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王骧陆祖师语录精华(A)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骧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佛发心,事关全局
  延医疗病,病愈学医
  粪蛆剧苦,愚痴为因
  所谓佛者,最佳榜样
  法一妙字,可组多词
  德高合众,称之为僧
  小我大我,凡我圣我
  知苦离苦,入无乐苦
  梦幻空花,虚假生死
  般若慧剑,破业障惑
  缠绕解脱,皆在己心
  醉有深浅,醒者为师
  修行根本,只在修心
  上乘宝法。奥妙难思。
  学佛发心,事关全局(王骧陆祖师语录 1 )
  先明发心菩提 , 为入佛之初步。一切法门 , 以发心为第一难事、第一要事。经云一发心即成佛。只此一念 , 关系重大 , 不可思议 , 行者不可视为初步而忽之。世间一切事 , 必有一个主因 “ 为什么 ” 。诸位为什么要来听法 ? 在未听法以前 , 各人自己问一问 , 我为什么来此听法 ? 且静默一分钟。只此一分钟 , 诸位的意境进步 , 已是超登彼岸了 , 这是自性反问。因为一个反问 , 即是反观自性 , 回头是岸 , 即是一念之转。由凡入圣 , 只此一转。佛说无量妙法四十九年 , 亦只是教众生一转。惟佛苦于不能替人代转 , 要人自己反问自己 , 反观自性 , 自己去转苦为乐 , 转迷为觉 , 人非不能也 , 是不为也。所以佛不度人 , 是人自度。智者求心不求佛 , 愚人求佛不求心。千百年来 , 行人苦修数十年 , 走错路头 , 不得究竟者 , 关系在此一点。这一点是修行人最初因地。因地不正 , 越修越糊涂。我自己吃过苦来 , 所以奉劝诸位 , 各自考问 , 把根本弄明白。因地正 , 日后果地亦正 , 万勿轻忽过去。
  摘自 “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
  延医疗病,病愈学医(王骧陆祖师语录 2 )
  但有人说 , 既然不求佛只求己 , 佛又何必说法 , 我又何必学佛呢?此理问得极是。然佛下世 , 是作医生而来 , 众生不病 , 佛本无用。正因众生病 , 所以不能不用医药。病家注意 , 第一病人 , 第二医生 , 第三吃药。如果不顾病人 , 不问吃药 , 专求医生保佑 , 试问有用无用 ? 所谓不求佛者 , 不是废医废药 ; 但求己者 , 亦不是离医离药。及至病好之后 , 医药原是无用。亦不妨将一切法门 , 转授其他病人 , 此即是自利利他。
  摘自 “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
  粪蛆剧苦,愚痴为因(王骧陆祖师语录 3 )
  第一知病 , 先要认识自己之病在何处 , 此病关系生死 , 何等重大 , 然后勇猛发心 , 专诚觅医 , 老实吃药 ; 第二明医 , 要认识医之责任何如 , 关系何如 , 是否可以全赖医而不靠自己 ; 第三用药 , 要认识药性如何 , 用法如何 , 于去病时 , 其反应力如何。所谓汗吐泻 , 正是去病 , 不是添病。若因而致疑 , 则大误矣。这三层 , 乃病家普通常识 , 学佛者何反不能如是 ?
  知自己病者 , 知人生痛苦而已。世人不明苦义 , 以为无衣食住之满足 , 即是苦。不知此是假苦 , 比量苦 , 尚不是真苦。世上衣食住满足的人尽有 , 但仍旧惶惶不安 , 甚至一顿安饭、一夕安眠亦不可得 , 却是何故 ? 及至乱世 , 富有的人 , 苦痛恐怖 , 尤其更多 , 从而知苦痛实不在此。人生第一痛苦事 , 根本乃在误认一世 , 以为此世了 , 一切都了。所以放纵的人 , 落得造业作恶 , 落得淫奢放荡 , 并以为死后等等 , 我都不见 , 断为非有。以此断灭见 , 又何事不可妄为。目下世界大战 , 国际纷争 , 人类残贼 , 乃至自杀 , 都从这一念之误上来。误己误人 , 愈演愈烈。所以要先明三世因果之义 , 苟无因果 , 则恶人不必有报 , 善人了无结果 , 尚复成何世界。所以因果叫做律 , 是根本不能动摇。因果所通 , 及于三世。今世种种 , 必由前因 , 必转后果。同一父母 , 所生二子 , 一则为盗 , 一则为圣。果地不同 , 源在因地。因有前因近因 , 果亦有现果后果。因因果果 , 递转如轮。或上或下 , 或好或坏 , 在人自造。所以不了三世。即是不明因果 , 因果不明 , 佛法即无由信入 , 此人终坠沉沦 , 为不可救矣。
  世人今生苦难 , 都由前因造业。夙世恶业 , 远因也 ; 懒惰欺诈 , 近因也。如穷苦之人 , 虽由夙世恶因 , 若能勤慎诚实 , 另造一好因 , 正可转凶为吉 , 或化重为轻。此亦因果变化之律 , 其权仍操之于人。
  世人最近恐怖 , 在衣食住未曾满足时 , 探求其中的原因 , 不外乎有以下各种 : 由于日常生活艰难 ; 由于求过于供 ; 由于生产不太多 ; 由于人人贪得便利 , 但谋不劳而得 ; 由于强权者易得 , 淫奢者易求 ; 由于人无道德 ; 由于杀盗淫成为习惯 ; 由于迷信贪嗔痴 ; 由于眼光短 , 只图目前颠倒而求近利 ; 由于不了三世 , 不明因果 ; 由于不觉 ; 由于不闻正法 ; 由于终日忙忙碌碌无暇及此 ; 由于衣食住都没有得到满足。
  世人未来之苦 , 在衣食住已经满足后之恐怖 , 推求其故 , 不外乎有以下各种 : 由于世界不安宁 ; 由于盗贼充足 ; 由于人类恶多善少 ; 由于贫富不均 ; 由于人心贪得而悭吝 ; 由于不肯施舍 ; 由于不了三世不明因果及报施之理 ; 由于不觉 ; 由于不闻正法 ; 由于忙碌无暇及此 ; 由于衣食住已满足而无厌足。
  简单说一句 , 众生的苦 , 完全是自作业 , 归根是由于不觉。 以不觉故 , 遂贪。 贪财货 , 贪名利 , 皆执一个我字 , 是以我为众苦之根。今当修持之始 , 目的在以佛法除自己病根。 故当释佛、释法、释僧。了解此三者 , 究为何物 , 然后释我。明白我之所以 , 即所以请医开方除病也。近世学者每喜高深而求速效 , 及至学佛时 , 又由中途而进 , 因此根不实在 , 底子不清 , 及至修持多年 , 拘执文字 , 羼入我见 , 解义遂不能圆融。由是而分宗派 , 争论优劣 , 疑谤退转 , 皆属此病 , 故于因地尤不可不慎。
