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啰啰哩’考(外五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袁 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研究禅宗语录中‘啰啰哩’语的特殊用法和意义,首次揭明此语的禅宗行业隐语的性质。文章举示大量用例,证明‘啰啰哩’语可以隐代‘还乡曲调’,一指世俗意义的还乡,二指禅宗的识见本心、悟道归源;后义由前义引申而来。此外,还对‘眉’系词语以及‘詴讹’、‘事持’、‘合头’、‘闹蓝’、‘不可’等词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和训释。
  【关键词】 啰啰哩 ‘眉’系词语 誵讹 合头 闹蓝 不可
  --------------------------------------------------------------------------------
  一、‘啰啰哩’考
  ‘啰啰哩’语习见于唐宋以来的口语文献,禅宗语录尤多使用。其语形变化不定,仅在宋代文献里就可见到多种写法,如:啰唻哩、啰啰哩、逻罗哩、啰哩啰、哩啰哩、哩哩啰、里棱罗、啰啰哩哩、啰哩哩啰、哩啰啰哩、哩啰等(见下文引例)。它们的用法基本一致;所用文字,声母多系来母,以‘啰’、‘哩’二字为主。因此可以视作同一词语在不同年代、不同方言和不同使用环境里的变形。本文在一般指称时以稍为多见的‘啰啰哩’作为代表。
  禅录中的‘啰啰哩’语很早就引起学者的注意并加以研究。日本无着道忠(1653~1744)和我国近期出版的《宋元语言词典》、《汉语大词典》、《禅宗词典》等均对此语作过详略不一的考探训释(各家主要观点附录于文末),然尚未能挑明、阐说此语在禅录里的重要用法,特作本考以揭示之。
  禅录里‘啰啰哩’语最常见、也最值得重视的是隐代用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1.知府钱公奏请再住褒禅。上堂:‘大众,君命重宣降薜萝,不容静处萨婆诃。襕衫席帽寒酸甚,又向人前唱哩啰。’【《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550页。】
  2.若是你洒洒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间唱哩啰【《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百丈野狐,天童觉颂,《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3.不是如来禅,亦非第一义,更说甚衲僧巴鼻!争如撒手悬崖,去却药忌,且唱个啰啰哩哩。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大正藏》卷四七,748b。】!
  例1 谓龙门清远禅师退院后受敕再度出山,担任褒禅寺住持,又一次为大众宣讲禅法,‘唱哩啰’隐指唱禅道歌,唱难以明说的妙法歌。例2、3既已‘洒洒落落,哆哆和和’、‘撒手悬崖,去却药忌’,进入了彻悟境界,他们所唱的不也是妙法歌、悟道歌吗?可以看出,此三例中的‘哩啰’、‘啰啰哩哩’是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的。我们不妨将上引三例与下面两例作个比较:
  4.殷勤为唱玄中曲,空里蟾光撮得么【《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同安禅师《正位前》诗,《大正藏》卷五一,455c。】?
  5.闲卧孤峰无伴侣,独唱无生一曲歌【同上卷三十,道吾禅师《乐道歌》,《大正藏》卷五一,461c。】。
  不难看出,无论是‘唱哩啰’、‘唱个啰啰哩哩’,还是‘唱玄中曲’、‘唱无生一曲歌’,他们唱的其实都是禅道歌、悟道歌,这些歌曲的性质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词语的使用上,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后者是正面叙说,前者是隐代用法而已。
  下面一例对我们认识‘啰啰哩’语的隐代作用亦有帮助:
  6.茶陵郁山主……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遂有颂云:‘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因兹更不游方。师乃白云端和尚得度师,云有赞曰:‘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啰哩啰。’【《五灯会元》卷六《茶陵郁山主》,中华书局,1984年,355页。】
  例中‘我有神珠一颗……’此后传播禅林,成为脍炙人口的悟道歌。郁山主昔日门生白云守端的赞诗描写了其师入悟的全过程,末句‘啰哩啰’正隐指这首悟道歌。按守端系北宋杨岐派著名禅师,他和上文所举圆悟克勤、龙门清远、天童正觉等禅门师匠一样,其法偈用语应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因而也具有规范性。这些禅宗高僧都使用‘啰哩啰’语,且其隐代用法及隐含意义基本一致,清楚地表明了此种隐代用法已不是偶然为之的修辞手段,也不是某禅僧个人的用语行为,而是经由几代僧师反复使用,逐渐流传于丛林,被众多禅僧了解、接受并沿用的语言事实。这种语言事实是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
  不仅禅家宗师使用‘啰哩啰’语,僧徒参悟时也使用此语:
  7.令滔首座久参泐潭,潭因问:……‘子未出家时作个甚么?’师曰:‘牧牛。’潭曰:‘作么生牧?’师曰:‘早朝骑出去,晚后复骑归。’潭曰:‘子大好不会!’师于言下大悟,遂成颂曰:‘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着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五灯会元》卷十五《令滔首座》,1011页。】
  例文中的七言四句颂诗叙述了从出家到领旨的过程,末尾‘啰哩啰’正是发悟者的颂唱,抒泻跃入悟境后的全新感受。从语法角度看,例7‘啰哩啰’隐代颂唱悟道歌的行为,带有动词意味,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而前举数例‘啰啰哩’隐代禅道歌、悟道歌,则带有名词意味,在句中充当宾语成分。与例7类似的例子又如:
  8.上堂:‘只知今日明朝,不觉今朝明日。事事一似安排,箭箭自然中的。甜者甜于黄连,苦者苦过白蜜,吃得者般滋味,’乃以手作舞曰:‘不妨逻逻哩哩!’下座【《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7页。】。
  9.相骂饶汝接嘴,相唾饶汝泼水。蓦然摸着蛇头,拍手啰啰哩哩【《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四十,尽力道不得底句,肯堂充颂。】!
  禅录中的‘啰啰哩’除了充当句中谓语、宾语成分外,还可独立成句,如:
  10.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心+罗],[心+罗][心+罗]哩【《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6页。】!
