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談談有關初期禪宗思想的幾個問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對於中國佛學思想的批判研究,近幾年來在學術的期刊裏、專著裏,有過不少新成果的發表。有些問題是已解決了,但也留下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初期的禪宗,由於那時期幾代禪師的立說先後變化很大,殘存的資料又零落不全,現在要徹底明瞭他們的思想,還很費事,有待研究的問題就比較的多。在這裏,我提出其中的幾個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以供深入探討者的參考。
  最先是原始的禪宗思想和《楞伽經》的關係問題。初期禪宗從達磨到神秀都很重視《楞伽經》,甚至因此可以稱他們為楞伽師。據道宣《續高僧傳》的記載,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可在未遇達磨之前,已經憑着他自己的聰明,對當時流行的義學有其獨到的造詣,而卓然名家。這可能卽與《楞伽》的講究有關。所以他一遇着達磨,得到啟發,就更加深了他的自信,終於明白地提出四卷本《楞伽》來和當時新譯十卷本之說相對抗。在達磨去世之後,他又為道俗徒衆奮其奇辯,呈其心要,使他的《楞伽》創解一時間言滿天下,從此便有了常常隨身帶着四卷本《楞伽》的禪師。這些事實都可以說明原始的禪宗思想是怎樣的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關。
  但是,慧可的講說《楞伽》是專附玄理,而不拘文字的,並且說法還時有變化,所謂通變適緣,隨言便異(後來法沖從慧可後裔得着的傳授卽是如此)。這完全是一種自由解釋的方法。因而在他北去鄴都講學之時,就受到文學之士的鄙視,還生出種種是非,使他流離多年,終身潦倒。只是由他創始的這一種講經方法,卻給與其後各家以很大的影響。他們都同樣地自由自在來引經據典,到了神秀組織五方便法門,更發展到極點,隨意驅使經論都做了他的注腳(因此宗密的《圓覺經大疏鈔》談到神秀的禪風卽以「方便通經」做標題)。慧可的撰述現已無存,他是怎樣的自由解經,難以舉例。不過,據《楞伽師資記》所說,從楞伽師的第一代求那跋陀羅起,就已提出經文「諸佛心第一」這句話(後世還說成「佛語心為宗」)來做一宗的宗旨。原來此句指的是佛說的樞要,心字是核心的心,譯經者還附注說明。但禪師們全不理會這些,仍舊隨意借用了,認為心靈的心。這正是自由解經最典型的一例。慧可的講說方式,大概也相差無幾。
  另外,慧可之講《楞伽》乃以一乘宗為據,這和一般用《攝論》大乘宗的說法又有不同。所謂一乘,究竟何所指呢?我覺得慧可之重視《楞伽》,是着眼在經文明白解釋了佛性和人心的關係這一點(這可說是受達磨談禪提出借敎悟宗的理入法門的啟發)。《楞伽》之說由《勝鬘經》而來(見經文卷四),而《勝鬘》譯本以「一乘方便」為題,可看做一乘宗的代表作品。所以慧可依一乘宗解《楞伽》,實際卽是用《勝鬘》經意來作溝通。《勝鬘》和四卷本《楞伽》都為求那跋陀羅所翻譯,對於兩經的講求又正是南方流行的新學,慧可之以經解經,自然不是一無來歷。
  也就從這一點,可以理解慧可一定要提出四卷本《楞伽》來立宗的原因。《楞伽》的四卷本和十卷本,其內容有詳略的不同,可不待言。但它們最根本的分歧,還是在於依《勝鬘》而說佛性的一段。四卷本此段將佛性和人心看成一事,以為不過說起來的名目有些區別而已。(說佛性用「如來藏」,說人心用「識藏」,經文結合兩者說成「名為如來藏的識藏」。)十卷本呢?就完全不然。它將兩者截然看成兩事,旣已特別加上了「如來藏識不在阿黎耶識(卽「藏識」的異譯)中」的一句,又一再說它們是「二法」。從這一分歧點出發,四卷本原來祇說有一心,一種自性淸淨的心,而十卷本則說成二心,淨心和染心,其他有關的理論也都跟着有了變化。所以慧可聲稱受了達磨的付囑,必須用四卷本《楞伽》為踐行的依據,是有其用意的。
  以上都是談的原始禪宗思想和《楞伽經》的關係問題。