  摘自 “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
  所谓佛者,最佳榜样(王骧陆祖师语录 4 )
  佛是大觉义 , 就其德以立尊号 , 此无具体人 , 本名佛陀 , 简称曰佛 , 乃如来十号之一 , 又名曰智觉 , 自觉觉他。觉之圆妙者也 , 又名一切智 , 觉知一切法之事理 , 了了分明 , 无有迷惑 , 故称曰佛。盖凡夫不觉 , 二乘自觉而不能觉他 , 菩萨自觉觉他而行未圆 , 佛则圆觉也。佛之称号 , 与圣贤等字同一意义 , 夫子其圣矣乎 , 言孔子之意境已入圣境界也。人皆可以为尧舜 , 众生皆可成佛 , 即是此意。意境属之于心 , 心名地 , 又名性田 , 田有生生不已之妙 , 所以名自性为佛土 , 曰佛种 , 不仅指释迦佛应化之土为佛土。佛有因佛果佛二种 , 果佛者释迦如来已成之果佛等是也。因佛者 , 即我心与众生因地皆可成佛是也 , 故曰心佛众生 , 三无差别。觉性本皆平等 , 皆可成佛也。修至觉地 , 又名佛地 , 又名开佛慧 , 开佛知见 , 又名佛眼 , 乃合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四眼而成也。眼者心也 , 众生共分十界 , 十界惟心。佛为十界中之最高者 , 惟佛不称众生 , 余自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鬼、地狱九界 , 皆称众生 , 以烦恼未断也。由凡入佛 , 应依于法 , 曰佛法。法如车乘而得度者 , 曰佛乘。分小乘二乘大乘 , 由是而明道 , 曰佛道 , 曰佛印。道为世出世之至宝 , 无可比拟 , 故曰佛宝。佛法僧三者 , 相合相印而宝斯现 , 三而一也。所以人人有佛性 , 人人皆可成佛 , 与释迦佛一样。非放光坐莲华变形谓为成佛也 , 我人日日拜佛敬佛 , 乃追慕释迦文佛之德 , 愿学而效之 , 与之同一光明圆觉也。譬如尊孔 , 自愿学而为圣 , 非变为孔子也 , 亦非孔子能使我成圣也。第不能不借一像以作观摩 , 遂立佛像 , 借以作镜 , 有镜而不能反照 , 终无益也。照镜而不去垢 , 亦无益也。行人倘能诚实修持勿自欺者 , 乃可称为佛子 , 称为法子。如来名号约有多种 , 兹略言之。一、如来 , 言心之无所从来 , 亦无所去 , 故名如来。二、应供 , 言应受一切众生供养。三、正遍知 , 言能遍正一切法故。知一切法无差别曰正知 , 智无不周曰遍知。四、明行足 , 言宿命、天眼、漏尽 , 名为三明 , 以皆行之满足故。五、善逝 , 言第一上升 , 永不复还也。六、世间解 , 言能解世间一切烦恼、清净。七、无上士 , 言法中涅 无上 , 众生中佛无上 , 亦可称为大士。八、调御大夫 , 言能调理控御一切众生。九、天人师 , 言为天道人道中之师尊。十、佛 , 言觉也 , 自觉觉他 , 觉行圆满。十一、世尊 , 言具上各种尊号 , 为世间一切人天尊敬故。十二、婆伽梵 , 言具六种尊义者 : 一自在 ; 二炽盛 ; 三端严 ; 四名称 ; 五吉详 ; 六尊贵 ; 以上皆世尊之别名也 , 亦表世尊之至德而已。
  摘自 “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
  法一妙字,可组多词(王骧陆祖师语录 5 )
  法者 , 梵云达摩 , 言通于一切也。惟佛方称法王 , 通于万法也。法乃方法 , 如舟之可以度人出险 , 名曰法舟、法船。人之本性 , 能生万法 , 名曰法身 , 又曰法性。又人修至明心见性者 , 即成法身佛。了解难行之佛理而不惑者 , 曰法忍。明无生之理而证得者 , 曰无生法忍。能明正法用以度人者 , 曰法眼 , 又曰法眼净。往昔佛菩萨所说经教 , 记于文学者曰法典 , 曰法曼荼罗。分之门类者曰法门。法无定法 , 皆可活人 , 故名法乳。由文而表于语言声音者 , 曰法音 , 法音通乎十界。一切众生之所同心 , 故有十法界。众生死执于法 , 不明变化 , 其苦万倍 , 名曰法执 , 又曰法见法缚。当求善知识以为师 , 付我以正法 , 曰法师。师以种种方便法门 , 开我之妙法莲华 , 莲华者 , 我之心也、体也。妙法者 , 我心之妙用也。使我得无上妙谛 , 意味无量 , 故又曰法味、法食。以喜乐无量 , 故曰法喜、法乐。今之集会研究 , 共同讨论互度之法 , 曰法会。将一乘法宝辗转以度人 , 使之勿停止者曰法轮常转。诸位各有无上根器 , 足以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此即是法器 , 如器之可承受物也。总之 , 法以救人慧命 , 故曰法药。医王用之以救世 , 能入此曼荼罗者 , 名曰法缘。然而一切皆空 , 法亦暂时借用 , 如病愈即不可再药 , 否则便成法病。今日正用药之时 , 必修至证到诸法空相 , 方可舍法。人寿无常 , 机缘难再 , 时哉不可失。
  摘自 “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
  德高合众,称之为僧(王骧陆祖师语录 6 )
  僧者 , 众也 , 有德之众也。如和尚一人不能称僧 , 必四人以上 , 乃可称僧 , 有十人僧 , 二十人僧 , 且必是有德行者。即居士有德者 , 合众亦名为僧。凡和尚不知佛法 , 不明心地者 , 不得谓宝 , 以其离佛法也。我人恭敬三宝。三宝者 , 佛法僧也。觉此名佛 , 轨此名法 , 和此名僧。此指何事耶 , 指何物耶 , 曰心宝而已。佛昔所云之破戒僧 , 是指尚有戒体威仪者言 , 非今日之丝毫无戒者也。戒体且无 , 戒相亦失。若劣慧者闻之 , 以为如此方便 , 亦只要发愿做个破戒僧足矣。佛法前途 , 岂不危哉。且和尚而流入于营业 , 宜其就世之所好而趋之矣。世人所好者 , 程度如是之低 , 彼又安得不以经忏骗人哉。若改变风气 , 作功德不重形式 , 惟请大德开示经义以重法施 , 方报以供养。彼自然亦改就读经 , 庶使和尚亦稍稍明白佛法之所以然 , 则功德不可思议。然僧界堕落 , 不应归咎佛法 , 当辨明之。