  上述现象表明,由于经常反复地使用,隐语‘啰啰哩’受到其他词语的同化影响,已逐渐适应禅僧语言的语法系统,具备了多种语法功能。
  宋代文人说禅逃禅渐成风气,‘啰啰哩’语的上述用法虽带禅宗行业色彩,但是也出现在禅录以外的一般作品里,例如:
  11.掌握千差都照破,石霜这汉难关锁,水出高源酬佛陀。哩棱逻,须弥作舞虚空和【李彭:《渔歌十首.慈明》,见《全宋词》书后《订补续记.增补新词》,中华书局重印本,1980年。】。
  12.堪笑多愁早老,管他闲是闲非。对花酌酒两忘机,唱个哩啰啰哩【赵长卿:《西江月.雪江见红梅对酒》。前‘啰’字原误,据《全宋词》后《订补续记》改正。】。
  13.一盏阳和,分明至珍无价。解教人、啰哩哩啰。把胸中,些磊块,一时熔化。悟从前,恁区区,总成虚假【史浩:《粉蝶儿.劝酒》,见《全宋词》。】。
  例11‘哩棱逻’隐代慈明禅师道法之歌,故下句谓须弥随此歌而舞、虚空应此歌而和。例12、13‘哩啰啰哩’、‘啰哩啰哩’分别与上下文‘两忘机’、‘悟从前’相呼应,均有隐代悟歌之意。当然,从宗教角度看,多数文人士夫的所谓省悟与禅僧的悟道并不尽同,但借助此语含蓄地传达对社会人生有所领悟的体验,其隐代用法是一致的。《全宋词》中北宋著名的道士张继先(三十代天师)在他的词作《度清宵.结语》里也用‘啰啰哩’隐代悟歌:
  14.人间旦暮自四时,玄中消息不推移。觌面相呈知不知?知时自唱啰啰哩。
  这并不奇怪,佛、道之间词语的借用通用是常见现象,该词中的‘玄’、‘觌面相呈’也是禅录里的常用词语。
  在考察‘啰啰哩’语用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语除了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有时还用来隐代还乡歌、归家歌。在禅家看来,这两种隐代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禅宗倡导‘见性成佛’,此‘性’即自性,即本心,禅录里常喻之为‘自家田园,自家城廓’,因而将悟道喻为‘还乡,归家’。由于此种宗教观的原因,有些‘啰啰哩’语用例在隐代还乡歌、归家歌的同时,往往兼寓得旨归根、达本还源的比喻义。杨岐派祖师方会和尚的一首偈诗可能是此种用法较早的例子:
  15.上堂:‘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唻哩!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嘉泰普灯录》卷三《杨岐方会禅师》,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
  在秋冬季节,见故人归来,禅师唱起‘啰唻哩’,禅院里洋溢着归乡的亲切与欢乐。下文紧接着‘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却是祛除情识分别的悟道境界,则此‘啰唻哩’又隐含着对于流浪之心回归本源的印可、祝贺或呼唤。这种双重隐代在语言修辞上可称为双关辞格,在禅门施设上则体现了杨岐派的家风特点:在启悟学人识见本心的召唤声里,融进人间浓浓的归乡情。事实上,宋代禅录里‘啰啰哩’语的使用频率,确以杨岐派禅僧为高(本文所举守端、清远、克勤、觉阿等均属杨岐一脉),正是此种家风特点的体现。下面龙门清远禅师(杨岐派四世)的一首上堂说法诗将‘啰啰哩’语的这种双重隐代意义表现得十分精细:
  16.上堂:‘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心悄悄,步迟迟。无孔笛,再三吹,哩哩[心+罗],[心+罗][心+罗]哩!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君更听,莫狐疑,是何曲?归堂去!’【《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46页。】
  例16中‘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系借用唐代诗人郑谷《鹧鸪》诗里的名句,描绘鹧鸪啼声牵动游子思故乡、佳人盼郎归的情结。清远在这里借用《鹧鸪》诗句,反映出当时人(包括禅师本人)将‘哩哩[心+罗],[心+罗]哩’与归乡歌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清远的说法诗显然不是一般的归乡歌,而是一首用‘无孔笛’伴奏的奇特的禅道歌。上文‘冒月望山归’一句已将法旨点明:见月而归。禅家常用见‘月’来喻指悟道,因此这里的‘归’实指禅人的回归本心,此‘曲’实系启发学人的悟道之曲。我们再来看看白云守端禅师(杨岐派二世)的一首颂古诗:
  17.涅槃老子顺风吹,啰哩哩啰争得知?隔岭几多人错会,一时唤作鹧鸪词【《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二,不说似人底法。】。
  鹧鸪词是乐府诗歌,主题大抵为乡愁、思归【《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卷八十《近代曲辞二》载《鹧鸪词》三首可参。】。此例谓许多人将‘啰哩哩啰’误作鹧鸪词,从侧面证明当时确有用此语指代归乡歌的用法。禅师借用来隐代识本还源的禅道歌、悟道歌,对于缺少悟性的中下根器来说,要他们心领神会(而不是‘错会’),可能是有困难的。难怪上引例16清远诗例末尾,禅师要反复启发学人:是何曲?君更听,莫狐疑!可能是受到杨岐家风的熏陶,十二世纪的一位日本来华求法僧觉阿(杨岐派六世)也能准确地使用汉语中这种‘啰啰哩’来抒发自己的悟道感受:
  18.觉阿上人,日本国滕氏子也……袖香拜灵隐佛海禅师……明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始知佛海垂手旨趣。旋灵隐,述五偈叙所见,辞海东归。偈曰:‘……(其五)竖拳下喝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归笛啰啰哩!’海称善【《五灯会元》卷二十《觉阿上人》,1367页。】。
  将例文上下比照,不难看出,这位日本僧人发悟诗里的‘归笛’既指其行程上的归国,更重要的是指参禅的得旨归根。而由此‘归笛’吹奏或伴奏的归乡曲子‘啰啰哩’自然便具有双重隐代意义。杨岐派的清远是使用‘啰啰哩’语次数较多的一位高僧,他晚年一首诗中的用例,似乎着重隐指世俗意义的还乡:
  19.到蒋山,上堂:‘玄沙白纸费封题,一听雷音万仞低。慰释私怀已无量,那堪更唱逻罗哩!’【《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53页。】
  宣和初年(1119),清远因病上书朝廷,辞去(安徽)褒山禅寺方丈之职,请求归乡(四川),暂时退居江苏金陵蒋山,上引诗偈即作于此时。其时朝廷恩渥,名山延请,学人奔凑,令老人无限欣慰,‘慰释私怀已无量’;垂暮思归,然而病笃体衰(退居蒋山之翌年即辞世),乡关遥远,‘那勘更唱逻罗哩’!既然预知无法还乡,何必再唱还乡曲调呢!当然,诗句可能也含有疾病缠身,无力再宣说道法之意。下面三则禅录外的用例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啰啰哩’语和归乡歌之间的联系:
  20.挂冠归去旧烟萝……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刘述:《家山好》,见《全宋词》。】!
