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早就指明了“开悟”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固然,历代禅师对其徒弟的“善自护持”的嘱托,无疑也是开悟后精进成道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佛门修行,舍此二者,终将无成,是以笔者书此谨白同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