  摘自 “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
  小我大我,凡我圣我(王骧陆祖师语录 7 )
  自谓也 , 执我既坚固 , 我爱愈深切 , 最难破者曰我见、我是、我相。久久成为习惯 , 定为成法 , 故曰我法。 不知佛教有真我假我二义 , 要明白我为何物 , 应先明三身 : 一曰色身 , 乃皮毛骨肉有相有色之躯体也。硬性如骨肉者为地 , 血液流汁湿性者为水 , 暖气者为火 , 呼吸者为风 , 地水火风之所合成 , 借诸父母者耳 , 此又名果报身。自作之因 , 自结之果 , 以夙世因地不同 , 遂有贤愚美丑夭寿不齐之果。由幼而壮 , 幼时之相貌已变灭矣 , 由壮而老 , 壮时之形体已变灭矣 , 由老而死 , 老时之状态并完全化灭矣。不必死时为死 , 乃未死时 , 亦时时幻化不实。如阳焰、如芭蕉、如泡影。又喻如电灯泡 , 虽非实在 , 电却借以放光 , 故是假我。二曰法身 , 乃人之性灵也 , 不动者曰性 , 见境而动念者曰心。三岁时如此 , 至三十六十或一百六十岁时亦如此 , 其性终无变灭。如见红色 , 或尝美味等等 , 则老幼一如 , 不因之而有二。若或有二 , 则是眼昏诸病 , 非里体性之病 , 此物灵妙不可思议。世间一切法 , 皆由是而生 , 故曰法身。法身非有非无 , 谓之有 , 不可取以示人 ; 谓之无 , 则人非木石 , 离此假名曰死。得此遂若生生不已 , 不知本无生灭 , 恒常不变 , 此乃真我。只由爱根贪执 , 入于母胎 , 分母之色体而生 , 遂成为人 , 动物类亦复如是。此又喻如电 , 电离灯泡 , 无以发光 , 灯可坏灭而电终不灭也 , 是曰真我。三曰化身 , 以色身与法身相合 , 起种种妙用 , 变化不测。此喻如灯光 , 因灯与电相合而成也。故色身为相 , 灯也 ; 法身为体 , 电也 ; 化身为用 , 光也。亦即世间事事物物也。三者分而不分 , 故曰三身不二。假名曰生曰死。亦人由我见而立名也。我之色体 , 既因缘而假合 , 散之即微尘 , 又从何处执之为我。而所谓真我者 , 亦属性空 , 心本无生 , 依境假有 , 故名幻心。 我人所作诸恶 , 所受诸苦 , 所染诸习 , 无不由此幻心作祟 , 故擒贼擒王 , 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修行人当以无限量之勇猛精进心 , 从明心下手 , 方有出路 , 否则永堕沉沦。 又我有人我法我二种 , 人我是我执 , 法我是法执。我执是粗分之我 , 法执是细分之我。破我执尚易 , 破法执非金刚般若之大智慧不可。金刚般若 , 人人具足 , 本来自有 , 只是宝箱未启 , 有财而不能用。故赖佛法僧三宝以启之 , 启发其机 , 机有大小利钝之别。 凡小根人 , 先使信佛 , 然后引之信己。大根人直接使之信己 , 彼亦决然承当不疑 , 然后督之实修 , 自然心佛合一。以小根人肯修而难化 , 大根人易悟而懒修。 小根人谨守太过 , 是其习气 ; 大根人放逸骄纵 , 是其习气。然治小根病 , 其难在病 ; 治大根病 , 其难在师。 为大根人至中途生疑时 , 若不为决定 , 彼信心即不清净 , 从此退而不修 , 或据以为是 , 转误他人 , 外道流毒。初意亦是发心作功德 , 奈自力不充 , 一盲引众盲 , 其弊不可胜道矣。故法以当机为上 , 时时精察而转变之 , 断无一法而可普遍也。佛说八万四千法 , 正对治各各病根 , 以机有不同耳。
  学佛是去苦求乐 , 极快活的事 , 绝非枯寂幽秘之事。如入手即强人所难 , 亦非人情。不合人情 , 便非佛法。佛法重恒顺众生。处处方便 , 逐渐引入。 使伊自己感觉生死之可怖 , 自然努力精进矣。世人从无始以来 , 专执一个我字 , 如马上教伊无我 , 开首即讲授心经金刚经 , 似幼儿直接上大学。要伊无我相 , 无相布施 , 岂非强人所难。我今偏要人先讲有我 , 先有我知 , 认识了我 , 我才肯上进。世人正苦在莫明其妙 , 处处是无我 , 处处和自己过不去 , 处处同自己拼命 , 自杀等等。即是一切施舍 , 无我之极 , 可怜死了还是糊涂。所以世上一切苦因苦果 , 完全自作自受。譬如疯狂人 , 全然不知道自己是何心 , 自身是何物。故教人先有我 , 只要大我 , 王请大之 , 即是此意。
  人本动物类之一。然人数之少 , 统地球不过二十万万人 , 若夏日水沟内一勺水 , 微生虫已恒沙无量 , 人生之不易得已如此。惟一切众生 , 皆属含灵 , 皆有佛性 , 其体平等。但所以不能起用者 , 以造因不同 , 得果亦异 , 各有妙用 , 各有本能 , 如禽飞兽走 , 鱼游龙腾 , 各有所长 , 人不可及。人之贵在乎智慧 , 又非禽兽可及。及得人身 , 譬如已升大学 , 转眼毕业 , 一步即可出校。人身难得 , 其贵如是 , 岂可以无我。
  人与众生皆有佛性 , 而人独可修成佛者 , 因中之果不同也。譬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人亦在内 , 同于矿中之铜 , 虽同一是铜 , 惟夹之有砂。独人则已由铜矿而提炼为铜块 , 由铜块而融成铜片矣 , 只要一磨 , 即成铜镜。其余则或矿或铜块 , 尚不能直接擦磨成镜 , 故曰体同用异。人生之贵如是 , 又岂可以无我 ?
  人既为万物之灵 , 心又为万物之圣 , 此即是圣灵。己欲达而达人 , 己欲立而立人 , 对于无量三千界一切度生事业 , 惟人可负 , 关系之大如是 , 岂可以无我。
  佛法是大积极起大用之工具 , 要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 不是我又是谁 ? 人人肯如此积极 , 由一身化之一家 , 由一家推之一国 , 由一国进之世界 , 责任如是重大 , 岂可只图自了 , 一去不管 , 把父母兄弟妻子 , 放弃在此世界受苦 , 我则逍遥极乐 , 如此劣念 , 岂是佛之本意 ! 故往生西方 , 是进学堂读书 , 毕业回国 , 仍要回来救世。因地不正 , 适成自了 , 然则佛法之积极 , 非任何事业所可比拟 , 又岂可以无我 !