  21.素发如今添老大,归来方是闲当座,旋擘黄柑刍白堕。哩[口+仑]啰!从他扰扰如旋磨【郭应祥:《渔家傲.丁卯生日自作》,见《全宋词》。】。
  22.(巫山神女)赋《惜奴娇》大曲一篇,凡九阕……《归》第九:‘吾归矣,仙宫久离,洞户无人管之,专俟吾归……言讫无忘之,哩啰哩!此去无由再至,事冗难言,尔辈须能自会。’【《夷坚志》乙志卷十三《九华天仙》,中华书局,1981年。】
  例 20 叙写退离官场回到家乡后舒适轻松的生活,作者醉里所唱的‘里棱罗’自应是一首愉快的还乡赞歌。例 21‘哩[口+仑]’,例22‘哩啰哩’置于归乡主题的歌诗中,具有咏叹归乡心绪的作用。
  综上所述,禅籍内外的用例,直接间接地表明宋代‘啰啰哩’语和以还乡为主题的歌诗关系密切:或充当咏叹语,或隐代还乡曲;在禅录里,世俗意义的还乡常和返本归源的悟道思想互为表里地联结起来,使此语具有双重隐代含义;在禅僧频繁使用此语的实践中,有时淡化了世俗的还乡意义,‘啰啰哩’便成了带有行业色彩的隐语,用来隐代禅道歌、悟道歌了。这是我们对此语隐代意义形成过程的认识。
  无着道忠对‘啰啰哩’的考释中说:‘《虚堂和尚语录.兴圣录》:’上堂,举,杨岐示众:“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啰哩,拈起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杨岐录》作‘啰唻哩’。《正字通》丑上‘唝’,注曰:罗来唝,呼孔切,洪上声。罗唝,歌也。《通雅》曰:罗唝犹来罗。《云溪友议》曰:元公赠刘采春曰:选词能唱望夫歌。即罗唝曲也。金陵有罗唝楼,陈后主建。宋以后俗曲有《来罗词》。又言:采春女周德华,罗唝之歌不及其母。晋庾楷镇历阳,人歌曰:重罗黎,重罗黎。即来罗之声也。(见《葛藤语笺》【手稿影印本,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发行,1992年。】‘啰啰哩’条。)‘ 按无着道忠在另两部著作《〈虚堂录〉犁耕》【同上书。】卷一和《〈五家正宗赞〉助桀》【同上书。】卷九内也有对‘唝唝哩’的笺注,未出上引内容,兹不转录。《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哩啰’条释语:‘曲中和声,无义。亦作“哩罗哩”。’《汉语大词典》于‘哩’字下收‘哩唝哩’条,释语为:‘歌曲衬字,无义。’拙编《禅宗词典》‘唝唝’条释语:‘歌诗吟咏中用来调整节奏或补足音节的感叹语,带口语色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17页。】经过本文的考证,相关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了。
  二、禅录里的‘眉’系词语
  禅宗著名公案‘丹霞木佛’较早见载于《祖堂集》:
  1.(丹霞)后于惠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次,主人或讥,师曰:‘吾荼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有何(舍利)也?’师曰:‘若然者,何责我乎?’主人亦向前(烤火),眉毛一时堕落【《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高丽覆刻本,1994年,80b。】。
  毫无疑问,在禅家所有公案中,丹霞烧木佛当属最富革命性的一类。丹霞嗣石头,是青原下二世名僧,其诸多作略灵光迸射,惊世骇俗,对南禅主流宗风的形成极具影响。下面一段话是同书记载的后世禅僧对于此则公案的拈提评论:
  2.有人问真觉大师:‘丹霞烧木佛,上座(按即上引本事里的‘主人’)有何过?’大师云:‘上座只见佛。’进曰:‘丹霞又如何?’大师云:‘丹霞烧木头。’
  十分明确,后世禅林将惠林寺主人眉毛堕落看作是对其言行过失的惩罚。禅录里常见的‘眉须堕落’一语即用此义,例如:
  3.(归静)初参西院乃问曰:‘拟问不问时如何?’西院便打。师良久,西院云:‘若唤作棒,眉须堕落。’师于言下大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兴阳归静禅师》,《大正藏》卷五一,303c。】。
  4.上堂,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遂拈拄杖云:‘这个是什么?若唤作一乘法,眉须堕落。’以拄杖卓禅床,下座【《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大正藏》卷四七,639a。】。
  5.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五灯会元》卷十九《保宁仁勇禅师》,1237页。】
  例 5 将‘眉须堕落’和‘入地狱如箭射’相提并举,惩罚报应之义非常显豁。把握了此义,对下面例句里‘惜取眉毛’等词语便不难理解。
  6.问:‘古人道,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时人皆云不昧于真宗。未审古人意如何?’师云:‘惜取眉毛好!’【《祖堂集》卷十二《荷玉和尚》,227b。】
  7.上堂:‘山僧今日不惜眉毛,与汝诸人说破。’【《五灯会元》卷十六《惠林宗本禅师》,1037页。】
  8.师上堂曰:‘今夏与诸兄弟语论,看翠岩眉毛还在么?’【《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翠岩永明大师》,《大正藏》卷五一,352c。】
  9.汝眉毛因甚么却拖在脚跟下【《五灯会元》卷十二《石佛显忠禅师》,753页。】?