  其次,慧可的思想是結合着達磨所傳的禪法而傳布的,達磨禪法究竟如何,這也是未得解決的一個問題。據道宣的《續高僧傳》所保存的原始資料看,達磨是敎人以壁觀安心,又敎人凝住壁觀(見傳文卷十六),道宣還稱贊達磨禪是「大乘壁觀功業最高」(見傳文卷二十)。因此,用「壁觀」兩字就可以顯示達磨禪法的特點,這毫無疑問。但對壁觀,從來就未見有很好的解釋。一般當它是譬喩的用語,以為在修禪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見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這樣的解釋並不很正確。平常的禪觀都以所觀的事實立名,壁觀就應該是以壁為所觀。現在從有關的資料看,如說達磨定學為南天竺禪者所推重,又說跟他學禪的從慧可以下常行頭陀行(一類比較嚴格的戒行)。這些事很容易使人想到當時印度佛家的禪法實有南北之分,而南方禪法正是以頭陀行為準備,又是以修習地遍處定(這是隨處都會生起「地」的感覺的一種禪觀)為其第一課而來敎人的(見《解脫道論》卷四)。修習地遍處就常常在牆壁上用中庸的土色塗成圓形的圖樣,以為觀想的對象。那麼,達磨的壁觀很可能和這樣的方法有關。至於大乘裏應用地遍處的修習,則更近一步要學者並「地」的概念也不存於心中,好像是無所依而修習(見《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因此,道宣說為冥心虛寄,又說它取法虛宗。
  再次,初期禪宗經道信到弘忍,開創了東山法門。其思想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這變化的實際如何,也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東山法門以一行三昧為中心,以守自心為方法,這些都是道信所創的規模。但弘忍更導入《起信論》思想,而加以發展。《起信》為其時很流行的一部有關止觀的書。它將一行三昧提到止觀中很高的地位,又詳細組織了一套為其依據的理論。弘忍將守自心的心落實到心眞如門。正是採用了《起信》之說(見《宗鏡錄》卷九十七)。因此得弘忍再傳衣缽的淨覺,在所撰《楞伽師資記》的自序裏,就明白提出《起信》心眞如門的一番解說作為禪法的最高原則,同時神秀的五方便門也依《起信》建立其第一總彰佛體的離念法門(見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起信》的主要理論,大部汲取於《楞伽》,這早已為義學家所公認。弘忍,神秀諸人的思想會從《楞伽》移轉到《起信》,似乎也極其自然,沒有什麼問題。不過《起信》所據的《楞伽》實際是十卷本,而非四卷本。換句話說,《起信》完全用染淨二心之說來組織其理論體系,根本上否定了一心說。其先慧可,那樣的不避艱難,堅持所信,定要用四卷本《楞伽》來創宗立說,不意傳到弘忍,神秀,口頭雖說是慧可以來的一脈相承,而思想的實質,通過《起信》,已經無形中與十卷本《楞伽》合流而面目全非了。這一轉折變化,在辨認弘忍、神秀思想的特點時,我想是不應該忽視的。
  最後,神秀可算是宏揚東山法門最力的一家。他卽以這樣的資格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垂靑、利用,而使北宗勢力盛極於一時。後來南宗禪徒奮起攻擊,常常集中於「法門是漸」的一點,說北宗主張漸悟(悟見佛性)並沒有得着正鵠。但在現存有關神秀的文獻裏,神秀也說悟在須臾,又說一念頓超等等。似乎他同樣取徑頓悟,怎能硬說是漸呢?這就牽涉到如何理解頓漸意義的—個問題。我覺得南宗所標榜的頓悟,是走單刀直入、直了見性的路子,而神秀的敎人則要用種種的方便。他不但廣引經論,着意分疏,以作理論的準備,並還採取指事問答的方法以誘導學者入門。如五方便的第一門離念,就先敎學者向四方遠看,再慢慢引到本題上來。又如第二門開智慧,也先擊木發問「聽到沒有」,再說明聞聲不動卽是發慧等等。這些都顯得迂迴曲折。至於後來說成「凝心入定、住心看淨」那一套,就更機械了。北宗禪法由這樣的點滴領會最後得到恍然大悟,儘管那一悟也像是頓超,但從源頭上說來,依舊是逐漸貫通的一類。因此,南宗指斥它為漸悟。南北兩宗間頓漸之辨,大概如此。
  對於上面所舉的幾個問題,我只有這些初步的看法,如要徹底解決,自然還有待於高明的探討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