  我之为物 , 其大无量无边 , 人如真能知我 , 即见真我 , 或贪或嗔或痴 , 或戒或定或慧 , 或圣或贤或人 , 或鬼或畜或地狱 , 皆我自由之所择。择之者心也 , 明此心方是真我大我。使我心由迷转觉 , 由乱转定 , 由愚转慧 , 亦是我之权衡。为度万众故 , 吃尽千辛万苦 , 自来大丈夫事业 , 固应如是 , 此亦是我之权衡。若稍稍失意、小小挫折、失恋等 , 即可忧愤自杀 , 没出息如此 , 又安能担负国难任大事乎。若辈认为佛法是消极 , 彼竟积极做此没出息事 , 真是迷之又迷 , 其故由于不明大我。
  明我之义又何如呢 , 在明人生之所以 , 我和人 , 是一抑是二 , 通达人我不二者曰能仁。仁是二人 , 言彼此相通也。尽己曰忠 , 推人曰恕 , 尽忠恕曰能仁。通达我与物不二 , 万物皆备于我 , 我与万物相通曰格物。是以能仁格物 , 即是圣贤 , 明心即是菩萨佛 , 皆以人为本位 , 如得宝玉为原料 , 始雕刻以成佛也。雕刻者 , 修持也 , 佛当初亦是凡夫 , 亦曾迷惑颠倒过来 , 只是感觉得早 , 憬悟而回头修持 , 遂成大觉。人已取得可以直接成佛之资格矣 , 又岂可因循坐误。 人既知所以为人 , 即当立起直追 , 寿命无常 , 一失即成千古 , 惟修法亦当循序而进 , 固缓不得 , 亦急不得。盲修瞎练 , 劳而无功 , 必生疑退。 今先明佛法僧三宝为我之榜样 , 次即明我与佛体本不二 , 凡夫本来是觉 , 名曰本觉。因觉明故 , 转为妄觉而迷失本来。闻佛法而开智慧 , 名曰始觉。及至开悟 , 名曰理觉。知行合一 , 理事双融 , 名曰证觉。习气已除 , 觉行已圆 , 体用如如 , 名曰正觉 , 即是大觉妙觉圆觉也。
  知苦离苦,入无乐苦(王骧陆祖师语录 8 )
  人生痛苦有八种 , 一生苦 , 二老苦 , 三病苦 , 四死苦 , 五求不得苦 , 六爱别离苦 , 七怨憎会苦 , 八五蕴炽盛苦 , 更有一苦 , 乃不闻佛法不知苦之苦 , 曰苦苦。
  人更有三灾八难之苦 , 难者 , 难进于道也 , 以不能闻佛法 , 为人至苦难之事 , 云何八难 , 一者地狱 , 二者饿鬼 , 三者畜生。入此三道者 , 或受苦无间 , 或痴愚无知 , 不能闻佛法。四者生北俱罗洲 , 人寿千岁 , 衣食自足 , 无诸病苦 , 亦不愿闻法。五者生长寿天 , 即色界天 , 无色界天 , 亦贪喜乐而不欲闻法。六者盲聋喑哑 , 无法可使之见闻佛法胜谛。七者世智辩聪 , 即世人自信力强 , 好强辩作聪明者亦能障道。八者佛前佛后 , 谓生于此世 , 无佛法可得为见闻 , 是为八难。至于三灾则刀兵、瘟疫、饥馑是也。
  一切苦之总因 , 皆从生起。从无而有谓之生 , 中间已经过许多颠倒苦因苦缘苦果 , 果又转为因 , 因复生果 , 苦苦不已 , 从无始来 , 不知苦了千千万万 , 那老病死诸苦 , 早已在生时定局 , 逃避不了。由生到死 , 中间必经过老病 , 那老病的因 , 即是下面四种苦 : 一、求不得苦 , 有两种现状可以表现 , 一是声 , 二是行。声是买卖交易争论声 , 小贩叫卖声 , 小儿哭声 , 以及人们吵闹诉苦声 , 一切都因所求未遂 , 想达到目的 , 越得不到 , 声浪越高。行则忙忙奔走 , 驰逐往来。所求未得 , 恐其不得 ; 既得矣 , 又恐复失。下面爱别离、怨憎会两种苦 , 又接连而来。所谓欲望冲动 , 如火一般焚烧 , 又安得不老病乎 ? 别离是表一切无常 , 不可执实 , 本来假合 , 何必认妄为真。不独人如是 , 物亦如是 , 不单是别离苦 , 乃不曾别离时粘着就是苦 , 以苦因苦缘苦果 , 终不能免也。智者不等到别离时 , 已先把苦因看破 , 无他妙法 , 只是认定一切空 , 虚妄不实 , 爱就无从生根 , 苦就无所依据矣。那怨憎会 , 正是个反面 , 其苦正等 , 一个如我意 , 一个不如我意 , 偏偏都是无常 , 合那七苦交煎 , 忧心如焚 , 即是五蕴炽盛。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结不散 , 勾连不解 , 是名五蕴。色指六根合于六尘 , 同一为色 , 同一虚妄。受为感触到来 , 我去接受。想是动念。行是分别心的流转。识是感觉分别后之认识。五蕴同时起 , 苦乐亦同时到 , 不问其为善为恶 , 为得为失 , 其一阵阵欲焰熏灼 , 并不因此稍减 , 都因色心缠缚而起。八苦亦无从分析 , 总名之曰不安而已。
  世间一切皆属对待 , 为恶固苦 , 为善而思报酬 , 即有得失厚薄来去人我之分 , 有一分不相当 , 即有一分痛苦 , 倘所报有一分超过所施 , 我虽一时满意 , 对方即感不安 , 不安即有取偿于我之意 , 我又随之恐怖。所以世法不究竟 , 苦终不得免也。世上一切苦之起因 , 皆由惑 , 惑即迷惑 , 由迷惑而造作者曰业 , 由业而感苦果。世上一切恶 , 皆由迷起 , 由迷而造作恶业 , 以为无因果 , 以为无人得知 , 甚至强词好辩 , 文过饰非 , 假托自由 , 都是大迷信者 , 佛法因为你迷 , 所以要你信 , 信真实的 , 不是信虚假的 , 层层分析 , 种种证明 , 把所以迷惑的原因明白了 , 始证到苦之根本所在。
  苦是无定义的 , 譬如一间屋 , 不过是中等设备 , 富人见了 , 感觉极不安适 , 贫人却以为极乐。辣酱美味 , 合于川滇之人 , 小儿或以为苦 , 但小儿习之 , 又可转以为乐。可见苦之根 , 在心的习惯 , 心被外境所诱 , 自己冤枉造成这个苦。但心如何而成此习惯耶 ? 由分别比较而起 , 而分别好坏、善恶、顺逆、是非 , 都由自己无始以来见惑所假定 , 不问对与不对 , 且执以为是 , 以执着之坚固 , 愈不肯放松 , 久久习为定例而不肯动摇 , 此为惑之总因。再以不合法之习惯与他事比较 , 视一切皆不如我意 , 遂成为痛苦。又分别心有大小 , 痛苦亦有深浅 , 以执着力之紧松 , 成痛苦之久暂 , 譬如小儿人事少 , 分别少 , 执着遂少 , 痛苦亦少 , 但小儿忽受打骂 , 得重大刺激 , 即不忘记 , 因其执着力分别力强也。
  苦既无定义 , 苦即可转而为乐 , 苦之不能转者 , 实是真苦。如何转法 ? 第一要知苦 , 世人往往不信自己是个苦人 , 所以肯修者 , 皆已经艰苦备尝的人 , 未来之苦 , 世人往往不信 , 譬如天晴时 , 决不信有屋漏也 , 非大智慧人 , 不肯早下手准备 , 是苦于不知苦耳。