  例 6 荷玉和尚劝诫问法者爱惜眉毛(别让它堕落),实际上就是对他提问(迷信古人,忘却自我)的批评。例7宗本禅师知道‘说破’乃禅家大忌,但接人心切,面对中下根器,发慈悲心开方便门,自然无法顾惜自己的眉毛。例8也是一则著名公案,翠岩和尚要僧众看看他的眉毛是否已经堕落,以诙谐口吻启发僧徒:言句说教有违禅法。例9‘眉毛拖在脚跟下’意即眉毛堕落,此句系禅师警醒听法徒众,切勿落入情识分别。上述词句的意义和形式与‘丹霞木佛’公案及其中的‘眉毛堕落’语有直接联系。事实上,禅录里与眉毛有关的词语(为称说方便,姑谓之‘眉’系词语)数量很多,使用频率很高。根据它们的意义,可分为若干语义类型。除上文已述与‘眉毛堕落’语直接相关的一类(A类)外,较为多见的还有如下四种语义类型(某些词语具多项语义,可属多种语义类型)。
  B类:含有振作精神、集中精力之义,多用作禅师对僧徒的劝诫、督促、鼓励语,例如:
  10.师说偈曰:‘腾空正是时,应须眨上眉。从兹出伦去,莫待白头儿。’【《景德传灯录》卷二三《大宁院隐微禅师》,《大正藏》卷五一,392a。】
  11.傥若依于正令,汝向什摩处会去?何不抖擞眉毛、着些子精彩耶【《祖堂集》卷十《安国和尚》,202b。】?
  12.诸禅客,要会么?剔起眉毛有甚难,分明不见一毫端【《五灯会元》卷十七《兜率从悦禅师》,1148~1149页。】。
  C类:禅家示机、应机的特殊动作,例如:
  13.问:‘古人因星得悟 ,意作摩生?’师以手拨开眉【《祖堂集》卷十二《龙回和尚》,240b。】。
  14.(阿育)王乃问:‘承闻尊者亲见佛来,是否?’者以手策起眉曰:‘会么?’【《五灯会元》卷二《宾头卢尊者》,115页。】
  15.达摩不会当头句,却向嵩山面壁九年。后代儿孙承虚接响,扬眉瞬目,行棒行喝,尽是黄叶止啼【《密庵咸杰和尚语录》,《大正藏》卷四七,959a。】。
  D类:形容领会禅义、应接禅机十分快捷,例如:
  16.路逢同道人,杨(扬)眉省来处【《祖堂集》卷十九《香严和尚》,357b。】。
  17.灵利汉才闻举着,眨上眉毛便知落处【《五灯会元》卷十六《法昌倚遇禅师》,1023页。】。
  18.宝剑拈来便用,岂有迟疑?眉毛剔起便行,更无回互【《五灯会元》卷十九《大沩法泰禅师》,1282页。】。
  例18‘眉毛剔起便行’的说法在宋代禅录里经常使用,因而产生了‘剔起便行’的简省语,如:
  19.聊闻举着,彻骨彻髓,剔起便行【《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大正藏》卷四七,730b。】。
  20.上根利智,剔起便行,不落言诠,不拘机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755b。】。
  21.若是灵利汉,聊闻举着,剔起便行,更不周由者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大正藏》卷四七,842a。】。
  这种简省语的出现反映了‘眉’系词语的使用频繁,即使省略了‘眉毛’,当时的僧人仍然明白其意义或来历,并不妨碍交流。
  为了强调禅机迅疾,稍纵即逝,本类词语还常见一种贬损的用法,如:
  22.三角和尚上堂云:‘此事眨上眉毛,早已差过也!’【《祖堂集》卷十五《麻谷和尚》,283b。】
  23.敲空击木,尚落筌蹄;举目扬眉,已成拟议。去此二途,方契斯旨【《五灯会元》卷十二《长水子璇讲师》,742b。】。
  24.一棒一喝,犹是葛藤;瞬目扬眉,拖泥带水。如何是直截根源【《五灯会元》卷十五《开先善暹禅师》,1001页。】?
  有时索性使用否定的说法,如:
  25.若是知心达道人,不在扬眉便相悉【《五灯会元》卷十四《梁山善冀禅师》,881页。】。
  26.当人被息狂迷者,见成举措不扬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六,是同是别,汾阳昭颂。】。
  可以看出,宋代禅僧在频繁使用‘眉’系词语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新的逻辑和组句形式,取得了更准确更鲜明的表义效果。
  E类:借指禅僧之间的道法切磋、机锋敌斗,例如:
  27.者两转语,要与诸方眉毛厮结;更有两转语,要与诸方点眼【《如净和尚语录》卷下,《大正藏》卷四八,127c。】。
  28.所以宗师家眉藏宝剑,袖挂金锤,以断不平之事【《碧岩录》第100则《巴陵吹毛剑》,《大正藏》卷四八,223c。】。
  29.舌上起风雷,眉间藏血刃【《从容录》第16则《麻谷振锡》,《大正藏》卷四八,236c。】。
  30.从来高价不饶伊,百战场中奋两眉。夺角冲关君会也,丛林谁敢更相欺【《五灯会元》卷二十《侍郎张九成居士》,1350页。】!