  佛告人以苦乐法 , 第一告人一切无常 , 惟无常故 , 一切不可恃。第二告人以究竟法门 , 以世法不究竟故 , 终必归到苦上去 , 若使能了解一切无常 , 则平日恃财者 , 不因此而生贪恋 , 教以布施 , 欲其练习能舍 , 无常之观念纯熟。平时先已空诸所有 , 则临时骤来之苦 , 庶有法抵抗。果应如何而可使其知苦断苦者 , 惟有劝其发心 , 发心者 , 发明心之心也 , 实地去信愿行 , 不明白苦之根 , 实在于心之不明 , 所谓惑业苦 , 根在惑上。而心之相貌 , 实不可不知 , 经云如实知自心 , 佛说法四十九年 , 只说此一句耳。
  我人既要明心知苦 , 自不得不参究心之相貌 , 要自己去问自己的心 , 要他经过苦 , 且要他知道苦 , 证到由苦到乐的趣味 , 方才可以解除人家的苦。破苦之法 , 第一知苦 , 第二忍苦 , 第三解苦 , 第四习苦 , 第五空苦。具体修行 , 应于下文正修分内明之。偈曰 :
  拔苦应拔根 , 拔根应知根。
  知根在彻悟 , 彻悟求明心。
  明心在无得 , 无得苦根尽。
  凡人不入苦 , 苦义安能得。
  知苦即是转 , 转苦苦若失。
  苦乐本相对 , 世乐即是苦。
  苦乐两无染 , 是名了生死。
  梦幻空花,虚假生死(王骧陆祖师语录 9 )
  生死
  苦义既明其根 , 当可以言了生死矣。学佛人往往不明生死为何事 , 总以未死前尚是生 , 已死了始是死 , 并且死了再不来 , 便是真了生死 , 如此说法 , 真是盲人说瞎话 , 连因果轮回的道理亦不明白。要明白生死的理 , 先要明白是用什么东西来生死 , 这个东西 , 究竟是什么道理 , 明白了生与死 , 方才可以讲到了生死之法。报身是肉身 , 本是生灭无常 , 虽有亦属暂有 , 毕竟幻化不实 , 故名曰空。如到变灭时 , 在凡夫视之 , 自然是死 , 在慧眼视之 , 未死之前 , 早已是死 , 未变灭时 , 亦早已变变灭灭 , 更谈不到奇怪。至于不生不灭之性 , 永远存在 , 凡夫不能见 , 遂执为非有 , 慧眼人了了见性 , 见其恒常不变 , 更谈不到生死 , 故云涅 生死等空华。盖已明白生死流转 , 即是幻心流转。幻心流转如轮 , 在六道尘海中 , 忽上忽下 , 曰生死海 , 轮转不已 , 曰生死轮。此幻心作茧自缚 , 越缠越缚 , 曰生死缚 , 如梦之不醒 , 曰生死长夜。佛出世度众 , 只度这幻心 , 使其由迷转觉 , 曰了生死。了者 , 了解也 , 证于理也 , 又了脱也 , 使其不造因受果 , 证于事也。此为人生唯一大事 , 故曰生死事大。然则肉报身 , 谈不到生死 ; 法性常存 , 亦谈不到生死。只有幻心作怪 , 因迷而认妄为真 , 遂有轮转生死 , 如知是空华 , 不去当真 , 即无轮转 ,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不是造作出来的无生死 , 因本性原来是无生死 , 但凡夫不解生死之理 , 圣人只好依幻说幻 , 假定一个生死 , 下根人不明生死 , 只是怕死。小根人但求了生死 , 以为确有个生死可了。大根人知生死不在肉报身 , 只是幻心轮转 , 幻心才是生死。上上根人 , 却认识心不可得 , 本来无生死 , 亦无有涅 , 第为众生故 , 不偏于空 , 不废于有 , 要对之说了生死 , 使其自悟 , 知生死是我的迷惑幻心 , 要了生死 , 先了幻心 , 心知为幻。幻灭即了 , 是真了生死者。
  生死假名有二 , 一曰分段生死 , 乃舍弃其分段而另转一生死者。例如人死 , 则抛弃此身之分段 , 转为牛羊矣 , 牛羊死 , 则牛羊之分段身亦舍弃矣 , 如是轮转 , 名曰分段生死。二曰变易生死 , 乃意境上之变易 , 例如由凡夫至罗汉 , 复转为菩萨 , 乃属意转 , 非是形迁 , 及常寂不动地 , 变易生死了 , 乃名圆照湛寂 , 方登佛地矣。
  总之分段身 , 系随爱根而受生 , 爱属何道 , 即受何身 , 爱起于幻心 , 幻心由迷而觉 , 不着幻境 , 即无身心受彼生死。是先了分段生死 , 再进而去其法执 , 即了变易生死。我人所修必先明心见性 , 证得根本智后 , 再勤除习气 , 方可真了生死。
  凡人生死 , 先由生起 , 先取境以为根据 , 譬如人见一猪 , 心中先生一个猪之影象 , 印入脑海 , 朝于斯 , 夕于斯 , 习之既久 , 因圆果熟 , 自然交会而变猪矣。若一切不立 , 心中影象皆灭 , 纵有诸景 , 已知为幻 , 过而不留 , 不落痕迹 , 外境既无所附丽 , 性田即不起变化。十二因缘 , 不外爱取而入生死 , 根本乃在无明 , 转无明即是觉 , 觉知生之所以然 , 即可了知死之所以然。未知生 , 焉知死 , 生既不有 , 苦又何依。人若了知生死是无明幻心所造 , 是理上了生死 , 若实行修持 , 求明心解缚 , 痛除自己习气 , 才是事上了生死。生死之事大矣哉 , 生死这个东西 , 就是无明幻心一念之动 , 起了作用 , 由微细而入粗分 , 坚固成性 , 习于不觉 , 易入而难出。然天下无难事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行者果能痛切生死为可怖者 , 则当拔除其根 , 先破无明 , 然未知无明为何物 , 又奈何 ? 以下当细释之。
  般若慧剑,破业障惑(王骧陆祖师语录 10 )
  释 业 障
  或曰无明固当除灭 , 但业障深厚又奈何 , 当反问曰 , 业障是什么东西 ? 如实有这个东西 , 应拿将出来 , 彼必茫然。但如此之机 , 在利根人 , 原可一点即悟。愚钝人机尚不合 , 必细细释之。曰业障即是汝之习气 , 如懒惰人好安逸 , 是其习气 , 因此不能进于道。苦修人太偏执 , 不能活泼 , 是其习气 , 亦不能进于道。或其人多疑思索 , 我见横生 , 是其习气 , 更不能进于道。皆为恶业 , 可以障道 , 故曰业障。但业者未必一定是恶 , 如修净业十善业等等 , 皆为善业。业是造作意 , 梵云羯摩 , 言所作之事业也。有身业、口业、意业三种。此三种业 , 向于善者曰白业 , 趋于恶者曰黑业 , 修世间法为有漏业 , 出世法为无漏业 , 入于非善非恶者为不定业。但修六趣者 , 又为天业、人业、鬼业等等。由因至果 , 缘满果熟 , 习气深厚 , 力强不复可制 , 是为业缘业力。至不可逃免者为业果、业苦、业报。沉沦难出者为业海 , 习气系缚不脱者为业系 , 由此轮转不已者为业轮 , 临死时忽现月轮 , 照见一生善善恶恶 , 万念纷起者为业镜。然此皆自心造作之定业也 , 惟发明心地之人明白业由心建 , 知心为幻 , 业亦不有。一转即空 , 是为不思议力。
  除业障之法
  根本在灭无明 , 无明灭 , 业障不销自销。但业障粗分者可见 , 细分则不易察。佛法无巨细之分 , 动念欲杀 , 虽未杀 , 如已杀等 , 但此杀念 , 一转即空 , 空即清净 , 只苦于不能转。故念起时若有我见情执 , 不问巨细 , 皆属业障。但除念不是断念、灭念 , 只是转念。不转即住着 , 住着即缠缚 , 由杀意以至杀行 , 皆因无力能转 , 所以顺流而下 , 不能挽救 , 此为生死之根故曰情执 , 皆可障道。业障深浅 , 即是自己积习的深浅 , 如易除的是业障浅 , 难除的是业障深。又念头放得下的 , 转得快的 , 一照即空的是浅。如放不下 , 转不动 , 提不起照的便是深。虽然 , 以要言之 , 销业障一事 , 非明因果不可 , 能明白业障因地本是性空 , 即是佛境。下根笨人不可与语也 , 恐其不明因果 , 不解真谛 , 反误于空 , 流入恶途 , 故必以仪轨范之。戒勿纵逸 , 徐开其般若之路 , 劝其改脾气习惯 , 待其机熟 , 然后当机点破 , 使其廓然开悟。至云带业往生西方 , 此业乃指见思惑未断而言 , 以见西方胜境而思慕 , 即属之惑。但死时自力不足 , 伊在毫无把握之时 , 得此正念一助 , 自能得力不少 , 当然超出三途 , 不恋此世 , 一心不乱 , 即得往生。往生已 , 其旧习惯业力尚未除也 , 从此在西方薰习 , 久之成熟 , 再悟到罪福性空 , 本无生灭 , 智慧华开 , 本性佛见。业且不有 , 云何说销。若不明心地 , 不明因果之人 , 偏从销上说 , 不就业上解 , 当作真有个业障在 , 是以不依般若 , 业障就无法可销。努力努力 , 早作预备 , 勿临时慌乱。人身难得 , 岂可再入恶道耶 ? 行者既明生死之苦 , 以无明为因 , 业障为缘 , 受苦为果 , 当谋有以解脱之 , 然解脱之义有未知也。
  缠绕解脱,皆在己心(王骧陆祖师语录 11 )
  释 解 脱
  解脱 , 解有二义 , 一解释 , 释以去疑也。二解义 , 谓明理义以解放其心也。梵云木叉 , 乃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缚 , 脱三界之苦 , 曰解脱。此缚乃自缚 , 异于被人所缚 , 盖彼为人缚 , 此为自缚。彼为有相缚 , 此为无相缚。彼缚我于身 , 此自缚于心。彼缚只一二种 , 此则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彼缚解之以手 , 此缚解之以慧。彼解在求人 , 此解在求己。彼缚必解而后脱 , 此则不解自脱。然并非不解 , 以慧眼人照见根本已空 , 原来无缚 , 云何有解。只对钝根人 , 不能不说许多名相耳。求解脱者 , 名似囚人不得自由而求脱 , 此则不然 , 以本来无缚故。但众生不明所以 , 今之忙忙名利者 , 不被名缚 , 即被利缚 , 成名利双缚。彼正竭力营谋求其深入之不暇 , 岂肯放松求解。及至感受痛苦 , 始悟到苦空无常诸义。但在未感觉前 , 早已痛苦万状 , 因被希望心所惑 , 遂不觉苦 , 尚自以为达到希望 , 一切痛苦即此解除。不知人事不常 , 万难如愿。如彩券头奖五十万 , 同时欲望者且百万人 , 结果得望者仅一人 , 而失望者不知若干万也。在未开彩前 , 其欲望熏灼不安 , 与开彩后失望恼怨之苦 , 同一不可名状。然则本来无缚是真 , 目前不安又非假 , 徒因不觉 , 冤枉自缚 , 解铃还仗系铃人 , 既从心上缚 , 还从心上解 , 欲从心上解 , 应先明因果与缘会之理。
  醉有深浅,醒者为师(王骧陆祖师语录 12 )
  性 心 不 二
  性若为体 , 心若为用 , 体用不二也。一念起 , 因风成浪 , 不问其为善为恶 , 一转即空 , 当体即消 , 圣凡之别 , 亦此一转。去恶向善 , 在此一转 , 超凡入圣 , 本极容易。然最活者心 , 最死者亦心 , 世人老不肯转此心以向善 , 乃至九牛二虎之力 , 尚不动丝毫 , 此是固执心业力坚强 , 难调难伏 , 佛亦无可如何 , 非自动不能转也。但如何能转 , 只要觉悟 , 觉便是转 , 凡人本性 , 原来是圆满不缺 , 故名本觉 , 本来是妙 , 故又名圆觉妙心。不幸而酒醉若狂 , 同一为醉 , 醉有深浅 , 醉人却与好人不异。先醒的人 , 去灌救未醒的人 , 是名行菩萨道 , 平等慈度 , 醉人虽狂 , 却轻慢他不得 , 因他的本性 , 不曾坏却分毫 , 只是一时糊涂 , 不能清白。一醒之后 , 和好人完全不二 , 所以烦恼菩提 , 实在不二。两者都属性空 , 都不可得 , 故名即是。昔有人问何谓烦恼即是菩提 , 余令其人举手 , 再令其放下 , 更问其人 , 汝手是否有一举一放 , 曰是 , 更问此一举一放 , 是两只手 , 还是同这一只手 , 曰同 , 又问举放是不是二 , 曰二 , 问手是不是一 , 曰一 , 其人顿悟斯理 , 欢喜而去。可见醉醒亦不二 , 本来如是 , 人不肯放下 , 转这一转 , 又奈何。及至入门修行 , 一切贪懒性成 , 全去靠佛 , 要佛替他放下这只手 , 要佛去替他醒 , 又奈何又奈何。推本穷源 , 由于根本不曾明白心性的相貌。
  修行根本,只在修心(王骧陆祖师语录 13 )
  世人起因造业 , 落入因果 , 不易救拔 , 此身口意三业之不易清净也。云何身业 , 曰杀盗淫 ; 云何口业 ,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 云何意业 , 曰贪、嗔、痴。此为三毒 , 总名曰十恶 , 如加一不字 , 不杀不盗不淫等等 , 即是十善。但意业为主 , 因也 ; 口业为引 , 缘也 ; 身业为成就 , 果也。如不从因上救根 , 但于果上补过 , 终无益也。本会修戒 , 由定慧入手 , 以定慧是戒 , 乃心戒 , 所谓根本大戒 , 但亦不废戒相威仪。