  例 27 ‘眉毛厮结’借指切磋、较量禅法,例30、31‘眉藏宝剑’、‘眉间藏血刃’均谓机锋锐利,例30‘奋两眉’则谓于机锋敌斗中振奋精神。]
  在考察禅录‘眉’系词语的过程中,我们曾思考过以下一些问题。
  (一) 在同时代的文献语言中,唐宋禅宗语录的口语性很强,此特点体现于多方面的语言事实。大量的词语与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事物,如驴马牛狗、眉眼鼻口等相关,或譬喻,或象征,或借代,或用典,既形象生动,又亲切贴近,正是体现禅录口语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眉’系词语数量较多,使用频繁,形成了若干语义类型,这些语义类型都跟禅宗的特殊教义及特殊的传教方式有密切联系。这是一批行业色彩十分鲜明的词语。
  (三) 在较早的禅宗语录里,如敦煌本《坛经》、《神会语录》里未见或很少见‘眉’系词语出现,表明该系词语是在禅宗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从诸种文献的年代和该系大多词语的具体意义来看,它们的大量使用应在五家分宗、禅林盛行机锋之际,大约是九世纪中叶以后。
  (四) 研究禅籍词语的意义,逐词训释法是十分必要的,此法有其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有视野不宽的局限。本文尝试的方法是,对多种有代表性的禅籍进行广泛调查,将具有某种关联的一批词语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的梳理和考察。用这种系统的考察法来配合逐词训释,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誵 讹
  ‘誵讹’一词,禅书习见。字亦写作‘肴讹,聱讹,譊讹,誵讹’等(例见下文)。有如此多同音或近音的异写,足见其活跃于众多禅僧口语之中,僧人语音或有差异,写录者用字习惯或有不同,遂产生诸多词形。本文除举例外,一般写作‘誵讹’。此词在禅书里既有常俗意义,又具禅语特殊意义,是个典型的带有行业色彩的口语词。兹分项述其意义,并探索其引申之脉络。
  (一)‘誵讹’有‘混淆讹误’义,其例如:
  1.直须见得透顶彻底,和会得来总是一家里事,更无如许肴讹等见解,方能为一切人去粘解缚,出钉拔楔【《嘉泰普灯录》卷二五《仁王钦禅师》。】。
  2.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多少誵讹【《五灯会元》卷十三《云居道膺禅师》,797页。】!
  3.问:‘如何履践,即得无譊讹?’师云:‘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古尊宿语录》卷三八《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711页。】
  例 2 引自《五灯会元》,此句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云居道膺禅师》里,‘誵讹’作‘差讹’,这是两种成书年代不同的灯录之间常见的同义词替换现象,可助勘明词义。《广韵》平声肴韵:‘肴,溷肴,杂也,和也,乱也。胡茅切。’溷肴即混淆,可见‘肴’的字义与‘?讹’词义相应,应是该词的本字。其余写法应是‘?’的同音或近音借字。其中‘?讹’词形出现较多,‘?’字不见于《说文》、《广韵》,《集韵》所载仅有一义:‘誵,言不恭谨。何交切。’此义无可取,然其‘何交切’与上引‘肴’字‘胡茅切’同音(均为匣母肴韵平声),‘誵’、‘ 肴’系同音通假。且‘誵’字使用稍多,与‘讹’字言旁影响亦有关系,双音口语词在书面上常有偏旁同化现象。辨明本字,不仅可以把握和落实‘肴讹’的本来词义,而且有助于考察该词的禅宗行业意义及其得义之由。例3‘譊讹’亦即‘誵讹’,‘譊’字在宋代有‘馨ㄠ切’的读音(《集韵》),与‘誵’字读音极近而被借用。
  (二)‘誵讹’有‘疑问,疑惑,疑难’义,其例如:
  4.东山和尚忌晨,上堂:‘……聊设小供,诸人且道先师还来也无?若道来,入灭十余年,如何见得来底道理?若道不来,又用设斋作什么?道来也有佼讹,道不来也有佼讹,若为得无佼讹去?还知得么?’【《古尊宿语录》卷二七《龙门佛眼和尚语录》,510页。】
  5.师拈云:‘临济当时若一去不回,使黄檗悬鼓待槌,方有些衲僧气息。无端再回终夏,依旧盐落酱里。且道誵讹在什么处?’【《虚堂和尚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1051a。】
  6.方是时,云门眼空寰海,每举宗乘,定誵讹,必以师为准的【《僧宝正续传》卷七《德山木上座》,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10套。】。
  例 4‘佼讹’即‘誵讹’,‘佼’(虚交切,见《集韵》)是‘誵’的近音借字。例 5 ‘誵讹’既指上述公案内临济之‘疑’,亦指听讲僧众参究该则公案时的疑惑。‘誵讹’之所以有‘疑问,疑惑,疑难’义,与其本义混淆讹误有关联。事理之混淆可以导致讹误,也可使人产生疑问、疑惑,感到疑难。例4例5两则公案里,或设两难的提问,或举互相矛盾的两件事为,亲疏交混,是非难辨。由此可以领会禅籍里‘誵讹’的‘疑问,疑惑,疑难’义是从其‘混淆讹误’义衍生而来的。
  (三)‘誵讹’有‘深密,玄妙’义,见下举第7、8例;有时也指‘深密禅旨,玄妙禅机’,见下举第9、10例:
  7.你道德山是胜是负?沩山恁么是胜是负?雪窦着语云:‘勘破了也!’是他下工夫,见透古人聱讹极则处,方能恁么,不妨奇特【《碧岩录》第4则《德山挟袱》,《大正藏》卷四八,144a。】。
  8.雪窦会四六文章,七通八达,凡是誵讹奇特公案,偏爱去颂【《碧岩录》书第19则《俱胝一指》,《大正藏》卷四八,159c。】。
  9.诸人且道,这里合下得什么语,免得他笑,又免得雪峰行棒赶出?这里誵讹若不亲证亲悟,纵使口头快利,至究竟透脱生死不得【《碧岩录》第66则《岩头收剑》,《大正藏》卷四八,197a。】。
  10.佛祖誵讹,离名绝相,不守窠窟,单明向上一路【《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大正藏》卷四七,757b。】。
  例 7 《碧岩录》‘聱讹’即‘誵讹’,该书‘聱、誵’通用,如‘节角誵讹’一语(第七则《慧超问佛》)亦写作‘节角聱讹’(第四则《德山挟袱》)。‘誵讹’的‘深密,玄妙’义与上述‘疑惑,疑难’义有内在联系,因禅旨深密故产生参究的疑难,而至疑至难恰可逼近玄旨妙义。此义亦与‘誵讹’本义‘混淆讹误’密切相关,禅家许多公案在常人看来似乎混淆讹误,但悟者明白那是机锋所在,体现了微妙禅旨,如‘张公吃酒李公醉’、‘面南望北斗’之类便可称为‘誵讹’言句。由此可以看到,禅家行业语义的产生,不仅受通常的词义引申规律的约束,而且禅宗特殊教义也对此有重要影响。