  修行先从心修行 , 就根上下手 , 此心中心由体起用之法也 , 故说意业缘起 , 不厌其烦 , 人苦不自知其病 , 佛乃告以各种习气 , 有百六十种心 , 《大日经》简之为六十种 , 使行者各自反照而内省也。曾子三省吾身 , 此三省不可指为三次 , 若每日三次 , 亦几一曝十寒矣。此三乃一日三时 , 初时、中时、后时也。即言无日无时不如是 , 日如是 , 月如是 , 久之自熟 , 去三月不违仁不远矣。心上诸病 , 皆属习气 , 其根不外根尘对缚 , 色心双缠。譬如镜子 , 对物而有形影 , 外无物 , 镜自空。虽然 , 有不同处也。
  上乘宝法。奥妙难思。 (王骧陆祖师语录 14 )
  修密切忌与修显教者谈法 , 因立场不同 , 每多误会 , 故反多摇惑 , 致误精进。因密宗与禅宗 , 多从八识修起 , 先破无明 , 后除盖障 , 根本不同耳 , 显教视破无明为极难之事 , 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 不知阿僧祇者 , 不可说之时也。学佛不可以今世论 , 而迟速非有定时也 , 执文字相者 , 不可与语此。
  心中心大法 , 为最高无相密乘 , 非具大无畏精神者 , 不敢信而修也 , 在西藏必修有相密 , 满二十年或二十年后 , 方可修此 , 东土人根器不同 , 故可直诣深造。此法初修 , 其责任在师 , 未经审查 , 不妄传也 , 民国十七八年间 , 大愚阿阇黎 , 开山于京沪各地 , 当时求法者五六万人 , 每日传众数百人 , 不及细谈法要 , 世遂以普通密宗视之 , 大半中途废修 , 或生疑谤 , 其深信不疑 , 亲承左右 , 略得心要者 , 至今不满二百人焉。现愚师隐居汉高皋 , 暂谢世缘 , 分嘱诸同门 , 宏化各方 , 不敏以一知半解 , 抗颜上座 , 与诸仁结此无上胜缘 , 深感惭愧。所幸二年以来 , 修众均得受用 , 法缘日盛 , 禅密融会 , 此土清净 , 至此心中心法 , 过去种种疑谤 , 亦赖诸仁亲证 , 不辩而自冰释矣。关系未来修众 , 功德宁可思议。心中心修法 , 本毋庸再述 , 惟方便来者 , 留惠后学 , 说明似不可以不详。
  心中心法 , 以法而论 , 属于密部 , 惟可使行者直证心田 , 是又通乎禅净 , 盖融禅净密于一炉也 , 破一切法见 , 至极究竟地 , 一切仪轨 , 又极简单 , 不必设备种种供养 , 无分男女老幼贵贱 , 只要能坐两小时者 , 即可修持 , 并可克期得定。定则自然生慧 , 故非坐过百座者 , 不能与谈心要 , 使明体启用也。此法妙在于昏天黑地一无趣味中 , 忽然开朗 , 亲见实相 , 证得三昧。又以各人习气之不同 , 其感应快慢 , 与反应影象 , 亦随之而各异 , 故修时宜常亲师友 , 以便参问 , 否则坐甫得定 , 感得境界 , 又忽疑而不坐 , 此病又极多也。
  修心中心法 , 重在下座后 , 见境练心 , 以慧照力 , 照见一切皆幻 , 心自无著 , 无著即是无住 , 无住乃名无念 , 非不见不闻之为无念也。此法乃摄心无上妙法 , 由明心而空境 , 由空境而空心 , 由空心而空空 , 由空空而显性 , 由显性而圆照 , 由圆照而湛寂 , 斯入于心中心微妙之至境矣。
  修心中心法 , 约分为五期 , 一、六印修满之期 , 二、继续再修之期 , 三、打七之期 , 四、满一千座之期 , 五、放弃不再修之期。此法至多为一千座 , 如不肯放弃时 , 便成法执之病 , 又六印满后 , 即不肯再坐 , 此二种人最多 , 甚可惜也。
  众生病根 , 只在习气 , 不拔除其根 , 则非彻底 , 此根潜伏在性内 , 心中心者 , 表其性也 , 此法初修在求定 , 得定为体 , 由定而生慧 , 起慧为用。坐时修止 , 体也 , 下坐时修观 , 用也 , 止观并进 , 定慧交资 , 体用合一 , 体大用大 , 体小用小 , 然行者往往不起用 , 则每日只两小时用功打坐 , 平时不肯参究起用 , 练习观照 , 故得效甚少 , 遂疑法不究竟 , 譬如磨刀而不试用 , 终不知刀之利钝 , 乃咎于磨之非法 , 妄生我见 , 岂不惜哉。
  修心中心法 , 迥异乎其他法门 , 凡初修时 , 容易得定 , 及至中途 , 反觉纷乱 , 此正大进步之时 , 行者切勿疑退 , 譬如两碗淤泥水 , 一则止静勿动 , 使污泥下沉 , 水自清洁 , 见功虽快 , 非究竟也 , 稍一动荡 , 复浑浊矣。此则将污泥逐渐提出 , 翻动自多 , 越翻则去泥越多 , 翻至彻底清净时 , 更不怕动荡颠倒矣 , 又如病人服药后 , 必经过汗吐泻之反应 , 其病方除。
  世人求定 , 每以死守不动为定。此是静而非定 , 定者 , 动静一如 , 定乱不二之谓也。无论诸境现前 , 为利衰毁誉 , 为称讥苦乐 , 八风前来 , 接而不染 , 不变不摇 , 斯为正定。心中心法 , 实可修至此等境界 , 然一班劣慧者 , 必瞠目吐舌曰 : 此是佛境界 , 我辈凡夫 , 如何做得到 ? 此必狂魔颠倒 , 不知分量云云 , 若有闻者 , 必疑退而不学 , 坐以自误 , 此是人情作用 , 切切不可 , 行者当有勇猛心 , 探险心 , 天下无不劳而获之便宜事 , 况学佛耶。
  东密藏密重于有相 , 仪轨极严 , 佛像庄严 , 所费不赀 , 独心中心法 , 不拘一切 , 不择地点 , 只要如法修持 , 满足时间 , 即可成就 , 耐心息气 , 别无他法。第一不许求神通 , 第二不许见光见佛 , 设有诸境现前 , 勿许欢喜 , 勿许疑怖 , 认为幻化所作 , 一概勿理。坐时勿性急 , 有人来扰乱 , 或小儿啼哭 , 亦不许恼怨 , 凡逆我意者 , 即借以练心 , 转其积习 , 每逢恼怨 , 当生欢喜 , 久久习于自然 , 则平等智光现矣。
  修法以恭敬痛切为上 , 恭敬则不苟 , 痛切则能忍 , 定不难得矣。下座以活泼观照为上 , 活泼可以化固执习气 , 观照可以考察平日功行之深浅 , 用不难起矣。日后对他人观机 , 亦由此纯熟进步 , 慧眼开于不自觉也 , 得定证体 , 可赖乎法 , 以有咒印也。唯开慧起用 , 全赖自己 , 非时时观照练习不可 , 慎勿放逸。近世行者 , 虽多年修持 , 而烦恼依旧 , 此则不肯练习起用之咎 , 彼误认世法与佛法为截然两事 , 六祖云 : 佛法于世间 , 不离世间觉。若不依外境以练心 , 则失之远矣。