  (四)先来看宋代圆悟克勤的一段语录:
  11.不与一法作对,正体迢然;万象不能覆藏,神机历掌。望州亭、乌石岭、僧堂前相见,已涉誵讹;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已拖泥带水。到这里上根利智剔起便行,不落言诠,不拘机境,直下向文彩未彰已前,一时坐断【《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755b。】。
  此例‘誵讹’与上述诸义不同,它指禅家所反对的‘依倚’,是参禅过程中所依凭的种种表显事象言句,如下文所说的‘言诠’、‘机境’、‘文彩’均属此列。克勤又说: 
  12.欲提持向上那边事,直下无启处。始欲卷而怀之,又乃文彩已彰。正当恁么时如何?要识他家全意气,三千里外绝誵讹【《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大正藏》卷四七,731c。】。
  13.密密意绝誵讹,深深机没回互【《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大正藏》卷四七,760b。】。
  ‘绝誵讹’犹谓一空依傍。下面两例‘誵讹’也大抵是这种用法:
  14.师凡吃饭时,舁饭桶到堂前作舞云:‘菩萨子,吃饭来!’乃抚掌呵呵大笑。雪窦颂曰:‘白云影里笑呵呵,两手持来付与他。若是金毛师子子,三千里外见誵讹。’【《联灯会要》卷五《镇州金牛和尚》,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9套。】
  15.问:‘如何是衲衣下事?’曰:‘密。’问:‘如何是正法眼?’曰:‘南华里。’赞曰:‘衲衣事在密用中,拈来多破绽;正法眼指南华里,用出几誵讹。’【《五家正宗赞》卷三《梁山观禅师》,同上书,第8套。】
  以上两例均批评禅师接人,非本色相见,都有所依凭。从此种角度看上述二、三两义,无论是发悟之前的发疑,还是所谓的深旨密意,其实也无不是依倚,这应该就是此项词义的得义之由。
  ‘誵讹’唐代禅籍较少使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两书亦未检出用例,仅《宗门十规论》中有一例:‘苟或不知其旨,妄有谈论,至令触净不分,誵讹不辨。’它的流行,可能是宋代才开始的。
  四、合 头
  唐宋禅录里‘合头’一词有两个意思,一谓合符禅旨,其例如:
  1.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景德传灯录》卷二九,龙牙居遁《颂十八首》之十五,《大正藏》卷五一,453a。】。
  2.去年梅,今岁柳,颜色馨香依旧。人渐老,水长流,无心道合头【《古尊宿语录》卷二九《龙门佛眼和尚》,550页。】。
  3.小参,僧问:‘灵云悟桃花,意旨如何?’师云:‘眼力不到处,灵云却合头。’【《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大正藏》卷四八,57c。】
  前两例‘无心道合头’意同禅家常语‘无心合道’、‘无心是道’。第3例系僧徒向宏智禅师拈问唐代灵云‘桃花悟道’公案,该公案载《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灵云见桃花而悟道得到了其师沩山和尚的印可,可见上引第3例中‘灵云却合头’的‘合头’是合于禅法之意。在下面的例句中,‘合头’一词则另有所指:
  4.师才望见二个座主,便问:‘座主从那个寺里住?’对曰:‘寺即不住,住即不寺。’师云:‘为什么故不住?’对曰:‘目前无寺。’师曰:‘什摩处学得来?’对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意,万劫系驴橛。’便打数下【《祖堂集》卷五《华亭和尚》,103a。】。
  5.参学须参真心匠,合头虚诈不劳聆【同上书,103b。】。
  6.僧曰:‘全肯(先师)为什摩辜负先师?’凤池云:‘守着合头则出身无路。’【《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119b。】
  这些例中的‘合头’指的是先前已有的合符道法的语句教说,也就是所谓‘合头语’,在禅家看来,属于‘从门入者,不是家珍’,‘看他人食,终自不饱’,是障碍学人发悟的‘死句’,而不是活泼泼的、从自己胸襟里流出的‘活句’。模仿这种‘合头语’,并不是以真心参禅,所以受到禅师们的批评与否定,这从上引数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宋代龙门清远也曾举例说明这个意思:
  7.茶陵郁和尚作山主时,……忽然大悟,乃有悟道颂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诸尘封裹。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朵朵。’者个便是样子,唤作实头参学。今时人但恁么学取。若信言语解会,要明者个事,明不得也!将合头语合者个事,合不得也【《古尊宿语录》卷三二《龙门佛眼和尚》,596~597页。】。
  ‘百丈野狐’是禅林著名公案,百丈席下听法的老人先前因学人提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老人回答:‘不落因果。’由此‘遂五百生堕野狐身’(见《五灯会元》卷三)。按晚唐五代时期的南禅宗认为因果之说属于三乘教法,并非超脱生死的根本法,临济义玄就说过:‘只如十二分教,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临济禅师语录》,《大正藏》卷四七,498c。】可见老人‘不落因果’的答语是有所依傍、合符禅意的。金元时代的万松行秀在其《从容录》里于‘不落因果’句下借用船子和尚之语作了如下评论:
  8.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从容录》第8则百丈野孤,《大正藏》卷四八,231c。按此二句系船子和尚点拨夹山善会语,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华亭船子和尚》,《大正藏》卷五一,315b。】。
  表述了禅宗师匠对此则公案的理解,也就是说,老人的‘不落因果’属‘合头语’,故而‘五百生堕野狐身’。宋代圆悟克勤曾对其门下说:
  9.山僧二十七年开个铺席,与一切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令一个个无窠臼,无计校,不作合头语,不作相似语,不依倚一物【《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大正藏》卷四七,767a。】。
  可以说‘合头语’就是‘相似语’,是有所计较、有所依倚、落前人窠臼的言句。日本无着道忠曾对《虚堂和尚语录》里‘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作过这样的解释:‘合头,与理合也。头,助辞。系驴之橛,令驴不得自在,今比堕理味,不得自由也。’(见其《虚堂录犁耕》手稿本)他的训释对于我们准确理解禅录里的‘合头’、‘合头语’显然是极有帮助的。
  写成于唐五代的敦煌本通俗作品《燕子赋》里,也有一处‘合头’用例:燕子语雀儿:‘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据《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卷三《燕子赋(二)》
  《敦煌变文校注》的作者黄征、张涌泉对‘合头痴’的解释是:‘全头脑皆痴,即极其愚痴。亦作“合脑痴”,如伯3211王梵志诗:“杌杌贪生业,憨人合脑痴。”’此注甚确。另有斯0778号卷子王梵志诗句‘憨人连脑痴,买锦妻装束’亦可助证。‘合头’的‘合’、‘连脑’的‘连’皆有‘全部、整个、满’义,辞书已载。不难看出,敦煌作品里‘合头’与唐宋禅录里的‘合头’,它们的构词方式不同,前者的‘头’是个实词,有实义,后者的‘头’是后缀,这应该是使用年代相近,然而方言区域不同的两个词儿。
  五、再释‘闹蓝’
  十多年前读《五灯会元》时,见到两处‘闹篮’用例,先前的各种辞书未见收释,引起了我的注意。恰好其时王鍈先生寄来他的力作《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该书后附《诗词曲语辞存疑录》‘闹篮’条提供了两例宋元词曲里的‘闹篮’。依据这四处宋元时代的用例,我将‘闹篮’一词释作‘热闹多事的场合’,收载于拙著《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此释语及四例书证后被《汉语大词典》第12册采录。
  此后未久,又得到王鍈先生新著《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90年;2001年修订本。】,后附《语辞备考录》里录有宋代洪迈《容斋四笔》一处‘闹蓝’用例,而我在读克勤语录时,也检出一个‘闹蓝’的例子。这使我颇为兴奋,因为两例均为草头‘蓝’ 字,与我先前对‘闹篮’一词来源的揣测竟然相契!此前所见四例‘闹篮’,虽词义大抵相合,然而其中竹头‘篮’字于义似无可取,每尝疑其原本应为‘伽蓝’之‘蓝’,苦于未得书证,不敢为说。克勤的用例如下:
  1.本无个面目,突出六十七。今汝强图貌,顶门欠三只。七处入闹蓝,近来稍宁谧。若更打葛藤,岂有休歇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十《禅人写真求赞》二十首之十八,《大正藏》卷四七,809a。】。
  这是禅师六十七岁(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时写的描真赞(肖像诗)。‘七处入闹蓝’自谓此前曾先后住持各地的七座‘闹蓝’。‘蓝’系‘伽蓝’之省,禅籍习见,辞书已释。‘闹’为喧闹多事之义。住持寺院自不比个人修行,尤其是克勤住持过的成都昭觉、金陵蒋山、镇江金山等寺院,均系丛林巨刹,僧众之多,香火之盛,声称海内,名闻朝廷。担任这类大型寺庙的方丈和尚,事务繁忙,头绪冗杂,自可想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建炎改元,宰相李伯纪表住金山。驾幸维扬,有诏征见,顾问西竺道要……乞(江西)云居山归老,朝廷厚赆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复归于蜀。’【《大正藏》卷四九,686b。】记载了南宋初期建炎年间,克勤退院归乡的经历,上引真赞该是此时之作,故有‘近来稍宁谧’之句,‘宁谧’正与前句‘闹蓝’之‘闹’相映衬。一位从方丈位上退下来的老年僧人,回过头来,将寺院称作‘闹蓝’,我们可以体会,该词的含义应是‘喧闹多事的寺院’。
  克勤(1063~1135)主要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语录集于生前即已编定(见《大正藏》卷四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诸序)。其描真赞里的‘闹蓝’用例,于词义、于用字均凿然无疑,且其写作年代(1129)明确可考,早于现知其他各例‘闹蓝(篮)’。据此可以认为‘喧闹多事的寺院’是‘闹蓝’一词的原本意义。弄清了‘闹蓝’的本义,再来看下例便有了较先前进一步的认识:
  2.四明太守以雪窦命师主之,师辞以偈曰:‘闹篮方喜得抽头,退鼓而今打未休。莫把乳峰千丈雪,重来换我一双眸。’【《五灯会元》卷十八《万年昙贯禅师》,1223页。】
  这段文字在昙贯传的末尾,依灯录安排禅师生平行状的惯例,应是昙贯晚年的事迹。例文的意思很清楚,昙贯刚退出某寺(似是浙江江心寺)方丈之职,四明太守即邀他住持名刹雪窦寺,被禅师以此诗拒绝。诗的语境与克勤例相类,此例‘闹篮’与上引‘闹蓝’同义,篮、蓝同音混用。‘伽蓝’本系梵语译音,同音字替换,是习见的现象。
  以上两个‘闹蓝(篮)’例句均系退院高僧的口吻,这种‘闹蓝抽头’的作法和说法对于本就有‘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思想情结的文人士夫极易产生影响。在宋元时代,文人与佛僧关系很密切的文化背景下,一般文学作品里出现类似‘闹蓝抽头’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宋元词曲里的两个例子便是如此情形:
  3.休诧穿杨妙手,乘早闹篮抽脚,谁拙又谁才?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李曾伯:《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据《全宋词》。】。
  4.撮艳处从今怕揽,闹篮中情愿妆憨【刘时中:《满庭芳·自悟》,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从‘闹蓝(篮)抽头’到‘闹篮抽脚’、‘闹篮妆憨’,不难看出这个词语被仿用的痕迹。而由于仿用者的身份处境各异,‘闹蓝(篮)’的词义也从‘喧闹多事的寺院’扩大到‘喧闹多事的场合’,后者可认作‘闹蓝(篮)’一词的引申义。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五《朱藏一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条全文如下:
  5.政和末,老蔡以太师鲁国公总治三省,年已过七十,与少宰王黼争权相倾。朱藏一在馆阁,和同舍《秋夜省宿》诗云:‘老火未甘退,稚金方力征。炎凉分胜负,顷刻变阴晴。’两人门下士互兴谮言,以为嘲谤。其后黼独相,馆职多迁擢,朱居官如故,而和人《菊花》诗云:‘纷纷桃李春,过眼成枯萎。晚荣方耐久,造物岂吾欺?’或又谮于黼,以为怨愤。是时,士论指三馆为闹蓝。
  北宋末年,奸佞当道,国事颓败,连得清贵的中央馆阁也有谄谀宵小飞短流长、兴风作浪,‘士论指三馆为闹蓝’,意谓士大夫们认为三馆已失去往日之宁静,而成了是非之地,同时也隐含了应该‘闹蓝抽头’之意。这就是说,在一般文人的用例中,‘闹蓝’的寺庙含义已经淡化,而抽头、退身的附加义倒和此词联结起来。最后再看一例:
  6.今朝正月已半,是处灯火缭乱。满城罗骑骈阗,交互往来游玩。文殊走入闹篮中,普贤端坐高楼看。且道观音在甚么处?震天椎画鼓,聒地奏笙歌【《五灯会元》卷十九《大沩法泰禅师》,1282~1283页。】。
  这则禅语以城市元宵为背景,我理解其中‘闹篮’仍指‘喧闹多事的寺庙’,系用其本义,只是强调了喧闹、热闹之义。宋时都市的元宵节十分热闹,位于城区的寺庙往往也是观灯景点之一。《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卷六《(正月)十六日》:‘于是贵家车马,自内前鳞切,悉南去游相国寺。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两廊有诗牌灯云:“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诗。其灯以木牌为之,雕镂成字,以纱绢幂之于内,密燃其灯,相次排定。资圣阁前安顿佛牙,设以水灯,皆系宰执、戚里、贵近占设看位。最要闹: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其余宫观寺院,皆放万姓烧香,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皆有乐棚,作乐燃灯。’这是北宋都城汴京诸寺元宵节的热闹情况,可作为此例‘闹篮’词义之证。
  六、‘不可’补证
  拙编《禅宗词典》收入‘不可’词条,释其义为:难道,表示反问。这是未见他人揭示过的义项。词典体例,释例从简,今细加考论以证成之。
  ‘不可’作为疑问副词,多置句首;句末或有‘耶,邪’等疑问助词,前后配合,表示反问语气,例如:
  1.不可离文字言语别有意耶【《景德传灯录》卷二八《慧海和尚》,《大正藏》卷五一,443c。】?
  2.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不可更拗直作曲邪?’【《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208页。】
  3.老僧这里有什么佛法与你诸人说?自是你诸人上得山来云:我修行学道,是佛向上人。且问你,佛向下人作什么模样?不可老僧这里有佛向上人、有佛向下人来向诸人说邪【《古尊宿语录》卷三五《大随神照禅师语录》,659页。】?
  4.不可只是老僧是善知识邪?遍地众生总是善知识【同上书,662页。】。
  ‘也’和‘去也’也是这类反问句常用的句末疑问助词,例如:
  5.岩头问讲僧:‘见说大德会教,是否?’曰:‘不敢。’岩头举拳曰:‘是甚么教?’曰:‘是权教。’头曰:‘苦哉!我若展脚问你,不可道是脚教也?’【《五灯会元》卷十四《大洪守遂禅师》,897页。】
  按例中岩头禅师将‘权’字谐音为‘拳’。
  6.此心此佛,悉是假名。既是假名,一大藏教所说者岂是真耶?既不是真,不可释迦老子空开两片皮掉三寸舌去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大正藏》卷四七,822b。】?
  有时句末使用其他疑问标志,例如:
  7.又因一日,翠微在法堂行道次,师而近前接礼,问曰:‘西来密旨,和尚如何指示于人?’翠微驻步,须臾,师又进曰:‘请和尚指示。’翠微答曰:‘不可事须要第二杓恶水浆泼作摩?’【《祖堂集》卷六《投子和尚》,111a。】
  8.你或若问老僧也,则随汝根机与汝说,不可教老僧乱道得么【《古尊宿语录》卷三五《大随神照禅师语录》,659页。】。
  例中‘作摩’与‘得么’均具表疑问语气之作用。有些例句末尾没有疑问标志,如:
  9.僧问保福:‘只如雪峰有甚么言教,便似羚羊挂角时?’福云:‘我不可作雪峰弟子不得?’【《五灯会元》卷七《雪峰义存禅师》,386页。按保福系雪峰弟子。】
  此例保福答语在《景德传灯录》里录作:‘莫是与雪峰作小师不得么?’(卷十六《雪峰义存禅师》。小师:弟子。)两句对照,可见‘不可’与‘莫是’同义,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不可’原有‘不可以,不能够’等义,在句中含否定语气。其表反问语气的用法正是由其否定用法演变而来。由否定语义的词儿转变为反问副词,这种情况在汉语史上屡有所见。就唐宋而言,除上文已举‘莫是’例外,又如‘不成’、‘不然’、‘叵’等词原均含否定语义,也都引申出反问副词用法,示例如下:
  10.若无人可问时,不成便休也【《朱子语类》卷一三三,中华书局,1986年。】?
  11.百世孤芳肯自媒,直须诗句与推排,不然唤近酒边来【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词,转引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不然’条,张氏释作‘不成,难道’,中华书局,1979年。】?
  12.张柬之初与杨元琰共乘舻江中,私语外家革命事。柬之执政引为右羽林将军,谓曰:‘江上之言,君叵忘之?’【王若虚:《新唐书辨中》,转引自《汉语大词典》‘叵’字条,该典释作‘岂,难道’。】
  这些同时代类似的词义引申现象,可作为考辨‘不可’新义及其得义之由的旁证。尤其是第15例的‘叵’字,古人认为是‘不可’的合音字,《说郛》卷四九引宋代俞文豹《唾玉集.俗语切脚字》:‘不可,叵字,即《释典》所谓二合字。’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切脚语》说同。‘叵’与‘不可’的类同用法可互为助证。
  [袁宾,1947年生,上海人。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有《禅宗词典》(主编)、《禅宗语言和文献》等专著,以及《唐宋禅录语法研究》等论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