  修此法者 , 以心不放逸为主 , 不在毁身受苦也 , 故戒以心戒为上 , 手持印 , 身密也 , 无以起身业而杀盗淫止矣。口持咒 , 口密也 , 无以起口业而两舌等恶止矣。心澄空 , 意密也 , 无以起意业而贪嗔痴止矣。此不戒之戒 , 戒于不觉者也 , 下座时之观照证空 , 即属防嫌杜恶于因地 , 戒之于未然者也 , 盖杀盗淫为果 , 因地属于贪嗔痴 , 而贪嗔痴又属于果 , 因地属于不明心。故心中心法 , 可直证金刚般若 , 为悟心之无上妙门 , 拔除根本业障者也。
  修行法门 , 以实做为主 , 专讲教理 , 全然无用 , 密宗不独自己实做 , 且仗佛力 , 故有一定把握 , 修戒定慧三德 , 入于不自知。从来禅密二宗 , 与他宗不同 , 先由八识修起 , 依果寻因 , 先证得大圆镜智 , 所谓根本智 , 即无分别智 , 又名无相悉地。六祖坛经上 , 亦曾略论之 , 心中心法 , 不依过去所修之年限深浅 , 必经灌顶行者审查 , 虽不识一字 , 或从未修过 , 皆可付法。又修时不问地点 , 无论何处 , 皆可坐修 , 不必定要入坛 , 或备种种供养 , 若依藏密 , 法器仪规 , 平民无力可办 , 此则方便耳。
  修心中心法时 , 暂不许参阅经论 , 恐分其心也 , 即从前已阅已读之经 , 亦得暂时搁置 , 俟其百座后 , 证得三昧 , 点开心要 , 自然意境不同 , 再起而读经 , 必别有一境界 , 此时当时时亲近善知识 , 为之启发校正 , 至彻悟后 , 方可阅经 , 庶不为经所转耳。
  藏密初本无红黄二派。红教密法 , 最称完备 , 以效力太大 , 近于神秘 , 以非其人而传之 , 流弊滋多。黄教祖师宗喀巴 , 不得已出而改整教法 , 然旧弊虽除 , 新病又起。因所学皆当按一定程序 , 不得越过年限 , 似太呆板 , 反使利根人不得速即成就 , 甚可惜也。即如修无相密乘心中心等法 , 在西藏必得十二年至二十年之后 , 虽法定如是 , 而人之根器利钝不同 , 有或空废时间 , 不能直诣深造。盖喇嘛自己功行虽深 , 于东土人根性 , 未能尽了。师资太缺 , 故东土所得密乘 , 只有仪范 , 未臻玄要。最近惟诺那大师 , 开示无相密 , 渐渐启引 , 诸喇嘛中 , 识心中心法者 , 仅此一人。不知心中心法在东密藏密中 , 本所固有 , 佛之正传 , 非个人私造也。故修法当先明法意 , 处处不忘根本 , 不为法所误 , 密宗得诸佛加持 , 助力伟大 , 如飞机是行人助力 , 但终必要人自己开动 , 若谓佛可以使人成佛 , 则无异人坐飞机 , 使飞机自动升天 , 有是理乎 ? 修密人第一习气在求神秘 , 一切靠之于佛 , 而自己不开不动 , 偏于仪轨 , 不明心要 , 自己心地既不明白 , 习气终难消除 , 飞机始终不飞 , 学密十年 , 烦恼依旧 , 求法无量 , 痛苦如昨 , 平心而论 , 岂法之咎哉 ? 夫三密者何 , 身口意也 , 密归何处 , 归清净也 , 心地清净 , 是受用明证 , 病人服药 , 以灵应为贵 , 岂论药之高下 ? 又修密法门 , 复有数点 , 应注意之 :
  一、持咒以音准为第一义 , 凡求一咒 , 念至半熟时 , 再请灌顶师校正音韵 , 字句中有重轻、段落、连断等法 , 必一一参究 , 不独音似 , 并得神似 , 熟则成自然矣。
  二、香花水灯诸供 , 都是表法 , 目的在使自己之毗卢佛性 , 与佛相应 , 如香表无秽 , 花表妙用 , 水表湛净 , 灯表光明 , 皆是表自己和众生之如来藏性 , 妙德庄严 , 与佛不二 , 观自己亦是佛 , 主义重在心地 , 故曰心佛众生 , 三无差别。修行时 , 借此有相法 , 用于一时 , 不过摄心而已。
  三、仪规有一定法门 , 切不可自己以意为之 , 此重师承 , 依其所定年限修法次数 , 专心一门深入 , 必有所得 , 如好高骛远 , 见异思迁 , 必至一无成就。
  四、修密切忌与修显教者谈法 , 因立场不同 , 每多误会 , 故反多摇惑 , 致误精进。因密宗与禅宗 , 多从八识修起 , 先破无明 , 后除盖障 , 根本不同耳 , 显教视破无明为极难之事 , 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 不知阿僧祇者 , 不可说之时也。学佛不可以今世论 , 而迟速非有定时也 , 执文字相者 , 不可与语此。
  居今之世 , 以环境不良故 , 人心愈趋不安 , 应付世事 , 益感困难。人每有三种不足之苦 , 一曰身弱多病 , 二曰缺乏定力 , 三曰识力薄弱。以身弱故多病 , 一切进步 , 寿命退步 , 中年早丧 , 或竟病废 , 至为可惜。救济之法 , 惟在修养 , 修以摄心见性 , 养以调气宁神 , 心有主 , 则气自足 , 精固神旺 , 自可去病延年 , 定力不足 , 多半由体弱而来 , 体强方可耐劳虔修 , 定力强 , 则慧力足 , 识力自然远大。佛法是积极度生 , 并非消极自了 , 老年人归路已近 , 亟宜速修 , 早离苦趣 , 心中心法第四印 , 可以往生西方 , 助其念佛往生因缘。中年人正在有为 , 如感精力不足 , 或定力不够 , 遇事心悸胆小 , 每致误事 , 心中心法 , 可以克期得定 , 定慧交资 , 关系一生行业 , 非常宏大。少年人识力不足 , 神志易于摇荡 , 外物所诱 , 即遭堕落 , 若修心中心法 , 根基可以坚固 , 且先入为主 , 发扬事业 , 不可限量。故此法人人可修。妇女居家无事 , 欲少病苦气恼 , 修法尤为无上妙诀。惜乎世人福薄 , 受法已极万难 , 况受而不修 , 不更可惜乎。
  修心中心法者 , 满一百座后 , 气色体力渐渐充足 , 种种利益 , 不可尽述。以下再讲修持法要 , 余亦只述其万一 , 至极精微处 , 非自证者不知。诸仁不久可亲近愚师 , 再为印证 , 所得较全 , 因缘在后 , 有志竟成 , 稍安可也。
  心密精华之《乙亥讲演录》
  王骧陆 居士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